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江浙残明梦 >

第32部分

江浙残明梦-第32部分

小说: 江浙残明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数日,宗羲的病竟渐渐筌愈。

 

 

 



宗羲既恢复健康,在家呆着没事,便慢慢地走出来。

方以智跑来相告,吴应箕与江右张自烈集复社同人及东林遗孤成立了国门广业社,四方名士毕集,要邀黄宗羲一同入社以诗会友。

宗羲到场时,发现里面有好多故交,如宣城梅朗中、无锡顾杲、宜兴陈贞慧、如皋冒襄、归德侯方域、桐城方以智、芜湖沈士柱等等都在那里。

大家阔别一年数载,今竟相见,无不以为乐事。

于是觥筹交错,酒酣耳热。

席间,不知不觉又以咀嚼前去年留都防乱揭事件主角阮大铖的近事为笑乐。

顾杲道:“防乱揭出,阮胡子欲尽购所有揭帖,却收之不足,不了了之。可见纵使钱多,也无济于事。”

陈贞慧也道:“前日,阮胡子窜身周相国②幕中,酒阑歌遏,襟解缨绝,则道‘贞慧何人?何故必欲杀阮某?到底何怨?’语絮且泣……”

众人一听,哄然而笑。

此时,梅朗中将话题转到时局上道:“自去冬卢九台蒿水桥为国尽忠以来,看来天下除了洪亨九③,无人能敌鞑虏了!”

沈士柱打着哈哈道:“洪亨九?洪亨九又能于事何补?去岁本已将流寇重兵围剿得无招架之力。李自成潼关一战一败涂地,仅率十八骑远遁;张献忠、闯塌天、射塌天、蝎子块等皆受抚。其余老回回、革里眼、左金王等隐伏大别山,老曹操龟缩襄阳,都衰疲不敢出。谁料因卢九台遭奸相所害,洪亨九不得不转至松锦防御鞑子兵。而这边李闯又从鱼腹诸山窜出,入河南旬日间众达十数万,联兵曹操罗汝才,攻克太康、睢州、宁陵、考城、归德诸郡县。张献忠也自谷城起兵,取武昌,下湖广,入四川。洪亨九纵有万夫不当之勇,岂能兼顾两面?”

黄宗羲叹道:“此都是奸臣误国、豺狼当道之结果呵。”

众人正在这里嬉笑怒骂,那一头却传来侯方域与歌妓喝酒的调笑声。

众人转头一看,不由又好气又好笑。

原来,侯方域是个风流才子。其父侯恂于崇祯九年(1636)为温体仁、薛国观所嫉,遭给事中宋之晋劾奏而逮系于狱。然而侯方域却并不因此而有所收敛。

当时秦淮河畔,当年的傅寿、李贞丽等已淡去,新崛的一班名妓如顾媚、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卞玉京、寇湄、郑妥娘与已故才女马湘兰被誉为“秦淮八艳”。其中李香君为李贞丽养女,因娇小俊美,号“香扇坠”,与侯方域相为知己。李香君对侯方域一往情深,而侯方域却并不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二之人。每食侑酒,必以红裙相伴。

宗羲见此,心下不乐,便对张自烈道:“朝宗(侯方域的字)之大人尚在狱中,岂宜有此?”

张自烈是个宽厚之人,便道:“朝宗素性耐不住寂寞,故而如此。”

宗羲道:“人若不耐寂寞,那将何所不至!吾辈不言,终是损友。”

张自烈点头赞同。众人在旁闻听,皆叹为诤言。

侯方域见这边众人都在望他而笑,很有些尴尬,忙推开歌妓,举杯解嘲道:“来呀!喝!喝!”

