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古代战争史 作者:魔鬼门徒 >

第6部分

古代战争史 作者:魔鬼门徒-第6部分

小说: 古代战争史 作者:魔鬼门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 9个太阳,拯救了万民。后羿夺权后,自恃善射,整日沉缅于田猎,“不修民事”,终被奸臣寒浞所杀,代而自
立。寒浞为消灭夏后氏的势力,杀了太康之侄相,派其子浇和殪(意)领重兵分驻于过(今山东掖县境)和戈,以加强
其统治。相的儿子少康怕被寒浞加害,逃奔有虞氏 (居今河南虞城东北) ,深受喜爱。有虞氏送给他一块方圆10里
的土地和 500人。少康以此为基地,聚拢夏民,善待百姓,发展军事力量。同时,联络逃到有鬲(格)氏 (居今山东
德州北) 的夏朝旧臣伯靡,叫他招纳被寒浞攻灭的斟灌氏和斟寻氏余众,共谋复国。寒浞夺权后,多年不理政事,
大失人心,手下将士离心离德。少康会同伯靡所率之师一举攻占夏都,擒杀寒浞,恢复了夏朝统治,史称“少康中
兴”。接着,少康派其子后抒(住)及大将汝艾领兵攻灭了浇和赜,从而结束了夏初长达数十年的动乱。
商朝灭亡夏朝的鸣条之战
夏朝末年,夏王桀暴虐无道,民众怨恨。以汤为首的商族在夏的东方崛起,对内任贤,对外友好,国力日盛,
积极进行灭夏准备。但夏在东部地区有许多依附于夏的小国阻碍着对夏的征讨。商汤决定采取由近及远、各个击破
的策略。汤首先发兵攻灭近临葛(今河南宁陵北),保障了商都南毫(今河南商丘东南)的安全。接着,集中兵力先后
攻灭了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今河南范县东南) 、昆吾(今河南许昌东)等国。商汤停止向夏纳贡。夏王桀梁率
军至有仍氏居地(今山东济宁东南)会盟攻商,但无人响应,陷于孤立。汤乘机誓师伐夏,率战车70辆,敢死士6000
人攻桀。初战获胜,继与桀决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大败夏军。桀逃至三卷(Zong宗,今山东定陶东北),汤率
军乘胜追击,克三觳,桀又逃奔南巢氏 (今安徽巢湖北岸)。汤占夏地,建立商朝,定都西毫(今河南偃师二里头),
夏朝灭亡。
帝乙、帝辛进攻东夷之战
商朝末期,东夷集团各部落日益强盛,不断入侵商的统治区,构成很大威胁。公元前 12至 ll世纪,帝乙、帝
辛对东夷进行了长期讨伐。帝乙九年,商王在远征东夷途中,因遭孟方 (今河南眼县附近)截击而回师。第二年再
率大军击败孟方,进至淮水流域,与他国军队会师,大败夷方军后,班师回朝。十五年,帝乙再率诸侯远征,一直
打到顾(今河南范县东南)、齐(今山东淄博东北)等地。帝辛继位后,先欲攻周,正集结军队时,东夷对商又发动了
大规模进攻,迫使帝辛全力对付东夷。经过多次激烈战斗,终将东夷扫平。战争损耗了商朝的国力,加速了商的灭
亡。
周朝灭亡商朝的牧野之战
商朝末年,纣王当政,残酷暴虐,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崛起于西方的周族势力逐渐深入江汉流域。周文王时,
暗中积蓄力量,结好各诸侯国,击破与周为敌的商朝西部属国黎(今山西长治西南)、邗(寒,今河南沁阳西北)、崇
(今河南崇县东北)等,打通了进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的道路。纣王正计划兴兵攻周,东夷又叛离攻商,迫使纣
王转移兵力对东夷作战。周文王死,武王继位,乘纣王无暇西顾的良机,加紧灭商的准备,并在盟津 (今河南盂津
东北) 与各诸侯国结盟,组成灭商联合阵线,并派人到朝歌侦察虚实。 武王四年 (公元前 1045年,另有前1057年
之说不等) ,武王得知商纣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重臣比干被杀,莫子被困,微子出走,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
歌空虚,于是决定先发制人,立即率兵车300乘,近卫军3000人,甲士 45000人,东出伐商。局军行至盟津,与津、庸、卢、彭、濮、蜀 (均居今汉水流域)、羌、微(均居今渭河流域)、髻(今山西平陆南) 等八国军队及各反商诸侯军会合,利用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冒雨兼程前进。沿途宣传军队绝不与百姓为敌,只为百姓除害,得到了商民支持。一月初四,联军到达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卫河以北地区)。纣王惊悉周军来攻,慌忙调集守卫国都的军队,又临时武装了大批奴隶,组织了数十万人开赴牧野迎战。初五晨,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罪行,激励将士斗志,并严申纪律,不准杀害俘虏,以瓦解商军。两军对阵,武王先派吕望率一部精兵冲击商军前阵,作试探性进攻。不想商军中的奴隶纷纷倒戈,反为周军开路。武王立即投入主力猛烈冲杀,商阵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自焚而死。周军占领商都,建立西周王朝。
巩固西周的周公东征
