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

第46部分

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第46部分

小说: 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为呢!对于政府来说,一贯宣称要和通胀作斗争,而今有了出乎意料的结果,也认为是一
个重大的成绩。在总结中国经济从过热到软着陆的成功时,总要提到通胀的大幅度下降。
然而对整个经济而言,负通胀并不完全是好事,它的负面影响超过正面影响。不论从它
发生的原因和引起的后果都有值得担忧的地方。
物价水平为什么降低,用经济学语言来说,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结果。市场经济条件
下,任何一种商品都有同样的价格规律,即供过于求时价格降低,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这
一规律同样适用于物价水平,即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的结果,决定物价水平的升降。但总
供给和总需求都是用货币表示。而不是用对实物的供给和需求表示。因为总量必须将各种不
同的商品相加,而它们的物理量是无法相加的,只有用他们的货币量才能相加。所以总供给
是在某一价格水平下所有生产者愿意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之总和,而总需求则是在某一
价格水平下人们愿意出钱购买的价值之和。这二者都是价格水平的函数。当价格水平(它是
一切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加权平均值)上升时,产量增加而需求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则相
反。所以由于供所形成的差数会推动整个价格水平上升或下降,1997年发生了物价水平的
下降,说明总需求小于供给。
为什么发生总需求不足?这要从总需求的构成去分析。它是由三个部分所构成,即消
费、投资和出口(严格说是出口减去进口)。换言之,一个经济所生产出来的一切产品和服
务,最终将用于这三个方面。此处我们忽略了库存的变化。1997年发生的总需求不足,并
不是出口不足造成的,因为1997年的出口比1996年增加了20%以上,它主要也不是消费
不足造成的,因为人们如果不花钱消费,根本是因为他们钱不够多。或者说,是因为生产得
太少,因为人们只有从事生产才能取得收入。所以总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
投资过度或者投资不足有一种乘数效应。一块钱的过度投资,会使总需求额外地增加四
五块钱。因为一块钱的投资不论用于给工人开工资或用来买钢筋水泥,它最终都会变成人们
的收入(工资、利润等),最终都会引起消费。一块钱的投资不足也会造成四五块钱的消费
减少。当今我们见到的消费品卖不出去,其实是投资不足造成的,虽然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消
费不足。投资的过度造成市场的繁荣,但当生活能力已达极限时,过度的投资只能引起通货
膨胀。反之投资的不足则通过乘数效应造成整个市场的萧条。
通胀变负,是对生产者的打击,是不利于生产的。因为生产者产出的价值有一部分被手
持货币的人所获取。这些人不参与劳动,却因通胀而得到了额外的购买力。可是大下没有白
吃的午餐,他们所得到的额外财富,正是生产者所损失的创造出的价值。企业从原料购人到
生产出产品的一段时间中,因为整个物价水平的降低而使产品的价格比原预料没有负通胀的
情况下为低。这就是生产者因负通胀而导致的损失,生产过程的时间越长,这笔损失也越大。
通胀变负首先会减少财政收入,主要还不是因为名义货币周转量的变小,而因为整个市
场的不景气。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都会因经济活动的减弱而收缩。企业所得税则
会受到双重打击,即产品价格降低和数量减少。负通胀情况下企业利润减少是很普遍的现象。
政府收入的减少会导致支出减少,而支出减少会进一步引起市场的萧条,形成恶性循
环。不仅政府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关系形成恶性循环,居民收入和支出的关系,企业家利润和
投资之间的关系,都会形成恶性循环。因为市场不景气,居民失业增加,收入减少,他们更
不敢花钱,造成市场进一步萧条;企业家眼看利润减少,投资项目建成之后面对一个萧条的
市场,也将会无利可图,因此他们会趋向于减少投资。这样的恶性循环不但在理论上存在,
事实上美国在30年代发生的大萧条,就是这种恶性循环的产物。我国经济从来没有发生过
萧条(除掉非经济因素所造成的);相反倒是屡屡发生投资膨胀经济过热,几次大的调整都
是收缩战线,充实提高。现在我们忽然面临一个从未出现过的过冷局面,如果我们缺乏理论
上的准备,在政策上失误,经济增长会因总需求的不足而大幅度下降,这样引起的社会问题
将是非常严重的。很不巧,在国有企业大调整引起大量失业的同时,政府机构也要大加精
简,而且这几件事都恰好发生在总需求不足导致通胀数变负的当口。由于失业精简人们担心
收入将会下降而事先减少消费,会导致总需求的进一步降低。这样一个宏观形势不得不引起
严重的关注。
如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这就要政府政策的作用。经济的自由主义可以提高微观效率,
但微观上众多的正确选择并不能形成总体上的最优决策,这是经济学中公认的“合成推理谬
误”。所谓的“市场的盲目性”也是指的这种合成谬误,要纠正这种谬误就要看得见的政府
之手起作用。如果政府缺乏理论指导,也作为市场中的一员来选择他的政策,只会在合成谬
误中增加一个元素,不能纠正宏观上的失衡。所以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在政策选择中是非常
关键的。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国经济宏观不均衡的毛病出在投资不足上。政府要纠正投资不足有
几种措施可以采取。首先是政府自己出场,作为投资主体去增加投资。资金来源可以向银行
借款,可以发行一般债券或专项债券,可以用则政拨款,也可以向国际资本市场举债。每一
种筹资方法都有不同的宏观后果,要作专门研究来作选择,然而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是计划经
济的产物。现在许多亏损的国营企业正是过去国家投资的结果,这些亏损企业今天已经成了
我国经济麻烦的主要原因。如果今天继续让国家投资办企业,将来会造成更大的麻烦。所以
这一办法只能限于一些必须由政府兴办,民间企业家不可能去做的项目,例如环境保护、植
树造林、水利工程、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科学研究等。这些项目往往有很高的经济回报,
只是回报表现在公共利益方面,私人企业家不可能去回收,所以要由政府兴办。
其次是从政策上鼓励民间投资。这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难度也比较大。民间存在大量
的投资机会。人们常说的“许多事没人干”,就是投资机会。这种投资和就业机会只有民间
企业家才会去发掘,因为它们多半是很小的项目,政府不可能过间,也不应该去管。要让企
业家有可能从银行借到钱,但银行对小项目往往不热心。一是因为怕借钱不还,没处去追,
二是逐项审查牵扯很多人力。当今各种金融诈骗案层出不穷,企业家中良旁不分,简化企业
向银行的贷款手续确实包含不小风险,但根据企业过去几年的经营业绩大体上也可以作出识
别。例如是否按章纳税,是否经营获利,这些都是有案可查的。
第三是减轻企业的负担,增加投资的积极性。在萧条时期财政收入降低,政府很可能采
取增加税赋的政策。如果这样做,政府沦为一般的决策者,就会形成前面所说的“合成谬
误”,使市场更其呆滞。只有市场繁荣才有增加税收的基础。所以正确的政策应是相反,要
降低企业负担,尤其要降低新兴企业的进入成本,简化立项的审批,包括环境评价,工商办
照,防伪防疫检查,土地审批,建筑审批。简化这些手续并不会减少政府收入,但可大大降
低企业负担。这一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涉及到整个政府机构的提高效率,廉洁办
事。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中,对税务管理更要加强,堵截一切税收的漏洞。这样做并不导致
企业负担的上升,倒是使企业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帮助优秀企业发展,淘汰那些靠偷漏
税生存的企业。
通胀变负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过去习惯的概念和政策,其中最重要
的,依我之见,是努力将我国人民的高储蓄转变成投资,增加总需求,使国民经济能均衡地
发展。
1998年3月16日


