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抗战之血色战旗 >

第605部分

抗战之血色战旗-第605部分

小说: 抗战之血色战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月17日。**将一个酝酿了十多天的战略构想,通过这一文电,电告正在重庆谈判的**和周恩来。**指出:东北为我势所必争,热、察两省必须完全控制。红军在东北现已开始撤退,据说在12月初将撤完。
    内蒙红军即将撤退,已三次要求我接防德王府、百灵庙一线。傅作义尚未遇到我之打击,胡宗南在敌人掩护下完全可能进入平津,冀东尚有伪满军五个旅及本地伪军共约5万人,华北、华中、山东伪军尚多。在此情况下,我之战略部署须立即加以考虑。
    **在全面分析全国局势后,提出必须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和部队大规模调动的部署,这个“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就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最初提法。**的主张是:我们必须在冀东、热河控制重兵,除现在派去东北部队外,并须屯集至少5万军队在冀东,以备红军撤退时能抢先进入东北。因此,现在必须立即计划调集10万至15万军队到冀东、热河一带。否则将会来不及,对东北与热河的控制,均将没有保障。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我们全国战略必须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方针。否则我之主力分散,地区太大,处处陷于被动。
    因此,我们意见,新四军江南主力部队立即转移到江北,并调华东新四军主力10万人到冀东,或调新四军主力到山东,再从山东、冀鲁豫抽调10万人到冀东、热河一带。而华东根据地则以剩余力量加以扩大去坚持。为了加强冀热辽地区工作,应即成立冀热辽中央局,派高岗、富舂、,康生等去工作,并须组织强有力的军事指挥机关,以陈毅或**或徐向前去担任。
    9月18日,**起草的**中央向**谈判代表团的通报电文中还反映了饶漱石和黄克诚的建议。该电文主要内容如下:(一)西安确息,英美高级人员向国民党高级人员说:如果此时**控制张家口、承德、山海关一带,并利用苏联掩护控制满洲,则英美将来在和平会议上对国共问题不能不采取折衷办法,如果**此时没有实行此着,则**问题不难解决云。
    (三)满洲四周连接苏联势力,南面旅大又系苏联军事管制地带,故我们如能控制热、察及冀东,在满洲沿海又配置数万兵力,即可阻止蒋军进入满洲,控制东北,此着关系极大……..昨电抽调10万至15万兵力的部署望速考虑。又饶漱石提议从新四军调数万兵力到山东,以便山东兵力能迅速进入东北。黄克诚提议陇海以南兵力北调,以热、察、东北为第一全国战略根据地,以山东、太行为第二战略根据地,其余为卫星,他认为如此,可长期坚持,一切不怕。
    在这份电报中,**对黄克诚的建议的概括稍有出入,但基本反映出了其向北推进和发展的思想。
    9月19日,**就**、朱德17日电复电表示完全同意,并寄予了高度的信任。**指出:完全同意提出筠电所提战略部署,苏南、浙东、皖南主力迅速即开,冀东屯兵五万,并成立冀热辽中央局及军事领导机关,人选请你们考虑。建议由政治局形成决议,在此工作紧张时期内,全权委托书记处及中央主席及代主席行使政治局职权。
    接到**电示后,**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在延安的重要领导人共十八人参加了会议,主要是讨论将原来**中央决定的“向北防御,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改变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首先让大家传阅毛、周的电报。接着指出:“我们今天的方针应确定,这是最重要关头。方针即刚才这一电报上所说的一一力求控制热察两省,控制东北。搞得好,苏也可掩护我们。仅有苏联帮助,不成功。要我们有决心,有坚决行动,舍得把其他地方丢了,以保障这一块,才有可能。是否有危险性一一‘两头塌’?可能。但赶快动作,利用时机,还可能实现。因此,我们要当着全军全党的任务提出,完成这样的计划。现在问题就是快的问题,一刻千金。大缺点就是没有飞机,时间太迫促,干部走得慢。
    因此,可能做到,但保证难说。危险有一点,但只要搞到了,冀东与满洲,劣势总比无势好。
    因此我们应向北发展,南面可采取防御。”
    这次会议将战略方针的提法确定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根据这个战略方针和**的安排,**提出调整全国兵力部署的具体计划:苏南主力撤退,王震部回来;山东第一步调6万兵出来,3万去东北,3万去冀东。派李富春为冀热辽中央局书记,**为司令,萧劲光。李运昌为副司令,罗荣桓调东北。新四军到山东,陈毅、饶漱石到山东成立华东局;华中由邓子恢、谭震林等人成立分局去坚持,归华东局领导。东北局现已去了,再派5万军队去,在东北内部再组织20万武装。
    会议同意**的报告,并通过**、周恩来提出的关于组织问题的建议,决定:
    “在工作紧张时期内,书记副书记行使政治局职权。
