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厚黑学的第一本书-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呢?”张良回答道:“向陛下献这条计策的究竟是谁?这会彻底坏了陛下的大事!”刘邦问:“为什么这样讲呢?”
张良说:“以前商汤、周武王册封夏桀、商纣王的后代,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把握控制那些人的生死大权。但现在陛下能轻易控制项籍的生死吗?这是不能分封的第一个原因。周武王进入殷,把商容的品德操行表彰了一番,表示十分敬重箕子,并把比干的坟墓进行了一番修整,这些陛下现在能做到吗?这是不可分封的第二个原因。周武王看到普天下的老百姓特别贫穷,便把殷朝积聚的粮食钱财全部赏赐给了老百姓,现在陛下能做到这些吗?这是不能分封的第三个原因。周把殷彻底打败之后,把战车改成了运输车,把兵器放倒表明不再发动战争,现在陛下能做到这一点吗?这是不可分封的第四个原因。周灭商后将战马放养在华山南面,表明不再发动战争,现在陛下能做到这一点吗?这是不可分封的第五个原因。成群的牛放牧在野外的桃林之中,表明不会再用来运转粮草辎重,现在陛下可以这样做吗?这是不可分封的第六个原因。并且那些普天之下的谋士宾客,背井离乡,远离亲戚故友,前来跟随陛下,对赏封土地都是梦寐以求,但您现在却要赏封六国的后裔,这样必然会使谋士宾客纷纷离开陛下,而各自回国侍奉国君,会聚故友,与亲人生活在一起,在这种境况下陛下又能依靠谁去取得天下呢?这是不可分封的第七个原因。现在只有削弱楚国的力量,如果让它强大起来而六国成为其附庸,陛下您也就根本不能成就大事了!”
有夙根的张良(3)
刘邦听了,把口中的饭食吐了出来,大骂:“这个书呆子差点把老子的大事给坏了!”
5。 计稳韩信
韩信攻破了项羽所设立的齐国之后,听从了别人的劝告,拥兵自重,派使者去见刘邦,要刘邦封他为齐地的假王。刘邦一听,勃然大怒,心想自己这里形势吃紧,韩信不但不率兵解救,反而利用这个机会进行要挟,当时就想大骂韩信的使者。
张良私下里对刘邦说:“这时候可不能训斥韩信的使臣,更不能攻打韩信。现在韩信帮助您,则楚王就会灭亡;如果韩信背叛了您,去帮助楚王,那您可就危险了。韩信派人来,无非是想试探一下您的态度,您不如干脆封他为齐王,让他守住齐地,至于其他的事,等灭了楚国再说。”
刘邦听了张良的话,回头对韩信的使者说:“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何必当个假王!”于是,在第二年的二月,刘邦派张良携带印信,到齐地去封韩信为齐王。
6。 雍齿封侯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六年(前201年),有大功劳的人都得到了封赏,在封赏张良时,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齐国境内三万户的食邑,你可以自由选择。”张良说:“让臣追随陛下是上天的意旨。我的计策能被陛下采纳,并且经常还能起点作用真是万幸。当年臣在下邳起兵,在留这个地方碰上您,能把留赏封给我,我已心满意足,万户食邑臣实在不敢接受。”于是张良被封为留侯。
二十多位大功臣已被封赏了,其余的功臣没能得到封赏,因为他们的功劳大小还存在争议,一时难以决定。刘邦在阁楼间的天桥上看见一些将领三五成群,窃窃私语,大为疑惑,问道:“他们这是在讲什么?”张良回答:“难道陛下不知道吗?他们是在计谋反叛。”刘邦又迷惑地问道:“天下才刚刚平定,为什么又要去造反?”张良说:“陛下出身寒微,起家于平民百姓,能获取天下,与他们的功劳分不开,陛下登基成为一国之主,仅有像萧何、曹参这样的故旧亲信才在封赏之列,您平时所怨恨仇视的人却遭到诛杀。现在军吏们都在计算功劳,即使把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拿出来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也难以满足,他们十分担心您不能够全部进行封赏,又担心会因为以往的过失而遭致诛杀,就因为这些才聚集在一起计谋反叛呢!”刘邦忧心忡忡地说:“那该如何是好?”张良说:“陛下生来最憎恨、又为群臣都知晓的人是谁呢?”刘邦说:“我与雍齿素来积怨很深,他不止一次地侮辱我,我一直想把他杀掉,只因他功高不忍下手。”张良说:“马上对雍齿进行封赏,雍齿受封的事实必定会使人人都有信心。”于是刘邦设置宴席,封雍齿为什方侯,并且催促丞相御史抓紧时间把功劳大小确定下来,以便一一论功行赏。吃完酒宴,群臣高兴地说:“连雍齿都被封侯了,我等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7。 巧保太子
张良跟随着刘邦一同进入关中,只因天生体弱多病,就采用辟谷不吃粮食的方法,在家修身养性,一年多都闭门未出。
刘邦想把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立为太子,把原太子废黜,因很多大臣都不同意这种做法,并极力进行劝阻,才没有最后决定下来。吕后因此惊恐不安。有人告诉她:“善于出谋划策是留侯的特长,他深得皇上的信任。”吕后就派建成侯吕泽去找张良,对他说:“您跟随皇上做谋臣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皇上每时每刻都想另立太子,您岂能置若罔闻?”