随感四则


一 公车消费 

前一阵南京市曾禁止私家车上牌照。当前几乎全国各大城市都面临着道路拥堵问题,限
止车辆上路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道路有其最大的通过能力,这个通过能力与车辆行驶速度成
正比。当车辆数超过某一限度时,行驶中互相妨碍,行驶速度降低,通过能力也跟着降下
来,结果造成堵塞。因此,防止道路堵塞的要点在于限制上路的车辆数,问题在用什么办法
限制。从理论分析和世界各国实践的经验来看,采用分路段电子收费,使车流量和道路的供
应保持均衡是最理想的方案。但作为应急措施,限制汽车上牌照也不失为可以采取的决策。
问题在如何限制,限制谁。
从公平出发,有限的牌照应该公开拍卖,或者按供需均衡的价格出售给要开车上路的
人,这也是交通管理卓有成效,政府也很廉洁的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经验。限制私家车上牌
照则有失公平。长期以来,计划经济培养了一种意识,认为只是公家的消费都是正当的,百
姓的消费则应该尽量节约。但在市场经济中这个观念整个颠倒过来了。事实上,政府用的公
车是最缺乏效率的一种消费,因为官员用车,别人(百姓)掏钱。凡是由别人掏钱的任何消
费,和个人消费自己掏钱比起来都是一种浪费,因为权利和责任不对称。米尔顿·弗里得曼
在他的《自由选择》一书中分析了消费决策的四种情况:用自己的钱为自己;用别人的钱为
自己;用自己的钱为别人;用别人的钱为别人。公车消费就是用别人的钱为自己,是一种极
易导致过量消费的行为。如果逐步取消公车,把过度的小汽车限制一下,道路拥挤立刻可以
缓解,听说深圳等地已经这样做了。

