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 >

第15部分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第15部分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串胜仗冲昏了头脑,轻敌冒进,出发了,他骂完娄敬,关起娄敬,等胜利回来,再处置。到白登山,爬到山上看形势,一上山,突然冒出四十万精兵,团团围了七天七夜,内外消息断绝,刘邦傻了。骑兵太厉害了,四方都是纯色战马。当时刘邦四匹都配不齐。仗没法打。这就是白登之围。
陈平的计谋,级别高,不知道用的是什么计。有人注释说是,靠美女解围。瘀氏收礼听使者的话,跟单于说了三条,一是两主不相困;二是得地不得久居,我们得回草原;三是神灵庇护,单于有,刘邦也有,有神灵庇护的,不能伤害。这三条,单于怎么想呢?他有自己的想法,约好会合,韩王信的部下没有来,匈奴单于怀疑与刘邦勾结了,不如放了他,下令放了刘邦。那天大雾,汉军士兵出入匈奴兵看不见,刘邦缓缓地跑了出来。算解了围。历来归功于陈平。其实根本原因不在这儿。我认为是汉匈两家关系决定的。不在于灭掉匈奴,在于打击帮助韩王信的匈奴。抓刘邦也没用,可以立。匈奴要的是人与物,这种关系决定了匈奴并不想把汉皇帝怎么样。这才是根本原因。刘邦立即封了娄敬。
刘邦向刘敬问计,怎么解决与匈奴的关系。现在不能打,一是动武的办法,打了多年士兵疲惫了,打不起,二讲仁义,这个单于是杀父代立,讲仁义也不行,只能变成我们的子孙才行。刘敬说,派嫡长公主鲁元公主,送到匈奴嫁给单于,一知道是你亲女儿,肯定做瘀氏,将来生的儿子就是新任单于了。外孙不会再跟外公打了,关系就可以和好了。刘邦决定嫁鲁元公主,吕后不干。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刘邦没辙,找到宗室女儿,嫁了过去,陪嫁了许多匈奴喜欢的东西。派刘敬去的,成了,这是西汉重要的和亲政策。经历过高帝惠帝吕帝景帝,七十多年,一直和亲。有利有弊,有利于匈奴汉化,有人认为西汉的和亲是刘邦冒进后失败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没根本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看,和亲是西汉政府在国力未强大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一定程度上调解了矛盾。三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文帝景帝朝都做了重要调整。像鼓励民间养马,国家建立养马苑,为大规模作战准备。移民,向边疆移民,甚至可以免罪。三是入粟,送到连贯可以免罪甚至得爵位。汉边地的力量加强了,为汉武帝用军事解决汉匈问题打下了基础。这个问题暂告一段落。但后宫失火了。后宫中出现夺储之争。这是刘邦执政后期,后宫斗争提上了日程。
大风歌33…爱子封王
(戚夫人仗着受到刘邦的宠幸,求刘邦把太子废了,立她的儿子做太子。这句话是一箭双雕的,一旦她的儿子刘如意被封为太子的话,自然他的母亲就由嫔妃提为皇后了。这涉及到刘邦和戚夫人的关系,也涉及到刘邦和吕后的关系了。这样一来,他不光是需要在两个儿子之间取一个权衡,而且涉及到这两个儿子所带来的两个女人之间的权衡。面对此情景,吕后请到了刘邦当时非常中意的四位有才华的山林高人,因此非常激动,让四人好好辅佐太子,并在戚夫人面前说吕后非常了不起,而且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想动也动不了,因此此话就再也没有提起来了。)
高帝六年九月,代王韩信叛变了,这是韩王信,三个月后,第二任代王刘喜因为畏惧匈奴逃到洛阳。刘邦任命第三任代王刘如意。前两任韩信是刘邦封的,刘喜是刘邦的二哥,三任刘如意是刘邦的儿子。老大是庶长子,老二是嫡长子,立为皇太子,刘如意是刘邦三子,老大母亲是曹姓女子,未婚前生子。老二母亲是吕后,老三母亲是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刘邦的嫔妃中,最喜欢的就是戚夫人。喜欢到什么程度呢?一是“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这三句话分量重,对戚夫人评价是日夜侍御,每天都陪着刘邦。两人关系密切。不肖是不像的意思。爱子指最喜爱的儿子,不肖子指的是刘盈。爱子指的是刘如意。说明刘邦对戚夫人的感情是极度宠爱。连累到了儿子。第二个例子,是周昌曾汇报工作,看到刘邦边吃饭边拥抱着戚夫人,至少可以看出两人关系不一般。戚夫人只是嫔妃中的一个,为什么特别能得到喜爱?同样是年轻的,为什么偏偏选中戚夫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西京杂记》提供一些资料,可以参考。说她喜欢唱歌,一唱宫女几人随着伴唱,齐声高唱,声入云霄。她还善于跳长袖舞。还记载说,她擅长玩乐器。一是筑一是瑟。刘邦常常是拥抱着击乐器。可见她有三个不同,能歌善舞,善乐器。有才艺的人。
