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异时空之大中华 >

第257部分

异时空之大中华-第257部分

小说: 异时空之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鲁登道夫一生著有许多著作,但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的是他在1935年出版的《总体战》一书。其总体作战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战争是总体的,全民的。总体战的本质是需要民族的总体力量。因而总体战的目标是针对整个民族的,战争对一个民族的生存是最大的负担。因此,从政治上必须在平时就为战时民族生存的斗争做好充分准备,民族的精神团结是总体战的基础,人民的力量决定了军队在总体战中力量的强弱,精神力量在维护民族生存的斗争中是必不可少的;国家经济必须服从于战争目标,一切的物质准备必须在战前就用一切手段准备好,经济的,物质的准备是战争的基本保证;必须对军队官兵进行严格训练,灌输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加强军纪是至关重要的;战争需要利用宣传来鼓舞士气和瓦解敌人;战争必须有一个最高权威人物来指挥,统帅必须具备难以估量的能力,这是先天的,否则便不能称之为统帅,在他的身上必须洋溢着必胜的意志,并以此激励军队和人民。总之,这一理论要求动员一切资源以及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意识形态的力量为战争服务。

    从军事和战争的角度出发,总体战的内核——集中全部力量进行战争是有其合理和可取之处的。但这一理论的问世是与法西斯德国疯狂扩军备战、全面发动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当时成为法西斯德国以及日本准备和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理论基础,并被希特勒全面付诸实践,因而遭到严厉的批判。

    装甲战理论这是由英**事理论家富勒提出来的。富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随英国远征军赴法作战,任坦克军参谋长。战后任英国坎伯利参谋学院的主任教官、英帝国总参谋长军事助理并从事军事历史研究。

    他的装甲战理论主张建立人数不多但技术精良的军队去羸得战争的胜利,所以又称‘ 小军‘ 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以机械化快速部队突击敌人的指挥机构,致使其指挥系统被破坏,然后再按常规方式进攻,迅速夺取全面胜利。他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即阵地防御正面很宽、纵深很浅从而为机械化快速部队的突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法国的戴高乐在其《职业军》中持有类似的观点。富勒的这一理论对机械化部队特别是坦克部队的优势和潜能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对推进进攻的作战方法和建立强大的机动部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一理论也有其片面之处,即忽视了军事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的建立人数众多的军队这一事实。

    闪电战理论该理论是德国在继承毛奇和史利芬等人短促突击的思想基础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军事理论。后来成为德国在战争中指导战争过程的一种战略方针。希特勒上台不久,就对未来战争作如下设想:下一场战争中与上一次世界大战完全不同,步兵进攻与密集队形已过时,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巨大的突袭,内部的突袭、恐怖、破坏和暗杀领袖人物,在敌人防御的所有薄弱点上发动压倒优势的进攻,在同一时刻不惜一切代价地实行突然袭击,只一次打击就能置敌于死地。闪电战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强调以突然袭击开始军事行动。在和平时期就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准备,以意料不到的速度采取行动。另外,在主要打击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和兵器,速战速决,极力避免出现同时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同时强调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集中突击,用机械化程度尽可能高,武器装备尽可能好的部队突入敌人心脏。集中兵力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战略性突击是闪电战理论的核心。但使其可以付诸实践并取得重大成果的主要手段,即在航空兵支援下密集使用坦克摩托化部队,则是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才在德军中确立下来。1935年,德军成立装甲兵司令部,装甲兵部队开始独立和集中使用;1937年,古德里安发表《注意,坦克》一书,将大量集中使用坦克的主张理论化和系统化,最终使德军确认了大量集中使用坦克的原则。后来进攻波兰和法国,使这一战略得到完善,而进攻苏联则使这一理论发展到最高峰,同时也是其破产的开始。

正文 第二百六十章 陷入危机的美国

    第二百六十章 陷入危机的美国

    1911年3月25日,纽约的一个晴朗的下午,一场大火吞噬了坐落于曼哈顿的‘三角衣裙公司‘的厂房。大火来得如此突然,许多女工即刻死在缝纫机前。那些来得及逃跑的,在浓烟中摸索到出口,却发现门全被反锁住。顿时间,每个出口都堆满了逃难者的尸体。头发被烧着的女孩儿,从九层楼跳进了死亡。另有些女工则互相拥抱在一起跳楼。当她们的血肉之躯砸到混凝土的地面时,街道都为之震颤。最后,146名女工死于非命。她们大部分是来自意大利、波兰、俄罗斯的新移民(许多是犹太人)。几千纽约市民听到了救火车的警笛后跑到街头,目睹了这场惨绝人寰的悲剧。

