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 >

第17部分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第17部分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被囚车押进京的。主要审的就是贯高。赵王不能审,吕后只这一个女婿。吕后说不可能是他。刘邦反过来骂吕后,不想想,女婿稀罕女儿吗?得了天下,身边多少人呀?还稀罕吗?要谋杀极其恶劣。一直传下去,吕后挡着,只会不得使用逼供。棍棒皮鞭锥子全用在贯高身上,身无可击者。贯高始终一句话,与张敖无关。刘邦感慨,一般人都挺不过去。刘邦喊壮士呀。改审,看谁关系好,私下见。私下拜访了解真情,找到泄公。他跟贯高是同乡,在朝中为官,派泄公去探望贯高。泄公寒暄后,问他张王果有计谋否?贯高说,我犯了什么罪?灭三族呀,全部进了监狱了。只一声令下,三族会全杀。我犯罪是这,我爱谁呀?我爱赵王还是三族呀?我拿这个来说谎,换一个赵王,不可能呀。这事的确不是赵王的事。所以,当场许多人都自杀了,赵国许多参与谋杀的人全自杀了,我之所以这样做,只想还赵王一个清白。就把刘邦骂人一系列经过全讲了。泄公把这一切写下来,报告刘邦。刘邦觉得确实没赵王的事,赦免了赵王,不能当王了。毕竟还是女婿,当侯吧。降为侯了。
刘邦最欣赏的是贯高这个国相,不简单。他派泄公告诉贯高,赵王放了。贯高高兴。还赦免你并任你为官。这可是谋杀的主谋,刘邦竟然赦免并重用。贯高听完笑笑,我活着只为洗白赵王之冤。我背着这样的恶名来为皇帝做官,我愧对皇帝,他自割颈动脉自杀了。刘邦召见了赵王张敖,问他,你手下十几人怎么样?张敖说都是栋梁之材,刘邦一一召见,发现全是有才之人,全部任为郡守和诸侯国相。这些人经过刘邦惠帝吕后文帝朝,子孙大多做了两千石的高官。但是刘邦为什么对他们这么看重?这是刘邦晚年,特别看重的是忠诚。蕴含意味,刘邦的人生即将走到尽头。大汉王朝怎么办?臣子的气节是什么,他最看重。要给天下臣子做榜样,叫忠诚。有了这个,刘邦死后不担心王朝会走向没落。


大风歌37…成败萧何
(刘邦曾承认自己统兵打仗不如韩信,在四年楚汉战争中韩信是功不可没的,但是韩信最后的结局却十分惨烈,身为将军的他没有血染沙场,马革裹尸,而是被吕后所杀害,其罪名是谋反,韩信为什么要谋反又是如何谋反的?韩信之死与萧何有什么关系?)
刘邦不在长安,晚年有病有伤,不呆在京城,去外边干什么?他在平叛乱。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住在京城,形同软禁,生活没受到多少限制。为什么突然谋反?刘邦平叛与韩信谋反与一个人有关。陈豨率领过五百人投奔刘邦,是最早加入刘邦集团的起义将领,立功在平定臧涂时,是第一批二十九个列侯分封之一。汉七年,韩王信叛乱时,他又参加平叛。刘邦给陈豨一个重任。汉建国后一直不稳,燕在今天北京,代在太原北一带。离长安远。刘邦决定,陈豨任为赵国国相,实际在监管代国与赵国两国军队。他成了北防军的司令。陈豨是汉七年被授命为燕代总监军,后来汉十年年底陈豨叛乱。位高权重,陈豨怎么会背叛西汉呢?陈豨毛病不是贪财贪色贪权,而是喜欢养士。门客多时达到一千多人。风光无限。这一毛病带来麻烦了。从边地去京城途经赵住在邯郸,把整个邯郸住满了,引起刘如意的注意。周昌是赵国相,周昌看到了陈豨的大部队经过,他向京城打报告,说陈豨养客甚众手握军权多年,刘邦一听有道理。查,陈豨一查,千多人哪能保证每个人都守法?仗势捞好处的事难免,一查陈豨马上知道了。陈豨做出两反应,恐惧也说明有事。立即派人给韩王信手下两叛将联系起来了,准备急了就造反。当时韩王信曾跟他联合,但是,他没答应,现在想起来了,赶快联络。
