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好习惯-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养成良好的谈话风度
一个人是否具有谈话的魅力,直接影响到他是否对对方具有吸引力,关系到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还影响到他能否在与别人谈话时表现出自信,能否具有自如谈话的勇气。所以,我们在训练自己谈话的自信心时,要注意增强自己谈话的魅力。
组成谈话魅力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每个人谈话的内容,谈话时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的材料、手段,谈话的语气、语调,谈话的身姿、手势、表情……都可以折射出他是否具有谈话的魅力。
我们先来讲讲谈话的风度。
所谓风度,是指美好的举止、姿态及表情等。谈话的风度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言语表现,是一个人涵养的外化。使自己的谈话具有风度,是增强谈话魅力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谈话风度,往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无论是男士谈话中那刚毅稳健的气质,还是女士谈话中那风姿绰约的魅力;不论是外交官那彬彬有礼的谈吐,还是政治家那稳重雄健的言论,都会令人仰慕不已、倾心无比。正如德国戏剧家莱辛所说:“风度是美的特殊再现形式。”
孔子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风度正是外在语言和内在气质的恰当融合。首先,风度是一种品格和教养的体现。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没有优雅的个性情趣,其谈话必然是粗俗鄙陋、琐秽不雅。其次,风度是一种性格特征的表现。比如性格温柔宽容、沉静多思的人,往往寥寥几句的轻声细语就能包含浓烈的感情成分;而粗犷豪放、性情耿直者,谈话则开门见山、直来直去。再次,风度是涵养的一种表现。这主要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卑不亢,雍容大度。最后,风度是一个人谈话的遣词造句、语气腔调、手势表情等等的综合表现。如法官在法庭谈话时,则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咬文嚼字、逻辑缜密。
谈话的风度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洋洋洒洒、侃侃而谈是风度,只言片语、适时而发也是风度;谈笑风生、神采飞扬是风度,温文尔雅、含而不露也是风度;解疑答难、沉吟再三是风度,话题飞转、应对如流也是风度;轻声慢语、彬彬有礼是风度,慷慨陈词、英姿飒爽也是风度。每个人在培养自己的谈话风度时,应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情趣爱好、思维能力、知识结构等有所选择。另外,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下,其谈话的风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与在家里跟家人闲聊时,则表现为两种相差甚远的风度。
谈话的风度是人的一种自然特色,是与时代相吻合的。我们反对脱离时代追求风度,我们也反对脱离自己的个性、身份去讲究风度。任何东施效颦、搔首弄姿、没有个性的谈话都毫无风度可言。
在日常的谈话、判断或讲座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同样的话,这个人说,我们就很愿意接受,而换成另一个人说,我们不但不愿接受,还会产生一些反感情绪。为何会出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呢?这实际上牵涉到一个人谈话的态度问题,而谈话态度又是谈话人风度的最直接体现。
我们谈话的目的是为了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他人,让他人明白、了解、信服或同情我们。如果说了话,别人没什么反应、不信服或产生反感,这就没有意义了,说了还不如不说。那么,怎样才能锻炼出一种说一句是一句的理想口才呢?这就要求谈话者既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对方,力争营造出一种相互了解的气氛。
也许,人人都懂得,对方无论讲什么都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他的态度。如果态度好,大家都愿意跟他谈,即使他不同意我们的意见、不满意我们的行为,我们也仍然愿意跟他谈。如果态度不好,就是再好的话题也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良好的态度呢?就是对人要有正确的了解和充分的同情,这两点是良好态度的基本内容。然而如何把我们对人的了解与同情让对方感觉到呢?态度良好的重要表现正体现于此。如果我们不注意这种表现,那么即使我们是很有同情心的人,也可能会被认为是冷漠、骄傲、自私的人。因此,我们要注意一下在别人的心目中我们究竟是什么样子,而且要设法了解在别人的心目中希望我们是什么样子,喜欢我们是什么样子。
那么,在一般的情形下,即在日常生活中,在与普通朋友的正常交际场合中,别人会希望我们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呢?