    同日夜,**代**中央起草向各中央局发出(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电指出:目前全党全军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打击敌伪,完全控制热、察两省,发展东北我之力量并争取控制东北,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加强全国备解放区及国民党地区人民的斗争,争取和平民主及国共谈判的有利地位。……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备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
    至此,**代表**中央正式确定了在全国的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并具体阐述了这一方针的内容和部署。
    “向北发展”,就是大力发展东北、华北**及其军事力量,力争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建立巩周的革命根据地,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支持全国备解放区及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斗争。
    “向南防御”,就是收缩战线,集中力量对付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保证**军队主力完成向北发展的任务。
    这个“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的主要部署是:}、)晋察冀滁冀东外)和晋绥两区现有力量,坚决打击傅作义、马占山向察哈尔、张家口的进攻,完全保障察哈尔全境、绥远大部、山西北部及河北一部,使之威为以张家口为中心的基本战略根据地之一。
    (二)山东主力部队和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出动。先由山东调3万兵力到冀东,协助冀热辽军区肃清伪军,开辟热河工作,完全控制冀东、锦州、热河。由山东调3万兵力进入东北发展。
    (三)华东新四军(除5师外)调8万兵力到山东和冀东,保障与发展山东根据地及冀热辽地区。浙东部队向苏南撤退,苏南、皖南主力撤返江北。
    (四)成立冀热辽中央局,并扩大冀热辽军区,以李富春为书记,**为司令员。罗荣桓到东北工作。将山东局改为华东局,陈毅、饶漱石到山东工作。现在的华中局改变为分局,受华东局指挥。
    (五)晋冀鲁豫军区,竭力阻滞并打击顽军北上部队,准备3万兵力,在11月内调到冀东和进入东北。
    (六)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
    由“向南发展”到“向北发展”,完成这一举足轻重的战略转移,**中央用了40多天。这首先是以**为首的**领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数十日内,作为这一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的**则适时把握住了中国革命形势所出现的这一“千载一时之机”,能动地执行了**中央关于迅速争取东北的决策,高瞻远瞩,多谋善断,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并在这一战略方针的形威、制定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这一战略方针的形成以及延安**中央政治局的号令的下达,从各个解放区抽调的部队和干部立即像潮水一般涌向东北,形成了有史以来少见的10万大军闯关东的壮观景象。
    闯关东,是1日中国的老百姓,特别是山东、河北一带穷苦人民的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乡活不下去的时候,不得不离乡背井,去关外谋生,企图找一条活路。尽管确有不少人在东北找到了一碗饭吃,但更多的人所得到的,却是梦幻的破灭。因此,在受苦百姓的心目中,“闯关东”并不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名词,它包含着说不尽的血和泪。
    如今,中国**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也闯上了关东,其意义已大不相同,这完全是为了争取人民的解放和革命的胜利,因此,凡是参加这次大军闯关东的人,无不充满着信心和自豪感。
    在闯关东中,走在头里的并起着领导作用的是那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们。
    为了建立东北大根据地,**中央急需派出赴东北的最高负责干部去进行领导工作。考虑到东北缺少领导骨干,还在9月11日,在延安工作的政治局委员康生、高岗均表示愿去东北工作。
    9月13日,**中央决定彭真、康生前去东北,并拟定中央候补委员程子华亦去东北。
    继中央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彭真、陈云等首先飞往东北后,许多奉命赴东北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纷纷行动起来,运用各种方式迅速进入东北。