    这所工厂,曾自许为模范工厂,条件要比当时的许多血汗工厂好得多。但是,在这里做工的工人,最小的才七岁,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二个小时,每周的工钱为三到十五美元。不仅如此,女工们还会因工作中的一点点小错误而被罚款。两年前,她们不堪忍受而在工会的带领下罢工。虽然罢工以工会的胜利而告结束,但罢工后每天早晨工厂就大门紧锁:把工人关在门内做工,把工会的组织者排拒在门外。拥挤异常的车间,堆满了易燃的布料。但每一层的出口都被反锁上,以防止工人借上厕所而‘偷懒‘。这就是这场悲剧的由来。

    几天后,八万纽约人为死者举行葬礼。由他们组成的长龙在雨中缓缓地穿过市中心的第五大道。道路两旁,是二十五万名静穆的市民。在城市大剧院的集会上,工会领袖Rose Schneiderman悲愤地说:‘这不是我们第一次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女孩子被活活烧死。每年我们都有几千人被这样摧残‘

    ‘三角衣裙厂‘惨案震撼了全国。州政府派遣特别委员会进行调查。根据该委员会的建议,纽约州在四年内制定了56条法律,对工厂的防火和机械安全、工作时间等等进行了细致的规约,构成了全国最为彻底的劳动条例。火灾触动了全社会的良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工业社会所带来的悲惨境遇:企业扩张到了难以想象的规模,收买了政治家,垄断了行业利润,并把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压到最低的限度。对垄断价格的操纵再加上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使企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利润。但是,成千上万的工人(包括难以数计的儿童)在危险的厂房夜以继日地工作,赚到的工钱还不足以养活自己。用一个工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贪婪的世界。人已经变得毫无意义。‘

    从今天的角度来回顾这段历史,‘三角衣裙厂火灾‘恰恰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十字路口上。1911年正好是‘镀金时代‘业已结束、‘进步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关头。美国人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深刻的问题:资本主义还有道德基础吗?如果它偏离了我们的道德坐标的话,是否还能够被纠正?是否值得被纠正?换句话说,资本主义值得保存吗?资本主义能拯救自己吗?在当时报纸上最著名的一幅漫画是:一只硕大狰狞的章鱼,正在贪婪地吞噬整个工业城市。章鱼的身上写着醒目的大字:‘垄断‘。

    资本主义的工业**虽然起源于十八世纪的英国,但只有到了十九世纪南北战争后的美国才算开足了马力,并伴随着异常惨烈的‘繁荣-萧条‘的经济周期。其中,1873…1879、1882…1885、1893…1896期间出现了三次大经济危机,被称为十九世纪的三次大萧条。虽然在南北战争前,美国和欧洲都有过经济萧条,但那些萧条多限于地方,力度小得多,恢复得也快。而这三次大萧条,则如催枯拉朽、横扫整个国家经济,体现了资本主义正以其毁灭性的创造力或创造性的毁灭力转化着人类的生活。

    这一工业**的先锋是铁路。在工业化的英国和德国,一百英里的铁路大致能够满足货运的需求。但是在地大物博的美国,则至少需要一千英里。特别是美国向西部的迅速扩张,没有铁路则只能如蜗牛般地缓缓蠕动。而1849年加州的掘金潮(California gold rush)和旧金山的诞生,已经使西进的人们急不可待。1862年,国会正式授予中太平洋铁路(Central Pacific Railroad)公司从加州的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向东修建跨大陆的铁路的权利;太平洋联盟公司(Union Pacific Corporation)则获得了从内布拉斯加州东部的奥马哈(Omaha)向西修建垮大陆铁路的权利。随之而来的,是慷慨的贷款、联邦和州所授予的土地:每建成一百英里铁路,铁路公司就可能获得二百到四百平方英亩的土地。军用工程专家Grenville Dodge将军为此加入太平洋联盟,从欧洲移民中招募了大量廉价劳工,并以军队的纪律调动这支劳动大军,创造了日进十英里的铁路建设奇迹。中太平洋公司则招募了一万名中国劳工,修造了横穿内华达岩石山区的最艰难的路段,甚至不得不以日进八英尺的速度挣扎。当这条线突破重岩、进入平原后,就和太平洋联盟展开了以铁路争夺联邦土地的激战。两家公司不惜修建了二百英里的平行路段,直到联邦政府命令它们停止竞争、把从东到西和由西至东的两条线合拢。1869年5月10日,两条线在尤他州会合,西部从此不再是鞭长莫及之地。