首先,别人希望我们对他的态度是友好的,希望我们愿意和他做朋友;别人希望我们能体谅他的困难、原谅他的过失;别人还希望我们能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思考他们的问题,并对他们提供有用的建议,与他们成为友好的、忠实的、热心的朋友。
其次,别人希望我们对他本人、对他所做和所讲的事情均感兴趣。因而,我们最好能做一个对什么都感兴趣的人。本来我们的兴趣也跟一般人一样,常常容易被有趣味的人物、谈话所吸引,而却忽略了不太引人入胜的人或物。如果我们是同情心很强的人,就不该如此,而应该学会能顾及全体,并且特别照顾那些不被人注意的人。当我们谈话时,我们要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看到,我们的双眼,要随时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停留片刻,对于那些没有讲什么话的人和那些看似不太自在的人,特别要注意,要设法找些话题跟他们交谈,以便解除他的紧张和不安。
总而言之,别人希望我们对他讲的东西都感兴趣,并希望我们的态度是友善的、良好的。作为一个成功的谈话者,我们要力争做到如此。谈话时给人良好的态度,是展现我们谈话魅力的保证。
□ 简洁而有条理
“不要让你栽种的花儿被丛丛杂草所湮没”,老师常对学生们这样说。
不懂节制是最恶劣的语言习惯之一。那些说话漫无边际、累赘重复、东拉西扯、废话连篇的人很快就能发现:他们其实只是在自言自语,因为听众早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那只小猫一样灵魂出窍了。
当堂吉诃德指责桑丘·潘沙讲的故事重复太多、条理混杂时,桑丘为自己辩解道:“这就是我给同胞讲故事的方式,大人要我改变旧习惯是不公平的。”也许大多数人会对此有些同感。
无论是和一位朋友交谈,还是在数千人的场合演讲,如果说有什么应该用红色标出来的要点的话,那就是“说话简明、扼要、切题”。那些担任企业行政主管职务的人几乎都认为:在商业场合中,最让人头痛的就是说话不讲究条理。
不知道有多少人的时光都因此被销蚀一空——浪费在那些信口开河、多余无聊的话题中去了。有时只用两滴胶水就可以贴好的东西,而人们往往要用5滴或更多的胶水,但这样不但无法将物品贴好,反而还需要工人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把多余的胶水擦掉。
同样,谈话也往往会有多余之处,一个字就可以说明白的话,偏偏要用上整整一行字。特别是那些儿女已经长大成人、空闲时间开始越来越多的女人,她们说话时不惜在种种细枝末节上花费大量的口舌,投入无数的光阴,而这些话只有理发师或者指甲师才会去听——也许是因为付给他们的报酬就包括这么一项吧。
以下是卡内基举的一个例子:
“约翰”,史密斯太太说:“我记得你上次打电话是在礼拜二的中午11点,因为就在接你的电话前,乔治太太来向我借过面粉。我记得清楚极了,因为她当时穿了一件粉红色的、缀着金色纽扣的衣服,脚上穿着一双平跟咖啡色皮鞋……”
卡内基希望这位史密斯太太的言谈,不会让你联想到自己。如果你说话的目的是要告诉别人一件事,那就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不必扯得太远。
漫无边际的谈话,可能是思路混乱的表现,也可能是委婉曲折地达到目的的手段。不过,对更多的人来说,那只不过是一种习惯,纠正这种习惯其实比一个烟鬼戒掉多年烟瘾要容易得多。
如果你发现自己就有信口开河的习惯,不妨想像你是在花高价打国际长途电话。
□ 攻人之恶,勿太严
做人做事要多给自己留些余地。给自己留下的余地同时也是给别人留下余地。给他人留下余地,为人处事就多了有效沟通的空间。
有效沟通就是以和为贵。比如同事、朋友之间发生口角,首先要想到这是暂时的,终究还要言归于好。若是双方出现矛盾时,立马拉开架势恶语相向,什么短都敢揭,什么坏事都敢说,什么坏话都敢骂,这不叫留有余地,而叫自断后路。
《菜根谭》中有“攻人之恶,毋太严”的戒训。其意就是说,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本着忍让的精神,有理性地吃点亏,别人就欠着你的情,从而你也有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你因为要惩戒一个人而令自己情绪激动、脾气暴躁,终日想着如何整治那人,以报复他对你的伤害,你可算是用心良苦。不过,像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举动,未免是太愚蠢了。
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地经历过被人伤害的滋味。你可能因此而气得嘴唇发颤、脸色苍白、想出拳击倒眼前那人,但最后你还是把怒火强自压制下来,总算没有做出过激的举动,只是你心中含恨,无法忘怀那被羞辱的一刻。你希望做个宽宏大量的人,却不知如何消除不快的记忆。俗语有云:“大人不记小人过。”可惜你仍未达至“大人”的度量,站在“想报复”及“忘记它”两者之间,无所适从,那是煎熬!在这种煎熬中你忘却了多给自己乃至他人留些余地所能达到的境界,因此你不是在这种煎熬中爆发,就等着在这种煎熬中失败!
