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毛泽东史实80问-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泽东之谜》一书,借释谜之名,大量叙述没有任何根据的迷信传闻,不仅失实处甚多,而且有严重的政治错误。1993年2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的晚年生活》一书,违反国家出版管理规定,书中的记述严重损害毛泽东的形象,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毛泽东的长儿媳刘思齐对这种严重违反出版管理规定,无中生有,随意编造事实,歪曲丑化毛泽东形象的行为非常气愤。她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谈话说:“我从1938年与主席相识,直到70年代初离开他老人家,作为主席家庭成员,对一些所谓‘纪实’闻所未闻,甚感惊诧。有的作者甚至大段编造主席的所谓内心独白,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文学的角度,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在民间必然会有一些传说。这些传说,作为一种“口述的历史”,表达了一定历史阶段人民对领袖的爱戴和赞美。例如“朱德的扁担”、“周恩来的睡衣”等,就是既有事实根据,又寄托了人民美好感情具有积极意义的传说。毛泽东也有许多类似的传说,如“浏阳遇险”、“瓦窑堡巧设空城计”等,而且从革命战争年代流传至今。河南人民出版社将这些传说编为故事结为一集,推出了《毛泽东的传说》一书,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而有的著作,违背历史真实,大肆宣扬封建迷信,通过“算命先生”之口,以生辰“八字”,来证明毛泽东是“真龙天子”。甚至说毛泽东打仗取胜全靠《周易》,因精通“奇门”而使北平和平解放。1993年3月,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巨人之谜——神秘的毛泽东与中国古代智慧》一书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此书记述说,按照精心研究《周易》的人得出的结论,南京在周易中属于“死门”,是“溃败枯竭之地”,因此不能居住和前往。毛泽东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所以一生从未去过南京。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毛泽东早在1920年四五月间,就曾到南京游览。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先后10多次到南京,怎能说他深受《周易》的影响一生从未去过南京呢!
阅读有关毛泽东的家世、轶事和人际关系的图书,可明显看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互抄袭的现象。在抄袭中,不仅重现原书中的差错,而且还抄出了新的差错。
特别是一些不法书商见利忘义,为了牟取暴利大肆盗印出版物。更为恶劣的是,还擅自编印一些胡乱编造的,以讹传讹的图书,因而造成很坏的影响。
国外出版的毛泽东图书存在问题更多,性质更严重。因为国外的专家学者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目的和出发点非常复杂。有的采取敌视的态度,极力歪曲毛泽东思想;有的出于政治和外交上的需要,才去进行研究的;有的则是把毛泽东思想当做一种学派去研究。除此,由于他们对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共产党内的情况不甚了解,对毛泽东的生平和伟大革命实践情况知之不多,掌握的情况非常有限,所以其评述必然有许多失当之处,史料有误的情况更加严重。
为了纠正这些错误,对书稿中说法不一的情况进行探究,本人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多方面考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材料将其整理成文。就这样,从1982年至今,历时18年,将所写的有关文章汇编成本书。
特别应当说明,为了撰写本书,曾拜读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如果不学习参考他们的这些著作,不从他们的科研成果中受到启迪获得教益,显然难以完成本书的写作。为此,特向他们致以衷心感谢!
从内容方面来说,本书的论述,除了纠正对毛泽东生平事迹及其思想的评述有误之处,还对其他许多问题进行了论证。这些问题,表面看来与毛泽东无关,不属于毛泽东生平事迹的内容范围,其实与毛泽东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本书中也作为一个专题加以论述。
还有一点应当特别说明,纠正国内外出版的毛泽东图书中的错误,对毛泽东有关的人和事说法不一的问题做出准确可靠的结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其内容涉及的范围甚广,其时间跨度较长。其中有的问题,曾是专家、学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至今仍有争议。而本人由于常识水平不高,对其掌握的史料有限,区区管见,肯定有许多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田 树 德
1999年9月
于长沙望月湖寓所
毛泽东的先祖(1)
《韶山毛氏族谱·卷首》(第二次修订)记载:“我族始祖太华公,元至正时人也,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
“澜沧卫”是古代地名,现今是什么地方呢?
