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做人做事好习惯 >

第20部分

做人做事好习惯-第20部分

小说: 做人做事好习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拿破仑年轻的时候,一次到郊外打猎,突然听见有人喊救命,他快步走到河边一看,见一男子正在水中挣扎。这河并不宽,拿破仑端起猎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道:“你若再不自己游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里!”那人见求救已无用,反而更添一层危险,便只好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来。
拿破仑拿枪逼迫落水者自救,是想告诉他:自己的生命本应该是自己负责的,惟有自己负责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救的生命。
崇拜和向别人求助容易让你盲从,失去自己的判断,我们往往轻信所谓的专家而不信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和计划,只要专家一句话就被轻而易举地否定掉了。生物界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一个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生物学家法布尔(JeanHenriFabre)曾利用列队毛毛虫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可以是队伍的头或尾。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们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了下来。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
人生犹如一个大战场,你的面前也只有两条路: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做出大量的努力,都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在一次著名企业家报告会上,有一位年轻人向做讲演的企业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给我们年轻人指示一条成功直线,让我们少走弯路呢?”
这位企业家干脆利落地答道:“成功就像山顶一样,哪里有什么直路可以走呢?”
事情就是这样,热衷于寻找捷径的人,往往在稍微碰到一点困难的时候,心中就打退堂鼓,结果转来转去,总在山腰里打转。
即便成功有捷径,也是为很多有真正思想的人所不齿的,因为那样得来的成功,往往不能代表自己的价值。
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儿子小仲马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于是大仲马便对小仲马说:“你在寄稿时,写上‘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
可以说大仲马给儿子提供了成功的捷径,但是小仲马却固执地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作敲门砖,而且还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以避免那些编辑先生们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起来。
面对那些冷酷而无情的一张张退稿笺,小仲马没有沮丧,仍在不露声色地坚持创作自己的作品。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茶花女》出版后,小仲马声名鹊起。
崇拜别人容易让你上当受骗。一个聪明人决定开始一项冒险,他大胆地预测一场万众瞩目的球赛(有很多人赌球)。他发出10万封电子邮件,其中的一半预测甲队胜利,而另一半预测甲队失败,无论如何,他总会说对一半。然后下一次,他又开始预测一场新的比赛,这一次他只给上次说对的那5万人发信,不再理会其余的5万人,预言当然还是胜负各占一半;接着再把这个游戏进行下去。在经过了三四次后,他已经在5千多人或者数千人中建立了极高的威信,许多人开始重视的他的威信,这家伙神了,说得这么准!他会收到很多反馈,随着名气的增大,总会有新的崇拜者加入到队伍中来。这时他开始收费,然后再继续向上次说对了的人群预测。由于“预测”结果惊人的准确,他的铁杆崇拜者付给他越来越多的报酬。这个家伙成为一个名利双收的“专家”。
虽然这个故事对众多真正的专家颇有不敬,但就是真正的专家也难免有犯错的时候。专家只是意味着对现有资料、知识占有得比较充分,过去曾经做出过成绩,在这个领域中有着一些超乎常人的判断力而已,并不意味着他事事完全正确。因此,不要迷信任何人,崇拜任何人。
我们可以尊重专家的意见,在他的基础上前进,但千万不要把他看作不可逾越的高峰。相信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 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