有夙根的张良(4)
张良说:“当年皇上不止一次处在艰难危险之中,我的计策侥幸被他采纳;如今天下已经太平,皇上因为喜爱戚夫人才想另立太子,事关骨肉之间的家常琐事,我等奈何不得。”吕泽要求道:“替我想个办法。”张良回答:“这件事用口舌言语去争谏,很难起到效果。皇上曾经广召贤才,有四个贤明的老人也被召来,但他们因为皇上轻慢了士人,又逃往山中,坚守气节而不愿为汉朝出力,不过他们却因此更为皇上看重。如果现在太子用谦恭的言辞写一封信,备好车子,再派能言善辩之人去执意相邀,估计他们一定会来。请来后就以上宾之礼对待他们,让他们经常跟随上朝,以便皇帝能够看到他们。这或许会有助于太子稳定位子。”吕后听从了这个建议,便让太子写好书信,派吕泽带上书信和厚礼,态度极其谦恭地去把这四个人迎来,留在建成侯府里。
前196年(汉十一年),黥布发动叛乱,刘邦卧病在床,便想把平叛的任务交给太子。这四位老人聚在一起商议:“我们到京师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全太子,现在让太子带军前去平叛,事情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劝说吕泽:“让太子领军出征,即使立了功劳对他的名位也没有什么益处,但假如没有立功就可能因此而遭致祸端。我们时常听别人讲:‘如果母亲得到了宠爱,作为儿子的就会被别人看重,会常被别人抱。’现在戚夫人每时每刻都与皇上待在一起,体贴入微地伺候皇上,眼前又经常出现赵王的身影,皇上也曾经说过‘最终会让爱子的地位超过那个不肖子’,显而易见,皇上是想让赵王取代太子。为什么您不抓紧时间请吕皇后寻找机会向皇上哭诉,就说黥布是一员猛将,天下人都知晓,其用兵如神,现在各位将领都曾是跟随陛下南征北战的故旧,如果他们被太子统领着出征,肯定不会尽心效力,让黥布知道了,他的气焰一定会更加嚣张。即使皇上龙体欠安,但还可以勉强坐上辎车,各位将领由皇上亲自统领着,个个都会奋勇无比,争先恐后去立功。虽然这样会使皇上受苦,但仍需要勉强承受,也算为妻子儿女着想。”
吕泽听后不敢停息,连夜去见吕后。吕后寻找到合适的机会,把那四个人授意的话向刘邦哭诉了一遍。刘邦回答道:“这件事我曾经考虑过,本来这个孩子就不是太争气,恐怕难以胜任,还是我亲自出马吧。”于是刘邦就统领大军浩浩荡荡向东出征,留守的许多大臣一直送行到霸上。张良虽然疾病缠身,但也勉强支撑,一直送行到曲邮。他拜见刘邦时说:“楚人勇猛强悍,请皇上不要与他们斗勇,要智取。”
前195年(汉十二年),刘邦平定了黥布叛乱,归来后身体每况愈下,病情更加严重,另立太子的想法也就更加强烈。张良据理力谏,但也无济于事,便推托自己有病不再理事了。太傅叔孙通引经据典,把历代废太子的弊端陈述了一遍,最后以死相挟,以维护太子的地位。刘邦虽然表面上答应不再另立太子,但内心的想法却依然没有改变。在一次宴席上,太子身后跟随着四位老人,他们须眉皓白,衣冠博带,年龄都已八十有余,刘邦看到感到不可理解,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这四位老人走上前去,一一道出自己的姓名。刘邦惊讶地说:“你们以前避我不见,隐居起来,无视我的征召,但现在各位为什么又与我儿子在一起呢?”四位老人答道:“陛下对士人常怠慢侮辱,我们不愿受辱,所以采取逃避的办法,但现在听说太子宽厚仁义,孝顺有礼,并且敬重士人,天下士人都感恩戴德,心甘情愿为太子效劳,死不足惜,因此我们就出来追随太子。”刘邦说:“既然各位受太子感召而出山,这是个好兆头,请你们始终辅佐太子吧!”