中央文献出版社于1996年8月出版的《毛泽东传》写道:
明朝开国时,始祖毛太华随军远征云南澜沧(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内)……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1页。
解放军出版社于1996年1月出版的《东方巨人毛泽东》一书,同样记载毛泽东的始祖太华“从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省吉水县内)迁徙云南澜沧(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内)”。李捷、李俊道主编:《东方巨人毛泽东》,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3页。
查阅《云南简史》、《滇考》、《永北府志》、《明会典》、《读史方舆纪要》、《云南图经志》、《永北直隶厅志》、《明史·列传》、云南《永胜县志》等著作,根据其记载,由此可知上述记述把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由江西迁徙到云南之“澜沧卫”,解释为是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有误的。
现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思茅地区的西南部,东和东北隔澜沧江与思茅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相望,东南与勐海为邻,西和西南与西盟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相接,南部和西北部与缅甸毗邻。县城距昆明市745公里,距思茅镇173公里。
论历史沿革,该县在西汉时为哀牢地。东汉至隋属水昌郡。唐南诏时属水昌节度地,大理政权时期属永昌府。元属木连路。明清时为孟连长官司(后改称宣抚司)管辖,上隶顺宁府。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于圈糯置镇边直隶厅,隶属迤南道,此为澜沧设治之始。镇边之名,即镇摄边境之意。十七年(1891年),厅治迁勐朗坝,时镇边直隶厅全境包括今澜沧、西盟、孟连三县全部及双江县一部分。二十九年(1903年),厅治复迁回圈糯。1913年,废行,改为镇边县。1915年,因与贵州省镇边同名,乃以其地滨于澜沧江而易名为澜沧县,隶属普洱道。后废道,隶属云南省第二镇边督办公署。1928年,将其划归双江县。1935年,在所辖岩帅、勐角、勐董等地置设沧源设治局。至此,澜沧县辖今澜沧、西盟、孟连县全境,隶云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4月成立澜沧专员公署,其下分设澜沧、东朗、孟连、上允、溯涛(即宁江县,当时纪念解放宁江时牺牲的尹溯涛而得名)五县。同年12月,撤销澜沧专员公署,宁江县划出,另四县复并为澜沧县。1953年4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县级),隶属思茅专区。1954年、1956年,孟连、西盟先后划出分别设县。1955年改澜沧拉祜族自治区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沿袭至今。
从上述历史沿革来看,澜沧县在历史上没有建置卫所。因此,在该县不可能有“澜沧卫”之说。
而实际上,古代之“澜沧卫”,是在滇西北的北胜州(今云南省丽江地区永胜县),而不是滇西南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永胜县志》记载,永胜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西江地区的南部,东接华坪县,东南接大姚县,南邻宾川县,西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鹤庆县一衣带水,北连宁蒗彝族自治县。至丽江行署所在地大研镇102公里,距昆明市516公里。
从历史沿革来说,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开发西南,在今川西南及滇黔地区设立郡县,当时永胜为遂久县地,属越嶲郡,首府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七俘孟获后,增置郡县,将遂久、姑复(今永胜、华坪)等县划归云南郡。
唐贞元十年(794年),在今永胜区域设北方赕,后改成倡赕属铁桥节度。宋代称善巨郡,首府设在今永胜县城北5公里处的大树坪,名为“城纪镇”。
《云南简史》载:元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率元军从甘肃出发,经川西北过大渡河,兵分三路进攻大理,其中一路到达善巨郡。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将永胜东部改为施州,西部改为顺州,属云南行中书省(简称云南省)。施州和顺州的来历,是根据唐代从昆弥河移来的“施顺部落”(即今彝、傈僳、白等族之先民)人口而命名的。
