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

第6部分

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第6部分

小说: 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策上的补救办法。贴现率为止的理论看起来完全正确,但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碰了壁。
我在《择优分配原理》一书中曾写过:“当理论和实际矛盾的时候,99%的情况我相信
理论,并怀疑‘实际’是个假象,因为理论是经过千百万人的实践检验过了的。但当经过仔
细的核对,确认那个事实是真实的,我们就面临着推翻旧理论、建立新理论的任务,而这种
幸运的机会对一个科学家来说,一辈子也碰不上几回。”
为什么经济学中确认贴现率为正?我认为这个概念之正确,正如“人一定会死”一样,
而且二者之间存在逻辑上的联系。换句话说,如果人永远不死,贴现率就会变成零。设想一
个第二大就要上刑场的死因,他的贴现率接近于无穷大,因为一切发生在第二大以后的事情
川他来讲都没有任何意义。同样的道理,青年人的贴现率就不同于老年人的。市场上能观察
别的贴现率是资金的边际供求决定的,它不一定是老年人的,也不一定是青年人的。愿意出
更高代价获得贷款的人理应都能得到;愿意以低于此贴现率的利息而贷出的人理应都能找到
借款人而将自己的资金贷出。
有人反对说,即使人永远不死,明天的消费仍不如眼前的消费更吸引人。因此从需求节
米看,贴现率应大于零。刨根究底来看,这一判断的前提仍是人的寿命有限。由于人都要
死,这个事实是铁定不移的,它无形地左右着人的一切判断。由于人的寿命有限,而且哪大
会死完全不能预测,因此一件事发生的早晚便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如果人竟然可以永恒不
死,不论是年老、疾病,交通事故、地震、火山爆发都不能致人于死,那么时间的参考便失
去了实际意义,一件事不论发生在哪一个时间坐标的点上都无关紧要,于是贴现率便化为了
零。
人当然要死的,贴现率便应当大于零。然而就整个人类而言,虽然人类也有最后消亡的
一灭,但那可能是几千年或几万年以后的事。实际上就可以认为人类将永远存在下去。因此
对于整个人类而言,贴现率便应当趋于零,其推论是我们应当关心子孙后代和关心我们自己
一样。三峡报废,大气变暖等等问题我们必须认真负责地对待。
从贴现率应否为正的讨论,使我们回忆起现代经济理论的基本立足点。它假定无数生产
者和消费者参与市场活动,前者的门标是利润极大化,后者的目标是个人(或家庭的)效用
函数极大化,于是均衡的价格可以导致资源的最佳配置。这样的结论逻辑上是一贯,是无懈
可击的。然而当考虑整个人类的利益不是个别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时,现代经济学的理论
便完全不适用了。在一个市场环境中想叫贴现率等于零是根本行不通的。整个人类的利益与
个人的或家庭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因此这就要有政府出来发挥作用。政府必须在科学家和经
济学家的参与下,排除市场干扰,在认准了事实依据和科学推论的条件下,制定对人类前途
负责的政策,坚决地贯彻执行。出此,政府除了提供公共产品之外,又多了一项任务。环境
科学发展到今大,已经严肃地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新任务,我们将不能回避它们。


歧视性定价的利弊

歧视性定价是指同一种产品或服务,对个同的人索取不同的价格。这种做法早先只对在
华的外国人实施,现在则日益泛滥,连公共交通部分本地人外地人而有不同的票价(见
1994年7月12日《中华工商时报》五版《厦门巴十季票卖“歧视”》一文)。
首先,歧视性定价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行得通,一种是顾客处于分隔的市场中,他们无
法互相沟通,例如,本国顾客和外同顾客,同一商品在国内和国外有两种价格;第二种情况
是垄断性商品,顾客只能从唯一的供应方得到商品,他们不能逃避垄断者对他们的区别对
待。这两种情况都是竞争个充分引起的。根据择优分配原理,商品和资源的最佳配置必须达
到均一的边际产‘出,在中场经济中就是均价格。所以歧视性定价将破坏资源的最什配置,
降低社会的经济效率。在我国,歧视性定价几乎部发生在政府垄断的行业中,他们的目的,
或者是减少亏损,或者是增加利润。在减少亏损的情况下又往往和价格管制,定价低于成本
并造成供不应求的现实有关。当然也有许多情况单纯就是为了牟利,例如医院收费(以及出
国体检等等)分公费医疗和自费医疗。对于广大群众而言,他们多数人不是经济学家,政府
的歧视性定价给他们的印象足政府为了赚钱而勒索他们,从而产生一种忿忿不平的感觉。
以上各种区别定价,不论是歧视性或优惠性,都不利于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更为重要
的足政府的行为有示范作用,区别定价会诱发不法商人利用顾客信息不灵来宰人的行为。因
为公平有效的定价是“长期边际成本”,这种成本是一个确定的数,不能随人而异。政府定
价的任意性,破坏了市场规则,起了不良的示范作用。
在什么情况下区别定价是有利的呢?如果厂商面临一条向下倾斜的边际成本线,换言
之,由于扩大市场,使生产者能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在满足了付高价的消费者之后,可以
降价冉满足一部分只能出低价的消费者,从而使整个平均成本进一步下降。这一政策又有利
于社会公平,因为低收入的人可以付较低的价格,例如我国的铁路票价在提高到可以抵偿全
部成本并保证服务质量之后,不妨对内地的打工民工降低一点票价。我相信这样的票价政策
将既有利于效率,又有利于公平。但就目的而言,当务之急(指铁路1994年9月调整旅客
票价之前)是大幅度提高运价,缓解供需矛盾,改善服务,保证安全,还谈不上降价优惠的
可能。


