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江浙残明梦 >

第31部分

江浙残明梦-第31部分

小说: 江浙残明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夭蝗萦谑ナ涝眨〗饕怨也嘉牛玖ν氖切摇

众人读罢,不由拍手叫好。

吴应箕道:“如此好事!痛快,痛快!只是,何人领衔?”

众人面面相望。正各自沉吟间,顾杲掀髯慨然道:“舍我其谁!愿列名榜首。”

吴应箕赞道:“顾子方为泾阳先生之孙,可谓当仁不让。”

周镳道:“某有一人,亦可列名榜首。”

众人忙问:“何人?请讲。”

周镳道:“余姚黄宗羲,大忠大孝,可与子方兄同列榜首。”

吴应箕一拍大腿道:“仲驭兄不说,在下倒忘了。黄太冲为天启七君子中黄侍御公子。年十九入都诉冤,锥刺奸人,名震朝野,人号姚江黄孝子。防乱公揭东林人士以子方兄居首,天启蒙难子弟以黄太冲领衔,最为合适不过了。”

顾杲道:“顾杲也与太冲有过数面之交。只是,不知现到何处寻觅此人。”

沈寿民在旁一听,懵然道:“太冲也在留都吗?”

周镳答道:“黄太冲与在下素相善。现确在金陵,与沈昆铜、万履安诸人聚讲于鹫峰寺。我等可一同前往拜访。”

众人大喜,当即一同前往鹫峰寺访黄宗羲。

黄宗羲自离宣城经池州,访刘城、吴钟。方知沈寿国另外致书吴钟,原来是要他馈金助益川资。宗羲坚辞不受。在池州刘城、吴钟处流连数日,告辞往南京与万泰相会。又请杨廷枢作序刻其父黄尊素遗集,之后便与诸社友每日谈学论道。

这日方与杨廷枢、沈士柱、万泰等坐讲鹫峰寺,闻故人周镳带复社另一班弟兄来访,慌忙迎了出来。

沈寿民一见到宗羲,两人高兴得热泪盈眶,抱成了一团。

沈寿民自崇祯九年以诸生保举入京。愤然国事,率先上书劾杨嗣昌夺情。并及大铖,有“妄画条陈,鼓煽丰芑”语。名臣黄道周闻之叹曰:“此为何等事,在朝者不能言而在野者言及!当年真希元②在朝一月,封事三十六上,吾岂非远愧希元、近渐沈子寿民呵!”

不久遭到放归。尔后客居金陵,不复措意经生之业。不想竟在此处遇到挚友黄宗羲。

两人畅叙别后之情,沈寿民这才知道宗羲一路由宁国经池州到南京的经过,不禁又喜又悲。喜的是与挚友再度相逢,悲的是被放南归后无颜回见亲人,致使老父想念。

当下两班复社文人合为一处,痛叙时事。

周镳道明来意,黄宗羲拍案而起道:“诸位来得正好,太冲正有此意。昨与履安兄谈论此事,履安以为不如印发揭帖,广传金陵内外,不想与诸位暗合。”

众人一听哈哈大笑。

于是由吴应箕、陈贞慧起草《留都防乱公揭》,邀集一百四十八位名士联署,在南京四处张贴。其中东林子弟推无锡顾杲居首,天启被难之家推黄宗羲为首,次左国柱、左国棅、沈寿民、沈士柱、魏学濂等,一时名士如杨廷枢、徐孚远、万泰、冯京第、冯悰、江浩、张岐然、虞宗玫、冒襄、侯方域、刘城、郑铉、严渡、钱禧、唐允甲等等皆列名其中。