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仍在商原来的地方统治。封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围监视。武王死,其
子成王继位,因年少,由其叔周公旦摄政代管国事。管叔、蔡叔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旦要篡权,并勾结早有叛心
的武庚,联合东夷徐(今江苏泅洪南)、奄(今山东曲阜)、蒲姑(今山东博兴东南) 等 17国军队起兵反周,新王朝面
临严重威胁。
集结于管城(今郑州)的管、蔡叛军打算夺取战略要地成周(后来称呼,今河南洛阳),武庚叛军在河水(黄河)以
北配合。周公旦率军从镐京(今陕西西安)出发,直趋成周,战于郊野,叛军一触即溃,杀管叔、蔡叔,废霍叔为民。东征军乘胜北渡河水向武庚叛军进攻,武庚败退朝歌,在周军追击下又弃城北逃,半途被截获处死,叛乱平。但东夷诸国仍与周为敌,周公旦本想先攻最强的奄国,后采纳辛公甲的建议:先弱后强,迂回进攻。周公指挥大军先灭了以徐为首的淮夷诸国,继而灭了绍 (今山东枣庄东) 、丰(今山东曲阜西南)等国,剪去了奄国的羽翼。此时,周成王又派另一支军队,由西向东,配合周公主力进攻奄国,一举将其灭亡。周公再挥师直取蒲姑,向东打到海边,并擒杀了纣王旧臣飞廉。周公东征历时3年,灭 50国,彻底摧毁了商朝在东方的残余势力。
博取一笑失江山的犬戎灭西周之战
西周末年,国势日衰。幽王继位后,昏庸腐败,任用奸相,宠爱把子褒姒(四)。相传为博得褒姒最美的一笑,
曾点燃烽火(军事警报用),戏弄诸侯,结去诸侯信任。接着,又废去申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
子伯服为太子,并拟问罪申侯。周幽王五十一年 (公元前 771年),申侯联合缯(今山东枣庆东)和犬戎军队大举进
攻西周都城(丰、镐两京,今西安西),幽王急命点燃烽火,结果诸侯一个也不来救。周王室卫队毫无战斗力,一触
即溃。幽王携褒姒及太子伯服仓皇出逃,终被犬戎军队追上。幽王及太子伯服被杀死于骊山脚下,西周亡。随后,
晋、郑、卫、秦等诸侯联军又将犬戎军队打败,拥立宜臼为平王,迁都雒(落)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作品相关 第九章 古代阵型简介
更新时间:2007…11…13 7:27:11 本章字数:2649
简单地说,“阵形”是古代军队的野战队形,它是人类战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盛行于冷兵器时代,消亡于热兵器时代。氏族社会,人类的战争表现为部落冲突,当时还没有军队,也没有什么指挥,战斗大多是一拥而上,如同群殴,自然也就无所谓“阵形”。随着历史的发展,奴隶制国家出现,奴隶主为了巩固统治和掠取奴隶(战争俘虏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开始编制有组织的军队,并且采用一定的队形,这就是原始的“阵”。“阵”是在军队产生的过程中,因为组织军队和指挥战斗的需要而出现的,融合了古代军制学和战术学的成果。东方的战阵起源于中国。
中国最早的阵法,据说始于黄帝,黄帝为战胜蚩尤,从神那里学到阵法,但这只是传说,有据可考的是在商朝后期。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乙到武丁编制了左、中、右“三师”,从“三师”的命名来看,已经采用固定的阵形。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周师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陈”通“阵”。
早期的阵形比较简单,按照“三师”的编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阵战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时代极为盛行,当时常见这样一种情况:两军约在某地会战,列阵整齐,相互攻伐……。中国的阵法是在春秋和战国发展成熟的,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韬》、《吴子》和《孙膑兵法》。《六韬》又称《太公兵法》,相传为西周姜尚所著,据考为后人伪托,成书在先秦或者汉初,至今尚无定论;《吴子》是战国名将吴起的兵法,略为可信。以上两部兵法主要介绍了车阵。战国以后,步骑取代战车成为军队的主要编成,阵法又有了变化和发展,1972年出土了《孙膑兵法》,里面讲述了十种阵形(方阵、圆阵、锥行之阵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时代的《尉缭子》本来也有“阵形篇”,现在已经失传。秦汉以后,我国历朝的军事家对阵法的发展还有:三国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书》(已失传,仅余若干引用),有专章讲述行军布阵之法;(蜀)汉丞相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武侯八阵”流传后世,影响极广。《唐太宗与李卫公问对》深研阵法。南宋岳飞留有兵法残篇讲授阵法。明代戚继光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详解阵法,戚继光还自创的“鸳鸯阵”和“三才阵”,在抗倭战争中显现威力。我国的各朝军队均演练阵法。