刘邦从小是父亲不喜欢的不会挣钱养家的人,从小喜欢玩乐器,唱歌跳舞,玩的都擅长。戚夫人这方面跟他合得来。所以尽管美女如云,她仍是专宠。“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戚夫人受寄幸,东征时常带着她,日夜哭哭啼啼,想立她的儿子为太子。自然她也因此提为皇后,这是挑战了。这事上,刘邦的态度呢?反应是对太子有评价,刘盈“不类我”,不像我。长得不像刘邦,刘邦不喜欢。而对刘如意,类我。再看名字,如意,就是如我所意,对这个他特别喜欢。这就涉及刘邦与吕后的关系。不光是儿子间的权衡,而且涉及两上女人间的权衡。刘邦与戚夫人关系是情侣,年龄差距大,戚夫人在刘邦封为汉王后,这时五十一岁,戚夫人多大没有记载,估计也就二十岁前。年龄差距至少三十二岁。所以刘邦换太子的想法肯定有感情因素在。因爱废立,这是张良的看法。我觉得还有其他,他毕竟是开国之君,对人评价有水准。还会考虑到儿子自身条件不同。感情与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了这种念头,就拉开了储位之争的序幕。这场战争一旦打响,就非常残酷。更涉及将来掌权。这是涉及到权力的战争。对刘邦来说是早年就萌发了的,晚年表现得越强烈。表现最强烈的是高祖十二年。
刘邦越来晚年,换太子想法越强烈,大臣们激烈反对。一是叔孙通,二是周昌,三是张良。三人反应最强烈。叔孙通最激烈,曾给刘邦讲过很长的话,要点有:一是立嫡立长的制度不能废,太子是根本,地位不能动。他举了古代例子,像晋献公的例子。像秦始皇的例子。没及早立太子,被赵高诈立胡亥。二是太子仁孝天下皆知,天下不同意。三是吕后对汉的建立有功劳。废太子直接会影响吕后。如果要废立,我愿意以颈血污地。这叫文死谏。这话有感情色彩。这人一生换了许多主人。他对皇帝能劝则劝,不能劝则逃。刘邦应付了他一下。
刘邦的想法遇到阻力。吕后的反应呢?吕后的反应分两个时期。刚听到时恐慌。吓着了,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自己的儿子会丢位,这是夺储。二是担心自己的皇后之位,不能保证,这是夺夫。极度恐慌后,吕后的做法是应对。吕后做了两点,一是密切关注,刘邦与大臣们讨论时,吕后窃听到周昌在朝中的反驳。吕后跪谢,微君,太子几废。这事反映一点,吕后对此事高度关注。皇帝与大臣们讨论她怎么知道?第二点是问计张良。她觉得张良是足智多谋的,她找哥哥吕泽,替我去找张良。吕泽在张良上下班劫持了张良,张良态度两点,一是反对,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吕后问计时,张良的态度是皇帝因爱废立,皇帝看重商山四皓,四个老头。屡次请,不来。请来他们辅佐太子,或许皇帝会转变。吕后送重金写信请商山四皓。
淮南王叛乱时,刘邦不想出征。他没过过安生日子。每年都要出征。这时,黥布叛乱,想让儿子出征。四皓一听,不行。知道太子刘盈软弱。太子一败,刘邦就会顺手换太子。四皓不能说刘盈无能,给吕后讲道理,太子赢了,好处没多少,输了,太子位不保。成败上,太子对手是猛将,太子要统帅的是打天下的猛将,不能去。道理一说,吕后明白了。找到刘邦,说对手凶猛,儿子没经过战争,打不过;部下难领。让年轻太子去领着猛将打另一猛将,没办法。刘邦没办法,叹气就说知道他不是料。他打赢了,却也受了致命的箭伤,半年死了。让他去的是吕后,幕后指使的是四皓。刘邦回朝后,一天跟大臣们聚会,突然发现四皓,问是谁?四人走上前,行礼。刘邦大惊失色,多年找都不来的人。我请不来,你们怎么辅佐起我的儿子呢?他们说我们听说你对文人不尊重,所以我害怕你的羞辱,不愿意见,太子尊重文人,我们来了。刘邦听完,长叹,既然来了,好好辅佐吧。四人行礼走了,刘邦非常激动。指着背影对戚夫人说,吕后真是了不得的人。太子羽翼丰满了动不了了。为我跳楚舞我唱楚歌,叫《鸿鹄歌》,也属于楚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翩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曾缴,尚安所施?”意思是大雁高飞飞上了高空,羽毛丰满了我没有办法了。唱完后,两人一唱一舞,刘邦泪流满面,从此不提废立之事。
这四人到底怎么有这样的能力?为什么呢?因为刘邦大概这样想,这四人是山林之士,年龄行将就木,出来辅佐太子,感觉到天下舆论会倾向于太子。这事可不这样简单。这事中,戚夫人有优势,却因为刘邦的决定停止了战争。这里边有问题了。一刘邦为什么不打了?戚夫人为什么失败?隐藏什么危机?