四位老人向刘邦敬酒表示谢意后,躬身告辞。目送他们离去后,刘邦把戚夫人叫过来,指着四人的背影说:“我想废掉太子,但他有四位高人辅佐,已经根深蒂固,势力十分强大,奈何不得。”
读懂厚黑学的第一本书 第二部分
韩信心不黑(1)
性别:男
出生日期:约前231年
职务:淮阴侯
主要成就:帮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
死亡日期:前196年
1。 少无名声
韩信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而且品行不端,既不能被推选去做官,又不会经商做买卖,只好常常跟着别人吃闲饭,人们因此大都厌恶他。
韩信曾经在城下钓鱼,有位在水边漂洗丝棉的老太太看到他饿了,就拿饭来给他吃。韩信非常高兴,对老太太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老太太生气地说:“还男子汉大丈夫呢,竟然不能养活自己!我不过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图什么报答吗?”
一个青年屠户甚至侮辱韩信道:“你虽然长得高大,好佩带刀剑,却是最胆小如鼠。”并当众羞辱他说:“韩信,你要是真的不怕死,就来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于是仔细地打量了一会儿那青年,俯下身子,从他的两腿间钻了过去,趴在地上。满街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小。
后来,项梁渡过淮河北上的时候,韩信去投奔他,留在项梁部下,一直没有什么名声。项梁失败后,韩信又投靠项羽,项羽任命他为郎中。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却不予采纳。汉王刘邦进入蜀中,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顺了刘邦,仍然不为人所知,只做了个接待宾客的小官。
后来韩信犯了法,应判处斩刑,与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已被斩首,轮到韩信时,韩信抬头仰望,刚好看到了滕公夏侯婴,便说道:“汉王难道不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啊?”滕公觉得他的话不同凡响,又见他外表威武,就释放了他,与他交谈后,非常高兴,随即将这情况报给了刘邦,刘邦于是授给他治粟都尉的官职,但还没有人认为他有过人之处。一直到萧何发现了他的才能,刘邦拜他为大将,他才开始施展才华,并最终建立了功业。
2。 坐失良机
公元前203年(汉高帝四年)11月,韩信拥兵数十万,斩龙且,杀齐王田广,平定了齐国。当时,楚汉相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像下棋一样,韩信成了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韩信背汉降楚则汉亡,助汉攻楚则楚灭,自立则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韩信攻破了项羽所设立的齐国之后,听从了别人的劝告,拥兵自重,派使者去见刘邦,要刘邦封他为齐地的假王。刘邦派张良携带印信,到齐地去封韩信为齐王。
这之后,刘邦虽然还是重用韩信,但却随时都格外小心。
不过韩信最初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被怀疑的尴尬境地。齐国人蒯通曾经劝韩信说:“能听别人劝,是事情成功的征兆,善于谋划是事情成功的关键。听取错误的意见,计谋失识,而能够长治久安的,可就少了。听取意见而没有一两次失误的人,旁人无法用言语扰乱他。安于做杂役的人,就会失去掌握万乘大国君权的机会;固守斗石俸禄的人,不会到卿相的地位。所以聪明的人就会当机立断,迟疑不决是事情的祸害。拘泥于明察毫厘的小计,却遗忘天下的大数,理智上明明知道,决策时却不敢实行,这是一切事情的祸根。因此说,犹豫的猛虎,不如敢于用刺的黄蜂、蝎子;踌躇的骏马,不如慢步前进的劣马;狐疑的勇士,不如能达到目的的庸夫。虽然有舜、禹的智慧,但闭口不说,就不如聋哑人的指手画脚。这说明可贵在于行动。功业难成却容易失败,时机难得却容易失去。机会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来,希望你仔细考虑这件事。”
韩信心不黑(2)
韩信自认为功劳很多,刘邦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犹豫再三,谢绝了蒯通,没有背叛刘邦。即使当刘邦被困固陵,韩信到垓下与其会师,项羽被打败以后,刘邦突然袭击,夺去了韩信的兵权时,韩信也只是猜测到了刘邦的多疑,并没有想到要采取任何行动背叛刘邦。
汉五年正月,刘邦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定都于下邳。
3。 钟离昧事件
项羽失败后,其部将钟离昧、季布只得四处逃亡。刘邦称帝,立即诏令通缉,悬赏捉拿,举国搜捕。
钟离昧走投无路,因与韩信同乡,一直友善,便往投韩信。韩信顾念旧情,就收留了他,将他藏在楚王府中。后来,此事不知被谁密报了刘邦,刘邦闻后大惊。他一直在提防韩信,恐其为乱,现韩信又收留钟离昧,是否有反心?于是,他颁下诏书,命韩信把钟离昧送入都城。韩信接到诏书,不忍将钟离昧献出,托言钟离昧并未在此,请使者回报了刘邦。刘邦接到回报,内心仍存疑惑,于是派人暗中探察。韩信在他的封地时,常带着兵马出入,车马喧嚣,声势显赫。来人看到这些,密报了刘邦,说韩信兵马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