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江浙残明梦 >

第94部分

江浙残明梦-第94部分

小说: 江浙残明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年九月初三,许仪后将情报托付给来日本平户的明朝商人。四天后,他不放心,便再修书一道托人带回明朝。然而两次传书,均如石沉海,杳无音讯。

许仪后细想在日本的明人,多为倭寇之党,谅无一人肯直言入报;而其他散处市井村居,以种种原因如经商、被掳等而定居于此者,虽非贼党,却又不达国务,没有一个堪倚以重任。他想来想去,无计可施,不由得日夜忧哭,长吁短叹。

朱均旺见主人如此,于心不忍。自忖孤身一人了无牵挂,不如趁此回乡,一来报恩,二来报国。当下主动上前,自请替他回国报信。

许仪后见朱均旺肯回国报信,心下大喜,当即速修陈情书一封。其书洋洋五千言,除前文自叙遭遇外,还分别陈述日本国之详、日本人寇之由、御寇之策、日本关白之由、日本六十六国之名等内容,并指出丰臣秀吉用兵强弱所在、利弊得失,分外详尽。

书成,托付给朱均旺将行之际,却又接到关白丰臣秀吉所传达的旨意:凡唐人(明人)一概不许下船,以免走漏消息。

于是朱均旺无法出海,事情变得棘手起来。

不久,恰有福建漳州客商林绍岐也在日本,贩有白面一船,想要回国。当时岛津义久之弟武库郎岛津义弘坚决不肯放行。许仪后于是替他说情道:“这做买卖的,如不放他走,恐断绝交易之路。”岛津义弘驳不过他的面子,只得应允。朱均旺这才得以偷偷搭商船回国报告。

 

 

 

(三)战争前夜:朝使进京

 

琉球国使者已经来报了,暹罗(今泰国)使者闻讯也义愤填膺,表示愿意出兵惩罚关白,唯独事主之一朝鲜方面毫无动静。明廷上下不禁议论纷纷,因此其充当日本向导的传言流行。

建极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许国,曾于隆庆年间出使朝鲜,与朝鲜君臣关系较好,深知他们必不致背叛明朝。至此仗义独言:“老夫曾经出使朝鲜,知道他们至诚事大,必定不和倭寇一同叛乱。不如姑且稍候时日,待该国使臣前来,便可知其真假。”

有的言官建议待朝使进京,鞫问情形。许国又道:“事情尚未可知,先鞫讯使臣,此非天朝柔远之道。” 

不多时,金应南果然赍朝鲜王咨文至北京,自称专为禀报倭情而来,朝臣之疑虑这才释然。

原来,金应南在路上听到讹传后,不敢怠慢,忙与同行译官洪纯彦商议,派人先递专书给许国及舍人俞深,略陈本国事情,期盼代为圆说。

进入通州地界,远远望见一人坐在土山上朝他们招手。洪纯彦拍马上前,原来就是俞深。但见他开口道:“近日福建等处,都陈奏你国将引导倭寇犯顺。朝中论议藉藉,阁老独力担保,以为必无此理。今得你书,阁老十分欣慰,特地派我先报于路中。”言罢,恐旁人看觑,随即辞别疾驰而去。朝鲜使臣这才放心前行。

一路无话。进入北京城后,许国又接见金应南等,仔细询问朝鲜事情及倭国种种不端情状后,感慨万分,当即为他们在朝内争辩曲直。

朝鲜是与明朝关系最为亲近的属藩。凡有贡使入朝,则视同内服。班次每在诸国之首,礼数优异。万历帝先前也只道将要失去这个最忠诚的藩邦了,现阅许国之疏,又见贺节使所奏与琉球使者所报颇为吻合,这才知道所谓朝鲜为向导之语,不过是倭人挑拔离间的谣言罢了,心下自是十分高兴。

