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异时空之大中华 >

第276部分

异时空之大中华-第276部分

小说: 异时空之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言的)。

    下表说明了被占领国家和卫星国向德国交纳占领费和进贡的情况,单位为亿帝国马克

    1940年下半年

    1941

    1942

    1943

    1944年(至9月10日)

    总计

    法国

    17。5

    55。5

    85。5

    111

    83

    352。5

    荷兰

    8

    19

    22

    22

    16。5

    87。5

    比利时

    3。5

    13

    15

    16

    9。5

    57

    丹麦

    2

    2

    2。5

    5。5

    8

    20

    意大利

    20

    80

    100

    其他国家

    9

    10。5

    45

    75。5

    83

    223

    总计

    40

    100

    170

    250

    280

    840

    注:意大利为1943年9月后数据,其他国家包括挪威、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斯洛伐克、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轴心国不需缴纳占领费,但是需要缴纳其他贡款,并且经常被德国勒索提供“贷款”。

    (弗里茨…费德劳,《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经费的筹措》,1962年蒂宾根版)

    各个被占领国家和卫星国在向德国提供原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1943年德国使用的原料中,55%到100%的铁矿石、硫、硅、氮都来自被占领国家。从1941年开始,德国有规律地用火车将在苏联缴获的战利品运回国内,以保持他们的生产速度。在德国人建立的“欧洲新秩序”下,欧洲每个国家都要为供养庞大的德国怪兽而耗尽力量。俄罗斯提供奴隶劳工和各种原料,乌克兰提供小麦和玉米,丹麦和荷兰提供奶酪、肉类和黄油,挪威提供电力,瑞典提供矿石,瑞士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匈牙利提供铝矾土,罗马尼亚提供石油和小麦,比利时提供钢铁和机器,法国则提供从粮食、酒类到钢铁、铝、武器、引擎、汽车……无所不包的东西。当然,与战争无关的私人小汽车、电冰箱、真空吸尘器和钢琴等消费物品在战争结束前,都不准再生产。不过这不限于德国,英国和美国也是如此。

    德国政府曾经试图减轻日益增长的战争费用加在人民大众头上的负担。1941年,德国个人年收入一万帝国马克的所得税率为13。7%,相比之下,英国人同样的年收入(1000英镑)需要缴纳的所得税比率为23。7%,再加上其他税收,总的税率达38%。德国个人年收入十万帝国马克的税率为55%,而英国为85%。英国对奢侈品征收100%的消费税,非工资的意外收入,每1000英镑要征收94%的税。在战争期间,英国发行了84。67亿英镑(850亿帝国马克)的公债。作为对比,德国为战争付出的代价为6570亿帝国马克,其中只有1847亿帝国马克是通过税收解决的。德国政府更喜欢通过隐蔽的方式获得财政支援。它强迫所有的公众资本存储中心同意,德国政府有权在紧急情况下任意处置他们的资产。这样,德国人的养老基金、社会保险基金等大规模的公众资本就都在政府的掌管之下了。此类暗箱操作可以给德国大众一种稳定的假象,避免因突然增税而带来的心理创伤。在1944年以前,大约有1600亿帝国马克的公债(大约相当与德国的国内税收总额)由这些公众资本存储中心偿付。政府的剩余赤字则由发行钞票的方法解决。到1945年,德国国家公债已经达3400亿帝国马克。但是这种情况实际上对德国的军火生产和作战没有大的影响,因为尽管政府负债累累,还是可以通过一纸征用令来获得所有的物资。从所有的迹象看来,在战争结束时,德国的货币体系已经面临崩溃的边缘。战后联邦德国货币改革时,不得不规定限制帝国马克兑换新德国马克的数量(按1:1兑换,现金以40马克、银行存款以1000马克为兑换上限),以免德国经济崩溃。

    最后,关于第三帝国的经济动员情况,还有一个现象。1942—1943财政年度,德国的生产水平达到了令人吃惊的高峰,尽管战争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激烈的阶段。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闪电战取得了空前胜利,因此德国得以动员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力量,在最短的时期里把这些国家的经济潜力利用起来。德国在这个短暂的时期内,自认是一个经济巨人。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起码与美国和苏联相比,它并非什么经济巨人。美国的军事和经济优势是势必要大显身手的。到了1944年初,德国的资源已经耗尽,而盟国却有美国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资源宝库,以及民主国家庞大的人力资源。这也是希特勒之辈一直加以蔑视和忽略的东西。

