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做人做事会用人 >

第14部分

做人做事会用人-第14部分

小说: 做人做事会用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其他风格的痕迹,甚至在许多方面都有所表露。
跟不同风格的人共事不一定是坏事。只要各自的工作风格能够珠联璧合,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的合作就会强而有力。
“风格调适”就是调整个人行为以更好地与其他人配合,即对个人的一些行为进行调整,以便双方更好地互动。
欲与不同风格的同事进行有效沟通、和谐相处,应注意以下几点:
1.遇事多商量
工作中会遇到许多需要相互协同完成的事,这时,不要自作主张,而要多和同事商量,以取得他们在实施行动中的配合。如常说“这件事,你们看怎么办好?”“大家看这样做行不行?”以确定今后的行动不使他人为难。遇事常与同事商量,不自傲,不自卑,相互尊重,易达成工作中的协作。
2.谦虚坦诚
身为同事,地位相等,谈话中就切不可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样子。如不同意同事的意见,可阐述理由,正面论述,切不可语带讥讽,好为人师。如有人常爱说“真奇怪,你怎么会有这样无聊的想法?”“你好好听着,这件事应该这样去做!”这样的话语常表达出对他人智能的怀疑与讥讽,会伤害他人感情,难以赢得合作。
3.当面交换意见,消除误解
同事间随时都可能产生矛盾,或意见相左。这时,应当面把自己的意见谈出,来谋求相互的了解和协作,不可背后散布消息,互相攻击。在当面交谈时,语调要平和,用词忌尖刻,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进行人身攻击。当面交换意见,这有利于相互了解。
4.平时尽可能多交谈,联络感情
人与人的交谈,有时是一种礼貌的表示,不见得有什么重要的事要商量,有什么意见要交换。这时,可以用平常而无害的话题来联络感情。如谈谈近期的气候,谈谈旅游,谈谈市场菜价等。这些话题不直接指向某人,不触及“雷区”,一般来说,礼貌性的闲聊是适宜的话题。 



□ 化解与员工的矛盾,让他佩服你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偶尔也会为某件事发生摩擦,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一般来说,事情过后,大多数人能够握手言和。美国迪卡尔财政公司经理狄克逊,在管理方法上曾提出“有摩擦才有发展”的观点。一次,狄克逊无意中说了一句话,戳痛了对方,对方在理智失去控制的情况下,激烈争辩,把长期郁积在内心的话倾吐了出来。然而,这次争吵却使两人真正交换了思想,反倒觉得双方的距离缩短了。以后双方坦率相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中,时常出现“敬而远之”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彼此的思想无法进一步沟通。因为越是“敬而远之”,就越无法增加交换意见的机会和可能。这样,偏见和误解就会逐步加深。倘若能在合适的时机,通过一两次摩擦和冲突,倒可能使多年的问题得到解决。作为领导者应该敢于面对冲突,而不能一味迁就。通过冲突进一步改善人际关系,使全体员工襟怀坦白、精诚合作。领导者如果没有面对冲突的勇气,没有解决冲突的能力,就难以改变恶化的人际关系,从而也就难以领导部门的工作。
正确对待组织内部的人与人、人与组织的关系,是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的重点之一。因此,每个领导者都应从全局着想,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要善于处理面对面的冲突。
做一名管理者,需要很多技巧和艺术,尤其是在处理员工与你的关系时,更应当设法让他们佩服你,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你与员工之间有矛盾冲突的时候,矛盾冲突主要是由于你们对工作有不同的期望和标准。你希望工作尽快完成,而他们却认为不可能。你对他们的表现很失望,他们也因没有顺利完成工作而很灰心;员工希望得到更好的工作条件,你却不能满足;还有的员工态度粗鲁或者总是不恰当地奉承……这些情况都会对工作造成不好的影响,影响你在员工中的威信。因此,要树立在员工中的威信就必须学会化解与员工的冲突,让他们佩服你。
在你设法化解与员工的矛盾时,你可以问以下几个问题:“我和员工的冲突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冲突?”“为解决这个冲突,我要克服哪些障碍?”“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一冲突?”当你找到了解决冲突的方法时,还要检测这是否是有效的方法。另外,你还应当预见到按这种方法去做时会出现什么结果,以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到时不知所措。当然,如果你感到问题很复杂时,可以找个专家咨询一下,或找个朋友谈一谈情况,请他们为你出主意。
你的一名下属闹情绪,工作不积极,你认为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你会发现,冲突在于你们对何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因为他向你抱怨工作间噪音太大,而你却不加注意,也没请人进行改进,原因在于他认为老板应当重视噪音,而你却不愿采取措施。需要克服的障碍是他对你不信任和确实存在的噪音。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与他谈话时注意技巧,共同设法解决。结果可能是他改变了对你的态度,噪音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也可能是他仍旧不合作,你不得不辞退他或为他调动工作。
一位管理者既要学习管理技巧,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领导素质,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员工自愿与你积极合作,共谋大事,对于有些稍有缺陷的领导者更应当注意如何增强自身的素质,避免可能出现与员工的一切矛盾,达到最佳的合作状态。 



