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少奇-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少奇同志说:“少数人顶,确实顶不住,大家顶才能顶住!要顶住瞎指挥等等歪风,最重要的一条是实行民主。”如果不讲民主,仅仅提倡“不怕开除党籍,不怕丢官,不怕坐牢,不怕离婚,不怕杀头”的犯颜直谏,除了历史上多几个烈士,是不会有其他作用的。
实事求是,还要敢于承认事实,不能先入为主,带着框框去搜罗某些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有时收集了一堆材料,费时不少,还是不能判断什么是真实的,该办的不该办的,或该办但尚无经验因而有缺点需要改进的。这是由于思想上有了框框,无法正确分析问题,致使不能及时改正缺点和纠正错误。例如:“成绩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分清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用这些框框来硬套,出了多大的问题也只是“一个指头”,而且这一个坏指头一晃也成了好的,如此指导工作,怎能不出乱子。所以少奇同志主张,各地有什么倾向反什么倾向,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自己总结工作成绩与缺点,是二八开就是二八开,是三七开就是三七开,倒三七的地方也有,这没什么可怕,可怕的倒是自我开脱责任,明明错了还要坚持。
少奇同志认为,切不可把好事办成坏事,决定重大政策尤其要慎重,要有充分根据。充分估计到客观可能,不做那些确实做不到的事情。既然不懂得,就要虚心一点儿,胆子不要那么大。不懂,又要装好汉,情况不明决心大,是要闯祸的。万一事情办坏了,就要认识错误,承担责任,总结经验,彻底改正。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坏事只能恶性发展,不可能自然地向好的方面转化。如,农村办食堂,最初是农忙时办,很受群众欢迎,继而常年办,多数群众就不那么高兴了,一下子又要求全面铺开,还要以食堂为中心成立洗衣、缝补、服务组等。有的地区还要求以农村食堂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全面组织人民生活,给食堂以无法承担的任务。在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食堂又被称为“社会主义阵地”,变成了死框框,办不办食堂居然成为路线斗争的焦点。风越刮越大,危害也越来越大。其实,大锅大灶和小锅小灶怎么能决定社会性质呢?少奇从调查中发现,农村公共食堂搞平均主义,是违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既不利于生产,又不利于生活;加上干部多吃多占,更易激化同群众的矛盾,实在不应该再办。少奇这样说:要不要办农村公共食堂,双方都是可以找到一些理由的,有哪些缺点、哪些优点,这没有什么用处,因为它根本不该“大办”。在干部和群众经过认真讨论、解除思想顾虑之后,少奇毅然决定解散农村公共食堂,并提出实行农村生产责任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同时解决了房屋、山林、自留地、开放农村集市等问题,因而农村生产很快就出现了新气象。
还有一些人惯用“错误难免”来回避矛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确实是不熟悉的。例如经济计划,按比例发展,还有技术问题,都不熟悉。工业、农业搞多少,钢铁搞多少,也不是很快就懂得。工作中出现失误,有些是不可避免的。少奇同志说,经过多年摸索,才弄懂马克思说的一句话:发展工业就看农业能够提供多少剩余粮食。有多少商品粮,相应搞多少工业和文教事业。摸到“以农业为基础”这个规律,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指导思想,付出过相当大的代价。但是,如果工作作风好,工作方法对,许多损失又是可以避免的,错误也可及时纠正。用没有经验来解释犯错误的原因,实际就是推脱责任,缺乏实事求是之心。少奇同志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没有经验,倒没有犯严重的错误,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有了一点儿经验,反而犯了严重的错误。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不少负责同志不够谦虚谨慎,有了骄傲自满情绪,违反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敢于实事求是的一个范例(3)