顾杲、黄宗羲等见《留都防乱公揭》贴遍金陵各大街小巷,形成强大的舆论势力,达到了先期目的,分外高兴。

不久,宗羲又组织天启间诸被难遗孤大会于桃叶渡,再次声讨阮大铖种种罪状。

一时间阮大铖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南京库司坊内阮宅门可罗雀。

曾与阮大铖有过交往的南京士人,开始争着嗫嚅出愤语说“某逆某逆为士大夫之鲜有廉耻者”,与阮氏裹足绝交。连阮大铖肩舆所经之处,也有小孩子跟在后面哄骂“裤子裆里阮”。

阮大铖又羞又恼,咋舌欲死,一连数日闭门谢客。

不久后,他避居南京城外牛首山祖堂寺。

自此一连数年以编剧演戏自娱,除因犯贪污被遣戍南京的故佥都御史巡抚宣府马士英等外,再不敢与任何人往来。

 

 

 

 

————

①崇祯十年(1637)六月,温体仁与司礼监太监曹化淳相互攻讦,矛盾激化。曹化淳向皇帝揭发温体仁的种种劣迹。于是,温体仁称疾引退。次年病死。

②真希元:即南宋名臣真德秀(1178…1235),字希元,世称西山先生,浦城(今属福建)人。为人刚直不阿,屡忤权贵。仕至参知政事。卒谥文忠。
 
 历史时空  
 
 中华人物  
 
 读史心得  
 
 乡土史话  
 
 
 事事关心  
 
 生活万象  
 
 国学研求  
 
 人文发展  
 
 
 传统诗词  
 
 现代诗歌  
 
 散文随笔  
 
 小说剧本  
 
 
 书生之见  
 
 评书论艺  
 
 书人书事  
 
 电子书库  
 
 
 
 
  
| 
 文章中心首页 
 | 
 历史天地 
 | 
 社会纵横 
 | 
 文学殿堂 
 | 
 书虫联盟 
 | 
 南窗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玉苍山下 》》 文章中心 》》 文学殿堂 》》 小说剧本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明季春秋(15·《江浙残明梦》第一部)    热      【字体:小 大】 
 
第十四章 铎声非吉 
 
作者:郭进艮    文章来源:玉苍山下    点击数:1144    更新时间:2009…1…12 


卢象升将队伍退到蒿水桥,他望着弥山遍野蜂拥而来的清兵,又看看身后的数千“天雄军”,猛地拔剑在手,大喝一声:“关羽断头,马援裹尸,为国捐躯正在此刻!杀——”

当先冲向敌阵。身后掌牧杨陆凯、仆人顾显等数百骑紧跟而上。

于是,两军间又起了一场激战。

炎日高升时,河水尽赤。蒿水桥旁仍旧人喊马嘶,杀声震天。

自崇祯十一年十月以来,卢象升已与清兵之间整整较量了两个月。

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南直隶宜兴张渚人。天启二年进士。崇祯间曾起用为五省总督,与洪承畴分别围剿东南和西北的农民军,成为崇祯帝的左右手。他善骑射,有膂力,善用兵,与部下同甘共苦,临阵必身先士卒。所部明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被称为“天雄军”。

明崇祯九年(后金汗国天聪十年,1636)四月,皇太极称皇帝,改国号清,改元崇德,是为清太宗。尊其父努尔哈赤庙号太祖。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1638)九月,皇太极遣和硕睿亲王、奉命大将军多尔衮率大军入关攻掠大明。分兵墙子岭与青山关入口。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明军节节败退。崇祯帝闻讯大为震惊,急起用奔丧在家的兵部尚书卢象升督师抗清。

卢象升匆匆赶到京师,积极准备作战。哪知崇祯帝却密指使首辅杨嗣昌与敌议和。卢象升满腔热血,只恨不能杀退鞑虏,收复失土。而崇祯帝却派了个宦官高起潜监卢象升军。这个高起潜是个极难惹的角色,决策议战多为高起潜暗中阻挠。杨嗣昌等又居中破坏。致使卢象升空有满怀雄心壮志,只有仰天长叹。

清兵势急,卢象升上疏请与高起潜分兵拒敌。杨嗣昌遂拨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兵马归其指挥,而付实力较强的山海关、宁远兵给高起潜。后来推荐陈新甲任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再分卢象升兵给他。如此一来,堂堂大明督师卢象升,实际所部仅有残卒五千。