    然而,东北战场上的军事统帅至此仍未明确。9月19日,**中央委员**以及候补中央委员萧劲光一行抵达河南,此时**中央及**并没有考虑让他俩去东北。从延安出发时,**原准备先让他俩分别担任山东军区的司令员和副司令员的,原因是山东军区的老底子是八路军115师发展起来的,而**则是这支大部队的指挥员。**因抗战初期遭国民党军阎锡山所部用枪误伤后,健康受到很大损害。后到苏联养病,健康仍难已恢复,平时面色苍白,JB是打仗却不合糊。这一次**把山东军区交给他管,他当然十分满意,当在晋南与刘伯承、邓小平握别后,便与萧劲光昼夜兼程地向山东进发,就在9月19日这一天,他才收到**中央令他转赴冀东负责冀热辽军事工作的指示。
    **与**同为抓枪杆子起家的苏区干部,关系非常深厚。在井冈山时期,就是**的手下。20多岁当上了红一军团军团长。
    又曾毕业于黄埔第4期,有一定的军事水平,很能打仗。在党内几次关键的是非问题上,他基本上支持的是**,因此**一直十分器重**。1942年10月,**由重庆返回延安。**得悉后特地起了个大早,亲自下山迎接。而**以往甚至连周恩来、朱德、任弼时远途归来时,也不曾有过如此举动。所以**麾下那么多战将却偏爱**,绝非偶然。.9月25日,**等率部北上冀东,10月17日才奉命开赴东北,于10月28日到锦州,29日到达沈阳。
    实际上真正能打硬仗的要数**中央候补委员黄克诚的新四军第3师。“黄3师”(是进军东北部队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也是闯关东的过程中,最辛苦的一支了。
    黄克诚是湖南永兴县人,生于1902年。1925年,他加入了中国**。第二年,他又参加北伐战争,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1928年,黄克诚参加了湘南起义。红军时期,他的最高职务是军政治部主任和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
    长征结束、抗战开始后,他担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政委。不久,为支援华中抗战,黄克诚奉命率领所部南下,转战江苏北部地区。194;0年,他配合新四军陈毅的部队打开了苏北的抗日局面,并创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华中各地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当时,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5纵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他被任命为师长兼政委。以后,他又兼任**苏北区党委书记、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他是朱德、陈毅的部下,与彭德怀共事多年。极善独立思考,为人刚正不阿,敢说真话,好办实事。当他于9月初闻讯八路军先头部队已进入东北后,立即向**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饶漱石建议,给中央发报。要求派大部队去东北。饶漱石则不以为然,认为这不属于新四军和华中局管辖范围的事,不同意发电。为阐明自己的观点,黄克诚以个人名义,于13日向**中央发出了那份著名的建立东北总根据地的皂报。当9月23日黄克诚接到**中央命令要他率部新四军第3师4个主力旅、3个特务团共3。5万人开赴东北后,他首先想到了几万人长途跋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作好充分准备。为此,黄克诚作了周密的考虑。
    黄克诚用最短的时间做好了北上准备后,便与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政治部主任吴法宪暨全师大部踏上了千里征途。由于临行前,黄克诚坚持部队要全副武装,因为他实在放不下心来,不太情愿按照**中央通报办理,由此招来一些非议。当3师经过山东时,新四军军部又要求他协助山东部队作战,黄克诚又一次“抗命”并直接获得中央军委的批准,未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全师以3000减员的代价,历尽干辛万苦,由苏北淮阴,经山东、承德,出冷口,于同年11月10日到达河北玉田境内,11月25日到达锦州附近地区。
    罗荣桓和**也是同乡,湖南衡山人。
    大革命失败前夕,他先后加入了共青团和**。1927年9月,他参加了**领导的湘鄂边界秋收起义,失败后即跟随**上了井冈山。三湾改编时,**首倡将支部建在连上,并在连一级设党代表,罗荣桓也被分配到一个连里担任党代表,从此开始了他在革命军队里做政治工作的漫长生涯。
    此后,罗荣桓历任营、纵队、军、军团的党代表、政委或政治部主任。抗战开始后,又担任过115师政治部主任、政委兼代师长。
    总之,做政治工作,他是出了名自勺。
    1939年,罗荣桓奉命率领八路军n师开到山东后,对山东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在山东工作期间,他独当一面,把山东这块重要的敌后解放区搞得有声有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