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项羽与刘邦 >

第38部分

项羽与刘邦-第38部分

小说: 项羽与刘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登凹复谌拥乃善较缡保恋厥巧搅郑让挥锌偎锏乃矗布负趺挥刑铮强可搅盅吹较旅娴钠酱ǎ沤屏┐蟮剿锏厍D鞘钡麓业恼癖闶怯删哂小ɡ现小āⅰㄈ裟昙摹ㄕ庵侄捞刂拔幻频娜巳ǜ涸鸬摹5H握庑┲拔竦慕鱿抻谑来际碌麓业娜耍淙荒艽兄魅说娜Γ郝蝗春艿汀K孀潘善郊易迨屏Φ睦┐蠹安欢喜

273

吞土地,又出现了新加人进来的世袭家臣,并获得了与老资格的家臣不相

上下的尊重,被冠以〃安城以来〃、〃冈崎以来〃等称呼。但当德川家康最终取得天下之时,又将许多固有诸侯〈大名)列人自己一伙,称之为旁系

诸侯〈〃外样大名〃〕。这些人即相当于刘邦军里的44客〃。而德川家在完全

取得天下之后,也依旧原封不动地使用三河土豪时代行政上的职务名称。

德川家康临死时曾留下遗言,不准改变三河以来的传统习惯,行政上的权

力交由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中涓、舍人和卒〃来掌管,而对相当于〃客〃

的旁系诸侯,尽管给予了大片封地,却不让其参与政治。

由以上事实可以看到,德川家康对那些可说是家奴后裔的家臣们十分

信赖和重视。不过,日本战国时代,三河国世袭家臣们的忠心,是以对主

人盲目的隶属心态为内涵而形成的。中国战国时期到秦灭亡期间存在的刘

邦及其嫡系的关系,则是以侠义这种相互扶助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后来的中国巳不复存在^为纽带而形成的,这些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觉醒

的。但并非说侠义就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精神,在古代那种动荡不安,王朝不足以信赖,甚或具有虎狼之害的社会里,下层民众为了生存,只有靠侠义之心求得相互救助。可以说,侠义精神正是来源于此。

刘邦组织体系里的这些中涓、舍人和卒等,随着这个组织的发展壮大,

又分别用战国时期各诸侯王国所使用的官职名称一将军、都尉、骑都尉、左司马、车司马、骑司马、御史及太仆等一一来加以称呼,如同车轮旋转

一样,通过不同的职务来使这一军事组织运转。这件事,我们就讲到这里为止。

下面还是来讲张良。

张良,字子房。刘邦和跟前的那些人全都出身卑贱,唯独张良是个例外。张良很快就成了刘邦的〃客〃,担任军师,总算使不善战的刘邦军开始有模有样地朝着胜利转变。

张良原本是韩国人。

所谓韩国,乃是战国七雄之一,领土包括现在的山西省东南部至河南

274

省中部这一片肥沃的中原,但到战国末期却成了最难防守的一个国家。由于国界一边与不断扩张的强秦接壤,另一边又与颇有蛮性遗风的楚国相邻,外交上多苦涩艰难,战事不断,常常陷于苦战,因这些先天注定的外患压力,其内政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之中。

韩所处的这种环境,制造出了一种思想上的土壤,即令人思索〃国家究竟是什么〃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比张良早半个世纪,这个诸侯国的王族中就出了一个叫韩非子的人。

尽人皆知,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可以说,他的思想及国家学说就是从韩内部的现实中产生的。

不仅是韩,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家权力也都是建筑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上,各种势力费尽心机地你争我夺,而这些势力之间的利害关系又错综复杂到了极点。韩非子认为,如果能一扫那些如同动物内脏般的活生生的现实,并只靠法制和能力来行使君主权,韩也就根本不存在亡国的问题了。

自然,他把懦家当成了思想上的敌人。

在当时,这片大地上的社会结构与十八十九世纪建立的近代国家当然大不相同。首先,君主之侧有中涓、舍人等近臣,他们哄骗君主,以一己

私利为准则,操纵君主的权力。大臣们都有自己的势力,从自身势力的利害关系出发来判断事物,从事工商的人(当时被视为非生产性的游民)与这些势力相勾结以牟取私利,以十九世纪以后的观点来说,整个国家仿佛都成了一个贪污渎职的集团。与此相适应的是,中国自太古以来就存在着一种秩序和伦理,对于父母兄弟、血缘亲族及乡里长老而言,毋宁说这种秩序和伦理既合于礼,又合于孝。儒家学派就是在对此大加肯定的基础上建立起伦理学说的。

韩非子认为,在协调血统和乡里关系的基础上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君主权力,其功能甚小,危急时刻,命令权和指挥权都很难下达到所有角落。

从这种怀疑的观点出发,他才创立了以简洁明快的法治理天下的法家思想。他的思想建立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之上。无论在哲学方面,还是政治方面,