众人纷纷举杯相劝,一饮而尽。

 

 

 



骄阳似火,炙烤大地,龟裂的田野上似乎都快冒了烟。禾苗枯了,树叶蔫了,河流干涸了,没有风。时值仲秋,然而天气依然热得如同盛夏。

浙江这几年来一直灾情不断。崇祯九年,浙东大旱。次年闹大饥荒,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到了今年(崇祯十三年),绍兴一带更是饥馑不断,民不聊生。刘宗周倡办粥厂,祁彪佳以平粜赈济。但是不过是杯水车薪,活不了众多人。

宗羲自南京回余姚后,恰逢此灾情。路上饥民千百成群,肩背米袋,手执长刀,至各大户家讨米分粮。那些大户胆小的分些粮米以了事,强硬些的则组织团练以自卫,官府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小户人家只图自保,得过且过。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人变得悭吝自私起来,几粒米都藏得如同珍宝。

余姚县中点解南粮,凡充此役者无不倾家荡产,几位叔叔皆相对而泣。而妻子叶氏又身怀六甲,宗羲不得不设法出外籴米以度难关。他听说浙江一省,唯温台一带稍好,便决定到离此稍近、素有鱼米之乡之誉的台州黄岩籴米。

跑上偏又遇到綦严,不得向前。他只好跑去向倪元璐、祁彪佳、王峨云三位退职在家的乡绅求助,通过讲情,得以通行。

从黄竹浦往南经四明山入天台,一路上满目萧条,昔日的鸡犬相闻的情景不见了。宗羲不禁仰天长叹:“这就是所谓的崇祯中兴吗?”

忽然,他感觉脚下绊到了什么。宗羲吓了一跳,他是练过武的人,反应敏捷,纵身一跳。他转头一看,原来却是从枯草丛中伸出的一只手。

那手伸出来本来是想揽住什么,被宗羲闪开后,随即从草丛中传出一声呻吟,然后是一句微弱的声音:“好人,给一点吃的吧,已经有好几日不曾吃饭了。”

宗羲拔开枯草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位老大爷。只见他头发花白,瘦骨嶙峋,形同枯槁,扒在地上,双目无神,巴望着宗羲。

宗羲忙将他扶起道:“老丈,家住何处?”

那人摇头不答。

宗羲从袖内摸出几个铜板给他。他却又摇摇头,边喘着气边道:“要吃的,吃的。”

宗羲不由潸然泪下,他放下老人,站起身来,和蔼地对他道:“老丈,晚生去去便来。”

他快步如风,直奔前面不远处的村子而去。

可是,他找遍了整个村落,村子里不时能见到尸体。幸存的男女老少都是衣冠褴褛、面黄肌瘦,除了服饰与身高,几乎分不清他们有何区别,不用谈家有多少粮米。

最后,一个愤愤不平的村民将他指引到一户人家房前,说只此一家稍有余粮。

宗羲叩门进去相求买些粮米时,男主人却死活不肯,他道:“银子又不能当饭吃?我等自己都没得吃的了,哪有余粮卖出?”

宗羲看了看他家里,也是一贫如洗,还有一个婴儿在女主人怀里啼啼哭哭的。

他心下一酸,无奈,只得仍旧折回。

那老头还躺在地上,竭力地抬着眼望着行人。

宗羲满怀歉意地对老头道:“老丈,晚生此去黄岩籴米,短则十数日,多则一月。你若等我,便在此处相候,便分一些给你。”

宗羲怀着歉意,拱拱手后便离开。

他始终记得老人满是泥垢的脸庞,恳求的无助的眼神。一路上,步子走得更快了。

进入台州界,一路萧条景象开始渐少。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男耕女织,鸡犬相闻,倒不似宁绍一带此时的暮气沉沉,宗羲感觉倒似进入了世外桃源。