二 所得税豁免 

国家最近决定,两院资深院士每年发给一万元津贴,并免征所得税。为什么免征,没有
说明理由。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1988年奥运会的得奖者。当时税务总局对此有一点解释。说运动员
为得冠军在训练中付出巨大艰辛,所以免征所得税。可是除了贪污走私,哪一样所得不是付
出了艰辛的呢?如果纳税人向税务局证明自己的所得是以付艰辛为代价的,难道税务局就可
以同意不征所得税吗?显然不可能,所以“艰辛”一说并非免税的真正原因。当时我在一篇
文章中就猜测,纳税只是普通百姓的义务,得了冠军就不是普通人了,就可置身于法律之外
了。这次对资深院士免税,我的猜测得到进一步证实。
以后税务总局废止了对冠军豁免所得税的决定。这是十分可喜的进步。可是碰到院士这
样特殊身份的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仍旧坚持不了。看来我们要真正建立一个人人平
等的法治社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希望院士们抵制这种豁免。院士们自觉无例外地遵守法律,比之别人说教一千遍更起
作用。他们交上几千元税,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大的推动我国走向法治的榜样。

三 感谢党? 

最近各地闹水灾,受灾群众得到了钱和各种实物救济的帮助。从电视新闻中看到,当他
们接受帮助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感谢政府感谢党。
这些物资是党和政府生产的吗?显然不是。党和政府不但不生产财富,还要消费一部分
财富。送到灾民手中的物资,是百姓通过纳税,经政府的手而送来的,当然,党和政府在救
灾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值得感谢。但首先应该感谢的是纳了税的同胞们。
把一切功劳归诸党和政府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但从党和政府本身的利害着想,它的另一
个侧面却包含着危险。党和政府享受了并非属于他的功劳,无形中他也会承担并非属于他的
过失。赔了钱,或因人民消费习惯的改变产品没了市场,因而企业要停产。工人要下岗,这
原本不是党和政府的过失,可是下了岗的工人,不假思索地问党和政府要工作,而不是自力
更生积极去找新的工作机会。看来摆正党和政府的功过是国家走向正轨管理的一个必要条件。

四 所得税发票 

为什么要缴税?或者说,缴税有什么用?从国家来看,百姓缴了税党和政府才能运作。
但从个人来看,缴税确实没有什么用;而不缴税把钱省下来倒有很大的用场,这正是当今我
国个人所得税收缴困难的原因。
要改变这一情况,必须使个人感到缴税确实有用。我们每个人都享受政府的服务,天气
预报、道路街灯、治安消防、义务教育,有时还要上法庭打官司。这些服务都要有经费支
持。是否可以要求人们在享受这些服务时出示一下纳税的收据。倒不是说,不纳税的人就无
权享受政府的服务。但出示纳税证明,可以让人们感到纳税是有用的。税务局有权质询公民
某项收入是否纳了税。如果拿不出纳税收据,就要被罚款。这也可以使人们感到纳税的用场。
正因为个人纳税没有用场,许多人缴了税随手把纳税的收据往字纸篓里一扔。也正因为
大家不把纳税收据当一回事,收据的签发管理越来越随便。纳税是公民向政府缴钱,当然政
府应当开具加盖税务局印章的收据,可是近二年来税务局不承担此项义务,而叫企业或事业
单位代办。企事业单位不但没有税务局的印章,甚至也没有统一印制的收据,随便在自己用
的发票上写几个字。这种做法严重地挫伤了公民纳税的积极性。

 1998年7月26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