紧张的心情会给你带来无形的压迫感,你的心胸也会变得狭隘、多疑善妒;不快的回忆会勾起你各种恶念,你的痛苦不但不会消失,反而还被自我愚弄一番。然而在留有余地的空间,让你憎恨的人,也会有可爱可敬的一面。谁是敌人与朋友?那是很狭义的二分法。
与人争辩时也一样。以严密的辩论将对方驳倒固然令人高兴,但也未必非将对方批驳得体无完肤不可。因为只要大略想想就知道,这样做其实是很愚蠢的,不但对自己毫无好处,甚至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得不到对方的认可,而且终究有一天会自食恶果,受到对方的攻击。当我们和他人发生摩擦时,首先要了解他的想法,然后在顾及对方颜面的前提下,陈述自己的意见,给对方留有余地。这一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必须记住。
《韩非子》中说:“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生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鳞则几矣!”传说龙在温顺的时候,人可以骑在它的背上,但是它咽喉下有直径一尺左右逆生的鳞,如果有人触及那片逆鳞,它必定会吃掉你。正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攻击,如果以对方有错为借口盛气凌人地斥责对方,使对方感到无地自容,那么你就应当小心了,因为对方总有一天会报这一箭之仇的。因此,即使应该斥责对方时,也要为其留一点退路。让对方没有退路、没有余地的人注定很失败!
□ 撒谎并非人生妙招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祖母会告诉我们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个放羊的小孩,总是喊着“狼来了,狼来了”。刚开始时人们信以为真,都去帮他,怕他的羊被狼吃掉,后来人们渐渐地不相信他了。有一天狼真的来了,这个孩子声嘶力竭地喊着:“狼来了,狼来了。”人们以为他还是在撒谎开玩笑,没有一个人去救他的羊,于是他的羊被狼吃光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老祖宗早就说过:“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乎?”可是千百年来,撒谎这个人类所深恶痛绝的性格缺陷却仍然无法克服,诚实的人被视为“大傻冒”,而那些欺上瞒下、以撒谎为家常便饭的人却被视为“能人”,于是撒谎也成了完美人生的妙棋!
其实这世界上,没有能够永远瞒住别人的谎言,正如“纸包不住火”一样,真相终有一天会大白的。有一位瞎眼的乞丐带了女儿在街头行乞,有位老妇人每天经过总会给他们几个小钱。天长日久,老妇人和小女孩混熟了。有一天,她问女孩:“可怜的孩子,旁边这位是你的父亲么?”小孩子点头应道:“是的,夫人。”老妇人怜悯地问:“真是可怜,他看不见么?”小女孩回答:“是的,夫人,我的父亲是个瞎子。”老妇人继续问道:“唉,命运真是捉弄人,你父亲的眼睛是什么时候瞎的?”小女孩天真地回答:“每天早晨9点钟。”
人为什么会撒谎?每一次撒谎的背后都有一些深刻的动机。某个政客竞选时允诺日后降低税率、提高人民福利待遇,后来他食言了,他的这种撒谎无非是自我吹嘘、多捞一些政治选票而已。撒谎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几方面:
1.为了自己的利益
朋友甲乙关系很好,一日乙因单位分房,需掏钱去买,但一时半会无法凑够,便去向甲借。甲自忖钱在银行里还没到期,借给乙不知什么时候还上,便说:钱前几天被自己岳父借去装修房子了。这人谎撒得圆满。乙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大多数人撒谎的动机都是因为利害关系,就像孩子向母亲撒谎说他被老师表扬了一样。
2.自我吹嘘
很多人把撒谎、吹牛当作夸大自己的一种手段,因为他撒谎后,看到别人眼里那种钦佩、羡慕、崇拜的眼光,撒谎者的心里极其舒服,他的虚荣心被极大地满足了,然而他没有想到总有露馅的那天。
社会上有很多人都属于这种类型,某风流成性、骗奸不少女青年的男性流氓就是撒谎高手,说自己是某某高干子弟、某国家政要的私人秘书,甚至煞有介事地拿出一些与某某人合影的照片来欺骗涉世未深者。这种人通常抱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勾”的心态。
3.为了好玩
有很多人吹牛、撒谎是为了好玩,目的无非是逗人。前文中的那个喊“狼来了”的孩子就是这样,他发现撒谎可以让人们紧张、忙碌起来。就像“烽火戏诸侯”中的周幽王为了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