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帝王悟经典人生-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你一时之急,我愿意北回幽州助你成就大计。”世祖听后很高兴。耿弇回到上谷,杀了韦顺等人。
此时,长安的政治混乱,内有民众起义,外有四方的背叛。
梁王刘永在唯阳擅自发令,公孙述在巴、蜀称王,李宪自立为淮南王,李丰自称为楚黎王,张步举兵琅琊,董宪举兵东海,延岑举兵汉中,田戎举兵夷陵,他们都设置将帅,侵略周围郡县。另外,像赤眉、铜马这样的团伙,不计其数。
世祖以仁义之举平定了这些叛乱。
当初,铜马军投降,又感到不安。世祖知道他们的想法后,命令他们各归阵营约束兵马,自己骑着马按照行列安排阵势,投降的人都说:“大王对咱们推心置腹,怎么能不以死相报呢?”因此都真心归服世祖。
第七编 君道之吸取兴衰成败之教训(21)
世祖派耿弇讨伐张步,张步派大将费邑屯兵城下,又分一部分兵驻守祝阿,另外在太行、钟城列几十座阵营等待耿弇的军队。耿弇渡过黄河,先攻打祝阿。从早晨开始攻城,不到中午就攻下了,故意让开包围的一角,让祝阿的兵士得以逃奔钟城。钟城人听说祝阿的军队溃败,非常害怕,放弃钟城逃跑了。费邑分派他的弟弟费敢把守巨里。耿弇进兵威胁巨里,并派人多伐树木,扬言要填塞壕沟攻城。几天后,有投降耿弇的人说:费邑听说耿弇要攻打巨里,打算前来救援。耿弇于是下令:“过三天全力攻打巨里。”暗地里放了俘虏,让他回费邑军中。回来的人果然把耿攻巨里的日期告诉了费邑。到了攻城那天,费邑亲自率兵救巨里。耿弇高兴地对诸将说:“我之所以准备攻城的工具,是想引诱费邑来。现在他来了,我求之不得。”于是分派三千人把守巨里,自带精兵登上高坡,利用高处与邑军会战,阵前斩首了费邑。把费邑的首级挂到巨里城。城中的人害怕,费敢率军逃跑,归降张步。张步当时在剧地,派自己的弟弟张蓝把守西安,各郡太守把守临淄,两地相距四十里。耿弇进军驻扎在两个城池之间。耿弇见西安城虽小,但很坚固;临淄城虽大,但很容易攻打。于是下令各部五天后攻西安城。张蓝听说后,日夜警惕防守。到攻城的那天半夜,耿弇下令各将领都在寝席上进食,天亮到临淄城,出其不意,半天攻下了城池,占领了临淄。张蓝害怕,带领军队逃回剧地。耿弇命令兵士不得随意抢掠,必须等张步到了,才攻打。以此来激怒张步。张听说后,大笑,到临淄攻打耿弇,耿弇先出兵临淄水上,想用骑兵冲击张步的军队。耿弇怕挫了张步军的锐气,使张步不敢前进,故意表示软弱来长敌军的气焰,带兵回到小城,陈兵在内。张步军队气焰很盛,直攻耿弇的阵营,与刘歆会战。耿弇登上王宫已坏的高台上观战,见刘歆与张步军交锋自带精兵,横冲张步军阵中,大败张步军。张步军逃跑,投降世祖。
赤眉军进函谷关,攻打更始。世祖派邓禹带兵向西,乘更始、赤眉之乱从中取利。于是诸将上尊帝号,命有司在南千秋亭五城陌设立祭坛,世祖即皇帝位。十月,摆驾东都洛阳,赤眉军投降。大司徒邓禹、冯异、邓弘等人征讨赤眉军。冯异说:“我曾与敌军对抗于华阴,经过几十天,虽然多次捕获敌军勇将,但是余兵还很多,可以施加恩德引诱,直接打很难。皇上派各位将军驻扎渑池,为了让贼军向东,我带兵攻敌西部,一举就可攻破,这是万无一失的计策。”邓禹、邓弘不采纳冯异的建议,于是与赤眉军大战。赤眉军假装溃败,抛弃辎重逃跑,车上都装着土,土上盖着豆子,士兵饥饿,争先抢豆吃。赤眉军还兵,攻击邓弘的军队,邓弘军溃败,冯异和邓禹救了他。赤眉军稍向后撤退,冯异回营约期与赤眉军作战。冯异让士兵换上与赤眉军相同的军装,埋伏在路的两侧。第二天,赤眉军派一万人攻打冯异的先头部队,冯异分兵救援,敌军见对方势力软弱,于是全力攻打。冯异纵兵大战,到中午,敌军士气衰落,路两侧的伏兵突然起来,衣服与赤眉军混杂,赤眉军不能识别,于是惊慌溃败。赤眉军君臣投降,捧着皇帝玺绶进献世祖。
世祖的军队取得了节节的胜利,士兵士气锐不可当,一口气又平定了隗嚣,消灭了公孙述,天下大事已定,世祖成功登上帝位。
世祖六十三岁卒于南宫中,一代枭雄就此长眠,但他的丰功伟绩却鼓舞着后人。世祖善用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仁德取得天下的美德值得历代君王效仿。
第八编 君道之好君道造就好臣道(1)
