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异时空之大中华 >

第296部分

异时空之大中华-第296部分

小说: 异时空之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在雄壮的猛兽被打死时,阴险的鬣狗才敢出头露面。

    法国内阁面临的实际问题,是怎样使在法国的战斗结束,和该不该从北非把这一仗打下去。这是雷诺一贯坚持的行动方针。魏刚和贝当的看法则不同。英、法关系的不断恶化,对他们的态度起了重要的——尽管还不是决定性的——影响。上文已经提到,魏刚由于认为英国方面缺乏合作,也许甚至言而无信而忿忿不平,同时也提到,两国的关系由于敦刻尔克撤退而趋于紧张。7月4日,贝当告诉布利特(美国驻法大使),他认为英国人准备坐观法国为了支持他们而打到底,然后自己去同希特勒妥协媾和;当时,贝当还表示,英国没有公平地分担战争的牺牲。这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看法。确实,正如丘吉尔痛心地意识到的那样,“到目前为止惨遭屠杀的人中有十分之九,受苦受难的人中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法国人。丘吉尔在布里阿尔时,拒绝把留作保卫本土之用的英国空军的最后二十五个战斗机中队投入法兰西战役,这件事更加深了法军总司令部的怨气。

    在魏刚的头脑中,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他一心想着国内的治安有危险。在贝当受审时,魏刚硬说,他之要求停战是有严格的军事上的理由为根据的。自然,要求在法国停止战斗的军事理由肯定是难以驳斥的。但是,现在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当时不断萦绕在他脑际的,却是出现无政府状态的威胁。已被取缔的**在当时究竟拥有多少实力难以估计,但是至少在国内存在这样一支潜力难测的第五纵队,使得许多在作战的将领不时要回过头来防备内在的敌人。如果法国在战败时留下的是一支土崩瓦解、士气沮丧的军队,那么人们不必有多少历史的想象力,就能料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将会重演。需要保有一支军队来维持国内的治安,是魏刚经常提出的论据。他再三催促缔结一项停战协定。博杜安写道,魏刚早在5月26日就极力主张政府留在巴黎,效法古罗马元老院议员接待高卢侵略者坐在贵宾席上的先例,以防止在首都爆发**运动的危险。6月13日,魏刚向内阁报告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说**的领袖莫里斯?多列士在**于巴黎起事后已在爱丽舍宫就职。芒代尔同巴黎警察局长通了电话,才证明这个报道是不确实的。尽管如此,这位总司令,凭着他在军界的祟高威望,他那善于作出决定并把这些决定清楚地阐述出来的本领,他的专横武断的作风,他的辛辣无情,冷嘲热讽的口才和他蔑视一切政客的态度,仍然处于强有力的地位来坚持他的观点。另外,在停战的要求背后,还有一个理由也必须提一下,那就是法**队和逃难的平民被挺进的德军追逐得在法国东奔西窜的悲惨景象。不仅人们的生命,而且法兰西文明的整个结构,似乎都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博杜安的思想感情,无疑是表达了人们普遍的看法,他写道,法国不是波兰:精神上的、道德上的、智力上的价值构成了这座巧妙地平衡着的大厦,它一旦遭到全面入侵,就将被彻底毁灭。

    如果魏刚与贝当能使他们的观点在内阁中得到足够的支持,显然法国将放弃这场斗争,而政府也不会撤退到北非去继续这场战事。鉴于雷诺代表法国承担着不单独媾和的义务,因此内阁于6月12日在康热商讨以后,显然就产生了立刻与英国举行会议的必要。6月13日,丘吉尔由其他英国代表陪同,再度来到图尔与雷诺会谈,陪同雷诺的是博杜安。法国总理要求对方承认,法国固然要“保持三个月以前缔结的庄严协定中所含蓄表示的那种团结”,但也有权单独媾和,丘吉尔答复时,表示英国不愿同意举行停战谈判,于是决定,由雷诺再向罗斯福求援。难以认为,这个决定的用意不是企图争取时间。英国的大臣们返回伦敦,雷诺则回到设在康热的内阁,在那里他发现同僚们因为没有机会同英国人协商而愤愤不平,并且怀疑他和芒代尔在搞阴谋,撇开他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向纳粹德国宣战的那届法国政府,是激进社会党领袖爱德华?达拉第于1938年4月10日作为一个“国防政府”向国家提出的,1939年9月3日,政府成员如下:

