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成熟-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附上标题:谁认识这个人?在盖茨创业20年后,几乎所有的美国小孩都认识他,他也成为世界上许多青少年的偶像。他的照片比迈克尔·乔丹的见报率还高,稍带着狡黠微笑的形象成了各类报刊杂志的金招牌。
到20世纪终结的时候,盖茨的个人资产已经达到570亿美元,数次占据美国《财富》杂志的世界富豪排名榜榜首。
盖茨回忆说:“我之所以辍学,只因为我当时有个理想:创立第一家微电脑软件公司。而那理想不能耽搁。”
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有理想了,很美很美的那种。只是,有人一生都守着她,而且,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趁年轻绝不耽搁。而另一些人很快就丢得无影无踪了,而且,恋着大学文凭带来的优越和稳定,再也不愿意奋斗。这就是一种人与另一种人的区别。
应该说,为了长远的目标而舍弃眼前的、看得见的利益,也是我们许许多多人难以做到的。哈佛大学是多少人的梦,是成功、权利、影响、伟大等等的象征。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届官员中有许多人毕业于哈佛,美国总统中也不乏哈佛校友。哈佛,为盖茨铺就了通向美好人生的红地毯。但是,盖茨选择了舍弃。
关键时刻,不要想着你会得到什么,而要想着你会失去什么。想得到的,想的多是眼前利益;想失去的,想的多是长远发展。
人世的道理,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大失大得,小失小得,不失不得。尤其是在人们欲望膨胀的时候,有舍弃的勇气是一种大智慧。在这上,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盖茨成功的意义。
☆选择是为了得,但必以失为前提。因为人总不情愿失,所以得的人也就不多。
☆屋里的东西越多,人的活动空间越少。人生也是这样,清理掉那些可用可不用的东西,我们才能轻松。
NO。21
懂得获取的是小聪明,懂得放弃的是大智慧
———不要哈佛法学学位的微软之王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太有名了,不仅因为他缔造了微软王国,曾是世界首富,还因为他勇于放弃哈佛大学法律学位,毅然弃学从商。为此,没人不赞佩。然而,有几个人能像他那样选择放弃?
引子
悟道
成功必须付出代价(1)
成功必须付出代价,越成功的人代价越大
157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在英国的一个拍卖会上,最后要拍卖的是一张很古老、很值钱的邮票。同样的邮票,世界上只有两张。
经过一番较量,富商洛克中标。他走上前台,高高举起那张邮票,得意地向台下的观众展示。台下的人们既羡慕又嫉妒。就在这时,洛克拿出一只很漂亮的打火机,把那张邮票点着了。人们哗然,议论纷纷。这是500万美元啊!你要是嫌钱多,干脆捐了多好……
洛克笑而不语。他的助手从一个金色的盒子里,拿出了另一张与刚才烧掉的一模一样的邮票。洛克接过来,对人们说:“各位请看,刚才被烧掉的邮票全世界只剩下两张,一张值500万美元,现在只剩一张了。你们说,这张值多少钱?”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在德国的乌尔姆城,父母都是犹太人。在读小学的时候,校长曾经冷冷地说:“你的儿子做什么都无关紧要,反正他将一事无成。”后来,他被勒令退学,因为“班上的风气都被你弄坏了。”爱因斯坦在瑞士读完高中,第一年考大学也未能如愿。但是,在1905年,他发现狭义相对论之后,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从此,爱因斯坦的名字和科学巨人连在了一起。
爱因斯坦的人生在我们今天看来称得上是辉煌的,但他却是孤独的,他一辈子生活在深深的孤独感中。他说:“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
在今天,所有的人都在赞颂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伟大神奇,不只是宇空的飞行和研究,就是在计算机领域,信息的存储,也都离不开他的理论。但在相对论刚刚创立的时候,他却为了他所追求的真理,把自己置于孤独的境地。
由于相对论的创立触动了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物理学,引起传统观念和势力的阻挠。先是物理学界和哲学界,后来又加上政治势力,都对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进行排斥和反对。科学被卷进了政治。
