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希拉里那样工作,像赖斯那样成功-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和希拉里媲美,或者比希拉里更有能力的女人几乎没有几个。美国人并不害怕“能力出众的律师希拉里”。美国最好的法律学校每年能能培养出大量有能力的女律师。人们不能容忍的是希拉里的政治野心、对权力的露骨欲望,以及享受过程的态度。人们恐惧的不是希拉里的能力,而是她的野心。
2008年,美国大选也许会成为最近几十年来最有意思的选举。曾经做了八年第一夫人的上院议员希拉里闻名全美,不用像2004年大选失败的上院议员约翰·克里那样必须提高“认知度”。希拉里没有这些基础性的负担。但是,希拉里最大的弱点就是讨厌她的人也很多,有人甚至说“讨厌死了”、“非常非常讨厌”。不管怎么说,民主党甚至整个美国社会都必须对希拉里做出决断,而且决断的时间正在日渐靠近,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无论希拉里参加还是不参加,2008年的大选都将围绕希拉里进行。然而我不能在现场观看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我认为希拉里具有非常出色的政治才能,而且也希望美国尽快出现女总统。不过,我还是怀疑希拉里是否能够真的当选总统。
即使提前一周预测选举结果都很困难。何况现在的美国社会矛盾重重,民主与共和、进步与保守、城市与农村的争论激烈,这就更难预测了。问题是希拉里属于民主党,而且是民主党中进步倾向明显的人物。当然,进步倾向本身不会成为问题。然而“女总统”这种想象本身已经很新潮了,如果再加上进步倾向,那就过分脱离美国社会的中间层面。再说,现在的美国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保守。
2004年大选结束以后,希拉里缓缓向着中间道路移动,努力构筑总体的稳健形象,对于国家安全问题显示出相当保守而强硬的态度。直到下届选举揭幕之前,这样的倾向还会发展到何种程度,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事情。希拉里成为让流动票感兴趣的候选人,同时既要拉动共和党的票,还要努力寻找不丢失民主党选票的基准点。
美国大选的关键在于能够拉到3%—5%的流动票。这些流动层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进步+女性”我们不得而知。当然,根据将来的具体情况和对手候选人的不同,“相对位置”也可能发生变化,所以现在难以预测。
英国因为实行内阁制,所以情况略有不同,玛格利特·撒切尔前首相就是很好的例证。如果相对保守又是女性,做到某种程度的中和,则相对容易接受。而且,英国还是存在“女王”的国家,女性领导人不至于显得很生硬,这也是非常有利的地方。所以说,美国的第一位女总统也很有可能从共和党产生。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也有可能成为替代人选,尽管她本人强烈否认这种可能性,但是也不好说。
抛开政治方面的见解暂且不说,希拉里唤起了美国人的羡慕、憧憬、猜忌、嫉妒和厌恶等复杂而极端的感情。有意思的是,这些都是美国中年男子的普遍反应:“如果我的女儿像希拉里当然很好,但是我的妻子绝对不能这样。”这是“矛盾的愿望”,既不愿意和希拉里这样的女人生活在同一时代,又希望下一代能出现希拉里这样的女人。
相反,很多美国女性无条件地喜欢希拉里,原因就是她们的心里同样生活着“希拉里”。堂堂正正而无拘无束、坚强而自信十足地生活。毫无遮掩地暴露对于政治权力的野心,即使受到猛烈的批判也要顽强地坚持。于是,逐渐变得强大而成熟,老练而美丽。我们不妨拿过去的照片做个比较,希拉里违反了越年轻越美丽的常识,现在的希拉里要比年轻时候的希拉里更美丽。
以前,我觉得天生长得漂亮,还有渴望漂亮、努力打扮自己的女人最美丽。我似乎是被她们的努力感动和说服了。然而自从到了美国,我看待女性之美的标准就发生了变化,独立、自由、坚强的女人最美丽。
过去,四天吃不了一碗粥的柔弱女子被认为是美丽的典范。近来,热爱运动,肌肉发达,拥有健康体魄的女人显得更漂亮了。过去,穿着走在流行最前沿,凡是别人说好的东西绝不放过的女人显得非常华丽。近来,衣着打扮以自我为中心,工作精明干练的女人显得很有风采。这样的女人身上有着追求自我世界的“光环”,希拉里就能给人这样的感觉。
第一夫人时期,希拉里的聪明和能力反而成了包袱。克林顿出任总统的时候,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这样忠告:“如果夫人过于强大和聪明,丈夫就会显得软弱无力。”结果,这也成为希拉里遭受诟病的理由。
然而被认为聪明而出色的希拉里并非天生就是这样,构筑起牢固的自我世界之前,希拉里走了很长的道路。参照她的传记《亲历历史》,小时候的希拉里梦想成为教师或核物理学家,不过她的数学和地质学非常糟糕,不得不早早收起了科学家的梦想。