    总理兼国防部长 爱德华?达拉第

    副总理兼协调部长 卡米耶?肖当

    外交 乔治?博内

    司法 保罗?马尔尚多

    内政 亚尔培?萨罗

    空军 居伊?拉?尚布尔

    财政 保罗?雷诺

    海军 塞扎尔?康平希

    商船 路易?德?夏普德莱恩

    教育 让?泽

    农业 亨利?克耶

    殖民 乔治?芒代尔

    抚恤 奥古斯特?尚普蒂埃?德?里贝斯

    商业 费尔南?冈坦

    交通 朱尔?朱利安

    卫生 马克?吕卡尔

    劳工 夏尔?波马雷

    市政工程 阿纳托尔?德?蒙齐

    政府成员主要来自激进社会党,该党被称为“最善于判断一般法国人将支持什么——如有必要,在壕沟里作战”。这个党代表小自耕农和城市中层社会的下层——如小自由职业者和政府雇员及大多数零售店主。在这些人中间,希望平等的心情胜过要求自由的本能,这一点经常表现为妒忌别人的地位或优点,以致安德烈?西格弗里德说,此党几乎总是自发地支持小的反对大的。

    达拉第的政府必须应付这样一个国民议会,它是1936年5月在反对法西斯分子于该年2月发动巷战的怒潮中选举出来的,在全部六百十八个席位中,社会党占一百五十五席,激进社会党和激进共和党集团占一百十六席。参议院的情形恰恰相反,它是1938年在人民阵线瓦解后选出的,为达拉第提供了几乎绝对的多数。可是,不论国民议会还是参议院,都没有被要求对政府处理国事进行非常严格的监督,这是因为,当政府首脑在1938年4月提出他的国防内阁时,曾被授予特别“全权”,这种“全权”到战争爆发时已展期过两次;而1938年7月11日的“战时国家组织法”,在宣战的当天就生效,根据第三十六条规定,批准和扩大了政府首脑的管理权限。这些条文授权总理,只要他认为必要,就可单凭法令进行统治,而把议会批准的手续留到以后更方便的时候再办理。

正文 第二百九十八章 自我阉割

    第二百九十八章 自我阉割

    爱德华?达拉第这个将要行使这些全权的人,他的性格并不使人担心这些权力会被滥用。这位“不得已而实行**的人”,其突出的品质是聪明正直,道德高尚,牢固地扎根于农民的淡泊寡欲,但受到了自我怀疑的戕害。他是普罗旺斯的一个面包师傅的儿子,当过学校校长,得过大学学位,这个学位兼有牛津大学的文学士和剑桥大学的荣誉历史学位的荣誉,他在巴黎政界混了二十年以后,仍然不脱农民本色,具有农民的质朴的性格和粗鲁的举止。他有直觉,但他只是对于辨别各种思想而不是对于如何识人有直觉;他也不乏议会中常见的那种机敏灵巧。可是,除了这些才干之外,他没有强烈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有些政论家在看到他那粗壮的脖子和强健有力的双肩时,说他是一头公牛,其实,能够恰当地象征他的,并不是公牛,而是一个把着犁在耕作,双脚沾满法国大地的泥土而步履沉重的庄稼汉。

    担任副总理兼协调部长来辅佐达拉第的卡米耶?肖当,属于职业政客的类型,他的指导方针是时局需要什么政权,他就在这个政权下面混下去,并维护他在巴黎银行界和商界的许多朋友的利益。这位天生的“息事宁人者”和中庸之道者在这届内阁中的任务,就是平息批评,让他的头领腾出身来独力对付怀疑的恶魔。

    在外交部,勤勉而非常干练可是生来就不爽直的律师乔治?博内,他为人颇似肖当,但是有点不象肖当那样轻快活泼;他的绥靖政策的破产是公认的,因此在宣战以后的十天之内,当总理未能说服赫里欧(国民议会的议长,激进社会党员)担任外交部长之后,自己就兼任了这个职务,此后经常每天在外交部办公四小时。博内留在内阁中,代替马尔尚多任司法部长。与此同时(9月13日),另有三起更动:里奥、德尔博斯、贝斯分别代替德?夏普德莱恩、泽、尚普蒂埃?德?里贝斯担任了商船、教育、抚恤部长。另外成立了一个军备部,由多特里主持。

    尽管协调部长作了种种努力,达拉第的内阁仍然不是一支统一的队伍;在任何原则的问题或紧急的事件上(尤其在对外政策上),这个内阁往往分裂成两个相当稳定不变的阵容:雷诺、芒代尔、萨罗、德尔博斯、康平希、拉?尚布尔、多特里认为,应把同英国密切合作坚决进行战争放在首位,其他一切考虑次之;其余的人,特别是波马雷和德?蒙齐(市政工程),则拥护肖当的妥协方案或博内的希望,认为通过墨索里尼这个“诚实掮客”的斡旋,可把德国人收买过来。