大风歌34…夺储之祸
(戚夫人发动夺储之战,严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严重低估了吕后的能力。戚夫人这个战争方式,带有很大的普遍性,戚夫人首先想摆平刘邦,再让刘邦去摆平吕后和朝中大臣,刘邦虽然鼎力支持废太子一事,但却虎头蛇尾,终于在高帝十二年,因为商山四皓的出现而划上了句号。从此刘邦不再提及废太子之事,但刘邦虽然不再支持戚夫人进行夺储之战了,但是这个事情并没有了结,它一个最大的隐患就在于戚夫人和吕后之间已经结成了死冤。)
戚夫人与吕后间结成了死冤,这件事情在刘邦下世后出现两个结果,一是戚夫人被残害为人彘,二是爱子刘如意被杀。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场战争中,戚夫人是战败一方,被迫害死,谁来负责?自身要负责任,还有刘邦。戚夫人靠的是刘邦。当然还有另一方,吕后。吕后也有责任。我们来讨论夺储之战,谁来负责?我概括起来,三句话,一是戚姬估计失误;二是刘邦难辞其咎;三是吕后应对得力。
戚夫人判断失误;阻力很大;没有妻党。这三大原因导致戚夫人失败。判断失误上,他发动夺储之战,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吕后的实力。战争的方式上,戚夫人的战争有普遍性,想通过刘邦来摆平,一个女人先征服一个男人,再能过他来征服世界。这是古老而现代的故事。这种方式要成功得有两个条件,一是女人自身要有杀伤力;二是被攻击的男人要果敢有力。两条具备了,女人可能获胜。再来看戚夫人,有杀伤力,在征服刘邦来说,成功。但是刘邦并不是帮她办成事的那种男人。他并不果敢有力的男人。刘邦外战内行,内战外行。对外果敢,夺韩信的兵权,杀曹无伤,这些毫不手软,但是对老婆儿子女儿不成了。在平城被围七天,有人献计和亲匈奴,刘邦答应送女儿鲁元去匈奴,吕后一哭,拉倒了。这事可以看出沾着女儿的事办不成,换太子不成,换皇后不成。这是内战外行。外战上却内行。阻力很大上,他也没有想到。戚夫人想到刘邦一声命令肯定成,她没有想到难为大臣们接受。这事中,戚夫人所做的是历代帝国最难接受的废长立幼。也有做成的,像汉景帝废刘荣立刘彻,当时也有大臣反对,但他做成了,因为汉景帝果断。汉武帝也立了刘福陵,做成了。唯独刘邦没做成,与皇帝的性格有关。刘邦事没做喊得都知道。第三个原因是没有妻党。她在刘邦阵营中只身一人,吕后却有影响力。是刘邦结发夫妻。两哥哥是功臣。像结识张良,请四皓,都是哥哥办的。戚夫人却是孤身一人的。来与功臣外戚斗争。
刘邦难辞其咎。他立太子过早。立得早时,看不出来还有几个儿子,八个儿子都来了,发现嫡长子不行,再改难。二是虑事不周。刘邦与项羽斗争中有他老谋深算一面,在与诸侯斗争中也如此,但是也有处事粗糙的一面。像支持戚夫人换太子,这战争不能轻易发动。他没考虑到。他没想到吕后生气,问题严重。功臣派吕后派反对,他没办法了。刘邦误导。三是优柔寡断。四皓出现,能代表社会舆论吗?是假相。就是杀了四皓又能怎么样?
吕后在这事上,做得非常好,应对得力。一发生,吕后确实恐慌,担心儿子与自己。两种不同类型的女人,戚夫人靠男人征服世界,吕后是不通过男人仰仗自己来征服世界。吕后借力打力,非常巧妙地借用三种力量,功臣派像叔孙通张良周昌,用得巧妙。再借助商山四皓代表的舆论力量。他们是张良制造的假相,吕后利用他们来制造假相,让刘邦及时收手了。其实她借用了四人的力量。再是借助妻党的力量。尤其是吕泽。这样的斗争中,吕后全胜,戚夫人完败。是不是意味着刘邦做错了呢?换太子错吗?这得分析。如果像张良所说因爱废立,有问题。选太子应看能力,至于母亲如何不应该考虑。刘邦是喜欢戚夫人喜欢刘如意,这有责任。但是还有因素,应当相信刘邦有眼力,刘盈与刘如意都是儿子,尽管一个母亲不太喜欢,戚夫人他喜爱,儿子间他做过权衡。其实比较两个儿子,类不类。后来证明了刘盈果然没作为。看到戚夫人残害后,他崩溃了。沉湎酒色,没几年就死了。在位七年,死了。老四是汉文帝刘恒,有作为,与弟弟比,他没作为。看他不行,刘邦看得准。问题是刘邦看的刘如意有本事吗?一早就被杀了,不知道刘邦看得准不准。但要看到四子刘恒最看好,是后来的汉文帝,在八子中最有城府,尝试潜伏,没人发现他的能力,他却全胜,而且有作为,没被刘邦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