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 >

第24部分

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第24部分

小说: 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虎斗,停止入侵。岂知日本人另有想法。东条英机在1月30日的讲话说:“蒋政权内部打架,固然不能抗战,但日本决不依赖国共纠纷,而是依赖自己力量解决中国事件”。再则,日本人不愿意新四军去华北。东条说,“华北是日本的根据地,蒋介石要驱逐华中共产军去华北,破坏日本利益”。毛主席在致彭德怀同志的电报中引述东条的话后指出,日本人认为“对我分区宰割于彼有利,将我集中华北反于彼不利,这是我们在华北反扫荡战争胜利的结果”。“这一点我们过去没有估计到”。日蒋之间的“这个矛盾很可利用”,这是目前党的政策的“中心出发点”。    
    第三,指出目前国共僵局存在于我党有利,愈僵愈于我党有利,只有蒋对我党表示和缓,我党才可以表示和缓。毛主席说:“我之政治攻势(“十二条”),已压倒了蒋之攻势(皓电、齐电、皖南事变、17日命令、限令北移、命令进攻华中等),并已收到了成效”。我取“军事守势、政治攻势八个字”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二者相反正是相成”。“对于一个强有力的进攻者,把他打到防御地位,使他不能再进攻了,国共暂时缓和的可能性就有了”。“用蒋介石的手拉破了一条缺口的国共关系,只有用我们的手才能缝好。我们的手即政治攻势,即‘十二条’。除此再无别的妙法”。“目前是迫蒋对我让步时期,非我对蒋让步时期”。    
    在2月7日致恩来同志的电中,毛主席还预测到,“依我观察,他们非求得个妥协办法不可。敌人攻得如此之急,‘一•;一七’命令如此丧失人心,他们计划全部破产,参政会又快要开了,不想个妥协办法更加于他不利。”    
    时局正按照这个预测在发展,毛主席牵着蒋介石的鼻子向前走。    
    第二届国民参政会计划于3月1日在重庆召开。中国共产党方面的参政员是否出席会议,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纷纷表示:国民参政会开会,中共参政员出席必不可少。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居里也表示,要观光国民参政会开幕。在各方面压力下,蒋介石心急火燎,力拉共产党出席参政会,以摆脱窘迫困境。    
    中共参政员要不要出席会议呢?党中央、毛主席和恩来同志反复电商后认为,不能无条件地出席。2月15日,以我党七参政员名义提出将1月20日宣布的“十二条”提交参政会讨论,并以接受“十二条”作为出席条件。这是极高明的一着棋。它不仅有利于扩大“十二条”的政治影响,又能进一步表明我党力求恢复团结抗战的立场,博得国内外更多人的同情。但是,蒋介石方面既拒不采纳,又无理纠缠着要中共方面出席会议。为打破僵局,在参政会开幕第二天,中共方面又提出临时解决方法的新“十二条”①,作为中共部分参政员出席参政会的基本条件。若不采纳,拒不出席。3月2日,毛主席电告恩来同志说:“昨夜书记处会议讨论来电,反复考虑认为蒋介石正发动一切压力,迫我屈服。我若出席,则过去有理有利的政治攻势完全崩溃,立场全失,对我一切条件他可完全置之不理,一切文章不能做了,因此决不能无条件出席。”主席分析情况说:“我不出席,他亦无可奈何。第一,皖南事变他错了,通国皆知,我以不出席表示抗议,我并未错;第二,我已提出让步条件(临时办法),他不答应,其曲在彼;第三,如他因此发动更大破裂行动(通过拥护政府17日命令,发布讨伐令,逮捕我代表等),其曲更在彼,更于彼不利;第四,国际形势已到于彼不利之时(英德大战与英日冲突);第五,国内形势,彼方对我绝无办法,我毫无所惧。”    
    由于中国共产党采取坚决态度,蒋介石于6日被迫在参政会上表示,保证“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尽管这次会议通过了“反共”决议,中共参政员无一人与会,但会议仍不得不选董必武同志为常驻委员。如毛主席在3月12日致恩来同志电中所说:这是“一种阿Q主义,骂我一顿,他有面子,却借此收兵”。    
    第二届参政会是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退兵时的一战。参政会草草收场,标志着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