刘邦觉得事情不妙,太上皇病故,召陈豨进京,刘邦断定他叛乱了。刘邦亲自带兵平叛。这次平叛中充分展现了刘邦的军事才华。他认为这成不了气候。周昌是首先告密的人,建议把常山郡郡守处置掉,掉了二十个县。周昌说他们没参加叛乱。不得已而投,不是本心,这显示了他的政治眼光。刘邦叫周昌找赵国能打仗的将军,推荐了四个人。一见刘邦,刘邦一看,没一个能用。当时说,竖子能为将乎?哪一个能当将军领兵?四人吓得磕头,刘邦封每人一千户,做将军吧,还是用了。刘邦到十一年冬天,打垮了主力,第二年杀了陈豨。陈豨当赵国国相受命后,亲自拜访韩信,这一段重要。陈豨拜访韩信,韩信叫手下随从退下去,拉着陈豨说了几句话,“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陈豨去拜访韩信,韩信把身边的人打发开,拉着他的手,想跟他说一句话,能不能听来讲一点话。陈豨说,我听你的,您说吧。韩信说,派你去的是战略要地,你手握重兵,皇上非常信任。假如你到那儿,要是有人说你叛乱了,第一次皇帝肯定不信,第二次肯定将信将疑,第三次说肯定恼羞成怒,一定会亲征,只要他离开京城,“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我在京城内应,天下是可以拿下来的。陈豨说呢?“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平时就知道韩信有大本领,所以相信他的话,并且说,遵命。这是韩信叛乱的事。这段描写重要。汉十一年,刘邦亲自征讨,要求韩信出征,韩信说有病,留在京城,暗中给陈豨送信,最关键的有两句,弟举兵,吾从此助公。这是《史记》中韩信与陈豨谋反有全部文字。这时韩信手中无兵,诈称皇帝有令,把整个京城的奴隶集中起来,说皇帝有令,让他们起来跟着干。只要占了京城,事就成了。这是韩信准备的。但是商议好后,出现变化,手下有一个门客犯罪了,韩信关了他,想杀了他。结果他弟弟知道哥哥被抓,跑到皇宫里靠发,举报了。吕后知道了。想召韩信进宫,怕他不从,跟萧何商量。萧何说把陈豨杀了,让他进宫庆贺。韩信当然不会去,萧何来了,亲自到韩信府上,告诉他,让列侯大臣进宫祝贺,你得去呀。韩信想他是自己的知己,他对自己不错,在萧何的劝说下,把他拉进了长乐宫,一入宫,武士绑起了韩信,萧何不见了。所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抓进了钟室,在里边杀了韩信。临死前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没听蒯通的话。他劝过我两次,不要帮助刘邦,没听,落到今天的地步。吕后下令杀了,而且灭了三族。
这个消息,后来记载不同了。刘邦不知道,到京城才得到消息,“且喜且怜之”。这是《淮阴侯列传》的记载。刘邦回来后,先表现是且喜且怜。问吕后,临死前说什么了。刘邦说蒯通我知道是辩士,立即通缉,很快就抓住了。刘邦审他,是不是你叫他谋反的?蒯通说,这人不听我的。刘邦气得下令杀了。蒯通一听,喊冤,刘邦说,冤不冤?该不该杀?蒯通说,古话说人各为其主。我当年只知道主人是韩信,不知道什么刘邦。我既然是他部下,我得忠于他,得设身处地地谋划。当时保持中立,刘邦项羽无可奈何,天下局面是什么样?肯定是三分天下。想想当时不知道你,只知道韩信,我为他谋划有什么罪呀?像狗只不咬主人,能说它不是好狗吗?说得刘邦答不上来。刘邦这时晚年了,最重要的是提倡忠诚,蒯通忠诚于主人当然不能杀,放了。这人有智慧,当年韩信不听他,他装疯了,现在准备说辞。而在《萧相国世家》不同,记载吕后立即报告了刘邦这个消息。立即加封萧何,封萧何为相国,升级了;加封五千户;给他加强警备。(韩信被杀,加封萧何什么意思?先想想,以后再讲。)两处记载不同,哪个更可信?我觉得后者更可信。有四条理由:韩信非寻常之人,军功天下第一,吕后也没这么大胆;吕后此时不敢不报,这时正是刘邦废太子刘盈立刘如意愿意最强烈的时候,这时不请求擅自杀功臣万一错了刘邦不愿意她不是兜着走吗;此事影响废立,影响太子的位置问题,处理失当就会影响太后的前程,这种大事一步不敢错;吕后邀功心切,第二年刘邦死了,这时决心换太子的关键时刻,这时吕后最希望有点动静展示一下“肌肉”。没有戚夫人年轻漂亮但是对巩固刘姓江山有作用,展示自己力量的时候,岂能放过?
司马迁为什么这样写?估计听到不同的说法,一个地方记一说,两说都记下来,哪个对呢?自己看吧。这是最公正的史学家的做法。不凭主观判断。但是从古至今,有许多学者不相信韩信谋反,为什么呢?

