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敌人-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0年前,由于民主党人积极进行越战的主张招致全美国人民的反对,才让约翰逊威信扫地,将白宫拱手让给共和党20年。克林顿不能冒这个险,于是他将尼克松抽身越南的把戏运用到了索马里。
美军伤亡人数的增加,一些原来支持出兵的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头面人物开始转变立场,对此提出批评。美国诸多政界人士要求撤军,纷纷对总统的索马里政策表示质疑。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萨姆·纳恩认为,无限期地延长美国在索马里的行动是错误的,国会应该对美国在索马里的行动作出限制,让美国人知道他们撤军的具体时间。
第142节:索马里心有余而力不足(8)
1993年10月6日,美国国会召开特别会议讨论索马里政策,有25名参议员强烈要求马上撤军,结束维和使命。民主党参议员约翰·麦克梅因甚至说出了,别让美国小伙子继续在索马里杀人这样的话。这些人,都是一年前坚持要对索马里进行人道主义干预的政治家,可是如今,他们对索马里问题态度上发生了骤变,将责任和民众的愤怒完全推给了克林顿。
美军在索马里的行动不仅遭到了国内的反对,来自国际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第三世界国家、阿拉伯世界、非洲统一组织等,都开始以最严厉的言辞抨击美国的霸权主义和联合国的错误政策,甚至就连美国的盟国也开始批评美国的政策,维和部队中的一些参加国与美国产生了重大的分歧。
7月2日,3名意大利士兵被索马里武装分子打死。意大利维和部队司令洛伊与艾迪德进行谈判,这一行为,显然违背了联合国规定的任何参加维和部队的国家不能单独与艾迪德谈判的决定。联合国决定让洛伊尽快离开索马里,意大利政府认为是否离开索马里不是联合国说了算,是由意大利政府说了算。意大利政府还表示,应该停止在索马里的军事行动,通过和平方式恢复索马里的和平。德国和法国均站在了意大利一方,发表了同意大利一样的观点。9月份,意大利将其参加维和部队的士兵撤到了索马里的农村,避免与艾迪德武装接触。从此,意大利开始隔岸观火,美军与艾迪德的冲突都和意大利无关。
10月7日,法国国防部长莱奥塔尔尖锐地批评了美国在索马里采取的行动,指责美国的所作所为已经违背了〃人道主义救援〃的使命,变成了索马里内战的一方。德国媒体称美国在索马里的军事行动已经变成了一场肮脏的战争。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认为,联合国是美国索马里军事行动的保护伞。埃及外长则表示美军的行为是索马里民族和解的新障碍。
来自国内、国际的批评和指责,还有面对索马里旷日持久的城市游击战,克林顿政府也不得不开始考虑对策。事实上,早在9月28日,克林顿就有意将美军从索马里撤回。他已经认识到武力解决索马里问题必将导致美国陷入〃第二个越南〃,而没有艾迪德的参加,想通过政治解决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几个月的扫荡表明,艾迪德不但是索马里各派中最强硬的一派,同时还是最得民心的一派。但是,克林顿政府又不甘心承认艾迪德的合法存在,在他们看来这有损美国的尊严和形象。直到10月3日大屠杀的发生,克林顿才清醒过来。
克林顿命其助手抓紧制定解决方案。摆在美国面前的似乎只有两条路,要么立即撤军,寻求政治解决之道,要么继续增兵,但结果不得而知。据军方估计,要彻底消灭索马里武装分子,至少需要增兵一万以上。
克林顿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撤兵,意味着承认了美国的失败,增兵又违背了美国的国民意志。克林顿身处全国要求撤兵的浪潮中,他不能犯众怒,否则民主党的中期选举必会毁在他手中,他也将在3年后搬出白宫。
丢美国人脸的事,克林顿不干;丢乌纱帽的事,克林顿更不能干。
最终,克林顿想到了尼克松从越南的脱身之计,这一计在他看来是〃两全其美〃的办法。首先表现出要将战争升级的态势,然后再寻找机会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抽身而退。于是,克林顿一方面在电视讲话中单方面规定了美国从索马里撤军的最后期限,一方面向索马里增兵1700人,配备104辆坦克和装甲车以及4架〃眼镜蛇〃武装直升机。调美军驻中东部队1万人,在索马里附近海域的战舰上游戈待命,构成威慑。这样,既平息了众怒,又表明了美国不妥协的决心。
随着美军大批部队奔赴索马里,艾迪德以为美军要为10月3日死难的美军将士报仇,骇于强大的军事压力,艾迪德要求和美国进行谈判,但是被美国一口回绝了。陷入绝境的艾迪德决定和美国决一死战,大批购买军火,等待战机。然而,这不过是美国摆给世界看的一个假象。美军增援后,不再积极致力于收缴武器,也不再与索马里武装进行正面冲突。一旦遇到索马里武装,美军的巡逻队就会接到上级要求撤退的命令。克林顿不希望再有任何一个美军士兵为索马里流一滴鲜血。