为君者要想建功立业,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臣子。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永远依靠的,因为事情总在变化。所以,只能依赖自己,要不断地修炼提高自己品行修养,即让自己做一个有道之君。惟有自己有道,方能令臣子有道。君道好则臣道善;君道劣则臣道邪。为君者想拥有万世基业,必须掌握君臣之道。
一、管理要以人为本
治国安邦的道理要易记易守,方法应简便易行,更要符合人情事理,不能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应该以人为本。
刘安说:“日、月是最光明、最伟大的,然而仍有照不到的地方,是因为它们高悬在万物之上。灯和蜡烛虽然微小,但世上却不能缺少它,因为它的光明能照到日、月所照不到的角落,而且更为人们所需要。”
由此看来,治国之策,以能实行为贵,是由来已久的道理。所以古代圣君设置官吏,规范官吏,使他们各司其职,从而达到共同治理的目的。
《淮南子》说:“救助溺水的人,给他金玉,不如给他一根绳子。”韩非子说:“很多天吃不上饭的人,让他有了黄粱米饭和肉食之后再吃,饿着的人一定不同意。”所以说帮助饥饿欲昏之人,不能等待细烹的美味;溺水待救的人也等不得正步慢行。
这就是说,解决问题需以行得通为贵,才能把事情办好。
韩非子说:“所谓智谋之人讲的微妙之言,即使是智力较高的人也感到难以理解。现在为普通人立法,却尽讲智力较高的人也难以明白的道理,那么普通人就更弄不明白了。所以糟糠都吃不饱的人,是不会等待有了精米细肉后再吃饭的;连粗麻短衣都穿不上的人,是不会有了绣花的绸衣才肯穿的。由此说来,治理国家,急迫的事还解决不了的话,可以缓一步的事情就用不着去做。现在所要治理的是人间之事,村夫农妇都能明白的道理不采用,而去采用上智之人都难以理解的高深理论,这与人情相距太远了。所以,玄虚高深的理论不能治国。”
现在人们所说的非凡之士都是些与众不同、行为怪僻的人。他们推举恬淡的学问,讲些恍惚的道理。可是有人认为恬淡是无用的道理,恍惚是没原则的说法。人生在世,一定要侍奉君王,孝敬父母。而侍奉君王、孝养父母是不能用恬淡无为之人的,必须用讲究忠诚信义的人。而讲究忠诚信义就不能恍惚。可见恍惚的道理,恬淡的学问,都是不利于治理天下的无用之术。
对士人考察之后才了解任用他,不是明智的做法,因为人是考察不完的,有才德的人才能做的事,不能当作普遍的标准。
尹文子说:“凡是虽有道理却无益于治国的事,君子不去谈论它;虽然有能力但对具体事情没好处的,君子不必去做。所以君子所谈论的,不越出名法和权术;君子所做的,不超出种田务农,行军布阵的事情。”这就是说,有益的才去做。
所以说:小人所说的都是关于儒家、墨家孰是孰非的争论,所做的都是些固执、偏激、伪饰的行为。这不过是追求名声而已,所以英明的君王才诛杀他们。
虽然世上确有些人,品行想要比别人高,办事要比别人强,能言善辩的出群,勇力又能超众。但是,出众的品行却并不能教化人民;超众的办事能力不能解决当务之急;杰出的口才也不能去说服千家万户;过人之勇,却不一定能征善战,这四种超众之处,不过是产生祸乱的根源而已。
所以说,品行尽善的,使人不能随心所欲;弄巧的,使一般人不能插手。这独善、独巧的人,其实也未穷尽巧和善的道理。所以圣人所推崇的,不以一人独自治理为贵,以能和大家共同治理为贵。应推崇工匠的巧技,但不以一人独巧为贵,而以有和大家一样的巧技为贵。
文子说:“有先知远见,有过人的才华,但治理国家不能以此要求众人。有广博的知识,超人的记忆力,能言善辩的口才,这是人聪明智慧的流露,但明智的君王不能以此要求臣下。傲视一切,轻贱别人,不受流俗的污染,这是士大夫高尚的品行,但治理国家不把它当作教化百姓的标准。所以,那些高不可攀的表现,不能作为衡量百姓的标准。那些一般人比不上的品德,不能当作一国的风俗。所以国家太平,可以和愚人一起守成;军队强大,可以和怯懦的人并肩作战。用不着等待古代英俊杰出的人物出现而人可以自足的原因,就是按照他们现有的品质、能力兼容并用而已。”
文子这些话,是认为圣明的君王不能用先知远见、博闻强记、傲视别人三事来教化天下百姓,不能让百姓把这作为行动的规范和风俗。如今只要随其风土人情,以务农耕稼、行军作战为教化,委婉地附和众人,随同流俗而已,而不是以独能独勇为贵。
所以,圣人顺应天地之道来通过险阻。
《淮南子》说;“能够体悟大道的就会安逸而不会陷入困境;依仗自己的一定劳而无功。离朱的眼睛,能看清百步之外的针,却看不到泉水中的游鱼。师旷的耳朵,能听出风的节奏却听不到十里之外的声音。所以,一个人能力再强,也不能把三亩大的宅院治理好;但遵循大道的规律,依从天地之法则,宇宙六合也不难治理得均衡公正。”这就是顺应天地之道来通过险阻的意思。