行不多时,他问了问路人,得知这里不远处便是台州府城——临海县。

他突然想起自己在杭州读书社时曾在严调御家座上曾认识一个叫陈函辉的也是临海人,两人之间还聊得甚为投机。于是他问明方向,顺路去拜访陈函辉。

陈函辉字木叔,为崇祯七年(1634)进士,曾任靖江知县。有政绩,因故罢职归乡。在家造一小楼,称“小寒山”。所居处四面环水,围以阑干,非舟不能登其堂。

他见余姚黄宗羲来访,十分高兴,热情招待。问了些绍兴被灾近况,嗟叹一会,便殷勤地为他指引去黄岩路线,还介绍他去温州府乐清境内如大荆、清江一带籴米。宗羲这才得以在途中领略到浙东南天台、雁荡等名胜。

但满目的秀水青山如何使他有心欣赏下去?家中孩儿的嗷嗷待哺、路上素不相识的人失神的眼睛,早让他心碎了。

待到宗羲从黄岩籴得米回来,再次踏入这片土地,发现这里一带的树皮、草根都已被剥得干干净净了。

他特地取原道转回,经过初遇老头的那个地方时,却看到地上只剩下一堆支离破碎的衣服与枯骨。宗羲不由惊呆了,呆呆地立在地上一动不动。

一条瘦瘦的野狗从远处一纵而过,看了他一眼,随即闪没在枯草丛中。

宗羲猛地打了一个寒战,心想:可能是老人饿死后被野狗分食其尸了,也有可能是老人饿得没力气,被野狗生吞活剥了。想到此处,他不禁毛骨悚然。

宗羲满怀着歉意,任泪如雨下。他跪下朝着这位不知名的老人拜了几拜,然后替他收拾遗体,掩上草土后,再拜上几拜走了。

然而他掩盖了老人的尸体后,却发现一路上更多的尸体,原先那个村子里早已不见一个人影子,连原来稍有余粮的那户人家也是门室一空。

宗羲特地进去一看,却发现门被踢打毁坏。室内布满蛛网,横竖着几具尸体。

男主人死在靠墙角处,额头裂出一个缝,死前眼睛睁着,手里还空拿着什么,离他两尺远是一把木棍。旁边是一块满沾已干涸变黑的血的石块。女主人则蜷缩在柱子的一角,木柱被啃得一个齿痕一个齿痕的,想必是想吃廊柱的木。孩子死在她臂弯,嘴巴大张作大哭状。

宗羲望着眼前的惨况,不知怎么地,他突然有些神经过敏起来了,眼前竟然想起一幅场景:村子里大家都饿慌了,丧失了理智,于是冲入这家稍有余粮的人家抢米。男主人持木棍自卫,抵不住他们人多,被石块砸倒,又跌在墙角碰死了。女人则在被抢走粮米之后,没有了吃的,只好吃烂柱上的木屑,最终和小孩一起饿死了的……

是这样的吗?宗羲几乎不敢往下想,他想不到仅隔不到一个月时间,境况竟变得如此糟。

宗羲回来时,第二个儿子诞生了。他为他取了个乳名叫芒儿④,希望多一些粮食来养活他。

第二年,他仍旧去了南京。

 

 

 



风雨末世,走到哪里都是萧索。江南一带闹荒疫,人死近半。金陵大疫,孝陵卫军死者过半。

再次来到金陵的黄宗羲,只好在寓所鹫峰寺闭门读书。

寓所离当时名画家曾鲸居所相距不远。每至薄暮,曾鲸便过来邀宗羲至他书室,将其所藏书图、古玩、奇器尽皆搬出来。两人细细把玩,各得其乐。

只有在这里,宗羲才暂时忘记了忧郁。近半年来,赴黄岩籴米途中老人与那户人家三口的死状一直闪现在他心头。

待局势稍缓后,他又窝在宗兄黄居中家中。他来南京,其实根本没作多少应考准备。相反地,他很喜欢杂书。自崇祯三年以来至此时,陆陆续续将黄居中的千顷堂藏书翻阅殆遍。又闻朝天宫道藏甚丰。宗羲便跑到朝天宫,将自易学以外,有关舆论地之类典籍尽都手抄下来,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了兴趣可以撇开任何与前途有关的事物。

这天,他正在寓所看书,礼部主事陶英人派人送请柬约他今夜去陶府饮酒。宗羲欣然应命。

入夜,宗羲徒步行到陶府。陶英人便装迎出门来。

两人谦让片刻,便一同入内。

一看,里面已经坐了好几人,其中复社名士吴应箕、冯京第等都在。

诸人都是老朋友,只相互拱拱手,也没有多少客套话,分别入座。

饮不多时,夜已渐深。大家聊得甚欢,陶英人便吩咐秉烛继续。

这时吴应箕突然道:“周玉绳将再起用,诸位知否?”