日本的阵法起源于中国。天平宝字四年(760年)十一月十日,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中卫舍人土师宿祢关成等六人与太宰府的大弐吉备真备等将在军中演练“武侯八阵”和孙子的“九地”,以后自源平合战始,在实战中普遍地使用。“武侯八阵”经过历次战争的洗礼,结合日本的实际,发展成为鱼鳞、锋矢、鹤翼、偃月、方圆、雁行、长蛇、衡轭,编成这八阵的是日本战国名将武田信玄,因此又称“武田八阵”。下面作简单的介绍:
鱼鳞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中央突破”。 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已方优势时使用,阵形的弱点在于尾侧。
锋矢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前锋张开呈箭头形状,也是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中央突破”。 锋矢阵的防御性较鱼鳞阵为好,前锋张开的“箭头”可以抵御来自敌军两翼的压力,但进攻性稍差,阵形的弱点仍在尾侧。
鹤翼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以重兵围护,左右张开如鹤的双翅,是一种攻守兼备的阵形。战术思想:左右包抄。鹤翼阵要求大将应有较高的战术指挥能力,两翼张合自如,既可用于抄袭敌军两侧,又可合力夹击突入阵型中部之敌,大将本阵防卫应严,防止被敌突破;两翼应当机动灵活,密切协同,攻击猛烈,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
偃月阵:全军呈弧形配置,形如弯月,是一种非对称的阵形,大将本阵通常位于月牙内凹的底部。作战时注重攻击侧翼,以厚实的月轮抵挡敌军,月牙内凹处看似薄弱,却包藏凶险,大将本阵应有较强的战力,兵强将勇者适用,也适用于某些不对称的地形。
方圆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防,长枪、弓箭在外,机动兵力在内,与优势敌军交战时使用,战术思想:密集防御。方圆阵的队形密集,防御力强,因队形密集限制了机动,缺少变化,敌军败退亦难以追击,攻击性较差。
雁行阵:兵力配置如大雁飞过的斜行,以充分发挥射击兵种的威力。冷兵器时代以白刃战为主,雁行阵较为少用,但也应结合具体的情况。个人认为,“骑铁”很适合使用。
长蛇阵:用于行军或追击的一路纵队,机动力强,战斗力弱。
衡轭阵:与长蛇相似,采用多路纵队并排的形式,战斗力较长蛇阵强。
“武田八阵”是很有代表性的阵形,另外还介绍一种车悬阵,车悬阵为日本战国名将上杉谦信所创。车悬阵的与方圆阵相似,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设,不同之处在于,机动兵力在外,结成若干游阵,临战时向同一方向旋转,轮流攻击敌阵,形如一个转动的车轮。其意义在于:向敌军的一部不断地施加压力,使其因疲惫而崩溃,己方则因为轮流出击而得到补充和休整,恢复战力。不容质疑,这种战术是很优秀的。车悬阵受地形的制约大,要便于机动;要求大将有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应善于寻找战机和在军队的轮换中避免疏漏;战力持久却不利速决。
此外还有虎韬、卧龙、轮违、大妄、虎乱、乱剑、云龙、飞鸟、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将棋头、别手直等阵,不一一详解。
阵法操练,是古代治军的重要方法。通过操练,教给士卒进退的规矩、聚散的法度,使他们熟悉各种信号和口令,在战斗时做到令行禁止,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整体合力。阵法操练是将乌合之众训练成军队的有效途径。今天各国军队使用的队列,就是古代阵法操练的残余。目前各国均使用西式队列,原来东方的队列已不可见,但是基本的原理是相同的。西式队列较东式队列严肃整齐,指挥多用口令,东式则是以旗号、金、鼓为主,日本使用军旗、法螺贝、太鼓、钟和军配。战国名将武田信玄擅长阵法训练,武田的军容,常使人感到危险。
中国的兵法重视谋略,阵法处在次要的位置,而在日本则受到相当的重视。这是因为,中国的战争规模远比日本为大,在动辄以“良将千员,带甲十万”的战争中,军队统帅主要进行战略和战役层的思考,战术还在其次,同时也因为尊崇儒术,重文轻武,对阵法研究不够重视;而日本的战争多在千人级,军队统帅也是战术指挥员,不能不精研阵法,日本自镰仓以来一直是武家政权,阵法在历次战争中经受磨练,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作品相关 中国古代六大雄关
更新时间:2007…11…13 7:27:11 本章字数:1030
“地形者,兵之助也。”无数战争事险关要隘等地理因素虽然不能确保战争胜利,但也往往在战争中发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