第二部分第51节 胡乔木回忆皖南事变(5)

    第二次反共高潮是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国民党发动的反共高潮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打退这次反共高潮,是我党对国民党斗争的一个重大胜利。这个胜利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蒋介石一举消灭新四军的阴谋破了产。新四军军部重建后,力量得到了更大发展。不仅扩大和巩固了苏北解放区,而且使华北八路军和华中新四军开辟的抗日根据地逐渐联成一片,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妄图把八路军、新四军赶到黄河以北的如意算盘。此后,八路军、新四军的战斗力明显地强于国内其他任何军队,成为顽固派们心目中的“真正的劲敌与攻不开的堡垒”。    
    ——争取了广大的中间派。经过第一次反共高潮之后,我们党更加认识到了中间派的政治作用,扩大了中间派的成分。不仅上层小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中小地主及开明绅士、各抗日小党派和多数的杂牌军、地方势力属于这个阶层,连国民党中央军中的许多军官和国民党党政机关的许多官员也纳入了这个范围。尽管中间派在这次反共高潮中的立场是动摇的,但是经过积极的耐心的争取工作,在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重大关头,还是同情和支持了我们。从此以后,他们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日趋活跃,逐渐形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    
    ——国共两党的地位正在发生有利于我党的根本变化。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不断发展,抗击的日寇兵力几乎与国民党抗击的日军数量相等。在这次反共高潮开始时,我党采取顾全大局,委曲求全的退让政策取得了广大人民的同情;在皖南事变后转入猛烈的政治反攻,也为全国人民所赞许。国民党地位的降低和共产党地位的提高,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阶级力量的对比在发生变化。我党日益成为坚持团结抗战的决定因素和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声望空前提高。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原以为可以关起门来打内战,日本人会鼓励他,英美会不作声,苏联会不关心。但是,他的估计全错了。我党进行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赢得了世界进步舆论。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抗击日本的重要力量,渐渐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不屑一顾或不以为然的蔑视态度。这为抗战后期的国、共、美三方会议奠定了政治基础。    
    4月2日,毛主席在政治局会议上对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主要经验和基本政策进行了总结。毛主席谈形势说:    
    关于目前时局问题。在中国两大矛盾中间,中日矛盾仍然是基本的,国内阶级矛盾仍然是从属的。这是因为一个民族敌人深入国土,起着决定的作用。现在指导中国全部政策的英美派大资产阶级,依然是两面性的阶级。一面抗日,一面反共;而在抗日方面——既同日本对立,又不积极抗战反汉奸;在反共方面——既要反共,又不愿最后破裂,依然是一打一拉。我们的对策是革命的两面政策,以拉对拉,以打对打。    
    我党对国民党的反共政策作战,必须有整套战术,不可粗心。对其反共政策必须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但斗争须是有理有利有节。    
    在反顽固派的斗争中,必须将买办大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加以区别,将最反动的大地主与开明绅士及一般地主加以区别。这是我们实行三三制政权的理论基础。地方实力派虽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但与统治中央政权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有区别,一般的,应以中间派的态度对之。有人以为皖南事变后整个资产阶级、地主阶级都完全叛变了,这是把复杂的中国政治简单化了,中国社会是中间阶级占很大的位置的。有些同志在此次反共高潮中对中日矛盾仍是基本矛盾发生动摇,对阶级关系作了错误的估计,所以对党的政策也发生动摇,以为三三制的政权不适用了,而是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政权;已不是统一战线政策了,而是土地革命政策了。    
    有些同志把对付国民党破裂的可能性,当作最坏的惟一的可能性,把别的可能性丢掉了。    
    有些同志不了解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不了解统战政策与阶级政策、统战教育与阶级教育的一致性。    
    有些同志不了解边区及华北根据地政权社会性质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统一战线的三三制政权就是新民主主义的主要标志。    