金应南等临回时,拜辞阙下。万历帝命赐宴于光禄寺,降敕谕赏白金、纻丝、彩缎,使臣等亦令有司例外加等。并谕朝鲜结连暹罗、琉球等国合兵抄击。

然而朝鲜王生恐引火烧身,对于结连暹罗、琉球等国合攻日本之事却不是很感兴趣,答道:“臣窃念,小邦与伊国,虽曰并居,东瀛之堑,茫无际畔,岛屿交错,窟穴险远,此乃天地所以区别丑种也。彼以舟楫为家,寇抄为业,颿风飘忽,往来无常。而小邦之人,则短于柁橹,不习下海,为边吏者,惟守备是图。”

结果,朝鲜王因未能知己知彼,并做到真正严阵以待,致使战争骤起一败涂地。而他拒绝明朝提出与其他朝贡国合兵先发制人之策时,自称“短于柁橹,不习下海”。事后证明,朝鲜人最擅长的、唯一能在抗倭战争中屡屡取胜的恰是水军,这是后话。

万历帝的建议虽然受到朝鲜王的抵制,但他既得朝鲜及琉球的奏闻,又得义民陈申、许仪后先后报信,得以及时传旨严饬沿海军备,警惕倭寇来犯。

不料,到了第二年,倭军没有从浙闽沿海扬帆入犯,而是从另一角打开缺口,气势汹汹扑向朝鲜了。

 

 

 

 

————

①中国:日本有近国、中国和远国之谓,“中国”指山阳道、山阴道地区。

②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朝遣福建三十六姓中善操舟者移民琉球,负责该国往来朝贡。三十六姓择土安居,号其地为“唐营”,自此在彼繁衍生息。

 
  历史时空  
 
 中华人物  
 
 读史心得  
 
 乡土史话  
 
 
 事事关心  
 
 生活万象  
 
 国学研求  
 
 人文发展  
 
 
 传统诗词  
 
 现代诗歌  
 
 散文随笔  
 
 小说剧本  
 
 
 书生之见  
 
 评书论艺  
 
 书人书事  
 
 电子书库  
 
 
 
 
  
| 
 文章中心首页 
 | 
 历史天地 
 | 
 社会纵横 
 | 
 文学殿堂 
 | 
 书虫联盟 
 | 
 南窗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玉苍山下 》》 文章中心 》》 文学殿堂 》》 小说剧本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东李西麻(5)    热      【字体:小 大】 
 
第二章 倭寇犯朝鲜,宝刀壁上鸣(下) 
 
作者:郭进艮    文章来源:玉苍山下    点击数:337    更新时间:2011…4…18 

(四)倭兵侵朝

 

明万历二十年四月十三日夜,朝鲜王京突然飞来了一只怪鸟。

那鸟全身羽毛呈灰色,体形如鸠,人均不识。

它开始在禁林中不住地啼叫,奔遑往返数日,时近时远。啼叫声甚为凄切,听起来好像在说:“各各祸逃!各各祸逃!”

更为奇怪的是,仅此一鸟,其啼声满城人听起来清晰可辨,如鸣耳畔。

士民诧异,有的说此鸟自海中来,有的说似曾来自深山老林中。

不久后,便传来了倭兵入寇的消息。

有人注意到,此鸟始鸣之日,竟然便是倭寇登陆之时!

 

丰臣秀吉自遣走朝鲜使者后,不久即收到了朝鲜王李昖的回书。但见上面写着:

“前后二书,辞旨张皇,欲超入上国,而望吾国之为党。此言奚为而至哉!自敝邦言之,则语犯上国,非可相较于文字之间,而言之不雠,亦非交际之义。敢此暴露,幸有以亮之。惟我东国,即殷太师箕子受封之旧也,礼义之美,见称于中华,凡几代矣。逮我皇朝,混一区宇,威德远被,薄海内外,悉主悉臣,无敢违拒。贵国亦尝航海纳贡,而达于京师。况敝邦世守藩封,执壤是恭,侯度罔愆,故中朝之待我也,亦视同内服,赴告必先,患难相救,有若家人父子之亲者,此贵国之所尝闻,亦天下之所共知也。夫党者,偏陂反侧之谓。人臣有党者,天必殛之,况舍君父而党邻国乎?”