第143节:索马里心有余而力不足(9)
在美军摆下迷魂阵的同时,美国特使奥克利出面奔赴索马里,同联合国代表和非洲各国领导人商讨政治解决索马里问题的办法。奥克利与艾迪德进行了秘密会谈,会谈上艾迪德做出让步,同意交出美军俘虏杜兰特和那具美军士兵的尸体,不再与联合国为敌,并同意参加全面和谈。美军方面也做出了释放扣押的全部人质,不再以艾迪德为打击目标的决定。
10月17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奥尔布赖特称联合国已经停止通缉艾迪德。到这时,美国才露出了想撤军的真实目的。长期在各方面支持美国,多次协助美国海外战争的盟国此时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但是此时被骗与否已经不重要了,他们早就在索马里待不下去了,如今似乎终于如释重负了。
美军灰溜溜地撤出了索马里,把调节索马里冲突的工作交给了亚非国家,特别是东北非和阿拉伯世界的身上。
11月1日,索马里各派在摩加迪沙举行民族和解大会,索马里似乎再次露出了和平的曙光。但是1994年12月13日,索马里各派又在首都附近发生激战。1995年1月5日,索马里武装分子再次发生冲突,并扣押了15名联合国人员。2月16日,艾迪德和迈赫迪这两大对手终于坐在了一起,同意成立联合委员会,以便在联合国军撤走后,顺利接管机场和港口。2月28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意大利士兵再次在摩加迪沙登陆,然而这次他们并不是来维持和平,也不是在清剿艾迪德,而是掩护联合国军〃撤退〃。
1995年3月2日,最后一批联合国军撤出了摩加迪沙,标志着历时27个月,耗资20多亿美元的维和行动以失败告终。联合国既没有实现在索马里建立一个民主政府的目标,也没有实现各部族的和解,却使52名维和士兵和近万名索马里人丧生。
美国人当初的信誓旦旦、踌躇满志,不但没有摆平索马里各部族,抓住艾迪德,反而在国际上丢尽了脸面。近百名美军士兵的伤亡让克林顿无法对美国人民交代,国防部长不得不引咎辞职。
索马里使美国的世界新秩序掉进了一个陷阱,差点再次陷入另一个越南梦魇中。出兵索马里,也让美国彻底明白了,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虽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
第144节:欧盟欧洲是欧洲人的(1)
第十四章 欧盟欧洲是欧洲人的
犹太人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当人们脱离蛮荒的时候,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人类最可悲的就是在倡导文明的时候,却与文明背道而驰,进入了自负和傲慢。上帝总是在嘲笑人们,无法揪着自己的头发让自己离开地球,而人们却在自我吹捧和自我陶醉。于是,人们越是理性,就越发狂妄。
21世纪,最狂妄的时代,美国是当之无愧的时代典型。〃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最想说这句话的就是美国人。正是这种自大和狂妄,让美国强大于世界,也正在孤独于世界。中国古人云,寂寞英雄。强大就意味着寂寞,不管是因为自己的理念不被认可,还是自己的强大纵容了野心,到头来都一样。
一 〃联盟伙伴〃还是〃仆从与主人〃
自从美国毅然决然地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欧盟就不再对美国义无反顾地支持。
欧盟成立的初衷是建立一个经济组织,但是在扩大后却变成了政治组织。从〃欧洲共同体〃到现在的欧洲联盟,这些欧洲国家联合在一起专心推动成员国的经济发展。2007年,欧盟进行了第六次扩大,成为了一个包括27个国家的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联合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不过,这些成员国也不见得就有多么团结,毕竟国家众多,难免会在利益问题上发生摩擦,因此就是有些不快也是在所难免的。当美国准备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时候,欧盟内部的这种摩擦就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心情。
很多成员国对美国的行动要么不置可否,要么就表示坚决反对,能坚定不移支持美国的也寥寥无几,英国就是其中之一。