也许,你在工作上是一个全心投入的人,而且几乎是到了鞠躬尽瘁的地步。主管交给你的任务,你从来不打马虎眼;要求你额外超时加班,你也毫无怨言;同事拜托你的事,不管是不是你分内的职责,你总是不忍拒绝。其实,你早已忙得分身乏术,焦头烂额,但你还是强打精神说:“没事!没事!”没有人知道你累得半死,但是,你就是不愿开口对人说“不!”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是碍于情面而不敢说“不”,或者因为不好意思说“不”,结果很多原本明明不该是自己的事,统统落在自己头上。要不就是所做的事大大超过自己的能力负荷,让自己面临崩溃的边缘。
做老板的都喜欢全力拼搏的员工,但你可知道,如果你一心讲究牺牲奉献,处处想讨好别人,做一般人心目中的模范员工,最后你可能会丧失自我。
最明显的现象莫过于:你总是强迫自己做一些你并不想做的事,即使有不满的情绪,你也强忍去做。你认为别人把这些事情交给你做,是因为看得起你,信任你的能力。如果你一旦拒绝,别人就会怪罪你,批评你不善于与人合作,使你产生一种罪恶感。总而言之,你不希望你的印象被别人大打折扣。
在一个团体中,这种“讨好”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行为心理学家称这种举动为“寄生依赖者”——企图凭借外在的人和事来提升自我的价值。然而,行为心理专家发现,绝大多数寄生依赖者都不快乐,他们内心很容易焦虑。这种人往往过度依赖别人的期望,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渴求别人赞美来寻求自己的定位。如果不能得到好评,他们就会自责,怀疑自己是不是出了什么差错?根据分析,很多“工作狂”都是寄生依赖者,他们每天工作动辄超过十几个小时,就连节假日也不放过,他们兢兢业业,牺牲了个人的休闲以及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在他们全心全力投入工作之际,却日渐疏离了与家人的关系。这种过度依存于工作的工作狂,就像是沉迷于赌博或宗教信仰一样,行为完全被控制。
对工作狂而言,一旦不必工作,拥有了自由,就好像是遭人遗弃。所以,任何事他都想一手包办,那样可以让他觉得被人爱戴,代表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你劝他:“何必那么累?有些事可以交给别人做嘛!”他会用更坚定的语气回答你:“我不做不行!除了我,还有谁能做?”表面看来,工作虽然是束缚,捆绑他动弹不得,其实反而让他觉得安慰,令他产生被人关心、被人需要的满足。因为他相信,当他工作卖力的时候,别人才会注意到他的一言一行。
还有的人,则是缺乏自信,担心拒绝别人,好像就表示自己太懒惰,太不通情理,会遭受责骂。他们害怕别人的权威,为了博取好感,维持与别人的关系,即使是无理的要求,也只得点头说“好”。
心理专家同时指出,比较起来,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容易成为寄生依赖者。因为女性从小就被教导要“服从”“听话”“温顺”,当别人有所要求时,“拒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很多女性长大以后,周旋在丈夫、儿女、公婆、老板之中,她们极力扮演好各种角色,处处讨好别人,一旦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就会陷入极度沮丧的情绪中。
事实上,我们常常过度在乎自己对别人的重要性。我们常常听到调侃别人的一句话:“没有你,地球照样在转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人是不能被取代的。如果你把每一件事都看成是你的责任,妄想完成每一件事,这根本是在自找苦吃。你真正该尽的责任是,对你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你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需求,重新排列价值观的优先顺序,确定究竟哪些对你才是真正重要的。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这绝不是自私,而是表明你对自己的认同。
你虽然赞成这种说法,可是觉得还是有些为难,你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说“不”。真有那么困难吗?其实那是我们人的本能。心理学家说,人类所学的第一个抽象概念就是用“摇头”来说“不”。譬如,一岁多的幼儿就会用摇头来拒绝大人的要求或者命令,这个象征性的动作,就是“自我”概念的起步。
“不”固然代表“拒绝”,但也代表“选择”,一个人通过不断的选择来形成自我,界定自己。因此,当你说“不”的时候,就等于说“是”,你是一个不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勇敢说“不”,这并不一定会给你带来麻烦,反而是给你减轻压力。如果你现在不愿说“不”,继续积压你的不快,有一天忍耐到了极限,你失控地大吼:“不”,面对难以收拾的残局,别人可能会反过头来不谅解地问你:“你为什么不早说?”
如果你想活得自在一点,有时候,你可以勇敢地站出来说“不”。记住,你不必内疚,因为那是你的基本权利。 