参加一次美国家庭的财产拍卖

借钱必须还债,这是大经地义的规矩。这不仅是为了保证贷出方的利益,也是为了借入
方的利益。因为如果借了钱可以不还,就不再有人愿意贷款给别人,想借钱的人再也借不到
钱,所以对借人方同样也是不利的。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了钱不但要还,
还要付利息,也是同样的道理。借贷关系是同时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关系,如果彼坏了借了钱
必须付息还本的规矩,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将陷入混乱,不但基本建设无从进行,
连正常的生活生产都难于维持。
但借钱不还实际上是难免的,主观上赖帐或许可以通过法律等惩治手段未对付,客观上
没有偿还能力事实上完全可能发生。到那时,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可是即使把人杀了也
无法将债讨还。古代对借了债没有偿还能力的人规定:债权人可以将他收作奴隶。这种规定
普遍存在于古代各种文明的国家里,可见不是一种巧合,它足维护严肃的借贷关系的产物。
然而奴隶违反了人格。当西方人权思想兴起之后,役奴抵愤的办法难于行得通,于是产
生了破产保护的砚定。这是对于确实无力偿债的人的一种保护,攸他的人身不受侵犯,并且
还能维持自己起码的生存条件。除此之外的一切财产都必须用于清偿债务。当一个人宣布破
产之后,他的全部财产都要通过拍卖变成可以流通的现金资财,以便在几个债务人之间分
配。所以拍卖和破产常常连在一起。
我参加的一次破产拍卖是在一个中等城市里。破产者是一名医生,他住在富人区,有漂
亮的住宅、高级轿车、钢琴、奢侈的用具和衣服。可见破产并非穷人的专利,“富人”也会
破产的。但破产之后则尤例外地都要变成穷人。有些人在宣布破产之前将自己的财产转移藏
匿,用破产未逃避债务。,这就会犯法,会蹲监狱。这种行为可没有任何法律未保护。从这
里可以看到,破产不同于故意的逃避债务,而被认为是个人力所不及的受命运安排的结果。
那天,当我来到拍卖现场时,前后己停满了汽车,还有不少中型卡车,那是准备来买大
件家具的。参加拍卖的人先要凭身份证(在美国通常用驾驶执照)去登记,说明自己的住址
及电话号码,这才能得到一个代号。当你喊价时就举起自己的代号。凭身份证才能登记的原
囚是防止有人当场喊了价,事后又个认帐,特别是防上托儿哄抬价格,使参与拍卖的人上当
吃亏。
当规定的时间到达时,主持拍卖的人宣布拍卖的法律依据,拍卖规则,特别强调所有财
产全部要在当大拍卖完结。然后就开始逐件物品喊价。主持人先介绍物品的规格、状态、产
地等,然后从高价开始向下喊价,待降到某一价格有人举牌认购时,再向上喊价,这样才能
保证卖方的利益。据我观察,最后成交的价格要比开始有人举牌认购的价格高出一倍左右。
这使我回想起拍女理论中的一条规律,即单方向的喊价(单方向下降或向上升)会使成交价
格低于有人愿意出的真正最高价。所以先降后升的喊价办法是较公平合理的。在美国,旧货
是不值钱的,一件衣服即使只穿过一两次,也不能卖得原值的1/10乃至1/20。所以拍卖时
成交的价格部相当低,比如一双八成新的皮鞋只卖3美元(原价估计在60美元左右),两
个电熨牛只卖一美元(新品要卖30美元左右)。但拍卖的价格总的说来比之一般家庭“后
院甩卖”(Yard sell或Garage Sell)的价格似乎略高一些。我在那次拍卖中买了一盒
500页的打字纸,35个信封和一个称邮件用的磅秤,一共4美元。我认为是捡了便宜,如果
买新的大概要18~20美元。
每次拍卖,前去参加的人很不少。美国人参加拍卖,固然是想买便宜货,们我觉得更多
的目的是去消遣。因为一家的财产少说也有几百件,拍卖要持续一整天。所以拍卖时还有卖
小吃、饮料的小贩前未服务。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捡不了几块钱的便宜,从经济上看颇不
合算,所以我猜多数人是来消磨时间的。拍卖主持人用一种特别有的味的声调,以高超快速
吐问的特技,以及惊人的记忆力(在每次叫价之后要记住以前最后一位的报价人及报价数
目)。听他主持拍卖确实觉得很好玩。
拍卖不但用’于破产时清理债务人的财产,也用于其他场合。例如报上刊登一位老人因
健康原因迁入养老院,要将他一生收集的贝壳以及全部财产拍卖;有一家餐馆因为多年来逃
税欠款几十万元,被法院宣布强行怕卖。另一则广告宣称老人亡故,依遗嘱将其财产拍卖。
他牛前驾的一辆汽车是1987年买的,至今己用了七年,但里程表上只走了4200哩,平均一
年只走了600哩,比之一般美国家庭每辆车大约要跑1.2万哩,确实是少多了。可以看出
此老人大概因健康原因,这几年内很少出门。
参加拍卖可以观察到许多书本和报纸上从未不涉及的有趣的现象。


