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

第15部分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第15部分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财富,地位。所以秦国的军队被称为虎狼之师,但是虎狼之师在进行统一天下的战争时,非常危险。我们上一集讲,昭襄王四十八年,秦国大军要包围邯郸,要灭赵国,为什么没有打赢?因为赵国的军民进行了惨烈的抵抗,军民全上阵,抵抗非常激烈,秦国没有打下来。为什么?因为六国人都知道,一旦秦军进了城,见了兵要杀,见了民也要杀,带回人头就可以领赏。与其被人家攻破城杀了,倒不如拼了,反正是个死。这样一来,秦国的统一战争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这说明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固然使秦国的军队强大了,但面临的是六国殊死的抵抗。如果不调整政策,统一战争很难打下去。虽然秦国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进步,但对六国来说,也有自己的生存权,必然要抵抗。秦国要调整政策,而吕不韦在他的《吕氏春秋》中,不是一味的讲商鞅变法的法家,还大讲了儒家的德教,讲儒家的王道和仁政。换句话说,吕不韦在位期间,已经把儒家的思想融合到《吕氏春秋》中间,也把儒家的仁政,王道融合在他的政策之间。所以我们看吕不韦主政期间,虽然对六国用兵,但是杀人的数量明显减少了。吕不韦之前,之后,一仗下来斩首十几万,二十几万,最多是活埋四十五万,杀人非常多。但是在吕不韦主政期间,仗还在打,杀人的数量明显减少,说明吕不韦已经在调整秦国对六国用兵的政策。因为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是个杂家,中间包含着儒家的仁政和王道。而吕不韦的去世,就意味着秦王嬴政不但要除掉吕不韦,也要抛弃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这对秦王赢政来说,决不是一件好事情,那就意味着吕不韦所融进去的儒家思想完全被摒弃了,《吕氏春秋》所讲的杂家这一套也被秦王嬴政抛弃了。吕不韦死后,秦王赢政身边就缺了一个重要的助手,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君主,身边一定有许多杰出的人才辅佐。那么吕不韦死后,赢政会选择谁作为他的主要助手呢?我们下次再讲。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1:李斯为政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1:李斯为政
      [画外音]上一集讲到,秦王赢政十年,由于嫪毐叛乱事件牵扯到吕不韦,吕不韦被逼自杀,秦王赢政从此失去了治国的一个关键助手。为了统一天下,在吕不韦之后,秦王赢政又起用了原来名不见经传的李斯,从此秦王赢政在李斯的辅佐下,一步步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创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秦王赢政的历史功绩中,李斯功不可没。可是李斯是楚国人,而且出身于平民,那么李斯究竟是如何登上秦国政坛的呢?他为秦国的统一究竟做出哪些贡献呢?
      李斯是赢政即位以后,取代吕不韦辅佐秦王赢政的最重要的助手。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也就是今天河南上蔡人。李斯年轻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有一次李斯上厕所,看见厕所里的老鼠生活环境非常差,而且人和狗一去,它就得逃。过了一段时间,李斯到粮仓里去,又看见了老鼠。前面的老鼠我们叫厕鼠,粮仓这个老鼠我们叫仓鼠。他看见粮仓里的老鼠生存环境非常好,宽大的粮仓,吃不尽的粮食,也没有东西去惊扰它,李斯很感慨,就讲了一句话,他说一个人贤和不肖,不肖就是不贤,说一个人能不能够变成一个有才能的人,其实就在于他所处的位置。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们很多研究史学的人,都把这个故事叫做“老鼠哲学”,而且从老鼠哲学中推断,李斯这个人很自私,他一心一意想保住的,就是他在粮食堆里的那个生存环境。我觉得这个看法有一点偏激,我觉得李斯看见厕鼠和仓鼠,实际上是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生感悟:一个人的一生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处在什么样的平台。仓鼠和厕鼠的区别就在于仓和厕两个平台不一样,这是李斯很独到的一种人生感悟。
