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堞残阳-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号军是个年近花甲的老者,人挺勤快,不一会儿便麻利地煮好了粥,伺候洪钧就着从六必居酱园子买来的微甜不咸的酱菜吃了晚饭。
当然,赏钱是要格外优厚的,否则,七百名号军伺候七千多名举子,每人要摊到十几个人,人家干嘛这样伺候你一个呢?
考卷是初九日早晨才能发放的,头天晚上要好好歇息,养精蓄锐,这是成功的关键。
初次会试的举人,大都会由于过份紧张、兴奋而失眠,燃灯待漏、苦熬一夜,结果到第二天精神不振,文思迟钝,对着试题发愣,越着急越构不成规模,甚至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等到出去后再看闱墨,几乎认不出是自己的文章了。
洪钧应乡试时已吃过这苦头,乃至名次很低,几乎落第,如今自以为有经验了,打定主意会试时无论如何头天晚上睡好。
哪知外边想得很好,进来全不是这么回事,他把数目字数到了好几千,还是睡不着,而且心里发慌,身上直出虚汗,不由暗暗叫苦。
亥时过后,渐渐有困意,打了个盹儿,才一个时辰,就听外面嚷动了,说是试卷下来,开始发题,洪钧忙起身,走出号房来,接过号军传进的卷子,回房展开阅看。
会试重在首场,而首场的三篇八股文和一首五言八韵诗,题目是由皇帝钦定的。
文题例由《四书》里边选:第一题出自《论语》、第二题出自《中庸》,第三题出自《孟子》。
如第一题用《大学》,则第二题用《论语》,第三题仍用《孟子》。
这次戊辰科的三个文题,第一题“畏大人之言”两句,出自《论语》;第二题“群子未有不如此”两句,出自《中庸》;第三题“以予观于夫子至远矣”两句,出自《孟子》。
至于诗题,乃是“千林嫩叶始藏”六字,这就很难想起出自何处了,洪钧也不去管它,反正应试不同会友,只要作得工整就成,想搞出神韵来是费力而不讨好的。
答题的次序当然是检最好作的题目先答,其它两题放在后面,慢慢构思。
诗呢,抽空儿凑出来就成了,无需多费时间。
八股文的作法儿有许多规矩:首先,字数限制在七百言以内,超过此限则概不录取。
格式,与一般的散文不同,向用排偶,讲究对仗。
就其结构来讲,不外是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几个部分组成。
简而言之,“破题”两句,说破题目的要义。
“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起讲”一段,概说全体,为议论的开始。
然后“入手”。
下面,“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段落是正式的议论,尤以中股为全篇文字的重心。在这四个段落中,每一段落都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尔叫作“八股文”,也叫“八比”。
洪钧天生聪明,记忆力强,对八股文这种套子文章,是玩得极熟的。
很小的时候,他就把路德编选的《小题正鹄》、方苞编选的《钦定四书文》这类专作八股文的范文读本精读数遍了,以后,又看了许多印刷出来的“闱墨”,都是前科士子们应考的卷子,更是熟知此道。
故尔,他乡试时虽然紧张,缺乏经验,却也没有落第。
现在,由于一夜未眠,精力感到有些不济,但仍然很自信,满有把握地开笔撰写第一篇。
虽然比较场外平日练习时感到吃力,却也还不滞笔,能够思路清晰地写下来。
初九日整整一天,到戌正时分,洪钧将三篇制艺,一首五言八韵试帖诗,全部写完了。
他累得腰酸腿痛,眼皮也打起架来,于是草草吃了些贡院大厨房供给的膳食,将上板放下来,与下板平行,倒头大睡。
初十日早起,洪钧精神好了些,方才将文章审视一遍,修补几处不妥的文字,然后细细调了一壶墨汁,将三文一诗用馆阁体小楷认真誊清,这才松了口气。
午前放头牌的时候,他便与快手的举子们出了号,到至公堂前列坐的受卷官前交了卷子,领了签子,缴签出龙门去。
吴大澂也很顺利,与洪钧一道出来,两人先在东单牌楼附近找了家澡堂泡了半个时辰,然后回栖凤楼胡同的考寓饮酒解乏,一边互相换看闱墨。
终究是吴大澂的好些。
但洪钧亦无落第之虞。
因明天十一日又要进贡院考第二场,两人便早早歇息了。
第二场的经文五篇,题目出自《易》、《书》、《诗》、《春秋》、《礼记》。
第三场策问五道,题问经史、时务、政治。
洪钧和吴大澂甚顺利,总是放头牌即能缴卷出场。
出场即奔八大胡同的青瓦勾栏,闹个天昏地暗,找补这几日的苦头儿。