十一月,清兵自良乡趋涿州,分三路深入。以兵部尚书致仕在家的著名老臣孙承宗率合城绅民,死守高阳城,屡次击退清军进攻。终因粮尽弹绝,寡不敌众,城破。孙承宗被俘不屈而死,阖门子孙十九人皆力战身亡。

卢象升与清兵会战于庆都,互有杀伤。而杨嗣昌却暗中屡次阻挠卢象升军事,又不及时发放粮饷,将士饥甚。卢象升自知必死,早晨步出营帐,四面叩拜道:“我与将士同沐国恩,只怕不得死,不怕不得生。”将士皆啜泣跟从,露宿于野。

宣大三郡父老得知,齐到军门叩见卢象升劝道:“明公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表率。谁知奸臣在内,孤忠遇嫉,栖息于绝野之外,食不果腹。明公如能接受吾等愚见,移师广平、顺德间,召募义师。三郡子弟闻风而集,一呼百应,自带干粮而从军者可达十万之众。总比孤立无援、立而待毙为好吧!”

卢象升泫然流泪,答道:“多谢父老好意。然而我自与流贼角逐,历经大小数百战不曾败北。今分疲卒五千,西有大敌,东绝救援,事事受朝中贵要掣肘,粮竭力穷,旦夕将亡,实不想白白连累父老呵!”众人闻听,哭声如雷,各带斗粟以充军饷。

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率兵进驻巨鹿县贾庄。而高起潜率山海关、宁远兵在鸡泽,相距不过五十里。卢象升派杨廷麟前往请援,高起潜置之不理。

卢象升转至蒿水桥,遇清军大队人马冲杀而来。总兵王朴见敌军来势甚猛,先自胆寒,领本部兵马逃走。身后诸将,惟总兵虎大威、杨国柱相从。

卢象升率中军,虎大威率左军,杨国柱率右军,向敌军发起冲锋。双方互有杀伤,各引兵还营。

到了半夜,号角之声四起。次日,清军数万骑兵杀来,将明军内外三重围个水泄不通。

至此,卢象升麾兵力战,呼声震天。自辰时直杀到未时,援尽弹绝。

虎大威请突围,卢象升厉声斥责不许,奋勇杀入敌阵,手刃数十人。最后身中四箭三刀,力竭而死。部将虎大威、杨国柱拼死杀出重围而去。

身后仆人顾显也同时战死。掌牧杨陆凯恐士卒践踏毁坏卢象升遗体,下马伏于他身上,身中二十四箭而死。

所部数千士卒全部为国捐躯,无一降者。

 

卢象升战死后,高起潜率部仓皇逃走,又恐坐诛,便隐瞒卢象升死况。直至不久后,为顺德知府于颍查验死况上报,其事才始白于天下。

杨廷麟在战场上寻得卢象升尸体,麻衣还裹在身上。一幸存的明军士卒大老远看见,就痛哭叫道:“此即吾等卢公呵。”

三郡父老闻讯,无不失声痛哭,竞相立祠祭祀。

杨嗣昌初时不肯相信,也私下派出三名逻卒察验死状。

其中有一人回来禀报道:“卢象升确实战死疆场。”

杨嗣昌大怒,鞭笞他三日夜。

那人临死前瞠目道:“天道神明,勿冤枉忠臣。”

言罢将头一歪,登时断气。

天下人闻此,无不扼腕叹息,痛骂奸臣。

 

 

 



留都防乱公揭事过后,黄宗羲除了暂回余姚一段时间外,不久又带着宗炎、宗会一同赴南京应乡试。

这年北闱乡试,宗羲不慌不忙,奋笔疾书。满望经九年熬炼,时文大进,必能高中。

谁知榜发当日,结果又是名落孙山。

宗羲再次怀着失落惆怅的心情,离开了南京。

宗炎、宗会近几年来同拜刘宗周为师,学业突飞猛进,“东浙三黄”声名日上。乡试考官都想搜天启间黄尊素、魏大中两家之后人出其门下。也是命运所然,一直不曾碰上。三年前,黄氏兄弟在杭州应试,李映碧却在金陵主北闱,搜黄氏兄弟不得。三年后的今天,三黄赴金陵应解试,陈子龙却在杭州为南闱同考官,又搜诸人不得。

