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铸剑天下 >

第1部分

铸剑天下-第1部分

小说: 铸剑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的话一
更新时间2010…8…21 23:09:38  字数:1047

 非常感谢慕容轻松大大的善意提醒,其实,最近也有其他知情朋友提醒青山说:《铸剑天下》这样的书,在起点是几乎不可能A签的,甚至还随时面对被和谐的危险。
青山听了虽然深感遗憾,却还是一直在坚持写作。
其实,青山当初动笔写本书的时候,也实在没想到什么签约、上架,最初还以为这样的书受众很小,读者面更窄,估计也没多少朋友爱看。
青山写此书,完全是出于兴趣和爱好,更是出于对寻淮洲将军这样的红军高级将领的敬重和崇拜。
青山希望通过此书,能够让看过此书,原来还不了解熟习那段历史的人知道,曾经有那么一个红十军团,有那么一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他们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转战中国东南几千里,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曲虽然悲壮却非常激昂的革命之歌。
历史不该被忘却,历史也不会被忘却,因此,青山在小说中才会不厌其烦地介绍了这些先烈们的生平简历,不为凑字,不为拖沓,只为了能够有跟多的人记住这些英烈们。
因此还要请不喜欢看这些内容的大大们见谅,如果你们实在不喜欢看,就请跳过,但请不要抱怨。
此书上传二十天来,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成绩,无论是点击、推荐还是收藏,均让青山深感意外,同样也感觉有些受宠若惊。
有这么多读者喜欢看这样的书,实在是让青山始料未及,让青山更为自己拙劣的文笔、简陋的构思、平直的描述而深感诚惶诚恐。
看来青山得加倍努力了,力争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青山的短处能够逐渐弥补,小说的趣味性能够更浓,故事情节能能够更加耐看。总之一句话,力争能够让读者感觉没有浪费了大好时光在看本书上。
至于此书能不能被A签,能不能上架等等等等,已经不在青山考虑的范围了。
青山写作此书,只为心中的那份感动,本就没指望靠码字来养家糊口。
虽然有不少其他网站的编辑盛情相邀,不过都被青山意义婉言谢绝了,青山觉得如果将此书转发他站,实在对不起起点这么多热情的读者,这么多收藏《铸剑天下》的朋友。
青山在此郑重承若,此书,不管能不能A签,只要不被和谐(想来青山如此爱党爱国,小说也绝对是主旋律题材,内容更是为我党、我军歌功颂德,应该不会被和谐吧,呵呵!)青山就会将此书一直写下去,直到完稿。
此书现在已经完成四十万字,根据大纲,此书应该有一百万字以上内容,请大家放心收藏、阅读。
当然,为了青山那小小的满足感,大家的收藏、推荐和会员点击,青山还是每章必要的。呵呵,不求签约,只求人气。万望大家体谅!
最后,青山顺颂各位读者朋友夏安!