希拉里出生于伊利诺州,高中之前从来没有读过《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更没有去过外国。希拉里在韦尔斯利大学就读一年级的时候,法语教授曾经对她说过,“看来你的才华体现在别的地方”。
进入大学之后没过多长时间,希拉里就给父母打电话说:“我的聪明好像还不足以上这所学校。”父亲当场就让她回去,但是母亲极力劝阻。
希拉里升入大学的时候,她的父母亲自驾车,把女儿从伊利诺州送到了位于波士顿附近的韦尔斯利大学。送完女儿回家的时候,希拉里的母亲整整哭了1600公里。尽管如此,母亲还不希望女儿成为“中途下车”的人。也就是这位母亲,当年仅四岁的希拉里挨了邻居家伙伴的欺负回来,她就告诉希拉里说,“去打回来”,或者“我们家不允许胆小鬼进来”。
希拉里这样写道,“战战兢兢地开始大学生活以后,我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回家了。”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在莫名其妙地颤抖。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回到从前,再也回不到出发之地的时候,我们已经彻底放弃了归路,这就意味着我们认识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新起点。
丈夫克林顿结束第一次大选游说的时候,希拉里说:“如果说我人生中的四十四年都是‘教育’,那么这13个月的大选游说就是‘启示’。”虽然希拉里以前就有政治野心,但是很可能从这个时候才发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
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有成就的人。个人的历史就是挑战和迎战的过程,这个过程谁都不能代替,只有凭借自己的领悟和力量,才能决定该走什么方向和走到哪里。忘记了这是谁说过的话:命运不是机会,而是选择。我们都要拿出野心,并且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野心。他们——我们的竞争对手,总是不如想象中的强大。只要下定决心,郑重其事地决战,从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强大敌人。
3、卓越可以掩盖所有差别(1)
克林顿夫妇的独生女切尔西在进大学之前,曾经跟随其母希拉里巡视了美国东北部的主要大学。既然女儿上大学,克林顿夫妇希望切尔西能上美国东北部的大学,不至于离父母太远。但是,切尔西希望去加利福尼亚的斯坦福大学。
第一夫人希拉里和切尔西巡视斯坦福大学的时候,担任学校向导的人正是康多莉扎·赖斯,当时是斯坦福大学的教务处长。那天,康迪(康多莉扎·赖斯的爱称)陪着她们母女两人参观学校,切尔西陶醉于美丽的校园和自由的氛围,最终选择了斯坦福大学。
康迪在第一届布什政府担任白宫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第二届时成为国务卿,当时已经是非凡的学者和行政人了。每次在新闻发布会或活动现场见到康迪,都能感觉到她的正直、端庄、鲜明和威严。康迪从小就被人称为“天才少女”,后来获得了无数个“最年轻”头衔,任何职责她都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她有着超出想象的力量,任何工作都能够精明干练地完成。
最早知道康迪的存在是在2000年大选期间。当时,康迪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的外交安全顾问,经常在电视上露面,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个人到底是谁啊”。康迪经过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成为国务卿,这时候华盛顿在涌起期待的同时,也产生了怀疑。
康迪不仅能力出众,而且与布什总统私交甚笃,这也是她的政治资本。布什总统智囊团的大部分成员都是老布什担任总统时忠诚于布什家族的人,康迪算是其中的“新生代”,成为布什总统从父亲的人脉中提拔出来的人才。康迪与布什总统年龄相近,彼此之间就像朋友,所以她与总统的关系区别于任何一位智囊团成员。权势者的朋友也是权势者。
康迪刚刚就任国务卿的时候,很多人都持怀疑的态度。
“担任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的时候,也没表现出什么突出的才华。突然成为国务卿,她能发挥出什么特别的才华吗?”
“白宫助理也就是写写材料帮助总统,只要自己聪明就行了,但是国务卿却不一样,必须调动庞大的组织。”
“第一届政府的时候,她夹在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国务卿鲍威尔之间,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就连鲍威尔都消失了,她能忍受得了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的折磨吗?”