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朝又改施州为北胜州。北胜的来历,据冯苏《滇考》载,元兵自北南来,进攻大理,“首捷此土”,故名“北胜”。“北胜”一名,历元、明、清三朝,沿用了418年。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置北胜府,属丽江路宣抚司。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北胜府降为州,属鹤庆府;正统六年(1441年),升北胜为直隶州,属云南省布政使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征南大军进云南。十七年(1384年),改北胜府为北胜州。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在北胜州置澜沧卫。二十九年(1396年),统治云南的沐英,根据朱元璋“寓兵于农,屯民实边”的旨意,把率领征南的军队3000多人留在北胜州,设置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并在原北胜州城南新建砖石城一座,名澜沧卫城。城高一丈六尺,城围五华里,绕城有河,四门通水壕,有城楼。因此,《读史方舆纪要·北胜州》一书,有“洪武二十九年置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以州隶之”,“于州治南筑澜沧卫城(今永胜县城)”的记载。
明初,澜沧卫与北胜州虽是一文一武分城分治,但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是军事管制机构,所以除握有重兵外,行政上还直接统治北胜、蒗蕖、永宁等州。正统六年(1441年),改北胜州为北胜直隶州,直属云南布政使司管辖,使澜沧卫仅主掌兵权。弘治九年(1496年),北胜州治衙门改置澜沧卫城南角(即今永胜县幼儿园、印刷厂、永北镇人民政府及农科所等所在地)。
如若探究澜沧卫的名称,一种说法是因永胜县境内有澜沧山,卫以山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北胜州》载:“澜沧山,在城西南二里,高二百丈,卫与驿皆名澜沧以此。”《新纂云南通志》有同样的记载:“澜沧山,永北(城)西南二里,高二百余丈,卫与驿皆曰澜沧。”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永胜县被金沙江三面环绕,据《永胜县志》记载:“明初以前称金沙江为北澜沧江,卫以江得名。”
除此,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还提到“南澜沧”的称谓。1995年1月20日《云南日报》发表的《毛泽东的祖先与云南新考证》一文甚至说:“北胜州又称南澜沧。”据云南《永胜县志》和《读史方舆纪要·北胜州》、《新纂云南通志》等著作记载,北胜州从未称为“南澜沧”。
说“澜沧卫”是今云南永胜县而不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还有一些有说服力的证据:现在的云南永胜县程海乡凤羽山下的毛家湾,以沙河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村。这两个村,有毛姓人家140余户,计有1000多人。查阅民国三十年(1941年)编撰的《永胜毛氏族谱》(二修),便可得知这些姓毛者,都是毛太华的第二个儿子毛清二的后代。
除此,在永胜县河口乡毛家村,有毛姓人家110户,计有近600人;金官镇西湖毛家湾,有毛姓人家50户,计有300余人;翁彭乡毛家村,有毛姓人家53户,计有358人;清河乡毛家井村有毛姓人家20余户,计有100余人;片角乡毛家洼村有毛姓人家30余户,计有160余人。另外,梁官、期纳、涛源等乡镇,也都有一些毛姓村民。见简良开:《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载2000年2月27日《云南日报》。
根据上述情况,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的缪开和撰写了《毛泽东与云南—— 一代伟人的生死奇缘》,《永胜报》总编辑简开良撰写了《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渊源考》。这两篇文章在报刊发表后,引起毛泽东的女儿李讷的关注和寻祖的兴趣。1997年4月18日,李讷偕其夫王景清等,从北京专程到永胜寻祖。对他们到永胜寻祖的情况,1997年4月21日的《永胜报》、4月30日的《丽江报》、7月25日的《云南日报》,都做了详细报道。
为了弄清永胜毛氏家族与韶山毛氏家族的关系,2000年6月8日到11日,由简开良、陈世雄、毛唐诗、毛华诗、毛志能5位同志组成的云南永胜县毛氏家族研究课题组,带着永胜毛氏族谱及有关史料到韶山,经与毛泽东的堂叔毛贻彰和侄子毛远俊、毛远义对族谱,证实永胜毛氏家族的派数、字辈与韶山毛氏家族完全一致。例如,永胜县程海乡毛家湾南村的毛泽光、毛泽峰,《永胜毛氏族谱》(二修)的记载,他们是毛清二的后代,毛太华的第20代孙。而毛泽东,《韶山毛氏族谱》记载,他是毛清一的后代,也是毛太华的第20代孙。
更具说服力的证据是,2001年6月26日,永胜毛清二的第19代孙毛华诗、毛唐诗和第20代孙毛志能,经过多年的寻找,于2001年6月26日,在程海乡凤羽山下的山沟烂泥中发现了毛清二的墓碑,其碑文如下:
吾族原籍江西吉州龙城,始祖公太华宦游从戎,屯戍澜沧卫,后以军功奉调,携长子四子内迁。
明故一世祖旌表忠义、武德将军毛公讳用,字清二老大人之墓。
前所千总十一世孙毛翼圣率族人重立。
大清康熙七年岁次戊申季春月,谷旦。
毛清二墓碑的发现,无疑可充分证明澜沧卫是永胜,而不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毛太华生有几个儿子(1)
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从江西到云南,又携妻儿辗转千里到湖南定居,带来了韶山毛氏家族的大繁衍。
毛氏家族自在湖南韶山扎根之后,以务农为生,世代相传,约有500年的历史。毛氏家族自毛太华的第7代孙始修族谱,定下20代子孙名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