275

老子的思想都可以说是一种虚无思想。老子在政治上讲求无为而治,韩非子恰恰将老子思想推向了政治学说。不过,即这种思想尚停留在坐而论道的阶段。老子也好,韩非子也好,都给自己的思想设置了一个绝对的前提条件,即民必须永远是无知无欲的,被看做自然物的民,感觉不到君存在及统治是沉重的压力,老子和韩非子认为,让民感到沉重压力的政治是不可取的。作为一种思想,这才是其最具魅力的部分。不过也可以说这种政治宛如无底的壶一样,在现实中是毫无用处的。

本来,秦王政(后来的始皇帝)乃是一位法家的信奉者,据说在读过韩非子的《孤愤》、《五蠹》等著作之后,他十分激动,甚至兴奋地说:

〃若得见此著者,死而足矣。〃

从秦王政的气质来看,他感受至深的部分大概有这样两点:一是按韩非子的思想去做,民就会转化为自然物;一是君主权力并不建立在调整各

种势力的关系之上,而是直接触及天下每一个百姓。事实上,秦王政建立秦帝国后就果断地实行了韩非子的思想,甚至起用了法家学者李斯来当大

臣。不过,始皇帝在视民为自然物这一点上做过了头,毫不留情地驱使民去服劳役,导致在其死后,自然物们掀起了大规模的叛乱。

顺便说一句,韩非子的学说在其故国韩并未被接受,他曾出使秦,在咸阳的宫殿里见到了始皇帝。始皇帝对韩非子十分崇敬,但崇敬之余又考虑到留下此人的危,,就像抛弃废物一样将其杀掉了。

在人们对韩非户还有所记忆的年代,张良就在韩降生了。

张良的父亲张平是一位侍奉过两代国王的宰相,其袓父张开地也作为宰相为三代韩王效力。张良作为韩的遗民,乃是典型的旧贵族出身。

张良的父亲张平是一位侍奉韩末代之王悼惠王的名臣。对于秦施加的

强大压力,他在和与战两方面都费尽了心机,终因过度劳累而死去。张平

死后,韩也随即灭亡,那位末代之王^安也成了秦的俘虏,国名消失,

韩的故地便成了统一中国的秦的颍川郡。其时为公元前230年。

作为诸侯王国的韩灭亡之时,张良还是位弱冠之人,尚未人世为官,他紧张地望着蜂拥而至的秦军肆意践踏国土,心中燃起的对秦的强烈仇恨,

276

绝非一般人可比。他发誓要用一生来报仇雪恨,从他的外貌上,很难想象

得到他有这么刻骨铭心的愿望。他身材痩小,体弱多病,面颊白白净净,吹弹可破,倘若扮上女装,就是位绝代佳人。

韩灭亡后,张良的弟弟紧跟着就离开了人世。张良尽管年方弱冠,却巳成为家长,得主持弟弟的葬礼。但他却说:〃不愿为葬礼而耗费钱财。〃

因此他不举行正式葬礼,而是散尽家财以招揽四方宾客。这里的客是指剌客,目标就是刺杀秦王。在当时,人们十分重视感情,周游各地的侠义之士很多,这些侠义之士有一条最基本的信念,一旦感受到知遇之恩,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所以,决不能说张良的这种做法是荒唐之举。不过,秦王成为秦帝国的始皇帝后,护卫也森严起来,剌客巳很难接近他。

张良便赴淮阳(河南省境内;),从师学礼去了。

在当时,所说的礼并非是儒家所倡导的那套礼的体系,而是接触贵人时那些进退有度的礼仪做法,张良打算先把必要的礼仪学到手,将来采取某种欺骗策略亲自接近始皇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良一直在专心致志地思考这种策略。

用什么办法才能掩人耳目呢?

这位仿佛浑身都是头脑的年轻人不停地思考,像磨刀一样在磨炼自己,无法说清这究竟是一种悲怆还是别的什么。

〃东夷有位力大无比的人。〃有人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张良。

在当,称为东夷一东方蛮夷之地^的地区,地理上的概念很模糊,可能会令人想到渤海湾沿岸一带。张良千里迢迢地跑到那个地方,见过一位被称为仓海君的酋长,也看到了自己要寻找的大力士一他有着一副铁塔般的身躯。张良请求仓海君把这位大力士送给自己,仓海君应允了。

这位大力士与张良语言不通,但对张良那明澈透骨般的品格却佩服得五体投地,不断重复着一句话,那意思是说:〃只要是您的吩咐,什么我都听从。〃

这位大力士虽然身为蛮地的夷人,却有一颗与这个沸腾的时代共同跳动的心,具有后世少见的俠肝义胆,愿为知己而死。

277

张良和大力士一路上走了好几个月。力士愈发为张良的为人所吸引,尊敬与爱戴之情有增无减,甚至冒出过这样的想法:

这个人该不会是神仙吧?张良身上确有令人如此想象之处。

他从年少之时就迷上了老子的思想,一直不厌其烦地进行自我修炼,一点一点地消除了内心深处那些世俗的野心、出人头地的欲望以及沽名钓

誉之类俗不可耐的东西。他以思想来规诫自己,每天都要长时间地修炼被

称为道引的道家呼吸之术。道引也可以写作导引,即运用固定的方法进行

深呼吸,也就是将大气导入身体内部,借此达到与宇宙合一、平定心绪及

去除诸种欲望的目的。像张良这样聪明的人竟一直在认真地进行这种修炼。老子的教诲并不像后来的禅家那样,甚至要求达到〃悟〃这种至难的境界。

老子是要让幼儿最大限度地接近宇宙。因此,日常的生活态度以幼儿的最为理想,主张要像幼儿那样柔弱,只要反复进行道引,很快就能将自己带到近乎幼儿般的透明状志。

张良仅仅为了向秦复仇,就像后世的数学家一样,只为了求得一个答案而考虑出多种数学算式,反反复复地寻找蒙蔽人的策略。这种古怪的热情说不定会导致人格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他始终身体力行地追求那种使自己透明化的思想境界,才得以摆脱这种危险。顺便提一句,张良在过早到来的晚年,不仅仅是坚持道引,甚至还断绝了谷物,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就是:〃要使身体轻如鸿毛,方能成为神仙。〃最终因体质衰弱而离开人世。由此也可以看出,张良身上具有一种极端执著于与生俱来之物的气质,他能深深吸引住东夷的那位大力士,肯定也是由于他具有某种孜孜以求的坚定信念,使力士感受到了仙风道骨般的神韵。

张良这位年轻人,后来被誉为卓越的军事家。

张良一半的能力,肯定是在与东夷那位大力士共同流浪时培养出来的。为了探知唯一的敌人始皇帝的动态,张良供养了许多刺探情报的人,将他们撒向四面八方,连续不断地把纷繁杂乱的情报收集到手边,从瓦砾堆中

278

寻找璞玉一般挑选出准确的情报。除了始皇帝的亲信之外,普天之下也许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像张良这样详细掌握始皇帝的动态了。

始皇帝从统一天下〔公元前221年)的第二年起,便开始了他最喜欢

的外出巡幸。第四年春天,他到山东一带巡幸,经过一处叫博浪沙的地方

时,终于发生了一件大事。《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此有简明的记载。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

上面所说的盗,就是张良和东夷那位大力士。

博浪沙地处河南省。自太古以来,黄河就连年泛滥不绝,博浪沙的奇景就是黄河泛滥所留下的遗迹,泛滥过后留下黄沙,形成如波浪般起伏的沙漠,附近地区也荒无人烟。

向山东行进的始皇帝,其出行仪仗队列及护卫队伍将通过这片沙漠中的道路。张良得知此事,便与那位大力士一同潜伏在沙丘背后。

那位大力士手持张良让铁匠给打制的重一百二十斤(合现在的二十七

公斤〉、拴着链条的大铁锤。不久,当始皇帝的仪仗队列走近时,力士猛然

站起身来,抡转铁锤,向始皇帝砸去。出手很漂亮,可惜并未击中始皇帝的车,而是命中了紧随其后的车辆,把车轮砸得粉碎。

〃糟了!〃

知道事情不妙,张良赶紧逃走。按照和力士事先的约定,两人分头朝不同的方向逃去,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始皇帝大怒,传令天下搜捕刺客,张良遂更名改姓四处逃避,最后到下邳〈江苏省境内)藏匿起来。

下邳是古代下邳国的都城,秦时也曾变成下邳县县衙所在地,在这一带称得上是一座规模相当大的城池。城中细流如网,小桥比比皆是。

有一天早晨,张良的心情异常地好,信歩走到一座桥头之时,有个衣衫襤褛的老人走近,故意将鞋子丟到桥下,回过头来望着张良喊了一声〃小子(孺子)〃,努着下巴吩咐道,〃给我捡回来!〃

张良一时间深感不快,然而抱着复仇的念头潜伏于此地,与人公开争执就会带来不利的后果。更何况,在中国这片大地之上,在以敬老为重要

279

道德内容的懦家学说诞生之前,尊重老人就早巳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了。张良转变念头,放下身架,两眼望着老人。只见这位老人身体痩弱,容貌丑陋,脸上毫无表情,一张嘴便露出几颗残存的牙齿,每颗牙都焦黄焦黄的,简直像某种矿物质一般。

张良走到桥下拾起鞋子,刚要递给老人,老人却抬起一只脚说:〃给

我穿上!〃

张良很有心术,面对这种蛮不讲理的态度,仍能心平气和。他的教祖老子教导,要采取如柳枝随风摇摆般柔和的态度。张良极其自然地弯下身去,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