至于中与不中,已经身不由已,都是主考官、同考官们的事了。
第二十章
考试完毕的举子们松快了,贡院里的人可忙乎起来。
受卷官们收了卷子,紧忙着往卷面上戳印衔名,分清责任,然后每十本卷子一封,汇送弥封处。
弥封官将试卷折叠弥封,糊住举人填在卷首的姓名、年龄、籍贯、乡举科份、祖名、父名,于骑缝处加盖关防印戮,又赶紧转送誊录所。
誊录所的差使可就忙多了,得一份一份地将弥封过的举人墨卷用朱砂笔照誊一遍,以免主考官、同考官阅卷时认得举人的笔迹,照顾熟人,从中作弊。
誊录完了,两种卷子一起送对读所,查对墨卷与朱卷有无出入。
多字、落字、错字均须用黄笔照墨卷改正,以免考官误认为举人的笔误。
(墨卷错字,朱卷抄正,亦须按墨卷重新改为错字以示公正)。
重重交待,至四月初八日夜里,贡院龙门大开,击鼓之声震得云集在门外看榜的举子们个个心中发慌。
四位总裁危襟端坐,十八房同考官并排而坐。
这样,团团围住一张写榜大案,方令人抬取卷箱上堂来填榜,规矩,自第六名起始,往下一直填到这一榜所取的二百七十二名,然后再填“一魁”,而且是从第五名倒着往上,最后填第一名——会员。
同治七年这一科的会员是浙江的蔡以仁。
吴大澂为军机大臣、吏部满尚书文祥取中,名列第三。
送报条的把喜报递来,乐坏了他,出手就是十六两银子,赏了送头报的人。
洪钧在一旁凑趣说:“二哥,这要是殿试再来个探花,又成了一段佳话了。”
吴大澂乡试第三,会试恰好又是第三,如果殿试再拿到一甲第三名的探花,那确是太巧了。
吴大澂嘴上客气,心中却是大喜之极。
洪钧成绩又不太好,名列第二百二十五名,勉强没有被刷掉,但也很幸运了。
应本科会试的七千四百多名举子,连一个零头都没有取满,只有二百七十二人得意。
其他七千一百余人都垂头丧气,只得打点行李,准备回家乡去苦读,三年后再来碰运气。
会试取中的二百七十二人称为“贡士”,暂不赐出身,需要经过殿试后才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而殿试之前,先要复试。
早先会试与殿试之间没有复试,因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有个顺天乡试解元查灶会试时作弊,后被揭出,康熙帝怀疑新进士中有代请中式者,便亲自复试于畅春园,结果黜五人,这是复试的开始。
复试之定制为每当殿试之前,先在保和殿进行复试,贡士们应一篇八股文、一首五言八韵诗,只要水平不差得太多,就可以取得殿试资格。
吴大澂、洪钧当然都顺利地通过了。
殿试的日子定在四月二十一日。
殿试不派主考官,因为皇上要亲自审阅卷子。
所以派八名读卷官。
但实际上,殿试进士的名次基本上是由读卷官审定的,皇上只注意前十名的卷子。
特别是娃娃皇帝,如顺治帝福临、康熙帝玄烨,都是年幼登极,少时根本没有能力评定进士的优劣。
同治七年这一科,小皇帝载淳才十三岁,尚在弘德殿读书,也只能敷衍故事,按读卷官派定的名次,圈出而已。
这样,读卷官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八个读卷官派定,一蒙三满四汉:首先是文渊阁大学士倭仁,字艮峰,姓乌齐格里氏,隶籍蒙古正红旗。
他是道光九年的进士,德高望重,朝野目之为理学领袖,如今,值弘德殿,为皇帝载淳的师傅之一,位次在李鸿藻,翁同龢之前。
这次载淳将他派为读卷官,是让他主持殿试审卷的意思。
其他七人是:吏部尚书单懋谦、礼部尚书全庆、署礼部右侍郎鲍源深、工部满左侍郎魁龄、工部汉左侍郎潘祖荫、内阁学士王祖培、左副都御史继格。
洪钧、吴大澂与其他二百多名新贡士,于这日卯初时分进了紫禁城的东华门,经协和门至中左门,帮着提考桌、藤筐的家人们便不能进了。
洪钧只得将这些东西从四安背上移过来,自己用肩头扛着往里走,上数十级台阶到保和殿时,已有点气喘吁吁的了。
试场设在保和殿。
朝廷举行殿试原本是预备试桌的,但其形如炕几,高仅一尺多点,贡士们须盘腿席地而坐答卷,十分疲累,不知从哪一科起,允许贡士自携考桌,于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考桌都支了起来。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规格,通常是用光面细布蒙薄板,以铁条为活动可折的四柱。
至于座凳,就是那个装笔墨考具的藤筐了。
早先殿试时,由于皇帝亲到保和殿上临轩策士,故尔礼节十分繁缛,到同治这时,早已没有那套规矩了。
贡士们进殿可以自择地方。
殿试的考题就是策问一道。
