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1908-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那一天,内外官员一齐来到,皇帝到棺材前奠酒,尽礼尽哀。辅臣率领执事官员抬着棺材登车启行,卤簿前导,册宝后随,皇帝要跟从哭泣。等到走了之后,皇帝要步行到东安门外哭泣祭奠,群臣跟随。棺材所过门、桥都要致祭。途中住宿的地方,早晚祭奠,亲王行礼,群臣举哀。百里以内守土官员穿丧服在道路右边跪迎。到陵寝之后,仍然要像在路途上一样祭奠。
金宰阗对这些繁琐而又奢华的典葬仪式十分反感,将奏则中规定的皇太后丧仪俭省了许多,然后命内阁拟旨,通过军机处颁行天下。新修订的葬礼仪式如下:
首先是皇太后丧礼条目十三条。
(一)各官署、军营、军舰、海关下半旗二十七日,出殡日下半旗一日,灵柩所在地也下半旗,至出殡日为止。
(二)文武官吏,停止宴会二十七日。
(三)民间停止娱乐七日,及臣民追悼日,各停止娱乐一日。
(四)文官左臂缠黑纱二十七日。
(五)武官及兵士,于左臂及刀柄之上,缠黑纱二十七日。
(六)官署文书封面纸面,用黑边,宽约五分,也二十七日。
(七)官署公文书,盖用黑色印花二十七日。
(八)官报封面,也用黑边二十七日。
(九)自殓奠之后一日起,到释服时止,在京城文武各衙门,除公祭外,按日轮班前往殓奠处行礼;京城外大员有来京城者,即以到日随本日轮班祭奠人员前往行礼。
(十)各行省、将军辖区及特别行政区域,与驻外使馆,自接到电文时开始,择一公共处所,由长官率领僚属,设案遥祭七日。
(十一)出殡之日,礼炮鸣炮一百零八响,官署民间,均停止娱乐一天。京师学校,均于当日辍学。
(十二)外务部置黑边素纸签名本两本,一备外交使团签名用,一备中外官绅签名用。
(十三)军队分班,至大清门外举枪致敬。
皇太后大丧典礼祭奠事项。
(一)每一天祭奠礼节,均着素服,不佩勋章,左臂缠黑纱,脱帽三叩首。
(二)祭品用蔬果酒馔,按日于上午十点前陈设。
(三)在京文武各衙门,及附属各衙门,每一天派属员四人,由各衙门该长官带领,于上午九点三十分,齐集大清门外,十点钟前往灵筵前分班行礼。
(四)单内未列出各衙门,有愿意参加祭奠者,可随时前往内务府知照,亦于每日分班行礼。
(五)外省来京各大员,及京城外面的士绅前来谒奠者,可随时前往内务府签名,于每日各衙门行礼时,另班行礼。
(六)外宾及蒙古、西藏、回部各王公等前来谒奠者,即由外务部、蒙藏院不拘时日,先期赴内务府知照,届时由外务部、蒙藏院派员接待,引导至灵筵前行礼。
(七)除各衙门每日祭奠外,其余各衙门中如另有公祭者,先期一日前往内务府知照,另班上祭。
即使慈禧太后的葬礼简化成了这样,金宰阗依然不满意。照他的想法,应该是把慈禧太后烧成灰(也就是火葬),然后直接送到陵墓中存放就是了。不过他也知道,这样的想法说出来的话,一定会遭到激烈的反对,所以金宰阗也只好在心里面想一想而已,最多也不过削减了慈禧太后的陪葬品数量。
第一卷 叛乱的国度 第二十四章 江春入旧年(三)
自从经此通告之后,京城内外各官员,除馈赠丰厚的礼品外,又有许多人送来了诔词、挽联,几天之内,就达到了数千件。这些诔词、挽联中命题的意思,不是夸张功绩,就是颂祷将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可以拿出来叙述一番。只有保皇会中首领,现在居住在日本的康有为,他的措辞相当微妙,言人所未言。首联云:“维新误清国,清国误维新,百世而言,再平是狱。”对联云:“变法负太后,太后负变法,九泉之下,三复斯言。”这一联乃是康南海电报拍到京城,竟被报章转载,传颂一时。康有为真不愧文圣人之称。承办丧礼的官员等,日夜筹备,凡纸车、纸马、纸船、纸亭之类,及一切仪仗,色色办到,专门等待到时候启灵。