大风歌38…反乎冤乎
直到今天,关于韩信之死有两种看法:一是谋反被杀;二是冤杀功臣。
第一种认为他该死,认定谋反被杀的,有代表性观点,认为这是一个过程,从不谋反到有怨恨到想谋反到真谋反,有变化过程,这是基本观点。认定没谋反,重要依据是《淮阴侯列传》中记载过两上说客,一是项羽派来的武涉,另一个是蒯通。两人跟韩信说了好多,韩信就是不反,“虽死不易”。即使死了也不背叛刘邦的决定。这是武涉游说时韩信表的态。蒯通谈过两次,其中第二次我没讲,现在说说主要观点。怎么劝韩信,韩信如何表态的,直接影响到韩信是否谋反的判断。第二次着重讲两点,一是有功称王,错。韩信有基本看法,是我立了大功,封王是应该的,汉王不会考虑冤杀我,不可能。武涉与蒯通劝他时,他都有这个基本立场。蒯通认为这个错误,有功不动你,不对。蒯通从道理和事实上讲。他讲道理,人与人关系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利益一致时对你好,利益冲突时不可能好下去。这涉及到刘邦对韩信会不会一直好下去。蒯通讲两件事,一看朋友变成敌人,像张耳与陈馀,当年是刎颈之交,最后反目成仇,你现在与刘邦再铁铁不过张耳与陈馀,矛盾与冲突比他们复杂得多。能一直友好?二是君臣莫过于勾践复国,走的是范蠡,留下来的是文种,被勾践杀了。君臣是共患难是朋友,同富贵是大患。你跟汉王的关系是这样的关系。讲完后,韩信不听。这是第一点。第二个观点是,功高震主者危。功劳高会威胁到君主。灭那些国家,把黄河北全部荡平,这是不赏之功,没法赏赐了。刘邦没东西给你了。处臣子之位,有不赏之功,带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投谁谁都怕。立了大功,天不收地不留。这理透,韩信平静,说“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不听。几天后,蒯通再次拜见,道理讲完了,还讲什么?讲完了,又加了三条,一是人要识劝,不识劝,一旦错误了,再没改正机会了。二是奴仆思想后果严重,韩信放着主人不敢当,只想当奴才,这是奴仆思想,这后果严重。三是犹豫不决害死人,他举了许多例子。猛虎如果犹豫还不如蜂蛰人一下。勇士犹豫不如庸人。还不听。
蒯通苦口婆心,韩信就是不听,有上个原因。一是对刘邦有幻想。来自功劳大,认为主上不会伤害他。他是知恩图报之人。像当年对无赖封过中尉。像对漂母千金厚遗。他总以德报人,也希望别人这样对待他。这是幻想第一点。二是没有称霸之志,他的志向只是因功封王,没有称霸称王的志向。只有这么高的人生目标。三是对刘邦的精神臣服。一个严格的依赖性人格。人格不自主自强。四是性格中的犹豫徘徊。这四个原因导致他不会叛乱。
第二个阶段是对刘邦的幻想打破了。陈平设计,伪装云梦,抓起韩信,找不到证据,降为淮阴侯,打破了韩信对刘邦的幻想。他第一反应是发兵造反,可见他有警觉。他已在反与不反中摇摆。一是韩信自度无罪。凭什么抓我?说明他确实无罪。二是刘邦降他为侯,如果真反了,能只这样处理吗?只要谋反他一律杀。被抓是什么呢?韩信甘心为臣却在做法上不能解除刘邦的戒备。当然,韩信的态度也因此变化。削掉王,住在京城,韩信从此称病不上朝。实际是消极对抗,羞于和绛灌为伍,韩信的功劳是一等的。一次去樊哙家去,樊哙受宠若惊。跪拜相迎,樊哙佩服他的才能与功劳。说将军来到我家让我非常荣幸。韩信仰天长叹,我落到这地步,看不起卖狗肉的,他的侯算什么,心中不屑。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状况心生不满了。他感到不公正,幻想破灭了,人生目标破灭了,还大失脸面。被绑用车拉到京城。他感到脸上挂不住。刘邦用不光彩手段对待韩信不公正地处理让韩信心寒。韩信心里产生了谋反的愿望。这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另一派观点认为韩信没有谋反。一是策反陈豨不合情理,刘邦最信任的就是陈豨,韩信会跟他商量谋反的事?这时陈豨是刘邦特别信任的人,陈豨不可能表明自己要谋反,他怎么可能一见面就说这样的事?二是谋反时机不合情理,手握精兵三十万二人劝他谋反都不谋反,现在何必呢?《韩信庙》写“朝言云梦暮南巡,已为功名少退身。尽握兵权犹不得,更将心计托何人?”早上说要去游云梦,晚上就出发了,动作快。韩信成就功名时,应该全身而退,没退引出麻烦了。当初掌握大军不反,更何况没有一兵一卒,会去商量谋反吗?这是许浑的诗。三是动用兵力不合情理,解放奴隶让他们武装起来打,这不合理。有问题,没有诏书,奴隶会相信你?就算听,会集合多少乌合之众?去与正规军作战,能赢?四是动手条件不合情理。刘邦出京是最好时机,可以动手,可是,现在要与陈豨书信来往,那时不容易呀,得好长时间,要是在路上被劫,不怕走漏消息?不可靠。五是诛杀过程不合情理。骗他入宫,绑到立即就杀,缺少审讯,查证,手下不调查,绑起来就杀,这样的杀是谋反,还是谋害?不同意的五个理由,说明是刘邦吕后要杀韩信。这是谋害。
双方交锋时,有几个问题讨论。一是为什么找陈豨?陈豨受信任,手握重兵,去赴任,为什么去辞行韩信?本身说明想与他联手?陈豨与他联手,不会被怀疑。找彭越,马上会知道。找到刘邦最不容易怀疑的最容易成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