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简单实用成功学:改变你一生的108个心理学法则 >

第6部分

简单实用成功学:改变你一生的108个心理学法则-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我们反而觉得他很坦率,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心里会感觉更加踏实。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隐秘世界中,人与人之间总有一些隔阂和戒备,而自我暴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融化这层隔阂,使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与接纳,相处更加融洽、和谐。
伟伟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女孩。她的朋友这样评价她,任何人都很难从这个女孩身上获得有用的信息。她似乎有意要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自己被他人了解。
她从来不跟他人讨论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其他方面的生活。比如,朋友们一起去酒吧,每次别人问她爱喝什么,或是要点什么的时候,她总是把手一推,你们先点吧,我到时候再说。她总是最后一个点饮料,生怕别人知道她喜欢喝什么、讨厌喝什么似的。后来每次大家都不问她,也不管她了。同事们上下班,都是有说有笑,就只有她独来独往。再比如,某天这个女孩中午吃饭回来,朋友随口问她:“今天和谁一起共进午餐呀?”本来就是随口问的一句话,这个女孩却一本正经地回答:“和别人!”这样的回答其实等于没回答。潜台词实际上就是“我不愿意回答”或是“我不想回答”。
慢慢地,朋友们都觉得跟她没有共同语言,没什么可说的了。所以,她基本上是自己把自己给孤立起来了。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年轻人跟这个女孩一样,穿着“防护衣”,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让人看不到她的内心、她的个性、她的兴趣,甚至某一个小小的意见。无论别人如何敲打她的心门,她总是关闭得严严实实。
这样的人,很难与人亲密的相处。要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要让人接纳你,而要让人接纳你,首先又需要让人了解你。
心理学家奥特曼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信任程度的提高,双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己。”一般情况下,关系越密切,人们的自我暴露就越广泛、越深刻。因此,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成了测量人际关系深浅的“尺度”。自我暴露的层次越深,说明双方的交情越深,关系越融洽;相反,如果对方对自己的私生活讳莫如深,则表明他对你心存戒心,并没有把你当做他的知心朋友。
心理学将自我暴露的层次由浅到深,划分为4个层次。首先,是情趣爱好方面,比如饮食习惯、偏好等;其次,是态度,如对人的看法,对政府和时事的评价等;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比如自己的自卑情结和家人的关系等;第四,是隐私方面,比如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等。
当然,无论两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密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不愿为任何人所知的秘密。自我暴露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分寸。恰如其分地自我暴露能够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而过早、太少和太多的自我暴露反而让双方更加疏远。过早的自我暴露容易引起对方的慌乱和怀疑,进而产生自我防卫的措施,反而拉大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太少的暴露不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而过多的暴露又容易让人产生厌恶的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彼此自我暴露的程度要趋于一致,暴露的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对比较亲密的朋友可以做较多的暴露,对泛泛之交可以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有些人不喜欢别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非常看重自己的隐私,希望有独立的、不被干扰的、不被侵犯的生活。他们习惯了一个人与电视、电脑为伴,但是没有可以倾诉心曲的好友,他们也会感到寂寞。
对他们来说,敞开心扉,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别人,显得非常重要。一直缩回自己的壳里是不可取的。



☆、留白效应:给别人留下适度的空间

“留白效应”中的“留白”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技法,即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后被人们应用到心理学中,即为:人们在沟通或者人际互动中,如果能够适当地给对方留下一些空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人际关系中,与人相处的时候,要给对方留下一个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在做事情的时候,要适当地给对方以喘息的机会,让其有思考、反思的时间。例如,彼此间意见相悖时,不要急于反驳对方,而应先让对方有表达自己意见、观点的机会,然后再下定论。
20世纪初,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不幸被盗,结果出人意料的是,该画被盗后,竟然引来人们纷纷到博物馆观看原来挂过这幅画的那面空墙。两年过去后,人们吃惊地发现到博物馆前来观看那面墙的人,竟然比过去12年前欣赏这幅画的观众还多一倍。
《蒙娜丽莎》被盗后引起的异常反应,正是留白效应的作用。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与人相处也一样,你越是紧跟着对方,想将其抓得越紧,彼此就越容易出现隔阂,越是想要摆脱彼此间令人厌烦的琐碎之事,陷得会越深。只有让彼此留有自由的空间,那么你们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很奇妙,未靠近时,总想靠近对方,以为贴在一起才显得感情深厚;可是当真靠近在一起的时候,却又显得很苛刻,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让彼此辛苦经营的感情破裂。所以,对周围同事、亲戚、朋友,与其因为太过接近而产生摩擦、伤痕,不如在相处的一开始便给对方留有一定的空间,以免触礁。
为人处世中给对方留有空白,事实上不难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出色的演讲家,如果你一直滔滔不绝地说,没有适当的停顿给听众以反应、思考的时间,那么即使他演讲得振振有词,最终也会遭到听众的质疑;相反,如果他在演讲的过程中适当停顿,并能够在高潮之处调动听众的积极性,那么即使他在演讲中偶尔出现小的失误,也能够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这就是空白效应。
世上的任何东西、任何事情,如果你太过近距离接触,不留有足够的空间,都会发现它的瑕疵、弱势、缺点。世上任何一个与你相关的人,如果你与他时时刻刻在一起,每分每秒不离开,那么即使是亲密无间的爱人,有一天也会因为彼此间的赤裸裸,不再相互吸引,相互容纳。一块看上去完美无瑕的玉,如果你用放大镜看,便会发现它的瑕疵,进而认为玉石也不过是普通石头中的一种。
留白效应告诉人们,生活中,无论是与人相处,还是做事情,在适当的时候运用无声胜有声、有无相生的方法也是一种智慧。这种“留白”留出空间的智慧,运用到人际关系中,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很多人为了增加彼此间的亲密感,经常和对方“浸泡”在一起,有的人为了让朋友信任自己,经常会把自己的一切向对方和盘托出,自认为这是一种明智之举。事实上,这是一种轻视自我的冒险行为,不仅不会让朋友对你另眼相看,有时还会让对方对你产生厌烦感。
既然在人际关系中给对方留有适度空间如此重要,那么生活中人们该如何留有这样的空间呢?简单说,就是要给彼此一个距离,不要太过亲密,而这里的“不要太过亲密”是指日常生活中不能有太过频繁琐碎的接触。不但如此,还要保持彼此心灵上的沟通,而感情上相互理解、安慰;在朋友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纠缠于生活的琐碎。