树立法度来理顺各种差别。
第八编 君道之好君道造就好臣道(2)
尹文子说:“士、农、工、商,无论在乡里、在州县,都是有差别的。农民和农民谈论粮食收获;士大夫和士大夫谈论品行;工匠与工匠谈论技巧;商人和商人谈论货物价格。所以士大夫不会失去品行;工匠不会有做不了的活计;农民不会花费无用的气力;商人不会折损本钱。这就是立法度来理顺各种差别。使聪明的人和愚笨的人互不轻视,心能巧的和粗俗的互不抛弃,这是最好的治理国家的办法。
所以,叔孙通要制定礼仪,汉高祖说:“恐怕很难施行吧!”叔孙通说:“礼制只要是顺应时世人情而制定的,就应该能行得通。”
张释之对文帝讲论治国的道理,文帝说:“讲得简单些,不要有太高深的道理,现在可以施行的就好。”
文帝此言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如果治理国家不依从世俗需要的事去做,而以高深奇异为主,那就是犯了饥饿多日的人让他等待黄粱米饭和肉食,借给别人金玉珍宝去拯救溺水者一样的错误。
过去,楚国的公输般,宋国的墨翟,能使木鸢飞上天,但并无实际用途。汉代的张衡能使车的三个轮子自己运转。魏国的马钧能制出会吹箫的木人。但假如没有实际用途,做这些东西,就是废功损力、劳民伤财,害处太多了。《庄子》记载:朱汗漫跟支离益学习杀龙的技术,花费了千金的学费,但学成之后,却没有地方使用。
尹文子说:“治国的根本在于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超出这些去弄别的,即使能统括天地,缠绕万物,却属于治国之外的道理,对天下众生来说,既不能吃,又不能用。所以圣明之君一定置之不言。”
故为君者欲立法行事,关键在于切合实际,不应好高骛远,否则,将是败事之举,只能离成就王业越来越远。
二、君王要善于应变
许多事情表面上看起来相似,但本质不同。这并不是事情本身怪异,而是由于时势变化造成的。君王成功的关键在于能经常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而不拘泥于教条,抱残守缺。不懂得随机应变,就会出现同样的决策导致相反的结果的情况。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发人深省。
例1:秦末陈胜发动蕲地民众造反,攻占了陈地。陈地的豪杰父老们对陈胜说:“将军你披着坚固的铠甲,掌着锋利的武器,率领士兵讨伐无道的暴秦,光复楚国的社稷,以将军的功劳和德望应该成为帝王。”陈胜征求陈余、张耳两人的意见。他们两人回答说:“将军你怒目张胆,挺身而出,多次冒生命危险却不为自己的生命考虑,替天下人清除残暴的君王。现在刚刚攻下陈地便要称王,这就向天下人显示出了贪图富贵的私心。希望将军现在不要称王,而是迅速率兵前进,派人扶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王室的后代,为自己树立朋党。如果能这样,就用不着继续在战场上战斗,就可以讨伐残暴的秦皇,占据咸阳,来号令诸侯,那么你的帝王之业便能成就了。如果在陈地自立为王,恐怕天下人便涣散了。”
例2:楚、汉相争的时候,郦食其为刘邦谋划如何对付项羽,他说:“从前商汤讨伐夏桀,推翻夏朝后封夏桀的后代在杞地。周武王讨伐殷纣,推翻商朝以后,封前王的后代在宋地。现在秦皇丧失仁德,侵夺了诸侯的领地,消灭了六国诸侯的后代,使他们没有立锥之地。陛下你如果真能重新扶立六国诸侯的后代,那么六国君臣以及百姓一定感激陛下的恩德,都会闻风仰慕,愿做大王的臣民。你的恩德与仁义一旦得到推行,就可以称霸诸侯,项羽也会老老实实地臣服了。”可是张良听说后,却对刘邦说:“如果真的采纳郦食其的计策,那么陛下就完了。”刘邦说:“为什么呢?”张良提出八条理由,他说道;“从前商汤讨伐夏桀,之所以把夏桀的后人封在杞地,是因为他估计能制夏桀于死命。现在陛下能制项羽于死命吗?这是不可以的第一条;武王攻伐殷纣,马上用特殊的标志把商容的里门标示出来,以示对贤者的尊敬;又把箕子从监狱放出来,整修比干的坟墓。现在陛下你能够去整修圣人的坟墓,标出贤者的里门,到智者的门前去致敬吗?这是不可以的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