    毛主席的这个讲话,也是他准备在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关于最近六个月来国民党反共高潮的斗争经验总结的报告提纲。这次政治局会议作出了赞同这个报告提纲的决议。5月8日,毛主席为党中央起草党内指示,进一步阐发了上述思想,对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政策进行了更为科学、更为全面、更为准确的解释和概括。这就是《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这篇著名文章。    
    从何、白“皓电”到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半年时间,是毛主席在抗日战争中非常紧张的一段时间。毛主席肩上担子沉重。但是,他思考问题很细、很具体,处理事情很快,抓得很紧。那个时期他起草的文电很多,仅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就有三百多件,除少数几天没有发出这样内容的文电外,一般每天都要发出两三件。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11月和1941年1、2月,每月都是五十件左右。在11月初起草“佳电”前后和12月上旬顽固派的“齐电”发出之后,是毛主席发出电报最多的时候。11月3日和13日这两天,均发出了九件。在12月14日这一天则发出了十一件,创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出文电的最高纪录之一。这些虽多为布置工作、发布指示的急电,但并非全是事务性的应急处置。如上所述,不少文电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还有一些文电,对他的理论观点作了一定的阐发。这些文电和这个时期会议上的一些讲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主席的某些思想理论的形成过程。《论政策》、《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后的时局》和《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等文,可以说是集这些思想之大成,是这个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主要代表作。    
    从毛主席的文电以及恩来同志、少奇同志同他的文电往来,还可以看到,他的有些认识最初也并非正确无误。他也有情绪激动、看法不周、思想反复的时候。但是他有一个极大的优点,能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知错即改,缜密比较,科学概括,最后形成并提出更为全面、更为正确的思想观点或重大决策,从而他的这些认识或决策既体现了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又在汲取别的同志正确意见的基础上高于别的同志的思想认识。例如,对于“皓电”,中央最初决定答之以强硬的“炸弹宣言”。在恩来同志反映了重庆各方意见,提出望“作表面的服从”,以分化顽固势力和“用朱、彭、叶、项名义通电全国,答复何、白”的建议后,采纳此议,改为发表前述产生巨大影响的“佳电”。在“佳电”发出后和蒋介石的“齐电”发出前的一段时间里,毛主席一度对形势作出过较为乐观的估计,认为蒋介石大举“剿共”不可能,一切做法是吓我让步,大吹小打。为了加强政治斗争的筹码,曾提出在皖南偏要再拖一两个月,而不立即北移的主张。但在了解到国民党围歼皖南的某些布置后,迅即于12月26日发出了皖南部队立即北移的紧急指示,并在12月30日政治局常会上表示,目前时局还不能说反共高潮已开始下降,好在过去也没有发出文件。在皖南事变发生后,出于对蒋介石血腥屠杀新四军的无比愤慨,一度对政治形势的分析又只强调了坏转的一面,认为国共的全面破裂已经开始,中共与蒋之合作已经完结,目前不是打退反共高潮的问题,而是如何推翻蒋介石统治问题,提出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同时全面大反攻的方针。少奇同志也曾向中央表示过这一主张,但在三天后他改变了想法,认为时机不成熟,力量不允许,“实行全面军事进攻,对我不利,且有极大危险”,提出“在军事上除个别地区外,以暂时不实行反攻为妥”。毛主席接受了这个建议,改为采取政治攻势、军事守势的正确方针。他在1月29日的政治局会议上对这以前的一些看法作了修正,指出皖南事变及“一•;一七”国府命令是否全国破裂的开始,这一点要考虑。这样,实际上就放弃了一度产生的偏激认识。毛主席从善如流的思想作风使党的领导层的团结更紧密了,党中央的凝聚力更大了,他个人的威信也更高了。    
    经过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我们党对如何坚持团结抗战的认识走向统一了,同国民党斗争的经验更丰富了,新民主主义的各项政策趋于定型了。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的重要阶段。    
    (摘自胡乔木著:《胡乔木回忆毛泽东》)


第二部分第52节 师哲回忆整顿运动(1)

    1942年2月1日,毛主席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学风党风文风》的报告。(后收入《毛泽东选集》时改名为《整顿党的作风》)。在报告中,毛主席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是我们的任务”。2月28日,中央通过《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强调贯彻党的整风精神。    
    从此,由党中央的整风学习逐渐形成为全党的整风学习运动。整风运动既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也有当时的策略意义。它对于我党进一步团结统一和加强一元化集中领导;对广大党员群众政治觉悟水平的提高、党员思想认识的统一、党的战斗力的增强,都起到了空前重大的作用。    
    整风是我党的一次思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