丰臣秀吉读罢,见朝鲜王不肯就范,十分恼怒,侵朝之心愈决。

先前,其妾浅井氏生了一个儿子。秀吉无嗣,以外甥秀次为养子,素以此为恨。见年届半百竟得娇子,欣喜万分,取名鹤松,满望有鹤、松之龄。不料到了这年秋天,鹤松夭折了。

秀吉十分悲恸,愁绪难遣。百无聊赖之余,常常出游解闷。一天,他登上清水寺阁向西眺望,见烟波万里,浩渺澄清。良久,他回头对侍从道:“自古以来,汉土入侵我国已有多次。而我大举出征外国,神后以来,寥寥无闻。我以侧陋位极人臣,何不首发壮举?而以钟爱伤逝而忧戚愁烦!岁月不饶人,大丈夫岂能郁郁而终命于偏隅呵!”

回来后,他便召集诸将商议道:“我凭藉诸君之力,平定海内,本可以就此休止。只因诸夷有阻王化者,让我深感羞耻。我欲以政务委之内府①,而自己将入朝鲜。以朝鲜为先锋,入于大明。它如拒我命,则击灭之。然后自辽东直袭北京,奄有其国。多割土壤给予诸君,使诸功臣皆厌其望,不亦快哉!此事我已筹划甚熟,事情并非期望中的艰难。诸君能为我出力吗?”

诸将愕然相望,莫敢应对。

良久,心腹爱将宇喜多秀家上前道:“殿下举此无前之事,谁敢不努力?”

诸将见事已至此,只得齐声赞同。

丰臣秀吉大喜,于是让关白之位于养子丰臣秀次,自任太閤,集中精力谋划侵朝事务。他命黑田长政监工,在松浦郡建筑宏伟壮丽的名护屋城,以作为侵朝大本营。一面大治兵甲,储备军粮,磨刀霍霍。以田粮多少的比例征兵,命各藩以每万石出兵二百五十人,共得兵三十三万。其中一线士卒二十万,驻名护屋军十万,守备京都军三万。又命沿海各大藩以每十万石出船二只,造船数千艘以上。并宣布军令道:“列国之兵至朝鲜岸,则破釜焚舟,凡筑城及征战之士不许少停。临阵不许一芥拾取,不许一人回头,遇山则山,遇水则水,遇陷阱则陷阱,不许开口停足,进战死者留其后,退走者不论王侯将相斩首示众,尽赤其族。”

一切布置停当。踌躇满志的丰臣秀吉,自京都出发将往名护屋时,有人请示道:“何不带些善汉文者同去?”他却笑道:“我此行,将要使他们使用我国文字呢。”

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文禄元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三月,丰臣秀吉发布侵略朝鲜命令。集陆军十五万八千七百人,分九大队。分别如下:

摄津守小西行长,率宗义智、松浦镇信、有马晴信、大村嘉前、五岛纯玄为第一队;

主计头加藤清正,率锅岛直茂、相良长安为第二队;

甲斐守黑田长政,率大友义统、毛利吉成、岛津义弘、岛津久保、高桥元种、秋月种长、伊藤祐兵、岛津忠丰为第三队; 

左卫门大夫福岛正则,率户田氏繁为第四队;

阿波守蜂须贺家政为第五队;

土佐守长曾我部元亲,率生驹亲正、来岛兄弟为第六队;

左卫门佐小早川隆景,率立花宗茂、久留米秀包、高桥直次为第七队;

长州藩藩主毛利辉元为第八队;

宇喜多秀家为第九队。

九队兵马,以宇喜多秀家为元帅,增田长盛、石田三成、大谷吉隆为参谋,以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自京师出发,络绎于途。另命大隅守九鬼嘉隆偕藤堂高虎、胁坂安治、加藤嘉明等统率近四万水军,以战舰七百艘运载士兵、物资和海战之用,于次月渡海向朝鲜扑来。是为朝鲜“壬辰倭乱”(日本史称“文禄战役”)。