邮资补贴

——既不利于效率,又无助于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经济政策的两大基本目标,然而他们有时候是互相冲突的。原先的体制是
公平强调得过了头,结果是缺乏效率,大家一起受穷。后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强
调效率而牺牲一时的公平。但效率和公平也并非永远互相对立,换句话说,我们很可能落人
既无效率又不公平的境况,从这种境况走出来就同时可以满足对效率和公平的追求。应该承
认,现代经济学对提高效率的研究已经相当透彻,从理论到政策都何大量可贵的成果和经
验。但是对公平的研究似乎大大地落后,甚至什么是公平,是机会均等还是结果平等还在剧
烈的争论之中。
经济学对提高效率最重要的贡献或许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即“价格应等r边际
成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公平竞争,就可使价格趋于边际成
本。此时一切超额利润(在经济学中称为经济利润)将趋于消失。此时社会对资源的利用效
率达到最优。人们常说,美国的物价低,社会富裕,其实就是公平竞争攸价格降到边际成
本,结果每个百姓都亨受到杜绝了浪费的富裕生活。相反,靠着价格诈骗,欺行霸市,垄断
信息。假冒伪劣来致富,少数人富了整个社会都要长期受穷。
对于垄断性产品的定价,中场所能起的作用甚为有限,此时就要靠政府的作用。政府在
制定此类产品的价格时,应遵循上述边际成本定价的原则,不允许对某些产品定低价,另一
些产品定高价,再以高价产品的盈余去补贴低价产品的亏损(我同政府慑常用的原则,而且
至今没有受到检讨)。除非这种定价确实有助于实现公平。譬如对高质粮食定高价,将盈利
用来补贴吃低质粮食的低收入群众(即使是出于公平H你的政策,电还得考虑是否会伤害生
产‘低质粮食的农户)。
本文要讨论的政府对邮资的补贴(指邮资涨价之前),是既不利于效率又无助于公平的
定价政策,现在一封本市平信仅贴0.1元的邮票。外地邮资仅0.2元。实际的成本已数倍
于此。估计一年政府为此支付的补贴达数十亿元之巨。这笔钱补贴给广谁?给厂寄信多的
人。什么人寄信多?足收入高的人才多寄信。贫困山区的农民一年电不见得寄上一两封信。
由于邮资偏低,可以用电话解决的事也改用信函,于是造成邮件拥挤,难于招架。,所以此
项补贴对效个和公平部只起坏作用。
邮政部门用什么钱来补贴这几十亿元的大窟窿?只好靠其他方面收高价。这又造成了进
一步的效率损失,例如报刊杂志的发行投递费,要收到报刊个身价的35%。现在一本杂志
定价多在3元以上,邮局要收1元多的发行费,远远超出了其边际成本。这种价格扭曲极不
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但事情到此还没有完。为厂争这部分利润,沈阳、大津等地组成了民
营的发行网。从这里看到,放着已有的高效邮政发行系统不用,另外再去组织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