既知落榜,宗炎、宗会自回余姚。宗羲则干脆一路游吴江、金坛等地拜访周延祚和周镳。

正所谓祸不单行。途中,他得病了,患的是疟疾。

这种病,俗称打摆子。忽冷忽热,冷的时候浑身打寒颤,热的时候大汗淋漓,一路上可真把他折腾得够呛。

他不得不撑着赶路。还好,在周镳宅内,两人谈至夜分,而疟疾竟不发。

宗羲辞别周镳后,本来想回余姚,可他硬撑不下去了。他只好再次回到金陵,住在朋友金光房的天界寺私室里。

夜,是那么的静。卧病在床的黄宗羲,百无聊赖中,他开始想念故乡的山与水,想念虽未五十却已是双鬓斑白的娘亲……

姚江的水是多么的清澈见底呵,那阵阵腾起的白浪、那延绵一片的黄竹林、那蜀山之侧永乐寺里动人的钟声让他几多次魂牵梦萦?褒儿①已经十一岁了——这孩子,虽然体弱,却长得眉清目秀,分外讨人喜欢,他现在是否还依偎在爱妻的怀里甜甜地入睡?

他想家了。

朦胧中,他似乎听到有人说话,接着便传来一阵脚步声。

宗羲挣扎着起来。待要问时,门帘一掀,原来却是诗友吴道凝与金光房。吴道凝抢步上前一把将他按住道:“别动,休养要紧。”

吴道凝从袖里拿出一个小个小匣子,对宗羲道:“太冲兄,你的病有救了!”

他嘻嘻地笑着,像个小孩子似的。

吴道凝是崇祯三年与宗羲同结星社的诗人,也是方以智的舅舅。那时,他们都还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翩翩美少年,在以中老年人居多的诗社内显得尤为突出。不想眨眼间,两人都已年届而立。吴道凝也是此次应试不第、滞留金陵不归的诸生,偶遇金光房,知宗羲在天界寺养病,便跑到句容拜求茅山道士,得秘方“绝疟丹”一丸,兴冲冲地赶回要他服下。

宗羲谢过吴道凝的美意,接过药丸,一股难闻刺鼻的药味迎面而来,他不由地皱了皱眉毛。但感念朋友情真意切,不忍拂其好意,掰取少量冲服。

吴道凝搀扶着他倚在榻上,见他服下了药,感到十分高兴。

谁知宗羲刚服下这“绝疟丹”不久,立刻上吐下泻,病得更厉害了。

吴道凝慌了手脚,忙跑去找也流寓南京的外甥方以智。

待方以智匆匆赶到时,宗羲已经浑身无力,颓唐困顿。

方以智是一位身怀绝技的诸生,平时谈吐为宗羲所折服,于天文、地理、象数、音律、医药、文学等等无不精通。

他赶到后,坐在床边,也不按常规,却在肘下离关下一尺处诊尺脉。众人诧异,也不多问。

只见方以智认真地把脉半天,这才劝宗羲躺下道:“太冲兄,此疾不大碍,待小弟开些药方。只需依症下药,不消数日便可痊愈。”言罢朝吴道凝看了一下。

吴道凝虽为方以智的舅辈,但相仿的年纪,又自幼一起读书、玩耍,使他们一向不拘长幼之礼。心如火焚的他,此时也顾不得外甥投来略带讥讽的眼光,擦擦额头细汗,一把握住宗羲的手,咧开嘴笑了。

不数日,宗羲的病竟渐渐筌愈。

 

 

 



宗羲既恢复健康,在家呆着没事,便慢慢地走出来。

方以智跑来相告,吴应箕与江右张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