血色军团一
更新时间2010…8…25 17:22:55  字数:15198

 该文是转自乔信明将军儿子的博客,根据纪实文学《血色军团》整理。在这里转发,供大家了解红十军团的前世今生!!!
偏师挥戈,拉开长征序幕
博古召见,寻淮洲瑞金受命
1934年7月初,夜幕笼罩,战马嘶鸣。
在福建连城通往江西瑞金的山间小道上。一支几千人的队伍手持火把,正在匆匆地行进着。
队伍急速前移,火光随风摇曳,黑暗中宛如一条飞舞的火龙。
这支队伍就是连日来正在闽西同敌屡战的红军第七军团。几小时前,他们突然接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十万火急电令:立即脱离战斗,火速赶回瑞金。
红七军团是中央苏区红军主力中较年轻的一个军团,它的组建源于1933年9月的黎川之战。
黎川,位于瑞金的东北部,与福建毗邻,是申央苏区的北大门。它既是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的结合部,也是蒋介百包围中央苏区东线与西线的会合点。
蒋介石为“铲除中央苏区”,第一步棋便是要夺下黎川城。
为此,他派出了陈诚的三个精锐师——北路军第八纵队第五、六、七十九师朝黎川推进。
大敌当前,要不要守黎川城,中共内部发生了分歧。博古(左图)等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坚持“御敌于国门之外”,要求死守黎川。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的**则主张放弃黎川,诱敌到福建建宁、泰宁一带,集中红军主力,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黎川前线军事负责人肖劲光赞同**的看法。他给前总发电,建议让出空城,从侧面打击敌人。
然而,**和肖劲光的意见丝毫末被考虑。肖劲光接到的命令是“死守黎川”。。
1933年9月中旬,敌周浑元三个师兵临城下。
就在黎川告急的前一个星期,肖劲光的主力部队却全被博古调走,第十九师赶往福建,另一个独立师参加硝石战役,肖劲光麾下只剩下一支七十人的教导队和一些地方游击队员。
肖劲光(左图)是一位有着多年战斗经验和丰富阅历的将领。他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为中共党员,曾参加过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师党代表。1930年从苏联回国被派往中央苏区,曾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红军学校校长、红五军团政委。在反“围剿”战争中,他很快认识到**的军事思想比在苏联军事学院学到的要更适合中国国情。
眼下,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他知道惟一的选择便是撤离。
不日,肖劲光在无法“死守”的情况下,率教导队撤出黎川,退到六十里以外的溪口。
肖劲光这迫不得已的撤退,却被共产国际顾问李德斥责为“不战而弃”,“仓皇撤退”,“让地方部队听任命运的摆布”。而《红色中华》更是作了耸人听闻的报道:“肖劲光把赤色的黎川城,以及红军用血肉换来的一部分军用品送给敌人,做了敌人的内应。”
不过,斥责归斥责,曝光归曝光,在七十人抵挡三个师的严峻事实面前,若要“问罪”肖劲光,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肖劲光被召回瑞金接受任务。根据中革军委关于把小团小师整编成大团大师正规部队的决定,肖劲光奉命以原赣东北红十军、闽北独立师和他所领导的闽赣军区为基础,组建红七军团。
1933年10月28日,红七军团正式成立。寻淮洲任军团长,肖劲光任政委,下辖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共三个师。十九师就是赣东北苏区的红十军,师长周建屏;二十师为闽北红军,师长黄立贵;二十一师是建黎太警备区的红军;师长由肖劲光兼任。
红七军团组建后所领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钳制金溪方面的敌人,配合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攻打黎川外围据点游湾。
游湾位于抚州东南,驻有敌军主力两个团,周围集结有敌军十几个师,而红七军团这时只有第二十一师在江西,兵力总共只有两千余人,还不到敌人的两个团。在这种情况下,要去攻取游湾,无异于飞蛾扑火。但这是中革军委的命令,不打不行。
11月10日上午,红七军团被迫向游湾发起攻击。敌人获悉游湾被攻,急令金溪之第四师沿金抚公路出援。红七军团顿时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然而,中革军委仍要他们坚持到红三军团主力赶到,再向敌人发起总攻。
战斗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坚持到了第三天,部队已减员过半,而敌人却增派了飞机和装甲车助战,结果,阵地被突破了。游湾一战,肖劲光非但没有“将功补过”,相反,又吃了一个败仗。
黎川失守,游湾失利,接连两次“败绩”,肖劲光终被“左”倾中央领导者找到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借口。
1934年1月4日,瑞金最高临时军事裁判法庭对肖劲光实行公审。
公审规模之大,气氛逼人,在中央苏区还是头一次。参加大会的有中央和各后方机关代表、群众近千人。一阵口号后,书记员宣布了对肖劲光的控告书,其“罪状”有二:黎川失守,游湾战斗“丢伤兵”。
公审前,军事法庭并未进行预审,所以肖劲光不知何罪之有。
读毕控告书,执行主席问肖劲光有什么可说。肖劲光大惑不解,当众为自己辩护:“从黎川失守到游湾战斗,先后一个半月的时间,并没有追究我的责任,还让我去组建毛军团。我被撤职查办的罪名,是游湾战斗失败,现在为何又以黎川失守为题呢?”
执行主席又问:“不管怎么说,黎川是不是你失守的?”