转眼间已经是十二月八日了,是日早晨,大清门外,已经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到了辰牌,各队护卫兵马,统统已经到齐,一队又一队,一排又一排,通通执着器仗,抬着亭舆,鱼贯而行。就中凤旌凤旗,仙幡宝幢,锦幛花圈,彩幄香厨,都是异样鲜明,特别精致,差不多与赛庙会相似。所经过的地方,断绝交通,前呼后拥,全部由军队荷枪实弹保护;经过了好几万人,方才见到王爷贝勒等人,引柩前来,一片麻衣,望不到边际。后面有一个极大的灵柩,用了花车装载,接连又是一口棺材,原来是大太监李莲英的尸首(李莲英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做尽了坏事,还曾经把光绪皇帝的宠妃珍妃他他拉氏推进了一口枯井,加以谋杀。慈禧太后一归天,金宰阗就逼着李莲英自尽,也算是替珍妃报仇了。当然,金宰阗也是不知道李莲英和袁世凯勾结,企图暗杀他的事情,不然的话,李莲英面临的就不是赐令自杀这么简单的处罚了),两旁的护送人员,多得像蚂蚁。各外交使团,并军机大臣以下文武官员,都坐着汽车、马车,在后面恭送。到了车站,站长早已预备好了专车,将所有凤旌凤旗,仙幡宝幢,锦幛花圈,彩幄香厨一骨脑儿收讫,悬挂在车上,然后妥当地安放好灵柩。一班送殡的人员,于是都鞠躬告退,只有特派承祭官贝子载振(庆亲王的儿子),以及各衙门派往祭奠的官员,陆续登车。好容易安排停当,才吹起汽笛,传放汽管,准备开车。宫女太监等,至此也下车折回,霎时间轮机转动,好似风驰电掣一般,开赴东陵去了。
紫禁城外方演出这一幕活剧,金宰阗却没有丝毫观看的兴趣,而是在乾清宫里边端坐。自从慈禧太后死去,他就从中南海瀛台搬了出来,迁入历代皇帝办公和休息的地方,紫禁城的核心——乾清宫。说句实在话,金宰阗对慈禧太后没有半点儿好感。她操纵大权,同东西方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卖国贼,又是阻碍维新变法的顽固派。如果不是看到她是大清帝国皇太后的份儿上,他才不会批准办这么隆重的葬礼呢!
不过,在外人面前,金宰阗却必须把对慈禧太后的厌恶埋在心底,装出一副孝子的模样。这就是政治。如果他不这么做的话,不但慈禧太后的亲信会反对他,就连那一班满族亲贵,也不会把他放在眼里,他的皇位也就做不稳了。
忍吧!反正是心字头上一把刀,光绪皇帝三十多年都忍受了过来,他金宰阗还忍受不了这几天吗?
紫禁城外面,慈禧太后的葬礼正在紧锣密鼓、热火喧天地进行着,乾清宫里,金宰阗却在思索着掌握朝政的方法。
袁世凯不能不除掉,可是他的北洋新军六镇却不好对付,虽然他现在被金宰阗软禁在皇宫里,可是金宰阗要怎样才能控制掌握这样一支武装力量呢?或者,金宰阗应该编练一支更强大的军队?
北洋新军中的大多数军官与袁世凯都有僚属关系,很多人都是他的亲信将领,像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曹锟等人都是他的死党。
要想控制北洋新军六镇,就必须控制住新军里面的军官特别是下层军官,斩断他们与袁世凯的联系,换用对皇帝忠诚的军人,逐渐在六镇中洗去袁世凯的影响。
北洋新军中的中下层军官都是由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此时还叫做保定东关学堂)毕业的。要控制他们,就得控制保定军校。
要想建立一支新的强大的海陆军武装力量,除了武器装备、物质供应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批政治上忠诚、军事上过硬的军官队伍。而军官的培养,也必须通过军校。而大清帝国最正规、最现代化的军校也是创办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的保定东关学堂(民国以后改称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对金宰阗来说,保定军校实在是一个关键,要掌握军权,要建立强大的武装力量,都必须首先控制它。
想起蒋介石就是凭借以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为主体的黄浦系军队而统一全国的,金宰阗的嘴角不由得露出了一丝笑意。他也要以保定军校为基础,建立忠于他自己的帝国军队。
旁边的蝉儿看见金宰阗面带微笑,也眼含喜色走了过来,替他沏上了一壶上等的碧螺春茶,问道:“皇上遇到什么高兴事情了?”
金宰阗看着蝉儿白藕似的手臂,心旌不由得一阵荡漾,便回答说:“好容易熬过了太后的葬礼,现在无事一身轻,自然高兴了啊!蝉儿,你替朕安排一下。朕要出宫办点事儿。”
蝉儿连忙问道:“皇上要去哪里?”
金宰阗喝了一口色香味俱全的碧螺春茶,悠然回答说:“保定!”