正文 第二百七十八章 英联邦动员 上

    第二百七十八章 英联邦动员 上

    1939年战争的爆发,对英联邦不仅在军事方面而且在宪法方面,也有其深远的意义。这使当时所有已经获得自治的英联邦国家在主权这个最重要的问题上受到了一次考验,要决定是否参战。这也可能是一个最最引人注目的考验,看那种主张英联邦的各个自治成员国应有全权决定本国事务的主张能否实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王向德、奥、匈三国一宣战,英帝国(当时是这样称呼的)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各个自治领,都自然而然地卷入了战争;但在1939年,英王于9月3日向德国宣战时,卷入战争的只有联合王国、印度帝国以及一些殖民地和保护国。各个自治领——那些事实上已经独立的英联邦国家当时仍然通称自治领——则可由它们自由作出选择。

    这些国家作出的选择因国而异,各不相同,但正是由于它们的选择各不相同,就越发显出了它们事实上是真的独立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政府认为,当英王处于战争状态时,他的所有自治领也就处于交战状态,因此它们立刻宣布同德国进入战争状态。在加拿大,政府向议会提交了一项决议案,由议会两院召开会议对这问题进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加拿大保持了一个星期的中立。南非联邦则是经过联邦议会的激烈辩论和投票表决并导致政府改组以后才参战的。爱尔兰自由邦却走极端,宣布中立,它虽然仍是英联邦的一个正式成员国,却在整个大战期间始终保持中立。1926年的鲍尔弗报告中所提出的“自治共同体”的主张,通过上述事实,最有力地证明是可行的。

    澳大利亚政府认为,无须由英王另行宣战,对此工党的伊瓦特博士持有异议,他本人曾写过一篇论述君权的论文。他认为,除非经过英王特别指定并由英联邦首相副署,否则总督是不能代表澳大利亚宣战的。两年多以后,对日战争发生时,伊瓦特已经担任外交部长,澳大利亚就是按照这个新的方式向日本宣战的。可是,在1939年时,人们却认为,单由总督高里勋爵宣布澳大利亚同德国进入战争状态也就够了。

    在新西兰,当英国向德国发出的最后通牒到期的时候,内阁正在开会,它代表该自治领立即向德国宣战。两天后,议会召集会议,一致通过了要求批准这一行动的动议。

    在加拿大,麦肯齐?金总理早已宣称,这个问题将由加拿大议会来决定;后来,自治领众议院一致投票决定,建议英王代表加拿大宣战。可是,直到9月10日,方才宣战。麦肯齐?金于9月8日向加拿大众议院讲话时,阐明了加拿大的态度。他说:“本政府今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加拿大作为一个国家的名义而采取的,……是完完全全以一个国家的名义而采取的。今天我们正在采取的行动,以及日后本议会将批准通过的那些行动,都是由我国和将要由我国自愿采取的,不是因为我们与英国的关系,处于殖民地或下级的地位,而是因为彼此的地位是平等的。”有许多人曾预料加拿大国内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会发生意见分歧,这时它既已团结一致参战,就证明了以前的估计是错误的。1939年9月以前,在加拿大西部的许多地方,孤立主义与和平主义的思潮很强烈,在魁北克省操法语的加拿大人中间,表现得更突出。有几个最主要的法裔加拿大议员,都坚持赞成中立政策,可是其他的人,包括司法部长E?拉波安特在内,却谴责中立不论在宪法上还是在道义上都是错误的。尽管后来魁北克省的省总理莫里斯?杜普莱西斯曾力图利用法裔加拿大人的孤立主义思想,但是中立政策仍然垮掉了,在整个战争时期,简直难得再听到有人提起中立的事。

    在南非,由于在9月3日就任总理的国民党领袖赫佐格将军决心要实行中立政策——虽然他也同意让联合王国继续使用西蒙斯敦的海军基地——结果导致了政府的改组。他的政府中意见分歧,9月4日,他所提出的要求采纳他的政策的动议以六十七票对八十票被否决,在他自己的内阁中也有六名阁员投了反对票。结果,史末资将军提出的要求宣战的修正案获得通过。于是,赫佐格就要求总督解散议会。这个要求遭到了拒绝,理由是,另组一个政府将会获得本届众议院的信任(这个宪法方面的裁决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接着史末资将军出任南非总理。这个新政府于9月6日取得众议院的同意而宣战。