由读卷官先拟定标目八道,每题四字,呈进由皇帝圈了四条,然后照此撰题,再进呈钦阅后,就算定了。
在内阁大堂传刻字匠刊刻印刷,按贡士名数,每人一份。
辰初时分,策题发到了贡士们手里。
洪钧作得相当顺手,比乡式、会试、复试都顺利得多,巳正时分已经脱稿,检阅两遍,修改两处,定局了。
于是调好一壶墨汁,恭恭正正地往卷上誊录。
殿试卷子与乡试稍有不同,殿试卷子长一尺四寸,宽三寸七分,乡试卷子则长一尺,宽四寸。
殿试卷子是用白宣纸裱到七层,共八开,(两面为一开)每开十二行,有红线界直,没有横格。
贡士在誊录时要功夫的,除了字要写得黑大光圆,格外让读卷官好看以外,布局也很重要,通常写满七开另四行,谓之“七七半”,每行廿四字,奏足八十八行,约有二千字左右,这是最好的,作文章时就要考虑到这个数字。
洪钧一气写下来,当他写完卷末最后一句话:“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慓陨越之至,臣谨对”时,天才未初时分。
心中高兴自不必说,连午饭也索性出去再吃了,交了卷子,回长吴会馆去。
殿试只一场,当天交卷。
由读卷官在协和门外,东华门里的文华殿里评阅,规定三天阅毕,四月廿四日这天,倭仁等将评定的前十本卷子向皇帝进呈。
同治帝载淳在他的寝宫养心殿里召对八位读卷官,当面拆开弥封,即读卷官们所定名次钦定名次,并无更改。
于是当即用朱笔填写一甲三名次序,二甲前七名亦同时填出。
交下去缮写绿头签,传这前十名引见,谓之小传胪。
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均在紫禁城内乾清门前静候听宣,一见读卷官捧着黄榜出来,个个伸长了脖子,支愣起耳朵,看自己的运气如何。
读到名字的,几乎踉踉跄跄地往前奔,跪倒应到,样子虽然狼狈,同年们却没有笑这几个人者,大家心情皆一样,十年寒窗,不就是争这一天吗?
羡慕还来不及呢。
前十名的名次: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洪钧;第二名黄自元;第三名王文在。
二甲前七名,赐进士出身:第一名,许有麟;第二名,吴宝恕;第三名,王寿国;第四名,锡珍;第五名,吴大澂;第六名,宝廷;第七名,孙惠基。
这十个人马上由礼部官员带领着前往养心殿,觐见皇上。
那个激动的样子,是难以形容的了。
其他贡士们,要等明天大传胪才知道自己的名次。
洪钧以状元授职为翰林院修撰,官居五品,是其他人不能比的,其得意之态可想而知。
簪花披红,簇拥过市,送至长吴会馆,出尽了风头。
下来,恩荣宴、诣孔庙、拜座师、会同年,自是一番应酬忙乱,却也乐而忘疲了。
第廿一章
伍云起、董大全师兄弟进京两月有余了。
他们尚未下场应会试,倒打了巡捕,沾上捻军探子的嫌疑,无形中使那未登的仕途道路,蒙上了一层暗影。
天仍是阴沉沉的,时有暴雨,令人心里发闷。
他们住在崇文门外大街花市上的一家客店里,仍是每日饮酒解闷儿,绝少出门。
这日,两人正在自己房中坐着闲聊,来旺在炕上打坐做功课,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走了进来,二人都忙起身道:“俞先生请坐。”
这姓俞的老者,也是个房客,本欲离京南下回故乡去的,因暴雨阻途,暂在客栈安身。
近来,他常往伍云起他们房中=一串门,言语还算投机。
这时俞老者谦让了一下,便在酒桌前坐了,一边问伍云起:“怎么,超翼老弟,还在发愁吗?”
伍云起苦笑,给老者斟酒,说道:“早知京师天气如此恶劣,我们兄弟何必急急赶来,就九月进京,也误不了考期。真是,烦刹个人。”
老者点头道:“临下考场前,心里是极烦燥的,时光总是难过得很。这滋味,老夫是早有领教了。”
董大全在一旁感兴趣地问:“敢问老先生,是何出身?”
俞老者一拱手,笑道:“说来惭愧,老夫已近古稀之年,却只中得一榜。此次会试……唉,又落孙山。”
他深深叹口气,道:“此生此世,恐难及第了。”
伍云起、董大全知道目下文科会试、殿试皆已发榜,老者会试榜上无名,自然失了殿试的资格。
如今,人家年纪轻轻的后生们都在举杯庆贺,春风得意,而他这两鬓雪白之人,却不得不卷席南下,回归乡里。
心里都有些替他难过。
劝酒劝菜,话题转到别处去。
大家正闲聊着,忽听外面人声嘈杂,客栈的掌柜在外面嚷:“关门,关门,这些难民我哪儿应付得了!小栓子,小栓子,你小杂种跑哪儿去子,还不关门。”
“出了什么事?”
伍云起皱眉头说道。
“咳。老弟。”
俞老者叹息道:“方才我听店小二说,永定河望日那天,又决了口,冲了好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