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父母要树立勤奋工作的榜样,许多时候,父母会做一些艰辛的工作,例如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地从事体力劳动,做一些又脏又累的活等。如果父母咬紧牙关,认真地去做这些事,孩子也会学到父母的这种勤奋。
其次,父母可以在家庭中设立劳动付费项目,比如拖地1角、收拾自己的房间5角、洗碗1元等。同时,告诉孩子要零花钱就得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挣,如果孩子想要更多的零花钱,他就得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干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懂得,只有努力干活才可以有收获,懒惰的人是什么也得不到的。这样,等孩子长大后,他就能够勤奋地工作了。
建议五:用立志激励孩子勤奋。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如果孩子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他就能够用这个志向去激励自己勤奋,从而实现自己的志向。
有一次,李云经带着儿子李嘉诚到了汕头的海边。他一边指着港口来往如梭的巨轮,一边给李嘉诚讲生活的道理。但是,年幼的李嘉诚对父亲讲的生活道理并没有放在心上,反而对停靠在码头的巨轮产生了兴趣。
他觉得这么大的轮船可以稳稳当当地在海上航行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于是,他指着大船对父亲说:“爸爸,我将来也要做大船的船长!”
父亲高兴地对儿子说:“好孩子,真有志向!但是,做一个船长非常不容易,他必须考虑很多问题,思考必须很全面。”父亲把手放在李嘉诚的肩膀上,说:“你看,现在天气很好,船只在海中航行就比较安全。但是,如果出海后,风暴来了怎么办?做船长的人,就得提前想到这种情况,提早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做船长一样,预先考虑周全,随时准备应付一切问题。”
李嘉诚从小就树立了做船长的意识,并向着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虽然,他最终没有做成船长,但是,他一直以船长的意识去经营他的公司和人生。他喜欢把自己的人生比做一条船,喜欢把自己的李氏王国比作一条船。他曾经自豪地说:“我就是船长,我就是这条航行在波峰浪谷中的船的船长。”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志向,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志向,然后指导孩子树立志向,并向着志向而不断努力。
学习的习惯
第26种习惯 预习(1)
学习要抓住基本知识,即不好高骛远,而忽略基本的东西。喜马拉雅山是世界著名的高山,因为它是建立在西藏高原上,是盘基广大的高原之上的一个高峰;假如把喜马拉雅山建立在河海平原上,八千公尺的孤峰是难以存在的,犹如无源之水易于枯竭的。
——徐特立
有一个孩子,上课总是不带课本,只听老师讲课,考试成绩却比认真做课堂笔记的同学要好得多。老师和同学们觉得非常奇怪。
有一次,老师到这个孩子家里去家访,这才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就喜欢看姐姐的课本,在不知不觉中,他不仅学习了许多知识,而且学会了主动预习的习惯。
他上学后,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一边看课本一边听老师讲课,还得把老师讲课的内容都记下来,而是抬着头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同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已经学过的内容,这样一堂课听下来,老师讲的内容他就基本掌握了。回家再看一下课本,就完全掌握了内容。所以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
正如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说:“预习的事项——做完了,然后上课。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事实上,预习是孩子对学习内容的初步学习,这当中必然会有正确的见解,也会有错误的见解,有全面的认识,也有片面的认识。但是,如果他能够在别人讲解的时候认真去听,发现自己的错误与片面性并及时纠正过来,这就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预习是一个人自己学习的关键,只有会预习的人,才能渐渐培养起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
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如果孩子能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就能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学习效率和听课效率。预习虽然是按照书本上的内容进行,但是主要是通过自学来掌握关键内容、思考难点,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是对思维的一种有效的锻炼。有效的预习能够使孩子带着问题听课,对自己不懂的相应内容会特别注意,如果发现老师讲的和自己想的不一致,就会认真听老师讲解,直到弄懂为止。
那么,应该怎样让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教孩子控制预习的内容。
预习主要是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熟悉,在老师教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从而在课堂上有效解决疑问。因此,预习的目的是了解这课的基本内容,包括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新的知识点,需要巩固哪些学过的知识,通过这课能够延伸学习哪些内容,等等。
嘉明快要上小学一年级了,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妈妈对嘉明说:“明明,我们来做一个有意思的游戏好不好?”
嘉明一听游戏就来劲了,高兴地说:“好呀,什么游戏呀?”
妈妈拿出一本书对嘉明说:“妈妈听你们老师说,你比较喜欢看故事。现在妈妈要考考你。”听到考考他,嘉明更有劲了,说:“好呀,怎么考呀?”
妈妈说:“妈妈手里有一本书,这是一本小学生看的书,不知道我们的嘉明有没有这个水平,能不能够看懂这本书?”