      李斯开始是在郡府中间做一个小吏,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他就不愿意再做小吏了。他辞去了小吏的职务,跑到齐国去投奔当时的一个大师,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荀子。荀子是战国末年的一个著名的儒学大师,可以说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但是荀子的儒学和孔子的儒学有很大的不同,荀子着重研究的是如何治理一个国家,我们称之为帝王之术,也就是说怎么样当一个帝王,怎么样辅佐一个人让他成为帝王。李斯就跟着荀子开始了他的学习,学习完以后,李斯面临一个抉择,因为李斯懂得了平台的重要性,所以李斯在做选择的时候,他把天下的各个国家作了一个分析。他觉得,只有到秦国去,才能实现他的人生抱负,也只有秦国能够提供给他一个广阔的平台,所以李斯就决定西行入秦。临走之前他和老师荀子有一番对话,荀子就问他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目前各国正在争雄,只有秦国可以吞并天下来称帝,所以这是我施展才华的一个机会,不能错过。而且李斯认为,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所以决定入秦。李斯入秦的时候,正是庄襄王子楚这个时期,这时候秦国统一天下的大趋势已经更加明朗化了。李斯选择入秦,表明了这个人政治上的敏锐。但是李斯赶到秦国去的时候,很不巧,庄襄王子楚病故了,他去到的时候,是秦王赢政即位了。赢政即位的前九年,由吕不韦来主政,而这个时候赢政才13岁。所以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审时度势,投奔到吕不韦的门下,做了吕不韦的门客。当然李斯不是一个一般的人,李斯是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人。怀才就像怀孕,终究是要被发现的,吕不韦很快就发现,李斯非常有才。史书记载四个字:“不韦贤之”,就是吕不韦认为李斯很有才华。吕不韦从自己的三千门客中间,把李斯提拔为郎,郎是一个侍从,跟随吕不韦身边,这样李斯就有机会接触到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秦王赢政。有一次,他利用见到赢政的机会,又给赢政讲了一番道理,他说凡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君王,都必须抓住时机。秦国历史上,秦穆公曾经非常强大,但是那个时候时机不到,不能够统一六国。秦孝公变法以后,秦国很强大,但是强大得还不足以并吞天下。现在的情况不同,现在的时机是对秦国最好的时机。如果抓住这个时机统一天下,那就好像在厨房里搞个大扫除一样简单。李斯第一次见到赢政,就提出来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统一六国的时间,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李斯的话非常符合赢政的想法,所以很赏识李斯,提拔他做了长史。秦国的好几个部门都设立长史,因为史书记载的匮乏,我们不知道李斯在什么部门担任长史,但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来,李斯这个时候已经从吕不韦的相府之门来到了中央政府,这是人生跨越的一大步。第二次他见到秦王赢政的时候,又提了一个建议,他说秦国对六国的统一战争,要两手并用。一方面使用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要不惜金钱,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关系。赢政采纳了他的意见,而且很奏效,这样,李斯又被秦王赢政提拔为客卿,客是指六国之人在秦国做官。我们知道,卿是一个高等的爵位,也就是一个高级的职务。客卿不是一个实职,不是实实在在的,是指六国之人在秦国做高级顾问。当然这个高级顾问很重要,再前进一小步,就能成为秦国的重臣。
(话外音):李斯到秦国以后,先在吕不韦门下做门客,后来又在秦王嬴政面前初露锋芒,他对统一六国方面的独到见解与秦王嬴政不谋而合,李斯很快被提升为客卿,照此下去李斯在秦国的位置离重臣只有一步之遥,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秦国突然出现了一个改变李斯命运的逐客事件。

      秦王赢政十年,吕不韦被免了相国,也就在当年,赢政突然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六国之人,李斯也在被赶之列,这就是所谓的逐客事件。秦国从穆公以来,一向是网罗天下人才的,秦王赢政为什么突然间要驱逐六国人才呢?这个事实际上和一个国家有关,这个国家就是韩国。从昭襄王时期,有一个重要的谋士范睢,曾经向昭襄王建议,要实行一个远交近攻的方针。远方的国家要交往,近处的要不断发动战争,占领他们的土地。所以从范睢这个远交近攻的策略提出以后,秦国就不断蚕食和他接近的韩国,韩国的领土不断缩水。韩国在这种危机关头就要想办法保护自己的生存,韩国想个什么办法呢?怎样才能耗费秦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让他不能集中精力来攻打韩国。想来想去就一个办法,让秦国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是搞水利工程,而且觉得秦国爱干这类事,所以他们就派了一个间谍,这个间谍叫郑国。郑国是个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以后,游说了秦王,说要修一条长达300多里的水渠,从西向东,横贯整个渭北高原。水渠建好以后,有两大好处,一个可以灌溉关中四百多万亩的土地,解决了水利灌溉的问题。