第一卷 叛乱的国度 第二十五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
皇帝出巡,向来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清圣祖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清高宗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哪一次不是闹得沸沸扬扬?为了顾及皇室的颜面和排场,银子花得如同流水一般,尽是些劳民伤财的勾当。譬如乾隆乙酉年正月,乾隆皇帝巡行扬州,草河、迎驾桥两处行宫修得千门万户巍峨壮丽,从仪征至扬州一路驿道,都将旧树拔了,换栽的乌桕松柏郁郁苍苍遮天蔽日;从北玉皇观到瓜洲渡,直到通抵长江摆渡码头,道路全部整修;六闸、金湾新滚桥、香阜寺、天宁寺至文景寺行宫,崇家湾、腰铺、竹林寺、昭关坝这些地方道路本来已经修过一次,但车过马踏,有的地带泥浆翻起,又成了烂泥滩又重新整治,垫的黄土都不能薄于三寸;因为皇太后和皇后要到小五台和香阜寺,结果从小五台到平山堂,香阜寺到钞关码头,修建的彩坊密度比北桥御道还增加了三成……那是怎样的粉糜奢华……这样的虚耗民力民财,乾隆皇帝还在诏书当中说些什么“不扰民”的话!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的中国,可比不上康乾盛世时的大清帝国,不但割了许多地,还赔了不少的款。《中日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两万万两,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中规定的赔款)达到库平银四万万五千万两,加上历年的利息,总计达到库平银九亿八千万两,都得从历年的财政收入当中扣除。而政府的财政状况比起乾隆年间来要恶劣得多。乾隆年间的每一年的财政收入为三千九百万两库平银,到了光绪年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八千九百万两库平银,但仅仅能维持收支平衡,根本就没有盈余,造成国库空虚,不得不依靠借贷来偿还战争赔款和支付军费。到光绪二十年为止,就已经签订了总数达四千万两库平银的九笔借款,到了光绪末年,中国向国外借贷的总数达到了七亿五千万两库平银,平均每个中国人借贷一两半(以上数据来源于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年)。
此时的大清帝国,实在是拿不出多少银子来铺张了。十二月十日,金宰阗带了蝉儿和数名宫廷侍卫,乘坐了南下的火车,向着保定,轻车简从而去了。
说句实在话,在金宰阗离开北京城的时候,并不放心庆亲王奕匡、大学士那桐,还有被软禁在皇宫里面的袁世凯。没有金宰阗留在北京城里边镇住他们,不知道这些人会背着皇帝做出些什么事情来。奕匡可能只会继续开他的庆记公司,继续卖官鬻爵;那桐则可能会惦记着他的儿女亲家,试图把袁世凯给放出来;而袁世凯则有可能联络他的手下,造反作乱,以此登上皇位。为此,金宰阗不得不预先作出安排。
在离开京城之前,金宰阗秘密召来良弼,在乾清宫接见了他。
“朕准备南巡保定,可又有些不放心袁世凯,爱卿可有什么良策?”一见到良弼,还没有等到他下跪施礼,金宰阗劈头就这么问了一句话。
良弼赶忙回答道:“皇上请放心,奴才绝对不会让袁世凯有机会离开大内一步!”
“若是皇后下懿旨让你放人呢?”
“这……”
看到良弼窘迫的面容,金宰阗微微笑了一下,道:“爱卿不必为难,我手书一道诏旨,任何人不得放袁世凯出宫。”说着,从桌上拿起纸笔,挥笔写道:“诏令禁卫军第一协统领兼镶白旗都统良弼看管袁世凯,任何人不得放其出宫,违令者杀无赦。”写完之后,金宰阗将诏书递给了良弼。
良弼接过诏书,仔细看了一遍,道:“有了皇上这道诏书,奴才就放心了。只不过皇上这一次南巡保定,可否带足了侍卫?”
“朕准备带着蝉儿微服私访。”
“微服,这怎么行?皇上万金之躯,若是出了什么差池,让奴才们如何是好!这次皇上出巡,一定要带上全副仪仗,在卫队的护卫之下前往保定。”
“朕只不过去视察一下学堂,用得着这么兴师动众吗?”
“可皇上的安全……”
“这样吧,朕带上几个忠心耿耿,武力高强的侍卫去就行了。”
良弼没有办法,最后只得点头同意了。在良弼离开乾清宫之前,金宰阗特别嘱咐他,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一定要派兵控制住邮传部和电报局,良弼虽然对他的嘱咐万分不解,但还是答应照办。
接下来,金宰阗通知禁卫军各营,推荐若干身手好,人又细心诚实的官兵。虽然皇帝没有说是要选护卫,众官均以为是好事,各人都推荐了几个得意的人才。结果一下子就挑选了百十来人。
第一卷 叛乱的国度 第二十六章 绿酒初尝人易醉(二)
接下来,金宰阗通知禁卫军各营,推荐若干身手好,人又细心诚实的官兵。虽然皇帝没有说是要选护卫,众官均以为是好事,各人都推荐了几个得意的人才。结果一下子就挑选了百十来人。
金宰阗一看,好家伙,怎么来这么多人,若是把这些家伙全部带上,那他这次出巡也就不再是微服私访,成了大张旗鼓了。其实这也是因为金宰阗对禁卫军的官制不熟悉的缘故,否则,也不会来这么多人。
原来禁卫兵大类有二:一是郎卫,一是兵卫。郎卫的制度是,领侍卫内大臣六人,镶黄、正黄、正白旗各二人。内大臣六人。散秩大臣无定员。侍卫分四等。除此之外还有蓝翎侍卫。凡是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由上三旗推荐简用,汉侍卫由武进士简用,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