嘉明怀疑地看着妈妈,接过书一看,原来是小学语文课本。他顺手就翻开看起来了,里面还真有一些故事吸引了嘉明的注意力。
妈妈说:“这样吧,你每天只要看一个故事就行了,看完一个故事,就跟妈妈讲讲故事是说什么内容的,你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有没有你不认识的字或者词语什么的。”
“好的。”嘉明高兴地看起来,看完后,他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妈妈说了,妈妈再根据孩子的理解补充一些内容。而且,妈妈还为嘉明准备了一本漂亮的小本子,专门让嘉明记录不懂的字和词语,还有一些不太懂的句子。后来,嘉明渐渐又开始预习起数学等其他课程,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
对于不擅长预习的孩子来说,刚开始预习时,内容不要太多,最好选择一两门比较薄弱的科目进行。在获得一定的经验以后,如果时间允许,再对其他的课程进行预习。
建议二:教孩子合理控制预习的时间。
预习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应该根据学习计划中可以提供的实际时间来安排预习活动,而不能因为预习时间过长而挤掉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
学习的习惯
第26种习惯 预习(2)
一位妈妈是这样要求孩子的:
她首先让孩子回家后花半小时左右快速地复习一下当天所学的内容,然后再花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做当天的作业,最后再花半小时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
而且,三个环节的程序一定是这样的。她要求孩子宁可做不完作业,也一定要复习;宁可不能预习,也一定要把作业做完。
事实上,孩子在掌握学习的流程后,反而能够较好地把握学习的这三个环节,每次都能够保质保量完成。
告诉孩子,预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基础性的知识,熟悉教材,在听课时能够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对于一时看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做个记号,留到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不需要将所有的问题都在预习中弄懂,那样浪费的时间太多,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建议三:合理分配预习时间。
预习的时间本来已经不多了,怎样合理分配时间,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应该教孩子把预习的重点放在自己比较薄弱的学科上,对于自己擅长的学科,可以酌情减少预习。因为预习的目的是达到更高的目标,如果付出了一定的时间,某个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的成绩提高却并不显著,就要相应缩短预习的时间,将时间用于比较薄弱的、收效明显的科目,这样有利于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预习可以分为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孩子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好奇的情况下进行,一般由父母来指导。针对课本(主要是英语、数学、语文)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则需要孩子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孩子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30分钟即可。
建议四: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可以采用阅读法与回顾法。
阅读法的具体做法是:预习开始时,首先从头到尾朗读或者默读一遍,对新内容进行简单的浏览,了解知识脉络和基本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确定基本内容、思路。然后再读一遍,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做批注、摘抄,使预习过的内容重点突出,一目了然,有利于听课时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同时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思考,争取有一定的理解,减轻听课时的压力。最后把一时无法理解的地方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留到听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直到弄懂弄通。这种预习方法,不但对新知识进行了预习,而且还可以理出一条自己知识的水平线,看看自己能独立掌握多少内容。上课的时候,孩子将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做一下比较,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出现错误,就及时找出错误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回顾法的具体做法是:在预习新课文的时候,首先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然后在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在遗忘规律的作用下,学过的知识很可能记不清楚或者忘记了,这样会有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如果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对课堂上老师讲的新课就很难迅速理解,进而影响对后面知识的掌握,所以,预习时要先回顾相关的旧知识。
当然,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孩子的具体情况,也可以吸取两者之长而自己创造一种独特的方法,总之,只要是孩子比较喜欢运用而且效果比较明显的都是好方法。
建议五:对于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要认真解决。
预习的时候必然会碰到一些不容易明白的问题,这时候应该先仔细想想,看能不能自己弄明白。如果无法弄明白也不要担心,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自己弄明白各种问题。这时候,父母要建议孩子制作一套预习符号。比如,“?”表示疑问,“﹏﹏”表示不太清楚,“『』”表示不懂的词语等。制作好预习符号后,父母要教孩子采用合适的预习方法。比如,先通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语,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课文旁边打上问号;然后,对于自己不太明白的内容重点学习,还不明白的,就用着重号或自己设定的符号表示出来,在老师讲解的时候认真听,直到弄懂为止。
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是这样说的:“在预习新内容的时候,往往不可能完全弄懂知识的内在关系。我的方法就是把不懂的问题提前勾画出来,这样下次听老师讲课时,我就能心中有数了。当老师讲到那些不懂的问题时,我就会特别细心地听,所以学习起来就会比较轻松。”
学习的习惯
第27种习惯 复习(1)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陶铸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一个善于复习的人往往能够学到其他人无法学到的知识。
王和是个奇怪的人。刚进大学的时候,同学们对他的印象并不深刻,只知道王和是一个爱玩、爱开玩笑、爱睡觉的人。
每天晚上,当其他同学都在埋头做题目、学习的时候,王和总是一个人回宿舍钻到蚊帐里睡觉。
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发现王和每科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许多同学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王和在别人学习他睡觉的情况下还能够取得好成绩呢?
其中有一个同学忍不住给《中国青年报》写了封信,希望能够听听专家的意见。《中国青年报》的主编也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就把这封信转给了王和。
王和收到信后,对同学们说:“我钻进蚊帐不是在睡觉,而是在思考,在回想当天学习过的内容。”
原来,王和有一个自觉复习的习惯。他在睡觉之前,总是要总结一下自己当天的学习情况。比如,今天新课主要讲了什么?哪些已经弄懂了,哪些还没有弄懂?没有弄懂的明天继续学习。王和把当天学过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用一条主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样,他就能够在想到某一点的时候,把所有当天学习的内容全部回想起来。除此之外,他还把当天学习的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找出内在的联系,也串起来。这样,通过一番回想,王和把当天所学的知识基本上都消化了。
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复习可以使孩子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充实,使孩子的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在复习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对知识运用的技巧,进而使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系统化。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为自己所有。
那么,怎样让孩子养成复习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英国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中国籍博士生张驰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复习计划,这使张驰在学习上非常轻松。
张驰的妈妈是一位老师,她非常清楚复习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从张驰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妈妈就要求张驰一定要先复习当天学过的内容,再做功课,然后预习第二天要学的课程。
同时,妈妈又根据人的遗忘曲线给张驰制定了一个复习计划。这个复习计划就成了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