□ 俭朴的人生才有活力


俭朴的生活方式,会使一个人内心感到充实。我们常说知足常乐,有恬淡修养的人,他在物质的需求上永远会满足;而物欲越多,想要享受和占有的也越多,他的内心就会感到越空虚。一个内心有空虚感的人,就是一个贫穷的人,所以富有或贫穷,并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是否有节俭的习惯。一个节俭的人,他是富有的;一个浪费的人,他永远不会富有,且内心常贫穷匮乏。
俭朴的人,生活单纯,懂得集中精力,他们不奢侈浪费,深知无欲则刚的道理。俭朴使一个人能集合精力和财力,去创造更多有益于社会大众的事业。无论是企业家或慈善家,他们都深谙此道,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俭朴更是知足喜乐之道,所以勤俭是我们中国人一向重视的生活智慧。
节俭是我们亟待恢复的生活智慧。我们用了数十年的时间,在田里、在工厂、在海边、在山中努力工作,造就了今天的经济奇迹。过去的生活水准是低下的,现在提高了;过去的建设是简陋的,现在不论在软件、硬件都相当进步。
今天,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让自己更勤奋。不仅要努力劳动,更要在科技上有所发挥;不只是像过去那样,靠单打独斗的“打拼”,更要群策群力的合作;不只是在科技硬件上建设,更要在软件、文化上下工夫;我们不只是寻回过去的朴实之风,更要有博雅的气度。总之,不只是要恢复节俭的习惯,更要赋予节俭新的价值观念。
勤俭是一种人生哲学,也是一种智慧和能力。勤俭是由勤奋与俭朴二者组成,如何培养勤俭的智慧呢?
要培养单纯的生活态度。一个人年纪越大,越会理解单纯的思想和言行,懂得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复杂的事情,于是会显得很自然、很开朗。“万事都以单纯为美德”,“天下所有的事情,都以简易为最好的境界”。历史上许多成功的人,都沉静温良,朴质无华,简易单纯。
要培养恬淡的心境。恬淡的反义词是贪婪。一个贪婪的人是好高骛远的、物欲心重的,而恬淡的人,他的平常心中有一种自在感,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工作,而不是每天在那里挑剔。而守住一颗平常心,何其容易!
人生最大的苦恼,不在自己拥有的太少,而在自己向往的太多。向往本不是坏事,但向往的太多,而自己能力又不能达到,则会构成长久的失望与不满。在对环境、对自己都长久感到失望与不满的情形之下,就产生了自卑、疑惧的心理和对环境的戒备及内心的紧张。
对那些太急于求利或急于求功的人们来说,他们有必要学会一份“心灵上的舒展”,这种舒展就是让自己能把一切看淡些、轻松些,不要期望得太高,不要过分地求全。固然,在正常的情形之下,我们都应该要求自己上进,要求自己做事要成功,但是在这一切要求之上,还必须有另一种要求来使它平衡,这要求就是使自己“量力而行”、“轻松平淡”。一个人凡事能看光明面,他不需要外在的肯定,就能自我成长;他不需很多物质的东西来满足,就能活得自在。一个俭朴的人,他对物质、自然资源的消耗,将降到最低点,他从不向外索取什么,并且还无私地奉献,因此,他堪称是一部最省油、性能最好的车子。
俭朴的人生,也是最有活力的人生。 



□ 有节制地生活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日趋紧张,每个人的生活似乎都越来越不规律。不规律的生活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另外一个紧张的环境,犹如在一次旅途中,忙忙碌碌,无法放松和安宁,同时还在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在这个世界上走过了八十多个年头。他一生致力于哲学问题的研究和思考,终生未娶,也绝少旅行,更没有所谓的社交,他的生活就像苦行僧一样。
他每天走出朴实无华的书房,徒步到大学,几十年如一日,生活规律毫不变化。而他对时间的控制,分秒不差,人们甚至以他为定时器。
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条街道(后来被命名为“康德小道”)上散步,当地居民按照他出来的时间校正手表。他晚上大约10点睡觉。这个严格的规律,他始终严守不渝,确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每天早晨,5时将到,他的仆人出现在床头,说:“先生,起床的时间到了。”只要一听仆人这样叫他,即使他前一天晚上因急事睡得很晚,也总是一跃而起。有一次,康德对他的仆人说:“我最感自豪的是:每天早晨起床时,从未让你叫过第二遍。”
可在他极其规律,似乎有些克板的生活表面下,他的内心却丰富多彩,充满了各种奇妙的思想和理论。
中国人向来认为生活应该是有规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千百年来的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