 

 

 

(五)鲜兵望风奔溃

 

这时的朝鲜,其实已经处于李氏王朝的衰落期。

素有“小中华”之誉的朝鲜国原为东夷,殷商时封箕子于其国,旧称朝鲜。汉为燕人卫满所据,汉武帝遣兵平定,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汉末有扶余人高氏据其地,改国号“高丽”,又称“高句丽”。其时朝鲜半岛上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并立。唐高宗时,新罗灭高句丽、百济,统一半岛。传五十五世,至五代后梁贞明年间,王建代高氏而立,仍称高丽。到了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高丽大将李成桂发动兵变,执掌朝政。洪武二十五年(1392)废高丽主自立,改国号朝鲜,定都开京(后迁汉城,即王京),是为李氏朝鲜。

李成桂便是朝鲜太祖康献大王,在位六年。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传位于其子李芳果,是为定宗恭靖大王。定宗在位两年,又传其弟李芳远,是为太宗恭定大王。此后经世宗庄宪大王、文宗恭顺大王、端宗纯定大王、世祖惠庄大王、睿宗襄悼大王、成宗康靖大王、燕山君、中宗恭僖大王、仁宗荣靖大王、明宗恭宪大王。

到了明隆庆元年(1567),明宗李崱∈拧R蛩郴呈雷釉缢溃琶云涫独顣V继位,是为朝鲜宣祖昭敬大王。至此已立国两百年,传十四代君主。

李氏朝鲜长期奉明朝为宗主国,自为藩属,岁时入贡。政治上偃武修文,崇尚儒教。但自中宗起,朝内党争不已。到了宣祖时,开始形成东人党(以金孝元、许晔、李山海等为代表)和西人党(以沈义谦、朴淳、郑澈等为代表)。两派相互排斥,结党纷争。最终东人党胜出,西人党纷纷罢职。随后东人党中又分裂成北人党(以李泼、李山海为代表)和南人党(以禹性传、柳成龙为代表),两派继续党争不已。而朝鲜王李昖沉湎于酒,恬嬉度日,对内部的党争激烈无能为力,对外部来自日本的威胁疏于防范。经筵官李珥心忧国政,劝李昖养兵以备缓急。左议政柳成龙却反对道:“太平无事。经筵劝勉,当以圣经为先。而军旅非急务也。”李珥逝后,再也无人能提此事了。

结果,承平已久的朝鲜,人不知兵者二百年,武备废弛,士卒胆怯不习阵事。乍遇养精蓄锐、有备而来的倭军,无不望风奔溃。

四月十二日,小西行长等率一万八千七百人分乘数百艘战舰,先渡海至对马岛。次日,渡对马海峡,直扑朝鲜南部海港重镇釜山。但见炮声轰隆中,波涛翻滚,战船遮天蔽海、一望无际而来。

朝鲜釜山佥使郑拨这时刚在绝影岛狩猎。闻报有船犯港,只道是朝倭,不以为意。待倭兵大至,仓皇入城。而倭兵也随之如蚁登陆,四面云集。郑拨背城拒战,射死倭兵无数。倭兵自城北隅踰墙而入,鸟铳乱放。朝军仅有刀枪弓箭,难以抵挡。巷战中,郑拨中弹殉难,釜山遂陷敌手。

釜山受围,信息不通。有人登高下望,见红旗满城,这才知道城陷。消息传来,人心恐怖。庆尚道左水使朴泓、右水使元均不战而逃,倭军得以顺利进逼东莱府城。城内左兵使李珏借口欲出城外为犄角,拥兵先遁,惟府使宋象贤率军二万登城防守。十四日晨,倭军陷东莱府,府使宋象贤及其妾死节。

倭将加藤清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