    在坚定的爱国者——后来通称主战派——中间,有两个人是突出的。雷诺这个人,我们将在谈到他于1940年3月组成的政府时较全面地加以研究;至于乔治?芒代尔这位精明强干、体力充沛、见识广博的殖民部长,只要顺便提一下就行了。他原名路易…乔治?罗特希尔德…芒代尔,在“德雷菲斯案件”中初进政界时,决定改姓他**的姓而不姓父亲的姓,不是没有理由的。他和克列孟梭相处多年,最初是在《震旦报》当记者的时候。后来,在内政部当过一个小差使以后,当克列孟梭在第一任政府时,担任了“特别秘书处主任”。他是1917年的战时内阁的秘书,后来又成为1934年弗朗丹主管的部里的一名属员。

    政府在宣战时得到了社会党和以路易?马兰为首的一部分右翼国民共和党员的支持。真正的反对势力(除了后来发展起来的**以外)来自赖伐尔和他的友人,来自其他某些未参加党派,或是在性格、职业或思想上超越了党派界限的个人。赖伐尔的实际经历,以间接的方法证明了“利器得有巧匠使”这个道理作为施政方针的荒谬性,没有哪个天才的讽刺作家,能够想出一个比这件事更妙的例子。在拉?封丹的许多同胞看来,这个丑小鸭的故事中一定寓有发人深省的意义。他不知怎样长成了一个酷似秃鹫的人物,并且将被要求代表法国,以与德国鹰相颉颃。他十二岁时失去母亲,他想读大学,但这个志向受到父亲的阻挠,只得偷偷地实现,他成了政客和律师(又是一个大富翁),多次担任部长,三次任内阁总理(并非象他在受审时小心地向高等法院法官说的那样,仅仅两次):他培养“神志清醒的人们的惶惶不安的心理”'即对**的恐惧',最后又鼓吹同敌人合作——尽管这样,他仍然不学无术,不仅对其他国家的地理、历史之类,甚至对法文的句法(如他在巴黎律师界的同行所知道的)以及法国的法律也愚昧无知。

    赖伐尔同亲德的政策真正地发生关系,始于国家社会主义得势之时,当时他受到费尔南?德?布里农伯爵的影响,布里农是法国方面的策动者(与他对等的是奥托?阿贝茨),在法德委员会的幕后活动,为两国的社会和知识界的修好而努力。到1933年底,赖伐尔已服膺了布里农及其友人的观点,即法国同德国合作对欧洲的和平是必不可少的,从此他就未动摇过。

    1936年以后,反对这种亲德政策的倾向,突出地表现在国民议会**产党席位的激增。在这个国家里,农民占了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而农民中有百分之六十是耕种自己的土地,自耕农中又有百分之八十七除了自己家里人外,不雇用劳工,因此,从表面上看,**在这里发动**的危险性是很小的。但是,在大工业家中有许多人离开乡间虽然只有一代人的时间,却已经不了解农民,而只是根据他们在自己办的大工厂里所熟悉的那几十万有组织的雇员来判断农民,认为法国(即他们自己)从内部受到了威胁,因而宁愿冒着惊人的风险去同经常来自外界的威胁妥协。然而,对于这种情况,由于“神志清醒的人们惶惶不安的心理”而引起的种种活动该负多少责任,社会党人在终于得势以后仍然空谈理论无所作为又该负多少责任,毕竟是要由一般的法国人而不是由那些从未自愿地尝过“生活的痛苦”的人们来断定的。但显而易见的是,无论哪一方面,都有些缺少民族自卫的本能。另外还有一件事看来也是确凿无疑的:这就是,从来不曾有过**发动政变的严重危险,按照任何清醒的估计,都将认为,在1938年4月至1940年6月之间的任何时候(甚至在1938年11月发动总罢工未遂时),遏制**势力的扩大,远不象防范德国那样具有迫切的需要。

    法国的战略姿态是采取守势,从客观和主观意义上看,大多数居民都显着地缺少对抗的精神;因此,法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只能是(除了不屈服以外),尽量使战事远离法国边界,以便在最好的情况下可能和平解决,而在最坏的情况下也能在边界遭到侵犯之前进行更好的准备。根据这点,其次的目标就是保持和扩大同英国的联盟,并在无法劝使其他国家接受结盟的全部内容时,使之保守中立(如果可能的话保守友好的中立)。美国的善意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久就将提供主要的供应线。罗马尼亚位于德俄之间,局势极不稳定,不能寄予多大希望(象卡利内斯库在1939年9月21日被铁卫团暗杀一事所表明的那样);但是在土耳其,却作出了一个可喜的开端,谈判的结果,在1939年10月签订了英…法…土联合条约。西班牙不仅宣布决意不卷入这场争斗,而且还保证,不会停止供应制造炸药必不可少的黄铁矿砂。

    在中立的国家中,最成问题的是意大利。要是它决定在德国已经发动的这场战争中站在德国的一边进行干涉,将是对法国的一大威胁;假如它有机会能限制战争范围的话,它显然是个调解人;只要它认为同法国保持良好关系对自已有利,它就可能成为法国的供应来源。据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