肖劲光继续辩解道:“我手上的兵都被调走了;敌人是一个军三个师,我只有七十人的教导队,怎么能守得住?况且,我守到差不多被敌人包围的严重情况下才带部队撤出,这有什么错呢?”
〃为什么不发动群众?”原告插问道。
“省委、省政府都撤走了,我靠什么发动群众,即使群众发动起来,赤手空拳又怎么对付得了那么多武装的敌人……”
肖劲光理正词严,大会执行主席无话可问。
至于丢伤兵的事,肖劲光继续辩解:“八角亭战斗我们伤亡了三百余人,我派周子昆师的一个营护送这三百余名伤员经过敌占区去后方根据地。途中遇到敌人袭击,有十几名伤员掉队,而其他大部分伤员在我部队的掩护下,安全到达后方根据地。〃
经肖劲光这么一说两条“罪状”都不成立。开始时不明真相喊口号的群众也不再作声了。
然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大会执行主席最后宣布公审结果:开除肖劲光的党籍和军籍,判处五年徒刑,无上诉权。
肖劲光被判刑,红七军团领导人也随之作了变更。寻淮洲继续任军团长,乐少华接任政委,同时调来的还有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
几个月前,蒋介石鉴于连续四次〃围剿〃红军失败的教训,特地请来了德国军事顾问赛克特为他出谋划策,发誓要消灭红军,踏平中央革命根据地。
……
在经过半年多的充分准备之后,蒋介石亲自担任总司令,从容地调集了五十万兵力,一百余架飞机,从东南西北四面向中央苏区发动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
与此相反的是,在中共内部,**的领导地位已被完全排斥,〃左〃倾领导人完全控制了中央各部门。
在〃左〃倾教条主义的把持下,过去几次反〃围剿〃中行之有
效的积极防御方针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御敌于国门之外〃,
〃不让敌人踩蹄苏区的一寸土地〃,〃两个拳头打人〃,〃全线出击〃,以堡垒对堡垒〃等一整套的军事冒险主义方针。
……
一路上,军团几位主要负责人各有各的猜测与困惑:“回师瑞金〃,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就在他们到达瑞金的当天晚上,谜底终于被揭开了。
是日晚,军团的领导意外地受到了中革军委几位主要领导人,特别是那位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共产国际顾问李德的接见。
李德(左图),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还是奥匈帝国的一名小兵。两年后,在作战中被俄国军队俘虏,送往西伯利亚。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德加入红军,开始了革命生涯。在魔战中,李德作战勇敢,晋升为骑兵团参谋长。1919年,加入德国共产党后,曾在德共中央机关从事过情报工作,并两次被捕入狱。1928年4月越狱后到苏联,化名巴格奈尔。次年春,被派往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2年毕业后,受派来到中国东北的哈尔滨。
李德动身来华时,并不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来的军事顾问。他是由苏军总参谋部派到远东来从事情报工作的,因为他是德国人,到中国东北与日本人打交道比较方便。他在哈尔滨逗留了一段时间后又来到上海,与共产国际派驻上海的代表联系上了,参与了其中的一些活动,并与中共临时中央有了联系。
博古与李德在莫斯科时就已相识。他请求李德担任中共临时中央的军事顾问。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苏区时,博古和张闻天又提出要李德同行前往,以军事顾问身份到中央苏区工作。为此,博古和共产国际驻华代表尤尔特电告莫斯科,并得到了批准。
不过,按照共产国际的规定,李德本是一位〃没有指示权力〃
的顾问。然而,他一到瑞金,便在博古、洛甫的极力推崇下,总揽“主管军事战略、战役战术的领导、训练以及部队和后勤的组织”几项大权,成为凌驾于中革军委和红军总部之上的“太上皇”。
这也难怪,博古自己不懂军事,又要独揽大权,只好仰仗这位“洋顾问”了。这样,李德有了作为中央总书记博古的支持,博古又有来自共产国际的李德作军事顾问,两人相互支持,独断专行。
……
博古时年二十七岁,年轻、俊秀,身材修长,戴一副黑边近视眼镜,看起来颇有点温文尔雅的样子。他说:“对于这次行动,党中央、军委非常重视,派你们到蒋介石的腹心地区去行动,任务是艰巨的,但你们必须努力做到:
“第一,最高度地在福建、浙江发展游击战争,创造游击区域,一直到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诸地界建立新的苏维埃的根据;第二,最高度地开展福建、浙江的反日运动;第三,消灭敌人后方的单个部队,特别是在福建及浙赣边境上的单个部队;第四,深入到敌人的后方去,经过闽江流域,一直到杭江铁路及安徽的南部,以吸引蒋敌将其兵力从中央苏区调回一部分到其后方去。对于这次行动的预定计划,军委考虑:第一步是由瑞金出动,经连城之北、永安东南,到达福州、延平间之闽江地域。七军团于7日晚由瑞金出动,约12日到达连城之北,在该地域相机协同红二十四师突击连城之敌。在向永安东南前进中,应相机消灭敌人第八十师及第三师一个团在运动中的部队,并应与独九团取得联络,然后经尤溪之东,约于25日到达闽清以西的地域,并即侦察北渡。第二步是渡过闽江后,经由古田、庆元、遂昌向浙西前迸,当经过古田、屏南、寿宁时,应与福宁各属及政和游击队取得联络,并应巩固这一地区,尽可能与我闽北的部队特别是建甄河西之五十八团设法取得联络。在到达浙境后,应与我红十军保持经常的联络,8月中旬,七军团应抵杭江铁路之兰溪地域,同时应派出别动队在广大的地段上破坏敌人的铁路,并在有利的条件下,七军团得协同红十军消灭浙赣边境上的敌人;第三步是要在8月下旬,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