    至于爱尔兰的决议,已由迪?瓦莱拉于1938年7月13日在众议院讲话时清楚地作了预示,他说:

    我认为,在考虑这个防务问题时,我仍应当把自己在宪法上所处的地位与将来在事实上可能处于的地位仔细地区分开来。从宪法上来说,我希望各位代表能理解到,我们没有承担义务,我们可以不参战,我们可以保持中立,如果我们想这样做的话。就我所知,在宪法上我们没有不保持中立的义务。我认为,在这方面,我们的地位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或南非毫无区别。这些国家的政府首脑已经非常明确地声称,他们没有承担义务必须参战,也没有预先承担义务必须采取任何行动,除非在当时情况下,议会认为采取这种行动是正确而且可取的。我们的地位就是这样。

    当战争临到英国头上时,爱尔兰众议院对中立问题甚至没有举行辩论,认为此事早已决定了;众议院只是批准采取一些紧急措施,用以维护想当然的中立地位。

    可是,五年半的战争不单是突出地表明了,那种认为取得自治领地位就等于事实上独立的说法是可靠的;这场战争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这一点。这几年中的事态发展迫使英联邦有些组成部分的政治地位和宪法地位起了变化,导致了战局的巨大发展,印度、巴基斯坦和锡兰这三个新获得自治的亚洲国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根据1949年对联邦关系重新下的定义而成为英联邦的正式成员国。另有两个国家,爱尔兰自由邦和缅甸,以后干脆行使自己的权利退出了英联邦。在其他地区,尤其是在西非,宪法方面的进展也将大大加速。

    在战争初期,印度和缅甸在这方面的进展最为重大。战争的果真爆发,确实突出地显示了这些国家对自身的事务并无全权处理,这就大大促使它们要求至少应有一个正式自治领的地位。这个运动在印度比在缅甸发展得更迅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在1939年9月的时候,缅甸已经自治了两年之久。缅甸内阁虽然在是否宣战的问题上没有发言权,但是全力支持成立一个缅甸国防委员会,以组织该国的作战努力。11月7日,缅甸总督重申,英国政府的意图是尽力帮助缅甸获得它在英联邦应有的地位。尽管随着战争的进展,民族主义的煽动在缅甸有所增加,但是直到日本在远东发动进攻的前夕,这个运动才发展到较大的规模。

    在印度,战争的过程将以两种截然不同但都是极其重要的发展方针为标志。一方面,是一个争取独立的激烈的政治运动,不时地爆发为同英国人的公开冲突;另一方面,是为盟国在军事和经济这两方面作出卓越的努力。这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到战争末期,印度次大陆不仅已能提出完全独立的要求,而且在战争年代里已经获得了武装力量和经济实力去支持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新的自治领

    在战争爆发时,英联邦的军事组织,正如其政治结构一样,也是缺乏固定形式的,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它是同样持久和有效的。每个自治领都对自己的国防军拥有完全的支配权,并且对自身的防务负有主要的责任。唯一重大的例外情况是皇家新西兰海军,它在1940年之前是作为英国海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建立的。另一方面,联合王国不仅负责整个英联邦的所有主要防务,包括海军基地和沿交通线的要塞的维护和守卫工作,而且还根据自己的资源条件,尽量负责协助英联邦各国的防务。例如,联合王国希望,在发生战争时,它将能在南太平洋用海军为保卫通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航道作出贡献。在战前,各自治领对维护英联邦的安全这一共同任务所作的贡献,实际上是很有限的。这时,加拿大已经让英国海军自由使用在哈利法克斯和埃斯奎莫尔特的两个基地,南非的重要海军基地西蒙斯敦也已向联合王国的军舰开放。新西兰已有好几年在经济上支援了新加坡的防务建设,1939年,加拿大派遣了四艘驱逐舰驻扎在太平洋,作为英联邦总的海军计划的一部分。1939年4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与联合王国的代表在惠灵顿举行会议后,也一起承担了保卫北至斐济为界的南太平洋地区的责任。

    在联合王国本土之外,英联邦的主要军事力量是在印度。在战争爆发时,印度军队有十八万三千人;由海军上将查特菲尔德勋爵主持的一个委员会,不久以前打了一份报告,提出一旦发生战事时扩充印度军队并使其现代化的方法。这支军队将发展成为一支人数为前所未有的志愿军,在1939年,它为英联邦在中东和远东提供了主要的战略后备力量。同年4月,这支后备力量向亚丁派遣了一个特别守备队,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