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军队对日军之攻势,采取战略防御的方针,在作有限度的抵抗消耗疲惫日军之后转移后撤。在16个月的时间内,日军占领了北平、天津、青岛、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主要城市,蹂躏了东半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但中国的抗战打破了日军挟其优势军备进行连续不断之攻击、迅速歼灭中国野战军、夺取战略要地、迫中国屈服的企图,宣告了日本“速战速决”政策的破产,粉碎了它“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中国的抗战以空间换取时间,扩大战场,分散敌人兵力,消耗敌人战斗力,从而达到阻止敌人前进及建设长期抗战力量之目的。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以后,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由于战线延长、兵力分散、预备兵源枯竭,以及国内财政经济困难,被迫改变侵华的方针和策略。在政治上,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企图引诱国民政府降日反共,从而达到其“以华制华”的目的。为了对国民政府施加压力,日军继续向正面战场发动了南昌、随枣、长沙两次、桂南、豫南、上高、晋南等战役,但除了占领海南岛、南昌、晋南外,其他地区并无进展。日军为保住占领区,集中兵力企图首先摧毁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尔后分散兵力占领要地建立据点,逐步削弱并最后消灭八路军。他们在大量伪军配合下,实行“三光”政策,肆意杀害无辜群众,但八路军在广大群众支援下,艰苦奋战,牵制了日军大量部队,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
随着日本侵华方针的转变,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分子于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1939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虽然继续部署对日抗战,但同时制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通过“整理党务”的决定,设立“防共委员会”。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长期进行包围封锁,不断制造“反共”摩擦。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贯彻独立自主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进一步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日军多次围攻和“扫荡”。特别是1940年8~12月进行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同时,领导根据地军民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到1940年底,八路军、新四军等已发展到50万人,抗日民主根据地人口达1亿多,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中坚力量。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8日,美国、英国对日本宣战。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同时声明对德、意两国处于战争状态,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对轴心国共同行动的宣言,结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次日,蒋介石接受同盟国的推举,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指挥本战区的盟军共同对敌作战。在整个太平洋战场上,中国作为主要战场,钳制了日军的60万兵力。中国军队为了配合美、英军的对日作战,进行了第三次长沙会战,使日军遭受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次大失败。同年3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国守军告急,中国以陆军第五、第六、第六十六军组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3年11月,美、英两国首脑邀请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共同协商对德、日作战的计划,并发表了《开罗宣言》。由于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中国成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并且是联合国发起国之一。
1943年,在太平洋战场美军转入战略反攻。日本为了挽救其军事上的不利态势,于1944年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结果国民党军大溃败,丢失了大片国土。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3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向中国东北日军占领区进军。中国军队积极配合盟军的攻势,进行了全面大反攻,日本终于在8月15日正式宣告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签署了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结束。
中国军民在8年抗战中,承受了最大的民族牺牲,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是,中国的持久抗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2/3,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歼灭日伪军170余万人。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3万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各族人民近百年来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壮烈光辉的篇章。
85。解放战争
1946年6月至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为推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而进行的人民革命战争。亦称全国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和内战政策,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解放区和武装力量,继续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但蒋介石集团的这种政策,在国内遭到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以及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国民党军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西南、西北大后方,运到内战前线需要时间,完成其他各项内战准备也需要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集团不得不采取两手政策:一面邀请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企图诱使中共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并取得进行战争准备所需要的时间;一面调兵遣将,积极部署内战。为争取和平民主,揭露蒋介石阴谋,毛泽东主席等于1945年8月28日亲赴重庆与国民党政府进行谈判。
国共双方于1945年10月10日签定了会谈纪要。1946年1月10日,又发布了停战令。1月30日,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协议。随后,国民党政府即破坏停战令和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自1946年3月起,首先向东北发动大规模进攻。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对蒋介石的内战阴谋保持高度警惕,领导解放区军民从各个方面做了应付内战的准备,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据此调整了战略部署,撤出处在国民党军重兵包围下的南方各抗日根据地的部队;从各解放区抽调11万多人的部队和2万多名干部进军东北,开创东北根据地,各大战略区部队进行整编,全军共组成27个野战纵队含相当于纵队的师另6个野战旅、14个炮兵团,全部野战军60余万人,另有地方军及后方机关66万余人,民兵220万余人,从组织上实现了以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对国民党军的进攻和停战后的蚕食、袭扰,进行了自卫还击,共争取起义和歼灭国民党军54万余人,保卫了解放区。同时,解放区开始了土地制度的改革,积极发展生产,使解放军的后方渐趋巩固。