湖南那两年,虽不是风调雨顺,但并没有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困难的原因,群众普遍认为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以宁乡县炭子冲大队为例,15个生产队(屋场),190户,不到700人,一个劳动力一年才分得50元,欠债的将近五分之一。有45户的房子拆掉了,有10多户的房子公共占用了。由于办公共食堂,鸡和猪几乎绝种,山林也砍光了。各县、社以至生产大队还搞什么“十大建筑”,废弃良田开鱼塘、修公路……好提前进入“共产主义”。任务和政策发生了矛盾,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就顾不了政策。群众对基层干部特别有气,埋怨坏事尽是他们干的。基层干部也是一肚子火,有的收入少,回家挨老婆的骂,还提心吊胆地怕上边打棍子。因而,少奇同志说,当任务与政策发生矛盾时,绝不能强迫命令,办客观条件所做不到的事。作为一个执政党的党员,绝不能脱离群众,如置群众的饥饱与生死于不顾,那就完全背离了我们革命的目的。我们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他主张扎扎实实算一回损失账,算得大家疼一下,实际上也是给基层干部撑腰壮胆。然后写个单子,某年某月,由于乱搞,损失东西多少,刻一块碑立在这里,子子孙孙传下去,以后再不犯这个错误。在同炭子冲农民谈话的时候,他还坦率地做了自我批评:将近40年没有回家乡了,很想回来看看,回来了,看到乡亲们的生活很苦,我们工作做得不好,对你们不起。恐怕旱有点儿影响,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工作中犯了错误。我看不能完全怪基层干部,上边也要负主要责任。县、省、中央都有一部分责任。有的是中央提倡的,如大办食堂,大办水利,大办万头猪场,因此,根子还在中央。在长沙县天华大队群众大会上,从国家主席、省委书记、县委书记到基层干部,都做了自我批评,主动承担责任,报社记者也检查了报道失实的错误。那天,我们党的各级干部真心诚意、深刻沉痛地向农民群众当面道歉,这也许是历史上的一次创举吧?
少奇同志一贯认为正确的工作方法是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不等于群众运动,群众运动只是群众路线的一种形式,形式主义的大轰大嗡是违背群众的利益的,绝不是群众路线。所以,不能因为不搞大轰大嗡,群众路线也就不要了。少奇同志非常善于体察群众情绪,常常不声不响地仔细观察人和事,从对方是笑脸还是苦脸,是鼓着眼睛还是眯着眼睛,是昂着头还是低着头,去探求他们的真意。1961年在湖南调查时,通过大大小小的调查会,个别谈话,群众渐渐消除了戒备心理,主动找他谈心,连母猪不下崽、鸡婆不生蛋这类家长里短,都想一吐为快。少奇同志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发表意见就能有的放矢。他对许多觉悟水平高的同志,批评起来是不留情的,既不拐弯抹角,也不旁敲侧击。但是,当他用道理说服一般人的时候,他的耐心也是少有的。我经常见到他同基层干部谈话,完全是恳请的口气:“讲点儿民主好不好?”“叫人把话说完好不好?”“这样办行不行?”要求干部敢于鼓励、支持群众讲真话,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当时,干部和群众关系非常紧张,强迫命令、打人骂人的现象很普遍。基层党组织什么事情都管、都干涉,连死亡人口数字统计出来了,它还要“压缩平衡”,不许如实上报;还动不动就用专政手段,什么机关都可以打人捕人,没有个章程,把人民内部问题当敌我问题管了;并且认为“左”比右好,做事宁“左”勿右,不留余地。少奇同志觉得当时的主要问题是混我为敌,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倾向。“用敌对手段处理人民内部问题,甚至党内问题,这样处理的结果,不但不会解决矛盾,相反会使矛盾更加激化,甚至造成分裂。”
刚到炭子冲的时候,省里担心那里社会治安不好,初时不敢让他同群众接触,怕群众包围他要粮食。普遍反映:这里偷摸成风,看禾场的偷稻谷、偷红薯,彼此心照不宣,你拿我也拿,只瞒着工作队;山上树,园中竹,你砍我也砍,只见砍不见栽;还有会道门活动,稀奇古怪的谣言。一句话,敌情严重。少奇同志却认为是庸人自扰。社员随便拿东西,不要说是偷,一说偷,就把人归到坏人一边了。小拿小摸成风,一个原因是肚子有点儿饿,主要是想拿点儿吃的东西。还有一个原因是“一平二调”成了风气,公社、大队拿社员的东西,社员就拿公家的东西,也拿别人的东西。公社、大队既不尊重社员所有制,社员就会这样想:你拿得,我就拿不得?你大拿我就小拿不得?这种风气是上边造成的,不是社员造成的。要巩固集体所有制,必须保护个人所有权。
敢于实事求是的一个范例(4)
早在1942年,少奇给一位同志的信中就这样说过:“只有民众积极来保护其本身利益的时候,民众才会或才可能以同样的积极性来保护国家与民族。未有对于本身利益尚不知或不敢起来保护的民众,而能起来积极保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少奇同志这种思想前后是一贯的。
社会造成的弊病,要靠发展经济来救治,光抓人不解决问题。那几年,由于工作中的失误,“五风”对于农村的破坏相当严重,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坏人乘机捣乱是有的,但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例如,郴州鲤鱼江电厂有个21岁的女工回家探亲,见到父母患水肿病,还有不少乡亲患病无法医治而死去,她在一气之下写了12张“打倒、铲除、消灭人民公社”的标语,跑到北京中南海北门去贴,贴了还叫值勤的卫兵来看,并要求中央领导同志到下面去看看人民的生活情况。卫兵把她送公安部,经讯问,情况属实,又转送郴州。1960年9月27日,郴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她有期徒刑5年。少奇看了报告,说:“她还相信中央嘛,要中央领导下去看看嘛!这能说是反党反社会主义,是以反革命为目的吗?”他在报告上写了一段批语:应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继续留原单位工作,并建议湖南省负责同志亲自找她谈一次,一方面适当地鼓励她认真向中央反映农村情况,另一方面适当地批评她在认识上和作法上的错误,以便引导她走上正确的道路。这个事实,说明少奇同志对群众完全是采取保护和引导的态度。