1920年,更大规模的敌视行动开始了。柏林大学的学生在爱因斯坦讲课时蓄意捣乱,爱因斯坦愤然离校。后来,柏林出现了一个专门攻击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魏兰德组织。他们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收买科学家,辱骂爱因斯坦。德国实验物理学家、1905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勒纳也对爱因斯坦进行恶毒攻击。魏兰德更是疯狂,居然在报纸上说“要杀死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被迫离开柏林。
1921年10月,爱因斯坦赴日本讲学,11月中旬途经上海,接到一份电报,得知瑞典科学院已经决定授予他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此,瑞典科学院评奖委员会受到来自德国科学界的指责,批评他们的行为太“轻率”了。
作为一代科学大师,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祖国被人变成了疯狂的野兽,杀戮仿佛变成了惟一的正义事业。他为此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保持了自己的操守。在一个为军国主义的暴行辩护的《文明世界的宣言》上,有93个科学家签名,另一个反战宣言《告欧洲人书》,只有4个人签名,其中之一,就是爱因斯坦。
在普鲁士科学院的会议厅里,爱因斯坦身旁的两把椅子是空的,没有人敢靠近他。他这样一个物理学家,被视为危险分子,他的周围充满了敌意。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从此,德国反对相对论的运动更加气势汹汹。正在美国的爱因斯坦对德国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他公开宣布不再回德国。4月1日,德国普鲁士科学院开除了最享有盛名的、堪称国之瑰宝的院士爱因斯坦。1933年5月10日午夜,在一片欢呼声中,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书籍被投进柏林国家歌剧院广场中央的火堆里。后来,一位从柏林来的朋友给爱因斯坦带来一本棕色封面的画册。画册的第一页就是爱因斯坦的大幅照片,并附有罗列罪行的说明文字,文字的下面是一个括弧,括弧里有4个小字:“尚未绞决。”
他的祖国抛弃了他,他周围的知识分子抛弃了他,他成了一个孤独者。
爱因斯坦的家庭和朋友也并不能成为他心灵的栖息地。爱因斯坦从不按传统习俗行事。传统习俗很浪费时间和精力,而爱因斯坦的工作首先要求他的却是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所以,他身上有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僻:他常常忘记带家里的钥匙,即使在结婚当天,婚礼结束后,他和新娘返回住所也不得不喊房东开门。在生活上,他不修边幅,头发蓬乱,以致来求见他的年轻人不敢相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后,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但是装束依然不变:一件浅灰色的毛衣,衣领上别着一只钢笔,甚至连面见罗斯福总统时也不穿袜子。
他身上缺少常人那种可能引起麻烦和不幸的感情,和他相处20多年的朋友从来没有看见他表现出嫉妒、虚荣、痛苦、愤怒、怨恨或个人野心,也许他丝毫不受这些感情的影响。因此,他也避免了为物质的东西而烦心。他主张生活简朴,因此剃胡须时只用安全刀片和水。朋友建议他使用剃须冷霜,他说:“只要刀片和水就行了。”朋友为了说服他,就送了他一管剃须冷霜。第二天,爱因斯坦好像有了什么重大发现那样洋洋得意:“你知道,它不扯胡须,使人感觉好极了。”冷霜用完了,他就又用刀片和水了。
他以拉小提琴为娱乐,却是一个不太高明的提琴手。他很少演奏现成的乐曲,而是喜欢拉即兴创作的准莫扎特主题,从中得到乐趣,得到科学的想象力。他用的也是一把廉价的小提琴。朋友赠他一把稍好些的提琴作为礼物,他却说:“琴太好了,我不配使用。”
成功必须付出代价(2)
有个匈牙利钢琴家名叫尼里基·哈齐,由于时运不济,人地生疏,被迫在一家餐厅当个钢琴伴奏者。从前在布达佩斯他是个公认的神童。美国的核物理学家、氢弹之父冯·卡门觉得很可惜,认为应该给他个显身手的机会。于是,他举办了一个欢迎爱因斯坦的宴会,特意把南加州的一大批艺术家和音乐会代理人请来听哈齐的演奏。晚上,大家请哈齐弹了几首曲子。这时,爱因斯坦的夫人心血来潮,要她的丈夫拉小提琴和哈齐合奏,大家对这个提议感到非常高兴。没想到,哈齐愤怒地大声嚷道:“我从来不为任何人伴奏!”说着,就真的不弹了,哈齐也就失去了为美国音乐界重视的机会。而爱因斯坦却兴致勃勃,照拉不误。大家为爱因斯坦热烈鼓掌,而把那位布达佩斯的神童忘得一干二净。
爱因斯坦是绝对的理论家。他对自己理论的实际应用没有丝毫的兴趣。他的E=mc2也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式———它表示任何已知物质中未释放出来的能量。但是爱因斯坦不愿意沿着大街去看一个反应堆制造原子能。他的光电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他却认为这一系列方程式相对来说并不重要———他也没有丝毫好奇心去观察他的理论是如何使电视成为现实的。