再一个,水渠携带了大量泥沙,携带泥沙的水渠水可以淤灌盐碱地,盐碱地经过淤灌以后可以变成良田,增加很多生产粮食的土地。所以赢政就同意修建这样一条水渠,这个水渠后来就被称为郑国渠。但这个水渠正在修筑期间,郑国间谍的身份暴露了,秦王赢政非常生气,因为前面有嫪毐事件,有吕不韦事件,现在又发现郑国是间谍,心里比较窝火。而这个时候,郑国就向秦王做了一个解释,说我确实是韩国的间谍,但是我来修水渠,修好以后,对你秦国的农业非常有利,最大的受益者是秦国,秦国从此解决了粮食问题,整个关中成了重要的粮食产地,你灭六国的粮食问题就解决了。赢政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不再追究了,让郑国继续修这个渠。因为郑国是间谍,身份暴露以后,赢政还要用他,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秦国的旧贵族想借着郑国这个间谍案,发动一场逐客事件,把所有外来的人一律赶走。因为从穆公,孝公以来,秦国一直在人才上实行的是个大战略,六国人才一律重用。但是,重用六国人才的同时,带来一个负面影响。因为官位就这么多,如果给了六国的有才之士,秦国的人,特别是秦国的贵族,原有的旧贵族,就失去了很多重要的职务。所以它是富了秦国,强了秦国,却伤了旧贵族。所以旧贵族想发动一场驱逐行动,他们给秦王赢政说了一段话:“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说来秦国的人,都是为了自己国家服务,来离间秦国的,应该一律赶走。当然,赶走的人中间,首选的不是一般的六国人,首选的是客卿,因为客卿占据高位,是他们攻击的首选。而这个时候,秦王赢政九年的嫪毐事件,十年免了吕不韦的官,紧接着爆发郑国间谍事件,所以秦王赢政也很窝火,再加上旧贵族借机发力,赢政也顶不住了,就突然发飚,下令把所有六国来的人一律驱逐,这就是所谓的逐客事件。
(话外音):秦王嬴政所制造的逐客事件,在秦国政坛上的六国客卿中,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很多人不得不收拾行囊离开秦国,李斯是楚国人,他也难逃被驱逐的厄运,那么即将成为秦国重臣的李斯,他的心情如何。
      李斯这个时候是最窝火的,也最愤怒,所以李斯在离开秦国的都城回六国去的途中,内心愤愤不平,就给赢政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谏逐客书》。这个《谏逐客书》呈上去以后,赢政看到了,立即下令,停止逐客。李斯的《谏逐客书》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力量?因为它击中了赢政的三根软肋。第一,李斯指出,客卿对秦国有大功;第二,逐客是重物轻人;第三,逐客是帮助六国。《谏逐客书》中最重要的是这三条,我们一条一条来说。
      第一条,李斯的原话是“客何负于秦啊”,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秦国几代有作为的君王,秦穆公用的是百里奚,謇叔和由余,这三个人都是六国之人。秦孝公用的商鞅也不是秦国人,秦惠文王用的张仪,秦昭襄王用的范睢都是六国的人。如果没有客卿,也就没有秦国的崛起,也就没有功勋卓著的秦国国君。穆公,孝公,惠文王,昭襄王都是因为客卿的帮助,才成为秦国崛起之路上的四座丰碑,这是历史事实。李斯把这个事实一摆,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最有说服力,就击中了秦王的第一根软肋。
      第二条,重物轻人。李斯很会说话,说秦国出产什么东西呢?六国的宝物秦王一个都不想放弃,像隋侯珠,和氏璧都不是秦国出的,但你秦王赢政都想得到。如果你只要你秦国的,六国的宝物,天下的宝物就都不要了吗?这是对宝物。第二对美女,无论江南的美女,燕赵的美女,你秦王赢政见一个爱一个,你没有说不是秦国出生的,就一律不要,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对宝物,对美女都不论国籍,唯独对人才要讲国籍,那你这个跨国公司还怎样经营?这话说的非常有分量。
      第三,逐客的结果帮助六国。因为任何一个时代,人才都是稀缺资源,只有那么多,秦国不要,那不是把人才赶到六国去帮助六国吗?这些人才去帮助六国对秦国有什么好处?这又击中了秦王赢政的第三根软肋。最后李斯总结了一句话,说你这个逐客“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说你这不是统一天下的好办法,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拙劣的做法。
      秦王赢政的软肋一被击中,我们看赢政的表现,立即下令,收回成命,把所有被逐的客召回来。这件事,我觉得秦王赢政很不简单。我们一讲秦始皇,都讲秦始皇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实行暴政,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前期的秦王赢政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很有魅力的人。就这件逐客令收回来看,他需要三条,第一是胸怀,如果没有求贤若渴的胸怀,没有统一天下的胸怀,不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