各种说法不绝于耳。
当然,康迪不是亨利·基辛格那样强大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时候,华盛顿的人们甚至开玩笑说:“如果基辛格不死,尼克松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总统。”所以,基辛格堪称尼克松的国际政治头脑。
康迪也是教育布什国际政治基础的“家庭教师”。布什担任得克萨斯州长的时候,为了实现更大的抱负,必须熟悉国际问题,于是时任总统的老布什向他推荐了康迪。布什和康迪对体育有着同样的兴趣和热情,很快就成了义气相投的好朋友。不仅如此,康迪还有把复杂问题处理得简单明了的能力,通过布什最容易听懂的话语讲解国际政治,在布什的头脑中安置了国际政治最基础的结构。
康迪成为国务卿之后,读她的传记的人越来越多了。有一次,我在机场拿着她的传记《康迪》去柜台,印度店员告诉我说,“您买的是最后一本。赖斯被任命为国务卿之后,这本书突然卖得多了”。谁说不是呢,如果康迪没有成为国务卿,我也不会选择这本书。原来在出差途中,我都是读那些非常通俗的小说做消遣,但是那天我突然想窥视康迪的人生。
那天早晨,我从家里出来,大雾弥漫。生活在华盛顿期间,家里总是堆放着旅行箱,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动身,所以经常是准备充分的待命状态,心也总是在路上。飞机因为大雾弥漫而取消了航班,等待下一班飞机的时候,我读起了康迪的传记。虽然称赞和颂扬充溢其间,令人作呕,但是如果充分了解这些,并且剔除泡沫,这本书还是很有意思的。我拿着圆珠笔不停地划线,读得津津有味,竟然连登机口发生变化都不知道,差点儿错过了飞机。
我只用两天就翻完了这本传记,感觉康迪是“音乐、国际政治、体育”组成的人。康迪的成长始终伴随着音乐,甚至在识字之前就能读懂乐谱了。她从三岁开始弹钢琴,自幼立志成为钢琴家,甚至在丹佛大学专攻钢琴。康迪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她的父母表现出来的支持和献身精神令人感动不已。
为了练习钢琴,康迪每天都在学校里待到很晚,父母看到这番情景,不惜贷款给她买了二手史坦威钢琴。但是到了大学二年级,康迪突然决定放弃钢琴。参加完阿斯本音乐节回来,康迪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虽然也能弹好钢琴,但是很难成为“伟大的钢琴家”,于是决定改变人生的方向。她说“我讨厌教育孩子们超越贝多芬的方法”,最后打破了“钢琴家”的幻想。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闷和彷徨,康迪爱上了苏联学科,于是把专业改为国际政治,发奋学习。曾经倾注于钢琴的热情如今发泄到了国际政治学,康迪倾尽全部热情用于学习。有趣的是,引导康迪进入国际政治学的人正是“约瑟夫·科博尔”。
这个人是谁?他就是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父亲。自己的女儿和学生先后成为美国国务卿,所以他也非常了不起。康迪曾经考虑过选修法学,但是科博尔教授劝她说,“你有政治学方面的才华,为什么不考虑律师呢?”当时,康迪听的科目是《国际政治学概论》。科博尔教授究竟如何讲授概论,竟然让学生最后和学问谈起了恋爱,到现在我还不得而知。
康迪父母成功的教育常常也是众人讨论的话题。康迪身为黑人女性,处境自然比别人更为艰难,父母担心她会遭受歧视和残酷的评价,于是将她“武装”到可以战胜所有的困难。钢琴、芭蕾、花样滑冰、法语等等,凡是美国白人社会认为重要的东西,康迪的父母都让女儿训练到更出色的程度。
但是,康迪父母的教育方针中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仅仅把女儿培养成多才多艺的人,而是让她成长为善于自我训练的精明干练的人。康迪养成了总是比别人多付出两倍甚至三倍的努力的好习惯,所以提前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且进入白宫工作,成为斯坦福大学的教务处长。这些都是创记录的经历。
如果你看到新闻发布会上康迪针对特定事务进行说明的样子,你会发现她对每件事都果断而明了。如果说鲍威尔的说服力来自人性美,拉姆斯菲尔德的说服力来自近乎自满的信心和幽默感,那么康迪的说服力则来自她果断而鲜明的说话方式和态度。
关于康迪,很多人都说她“托了黑人女性特惠政策的福”。康迪是不容诋毁的好材料,这么说的人当中以接受良好教育的白人男子居多。这的确是嫉妒而卑鄙的结论。
对于社会处境不利的黑人等少数民族和女性,美国经常实行政策上的优待。即使接受优待暂时突破了进入的壁垒,将来也还是要靠自己证明能力。我们从康迪身上感觉到的力量正是自信和理直气壮,这种素质只有那些具备自身独特领域的人才有。康迪没有被男性支配的文化淹没,保持了自己的特性,所以取得了成功。这位传记作家也高度评价了这一点。
即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