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他创立的理论十分深奥,只能使当时很有限的少数科学家感到激动,但是他的名字却在文明世界家喻户晓。他对自己造成的这种现象困惑不解。他说:“我有过好主意,其他人也有过。但是我的幸运在于被接受了。”社会公众如同洪水暴雨似的对他表示关注使他感到困惑。人们想会见他,陌生人在大街上会停步向他凝视和微笑,科学家、政治家、学生和家庭主妇写信给他,甚至他身上的东西,哪怕一颗扣子,也成了别人的圣物。以色列人民还请他去当总统。他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受到这种关注,为什么要把他作为与众不同的人突出出来。
一头卷曲的白发,一件普通毛衫加一只烟斗,加州理工学院人人都知道这个形象是谁。由于要求他写自传的人络绎不绝,爱因斯坦只好要求冯·卡门想个办法让他避避风头。卡门为他在洛杉矶奥列薇拉大街安排了一个住处,那是条艺术街,街上行人以留长胡子、穿羊毛衫而远近闻名,因此,他走在大街上从未碰上过麻烦。结果谁也没有认出这个人就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闻名世界后,许多国家邀请他去讲学。一次,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火车站里,官员们准备好了要为爱因斯坦的到来举办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却久久不见爱因斯坦到来。原来,爱因斯坦从另一个小站下了车,一手拎着皮箱,一手拎着小提琴,徒步向皇宫走去。
爱因斯坦为人坦率,心口如一,直言不讳。一次,他应邀出席一个“面向全国”的广播节目,有个播音员发现了这位科学巨匠,就擅自宣布爱因斯坦要向全国听众发表讲话。爱因斯坦非常反感,立刻站起来说:“我没有话要讲,因此讲不出什么话。今后如有话讲,再来向各位奉告。”说完,立刻就坐下了。
他拒绝著名作家的来访或很有成就的画家为他画像,很少有例外情况。只有一次他改变了态度。一位画家请求为爱因斯坦画像,自然被爱因斯坦拒绝:“不,不,不,我没有时间。”画家坦率地说:“但是我需要使用靠这幅画所得的钱啊!”爱因斯坦回答:“是这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当然可以坐下来让你画。”
这样一个按照自己的古怪方式生活、生活得非常自我的人是很难和别人相融合的。
他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是他大学的同学,一位坚强的女性,她出身于大学教师家庭,对家务并不在行,曾在学术上有前程。在爱因斯坦成名后,他同妻子的关系渐渐紧张起来。在他获得第二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思考和生活习惯,与妻子的关系终于无法维持,两个人只好分手。
后来他同爱尔莎结婚。这是一位出色的家庭主妇,家里的一切变得井井有条。他的妻子喜欢招待朋友到家里来喝茶,有时她为了让爱因斯坦休息一下也会叫他下楼和他们一起聊天。他的回答往往是粗暴的声音:“不!不!我不!再这样打扰我,我简直受不了了!”爱因斯坦并不需要这些,他需要的是宁静的思考,而不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他差不多独自生活在小阁楼里,那才是他自己的天地,他在那里几乎与世隔绝,全身心地和他研究的宇宙结合为一体。他在孤独中体会着快乐。
1936年,爱尔莎病逝。此后,更深的孤独一直陪伴着他。20世纪四五十年代,包括居里夫人、妹妹玛娅在内的亲朋好友相继去世,他遭受了沉重打击,孤独感伤不时流露出来。特别是当他看到,由他和一些科学家为了维护和平而建议美国研制的核武器,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时,他自责不已。
1955年4月18日,76岁的爱因斯坦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在昏迷中含糊又痛苦地用他的母语急促地说着什么。这是他最熟悉最自然的语言,也是心底里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
杰出者的存在确实令世界精彩,但是成为杰出者的代价也十分巨大。他必须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追求做出奉献和牺牲。长时间地专注于专一的工作,会经受来自别人和自身的痛苦和寂寞。所以,绝大多数杰出者都成了难以相处的人:一方面自己经常生活在煎熬中,一方面给那些亲近他们的人带来苦痛。曾有一家英国报纸用一个标题概括地对此做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爱因斯坦=天才…可爱”。
不仅如此,爱因斯坦同时忍受了一般人所难以忍受的长期孤独:为了专注于工作,他与亲人朋友保持距离;为了坚持信仰,他离乡流浪。应该说,为祖国所抛弃让爱因斯坦在精神上丧失了大部分的归属感,如同无根的浮萍一般。他就是在驮着这些枷锁、一步步地向前爬行。自然,越伟大的发现、伟大的成就越在极端上,越不易被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