1946年6月下旬,由美国政府支持的蒋介石集团在自认为内战准备已经就绪后,便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对解放区的大规模进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全面展开。
蒋介石凭借430万军队和优势装备,采取全面进攻,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在3至6个月内首先消灭关内解放军,尔后消灭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军在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按照毛泽东主席制定的“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依托解放区实行内线作战,集中兵力,运动歼敌。经过8个月作战,解放军虽放弃了105座城市,但歼灭国民党军71万余人。国民党军被迫放弃了全面进攻,而于1947年3月改取“重点进攻”,并将进攻重点置于山东解放区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的陕北解放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解放军在陕北和山东战场继续实行防御作战,拖住并逐批歼灭进攻之国民党军;而在东北、晋察冀、豫北、晋南各战场展开反攻作战。3月19日,中共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随后,中共中央决定,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少奇、朱德,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进入晋察冀地区,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解放军在3至6月的4个月内,又歼灭国民党军40余万人,连同前8个月共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余人,俘将级军官202名。
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内线作战,总兵力已由127万人发展到195万人。国民党军总兵力则由430万人下降到373万人,士气急剧下降。随着军事上的失利,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经济上也陷入了困境。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科学分析战争形势,确定第二年战略方针是:抓住国民党军主力已陷入解放区腹地,后方十分空虚的有利时机,举行全国性的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以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钳制和歼灭敌人,收复失地。据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和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于1947年7月至9月大举出击,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区机动作战,经略中原。为配合这一战略行动,西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分别在陕北和山东战场上积极作战,钳制当面的国民党军;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晋察冀野战军和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动向国民党军发动进攻。解放军内线战场的攻势作战和外线战场的大举出击相结合,构成了向国民党军发动全国规模战略进攻的总形势。1947年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公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口号。12月下旬,毛泽东主席提出着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进一步统一了全军的作战思想。到1948年6月,解放军在第二年作战中共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余人,毙俘将级军官174名,收复和解放城市164座。
战争进入1948年秋,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280万人,装备进一步改善,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训练,部队政治觉悟和战术技术水平更加提高。国民党军虽然经过不断补充,仍保持365万人的兵力,但由于连战连败,高级将领大批被俘,士气低落,战斗力愈益下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鉴于同国民党军举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出现,决定解放军第三年仍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地区作战,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就地歼灭国民党军重兵集团。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经过8昼夜激战,攻克山东省省会济南,全歼守军10。4万余人,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东北野战军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指示,于9月12日发起辽沈战役,经52天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11月6日,华东、中原野战军联合发起淮海战役,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隔断徐州蚌埠歼灭刘峙主力的总方针,激战66天,共歼灭和争取起义投诚国民党军55。5万余人。11月29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遵照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关于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指示,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解放军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其规模之大,战况之激烈,运用谋略之丰富,是中国战争史上空前的,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其间,解放军连同其他战场的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231万余人。国民党军主力已基本被消灭,国民党政府统治的基础已从根本上动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总兵力虽然尚有220万人,但分散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和漫长战线上,已无力在战略上组织有效的防御。解放军总兵力则增加到440万人,数量和质量均占绝对优势。蒋介石为挽救败局,一面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理总统,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一面以国民党总裁身份在幕后指挥,扩充军队,企图阻止解放军渡江南进。为解决国民党军残存作战部队,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解决国民党残余军队的“三种方式”,即武力解决的“天津方式”、和平改编的“北平方式”、暂时保留待后改编的“绥远方式”。1948年底至1949年春,为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解放军统一进行整编,西北、中原、华东、东北野战军依次改称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4月初,国共两党再度进行和平谈判,双方代表共同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字。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命令。4月20日晚,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攻克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宣告灭亡。至5月27日战役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43万余人。随后,各野战军采取大迂回、大包围和长距离追击的作战方针,军事攻势和政治攻势相结合,分别向东南、中南、西南、西北实行战略进军,迅速解决了国民党军残余部队。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过程中,1949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