黄宗羲一听道:“有这等事?小弟初来乍到,还不知晓此事。”

吴应箕不慌不忙,说出一番话来。

原来,周延儒自崇祯六年六月被温体仁排挤而罢免后,一直寻机再起。而复社诸人认为延儒倘能再度入阁,东林即有希望有机会出头。因此在杨嗣昌自缢后,开始活动,甚至不惜与阮大铖联手,举荐周延儒再度出任首辅的。

黄宗羲知道此事后,半晌不语。他暗道:连阮大铖也可联手,那作《留都防乱揭》何用?

吴应箕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在座上常常会与人辩得脸红耳赤,一般人都会让着他些。

酒多话多,这次兴致所至,便朝宗羲开口道:“太冲兄,美酒无美人助兴,真是,不如招横波夫人前来侑酒如何?”

言罢,从袖中亮出一纸。

宗羲见状,也不言语,当即引烛将纸烧之。

吴应箕一愣,道:“太冲兄,何故如此?”

宗羲正色道:“家有贤妻,岂敢再有非份之想?况国家正处多事之秋,大丈夫当思为国分忧,安能醉生梦死,寻芳问柳?”

陶英人不由道:“太冲兄不近女色,为我辈所不及呵。”

大家一笑作罢。

其实,宗羲更多的则是想起了故乡饿死的父老乡亲。

此夜,宗羲大醉,在冯京第相扶下出来时,还知道复社最近发生了这么一件大事:张溥病逝了。

原来,早在崇祯十年三月,有一个叫陆文声的奸人,因求张溥入复社得不到准许,便怀恨在心,跑到京师伏阙上书道:“风俗之弊都源于这些士子。张溥、张采为主盟,倡复社以乱天下。”当时首辅温体仁尚未离任,便紧抓不放,下所司究问。

迁延多时,提学御史倪元珙、兵备参议冯元飏、太仓知州周仲连都辨解说复社无可罪。三人都被贬斥,严旨穷究不已。

这时有一个叫周之夔的,原来也是复社中人,曾为苏州府推官。后因坐事罢去,怀疑是张溥暗中所为。闻陆文声攻击张溥,于是也上疏劾张溥等把持计典,自己罢职实其所为,并语及复社恣横之状。章下,巡抚张国维等上疏辩解周之夔去职与张溥无关,也被下旨斥责。

朝中嫉妒者太多,复社情势越来越不好。张溥、张采等开始考虑寻觅朝中靠山,这才有了推荐周延儒再度入阁的想法。

然而就在这一年,正当周延儒入阁的目的即将达到时,张溥却在郁郁中逝世了。

黄宗羲得知这个噩耗后,半晌无语。

他不由想起十九岁时入都诉冤逢张溥大会燕台诸士的事,想起初到金陵与张溥聚饮秦淮河的事,想起在娄东访张溥时两人一同深夜提灯观书的事……

暗道:连张溥这样的慷慨国士都落得如此下场,看来,不重人才、不尊世道的大明王朝莫非真的将走到了尽头?

 

 

 



宗羲既尽日沉湎在书山学海中,他又开始想念起沈寿民、沈寿国等一班旧日朋友来了。

这一天,闻说城郊有户姓焦的人家有数世藏书出售,宗羲便兴冲冲地赶去探询。

谁知到了焦家门前,叩门道明来意。

对方打开门来,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