不可否认,欧盟是美国最重要的盟友,隔着个大西洋,依然是你侬我侬的,感情好得不得了。2002年3月,美国还公布了一个排行榜,美国人最喜欢的五个国家,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其实谁心里都明白,美国打心眼里看不起欧盟,关系再好,欧盟也不过是个马仔,拍板的始终是美国。
就在美国这个排行榜公布半年之后,形势就不那么喜人了。如果这个时候再做一次民意调查,可能榜单就要被彻底颠覆了。2002年9月,德国大选,施罗德再次蝉联总理。当时美国正准备伊拉克战争,而德国百姓极为反感,爆发了不少次颇具规模的反美反战游行。施罗德就站在风口浪尖上振臂一呼,摆明了反对伊拉克战争的立场,得到百姓的热烈拥戴。美国自然不会高兴,施罗德的挑战实在让美国难以下台,白宫不知道发表了多少攻击施罗德的言论。就这么短短的半年时间,在美国榜单上排名第三的国家,恐怕名次要一落千丈了。
在施罗德再次入主总理府的时候,布什鼻子都气歪了,什么国际礼节也不顾,摆出张臭脸对着德国。甚至在北约国防部长会议上,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都不愿意跟德国国防部长一对一谈话。
不是美国小气,而是对他国的千依百顺形成了依赖,一旦这种依赖变成了空虚,自然会暴躁一点。当然,美国暴躁的不只一点,它对德国由爱生恨,不断加以指责,口口声声称德国是在毒化两国关系。到最后,美国像一个孩子一样对德国表示,将来打下伊拉克,才不让你在这做石油生意。
不仅是德国,排名第四的法国也长出了反骨,开始远离美国的期待。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经表示,伊拉克问题最好还是由联合国来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再出兵也不迟。布什哪里肯听,于是两国一改从前亲密无间的关系,开始互相挤对。
排行榜上最为忠实的非英国莫属,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竟然心甘情愿地跟在美国后边唯唯诺诺。美国说要反恐,英国东奔西跑为其摇旗呐喊;美国说要打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英国如影随形。海湾战争、〃沙漠之狐〃、打击波黑塞族、出兵苏丹、进军阿富汗,这些战争中到处有英国忙碌的身影,人家奉行的是〃士为知己者死〃。可惜的是,英国政府的忠诚并没有得到英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在日益激烈的反战情绪下,布莱尔政府也只好退避三舍,改变了往日的〃死党〃模样,收起了风风火火的亲美步伐,变得老实起来。
连英国都有所收敛了,其他国家也都纷纷转变了态度。小泉政府本来还向美国高呼支持,没想到国内的反战情绪会如此强烈。小泉也只好遵从人民的意愿,在伊拉克问题上尽量保持安静。加拿大政府也做了一项民意测验,大部分人认为如果美伊战争爆发,布什就同萨达姆没什么两样,并反对政府出兵伊拉克。
布什虽然气急败坏,但是却不能对这些现象置之不理,毕竟欧盟是个不可或缺的盟友,失去了欧盟就如同孤立。于是,布什开始走访那些昔日的伙伴,希望能重新拾往日的友好,然而,布什太过乐观了,这一切不是他说两句〃甜言蜜语〃就可以解决的。布什的这次访问,基本上是在反对和抗议声中结束的。欧洲诸国一反常态,把所有龌龊的形容词都找了出来,堆砌在布什身上。这段时间,大洋两岸势如水火,媒体之间唇枪舌剑。有些事实美国不得不忍痛承认,欧洲和美国已经不在同一个轨道上了,可能永远都无法再走在一起了。
相亲相爱都是过去式,现在的位置不是关键,所朝的方向才是重点。
正如法国一位专家所言,20世纪60年代的戴高乐瓦解了北约的凝聚力,2001年的拉姆斯菲尔德做着同样的事情。
布什此次的欧洲之行,最让欧盟无法忍受的就是他对俄罗斯表现出了极为〃做作〃的友好。布什与普京灿烂的微笑让欧盟深恶痛绝,他们表现得愈发亲密,美国与欧盟之间的裂痕就越大。在欧盟眼中,布什的这种做法十分幼稚,甚至是可笑。
第145节:欧盟欧洲是欧洲人的(2)
佛家有云,因果相生。布什在伊拉克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孤单,正是他推行单边主义的结果。布什心心念念希望自己让美国走向顶峰,这本身就是个孤单的位置。盟友们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美国的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盛气凌人、趾高气扬,这是美国一个可怕、自私的习惯。这个习惯导致大洋两岸的矛盾冲突越来越激烈,而且也越来越明显。从巴以冲突到伊拉克问题,美国和欧盟的矛盾彻底暴露了出来。
当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频频发动战争的时候,欧盟才逐渐清醒,原来美国的野心从未消退,向往的依然是世界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