□ 大人不计小人过


如果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对别人求全责备,对有缺点和过失的同事吹毛求疵,就难免常常被一些无原则的纠纷所困扰,在一些枝节问题上与别人把关系搞僵,使得自己举目无友,常受“夹板气”。
不苛求于人,重要的一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曾说过“所恶于上,毋须使下;所恶于下,毋须以事上。”这里专门讲了上下级之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既然对上级领导的某些做法不满意,就不要以此来对待下级;既然对下级的某些做法不满意,就不要以此来对待上级。这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为人处世遵循的一条准则。
现实中不少人常常对他人的缺点或不足“明察秋毫”,并把它作为一种谈资,什么某某性情急躁,太不稳重;某某为人圆滑,不可深交;某某骄傲自大,瞧不起人;某某不好学习,没啥发展等等,言语之中不无贬斥或挖苦,甚至有的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可是,当听到别人谈论或批评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时,总觉得别人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这不正是“观人之失易、观己之失难”的表现吗?
患有此毛病者,缺乏自知之明,总是自以为是,遇事不是反求诸己、薄责于人,而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见到别人的一点失误就大惊小怪,惟恐天下不乱,而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却心安理得,泰然处之。
自然,这样今天道张三的短,明天论李四的错,结果搞得人际关系紧张,领导和同事都对你冷眼相看,避而远之。
《东周列国志》里有一个“灭烛绝缨”的故事,也很值得我们借鉴。故事说的是楚庄王打了胜仗,在宫中举行盛大宴会,招待文武百官,直喝到日落西山,兴尚未已,庄王命掌灯继续欢饮。当大家带几分醉意的时候,庄王把他最宠爱的许姬叫出来为大家敬酒。突然,一阵风吹灭了堂烛,宫中漆黑一团。席上一人见许姬美貌异常,趁黑灯瞎火之际,暗中扯她的衣裙,拉她的手。许姬倒也厉害,她左手绝袂,右手顺势将那人的帽缨揪下来。许姬取缨在手,趋步走到庄王跟前,附耳奏道:“妾奉大王命敬百官酒,其中一人无礼,乘烛灭,强拉妾袖。妾已揽其缨在手,大王快命人点烛,看看是哪个小子干的!”庄王听罢,急命掌灯者:“切莫点烛,寡人今日要与诸卿开怀畅饮,大家统统绝缨摘帽,喝个痛快。”当莫名其妙的文武百官皆去缨之后,庄王才命令点烛掌灯,于是,那个调戏许姬的人便被遮掩过去了。
散席之后,许姬不解地问庄王:男女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况且我是大王您的人。您让我给诸臣敬酒,是对他们的恩宠。有人竟敢当着您的面调戏我,这是对您的侮辱,您不但不察不问,反而替那小子打掩护,这怎么能肃上下之礼,正男女之别呢?庄王笑着说,这你妇人就不懂了。你想想,今天是我请百官来饮酒,大家从白天喝到晚上,大多带几分醉意了。酒醉出现狂态,不足为奇。我如果按你说的把那个人查出来,显了你的贞洁却冷了大家的场,让君臣不欢而散,那可不是我举办这个宴会的目的。许姬听了庄王的一番道理,十分佩服。从此,后人把这个宴会叫做“绝缨宴”。
调戏君主的宠姬,无疑是对君主的羞辱。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谁要是犯了这方面的罪过,是在劫难逃的。楚庄王能够原谅属下的不轨,还想方设法替他打马虎眼,确实是有胸怀和度量的。
楚庄王这一招,收到了绝好的效果,两年后,楚师伐郑,前部主帅襄志的悍将唐狡,自告奋勇率百余人充当先锋,为大军开路。唐狡力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使楚军进展顺利。庄王嘉奖襄志,襄志说,这都是副将唐狡的功劳。庄王令厚赏唐狡,唐狡不好意思地说:“我怎么还敢讨赏呢?‘绝缨宴’上牵美人衣裙的罪犯就是我呀!蒙大王昔日不杀之恩,今日才舍命相报。”楚庄王感叹,如果当初明烛治他的罪,今天怎么会有人效死杀敌啊!
从上面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楚庄王能顺利平定内乱,夺取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他的宽宏大量,善于笼络部属不无关系。 