    铁路改变了世界。跨北美大陆铁路的修通,使丹佛、洛杉矶等一系列都市崛起,并把整个西方经济整合为一体。从科罗拉多到德州的大平原,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牛王国‘,其出产的牛肉不仅供应着美国东部的城市,甚至摆在了欧洲人的餐桌上。太平洋沿岸的木材,成了巴黎和伦敦家具的原料。西部出产的小麦、黄金,都成了国际市场上的主导。

    铁路**性地改变了工业规模,带动了大企业的崛起。在1850年代,美国一个大型纺织厂所雇佣的工人也不过在八百上下。但到了1880年代早期,宾西法尼亚铁路公司就雇佣了五万职工。当时经营铁路的,经常是退役的将军,因为只有将军才有领导这么大规模组织的经验。企业管理不断科层化、专业化。贫困移民童工出身的卡耐基,正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在这种管理体系中迅速上升,24岁就掌管了宾西法尼亚铁路公司的西分部,并利用铁路和其所带动的其他工业对钢铁的需求,成为世界的钢铁大王。

    铁路整合了西方工业体系,把市场扩大了数倍甚至数十倍。此时企业的生存,就要以规模为基础。大企业的崛起,主要有横向和纵向整合两种手段。所谓横向整合,就是挤垮或并购竞争对手、在一个行业内获得垄断,保证利润;纵向整合,则是把从原材料到成品销售在内的各个关节都纳入一个公司的旗下,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方式降低成本。1865年,26岁的洛克菲勒从有异见的合伙人手中收购他们共同经营的一个小炼油公司,在叫价从500美元涨到72500美元后终于落入他手中。二十年后,他由此发展的标准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90%的炼油业。

    这样迅速的扩张,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泡沫。以铁路为例,联邦政府以颁授土地刺激铁路的修建,各公司在巨额利润面前恶性竞争,不惜制造平行的线路,赔本杀价,甚至不惜收买政客,雇佣间谍、打手,不择手段搞垮竞争伙伴。铁路大王Cornelius Vanderbilt一度吹嘘:‘法律?谁管什么法律。难道我们不是已经获得了权力?‘更重要的是,铁路的修建需要巨大的投资,纽约股票交易市场吸纳着美国和欧洲的资本,源源不断地向铁路输血。一旦发现铁路修建过剩、各公司在恶性竞争的价格战中丧失了利润,所崩解的就不仅是铁路泡沫,而且是股市泡沫。繁荣-萧条的经济周期不仅前所未有的猛烈,而且一来就是全国的规模

    资本主义的工业**虽然起源于十八世纪的英国,但只有到了十九世纪南北战争后的美国才算开足了马力,并伴随着异常惨烈的‘繁荣-萧条‘的经济周期。其中,1873…1879、1882…1885、1893…1896期间出现了三次大经济危机,被称为十九世纪的三次大萧条。虽然在南北战争前,美国和欧洲都有过经济萧条,但那些萧条多限于地方,力度小得多,恢复得也快。而这三次大萧条,则如催枯拉朽、横扫整个国家经济,体现了资本主义正以其毁灭性的创造力或创造性的毁灭力转化着人类的生活。

    这一工业**的先锋是铁路。在工业化的英国和德国,一百英里的铁路大致能够满足货运的需求。但是在地大物博的美国,则至少需要一千英里。特别是美国向西部的迅速扩张,没有铁路则只能如蜗牛般地缓缓蠕动。而1849年加州的掘金潮(California gold rush)和旧金山的诞生,已经使西进的人们急不可待。1862年,国会正式授予中太平洋铁路(Central Pacific Railroad)公司从加州的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向东修建跨大陆的铁路的权利;太平洋联盟公司(Union Pacific Corporation)则获得了从内布拉斯加州东部的奥马哈(Omaha)向西修建垮大陆铁路的权利。随之而来的,是慷慨的贷款、联邦和州所授予的土地:每建成一百英里铁路,铁路公司就可能获得二百到四百平方英亩的土地。军用工程专家Grenville Dodge将军为此加入太平洋联盟,从欧洲移民中招募了大量廉价劳工,并以军队的纪律调动这支劳动大军,创造了日进十英里的铁路建设奇迹。中太平洋公司则招募了一万名中国劳工,修造了横穿内华达岩石山区的最艰难的路段,甚至不得不以日进八英尺的速度挣扎。当这条线突破重岩、进入平原后,就和太平洋联盟展开了以铁路争夺联邦土地的激战。两家公司不惜修建了二百英里的平行路段,直到联邦政府命令它们停止竞争、把从东到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