☆、交往适度定律:对人太好也是错

如果你别对人适度好,可能得到别人相应的回报;但是你对别人过度好,却可能无法得到别人的回报。这叫做“交往适度定律”。
“交往适度定律”告诉我们,对别人过分好,反而不利于和对方的交往。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你对别人过分好,也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过度投资”,可能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呢?
对于一个有劳动能力、理智健全的人来说,独立和付出是个性成长的需要。人际交往中如不能满足这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
心理学家霍曼斯曾提出,人与人的交往本质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一样,就是,人们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但是,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让人心理失去平衡,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而在心理上产生愧疚感。这种心理会使受惠的一方选择运离。
初入社交圈的人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使关系更融洽、密切,而事实恰恰相反。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待别人要留有余地,最好不要把好事一次做尽,或者要给对方回报的机会。
第二个不良后果是,对对方过好,可能会使对方对这种恩情感到麻木,而一旦达不到原来的标准,反而可能引起对方的不满。古话说“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就是这个道理。
就像任何事情都要以适度为好,过犹不及,在人际交往中对别人好也需要适度。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不能溺爱和娇惯,以免孩子对父母的爱不懂感激;夫妻之间如果只知付出,不求回报,也会让对方变得习以为常,不懂珍惜;朋友之间,一方对另一方长期的无私帮助,可能会让双方的关系失衡,最后反目成仇。
如果人们能够在关心中提出批评性的建议,并在建议中充满了鼓励、赞扬、支持的态度,这种批评不仅不伤人的感情,不伤人的自尊心,还能激发人向善的良心,使人的积极性始终维持在良好的行为上。
第三个不良后果是,你对别人过分好,容易让别人觉得你心太软,不怕你,对你无所忌惮。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善良之辈,所以让自己有点威严,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也让自己更有影响能力。如果你总是对别人太好,会让人觉得你善良而软弱,容易利用。
张亮为人本分老实,非常勤恳。有一天,他突然对朋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尽心尽力地为别人好,事事都为别人着想,到头来,似乎还不如那些自私的人受欢迎啊!”
表面看来,这个道理好像很难懂,实际上很简单。人总是有种惯性,要对一个人好,就只能对他越来越好,似乎这样才符合人的心理规律。这样一来,你的好就被视为理所当然了,任何人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去享受你的好,好像你的付出是应该的。
如果有一天你做的让他觉得不是很满意,即使是一点点的不满意,那么你之前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有可能被抹杀,最后,你被记住的也许就只有你对他的那点不好。当你的好来得太容易,容易到让别人不愿意珍惜的时候,你的好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了。而相反的是,当一个平日里很冷漠的人突然心血来潮表现出一点热情的时候,就可以令人喜出望外,感到惊奇。



☆、跷跷板定律:人际交往收支平衡

要让对方高一些,就必须使自己低一些,要让自己高一些,就必须使对方低一些,这就是在人类行为意识领域占举足轻重作用的“跷跷板定律”。竞争双方,出现“你高我低,或我高你低”的现象,就是“跷跷板效应”;竞争双方,为“抬高自己而压低对手”的现象,就是“跷跷板原理”。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相互给予彼此所需要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清。
其实,以自我为中心,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障碍,它会阻止你的人际关系正常发展。因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任何事情,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因此,这类人缺少朋友。
其实,我们每个人做每件事,都希望实现利益最大化,人际交往也一样。没有一个人愿意对他人无偿地付出,也没有一个人会得到他人无偿地付出。一段稳定的人际关系,必须保持相互交换的平衡。
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人踩跷跷板一样,和谐相处就要保持双方支出的平衡和对等。一旦彼此的交换不对等,那么就会像跷跷板一样失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跷跷板定律。
凡事只想到自己,而不顾他人的人,大多是自私的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虽然维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整个人际交往却失去了互动的乐趣,因而变得索然无味。对有的人来说,“自私”是有意识的,而有的人则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自私,是个性问题,比如那些天生就爱占小便宜、斤斤计较的人;而无意识的自私,是社交技巧的问题。无论是个性使然,还是不懂得社交技巧,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地认识到人际交往中彼此付出的对等问题。要保持利益的互惠,要注意下面几点。
1.平等相待每个人
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无论职务高低、知识多寡、贫富差距、身体强弱、年龄长幼,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绝不能抬高自己而轻视他人,或是凭着自己有一些优势而拒人于千里之外。另外,在人际交往中,对于所有的人,我们都应该给予应有的尊重,尊重他人的人格、个性习惯、情感爱好和隐私等。
2.尽量帮助他人
在学校的道德教育课上,老师经常强调“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其实,如果功利一点地去看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为了自己而帮助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如果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没有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当你深陷困境的时候,你也就没有资格向别人求助。所以,年轻人应该知道,帮助他人不仅仅是一种美德。
3.增加自己“被利用”的价值
既然交际是利益的相互交换,如果你要受人欢迎,吸引他人的话,那么就需要增加你“被利用”的价值。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那些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和保持;而那些对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