□ 不要抓住小辫子不放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要做大事,需纵观全局,不可纠缠在小事之中,摆脱不出。《郁离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国有个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国去讨了一只猫回来。中山国的人给他的这只猫很会捕老鼠,但也爱咬鸡。过了一段时间赵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尽了,不再有鼠害,但家中的鸡也被那只猫全咬死了。赵国人的儿子于是问他的父亲:“为什么不把这只猫赶走呢?”言外之意是说他有功但也有过。赵国人回答说:“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家最大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咱家的粮食,咬坏了我们的衣服,穿通了我们房子的墙壁,毁坏了我们的家具器皿,我们就得挨饿受冻,不除老鼠怎么行呢?没有鸡最多不吃鸡肉,赶走了猫,老鼠又为患,为什么要赶猫走呢?”
这个故事包含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存在问题的一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其主流。赵人深知猫的作用远远超过猫所造成的损失,所以他不赶猫走。日常生活之中确实有像赵国人家的猫那样的人,他们的贡献是主要的,比起他们身上的毛病和他们所做的错事来,要大得多。如果只是盯住别人的缺点和问题不放,怎么去团结人,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呢?
同样的,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概全,不能抓住要害问题去做工作,没有重点,头绪杂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做起才是正确的。因此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注重主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妨碍了事业的发展。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失,那为什么还总把眼光盯在那过失上边呢?
古人对小节不究看做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他们提倡的是胸怀大局,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看重的是人的才干,而不是只看存在的问题。能够宽恕他人的短处和过错,不因为人才有哪一方面的缺陷就放弃使用,这是忍小节的中心内容。所以《列子·杨朱》篇中讲:“要办大事的不计较小事;成大功业的人,不追究琐事。”
历史上那些明智的统治者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广泛地招贤纳士,集合起天下有智慧的人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进而完成自己的雄心壮志。相反,嫉贤妒能,因为别人有一点小问题,就置人才于不用的人则十分愚蠢。
宁戚是卫国人,他在车旁喂牛,敲着牛角高歌。齐桓公见了认为他非同寻常,打算起用他管理国家。臣子们听说了此事,觉得为慎重起见,应该多了解一下有关宁戚的背景,就劝齐桓公说:“卫国距离我们齐国不算远,可以派人去那里打听一下宁戚的情况,如果他果然是个有才德的人,再使用他也不算晚呀!”齐桓公听了以后说:“你们所以建议我派人去打听,是怕宁戚有些什么小毛病、小错误而对他不放心的缘故。如果仅仅因为一个人有些小毛病而舍弃他,不使用他的真正的大才,这正是世人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随后齐桓公力排众议,提拔重用了宁戚,让他做了上卿。齐桓公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统治者,在用人方面应该看重什么,不应该看重什么,所以他才能不计较人才的小毛病,提拔重用了一批有才干的贤士,使自己成为霸王。如果相反,不看人才的主流,用条条框框去限制用人,哪一个人能够符合标准被重用呢?
相传子思住在卫国,向卫王推荐荀恋时说:“他的才能可以率领500辆战车,可任命他为军队的统帅。如果得到这个人,就会天下无敌。”卫王说:“我知道他的才能可以成为统帅,但是荀恋曾经当过小吏,去老百姓家收赋税,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这个人不能用。”子思说:“圣明的人选用人才,就好像高明的木匠选用木材,用它可用的部分,抛开它不可用的部分。所以杞树、梓树有一围之大,但有几尺腐烂了,优良的木匠不放弃它,为何?那是因为知道它的妨害很小,最后能做成非常珍贵的器具。现在您处在战国纷争的时代,要选取可用之才,只是因为两个鸡蛋就不用栋梁之材,这种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王再一次拜谢说:“愿意接受你的指教。”
险些因为两个鸡蛋就葬送了一个军事统帅,要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