少奇一贯认为,在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混淆不清的时候,首先应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这样比较妥当,不会伤害好人。“绝不可把敌我矛盾扩大,不能用处理敌我问题的办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相反,只要是没有危险的,倒是可以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办法来处理敌我问题。”确定一桩事件是不是反革命性质,关系至为重大,它涉及一批群众,会牵连很多亲属,可不能随便给人家扣反革命帽子。反革命应该越打越少,搞不好会越打越多。他说,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最好方式是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时刻不要忘记,我们的目的是团结。团结需要双方努力,而分裂只要一方就可以了。所以,少奇历来主张,在人民内部,要说服不要压服,要疏导不要堵截。
少奇这篇实事求是的讲话,受到与会同志的赞赏,讨论很热烈。毛主席正式在会上宣布:这次开的是“神仙会”,“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戴帽子”,请大家畅所欲言,“白天出气,晚上看戏”。同志们返回工作岗位时,心情都是愉快的。七千人大会以后,全党团结一致,紧密依靠群众,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调整经济的方针,实现了这个历史阶段中的重要转变,社会主义建设逐步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重读这篇文章,我的心情特别激动,思绪万千,既为往事而感慨,又为今天而深受鼓舞。如果照七千人大会的方针坚持下去,很可能出现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可惜为时不久,历史出现了回流。这种生动活泼的局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得以实现。现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正是过去多年实践的总结,并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现在的党中央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不仅为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平了反,更重要的是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端正党风,勇于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党的指引下,我们终于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从香山到中南海(1)
本文原载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中共中央在香山》一书。
——记少奇在建国前夕的重要活动(一九九三年九月)建国前夕,从1949年3月到8月中共中央驻地在香山。在这段时间里,党中央、毛主席依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工作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全党的工作。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城市领导乡村、从革命战争到经济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实际上是由这时开始的。
(一)
七届二中全会结束了。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们纷纷离开西柏坡,返回各自的岗位,传达贯彻全会精神;中央机关工作人员也陆续启程向北平进发。中央五大书记于3月25日乘火车秘密抵达北平郊区。记得我们乘坐的是一列由几节破旧而古老的车厢组成的列车。下车时,李克农李克农,时任中共中央社会部代理部长。等在刘少奇所乘车厢门口高兴地迎接我们。中央负责同志上了各自汽车,列好车队,然后依北平负责人的安排开到颐和园休息。下午,中央领导同志在西苑机场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同各界人士见面。仪式结束后,少奇直接乘吉普车去了香山住地。
北平是我出生、求学和工作过的地方。1946年秋,内战加剧,谈判次数减少,经中央批准,我结束了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工作,离开北平去延安。11月1日,我和宋平(他当时在南京周恩来处工作,此次回延安汇报,途经北平)乘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