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 >

第138部分

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第138部分

小说: 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赐;养女巴约特嫁喀尔喀蒙古台吉恩格德里;养孙女肫哲嫁蒙古土谢图亲王巴达礼……总之,清王朝的公主宗女们,大多数都成为蒙古草原的主妇了。
努尔哈赤所娶的两位博尔济吉特氏是他晚年的侧妃,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都没有生下儿女,对于清王朝没有什么实际的影响力,只是开了一个好头而已。真正引人瞩目的博尔济吉特氏,要从清太宗皇太极的后宫里去找。
二、担负着政治而来的少女
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了父亲的后金汗位。十年后的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四月,他正式登基为帝,称“宽温仁圣皇帝”,定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崇德元年七月,他定下了自己的后宫“五宫制”,在自己的女人堆里选出了地位最高的五人。
皇太极的五宫后妃,分别是:中宫为清宁宫皇后、东宫为关睢宫宸妃、次东宫为麟趾宫贵妃、西宫为衍庆宫淑妃、次西宫为永福宫庄妃。
而这五宫后妃,全是清一色的博尔济吉特氏,其中有三位还是亲姑侄:皇后、宸妃、庄妃。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庄妃了。庄妃是一个女人,然而即使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她也是一个政治人物,因为她在史书上刚一出现,就已经承载着政治。不过她并不能算是一个顶级的政治家,因为她所生活的那个时期,清王朝出类拔萃的政治天才实在太多了。
庄妃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宰桑的小女儿,她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十二月初八(公元1613年3月28),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年方十三,而皇太极已经三十四岁了。
这桩婚姻之所以缔结,与庄妃的亲姑妈、皇太极的皇后哲哲有密切的关系。
哲哲是科尔沁贝勒莽古思的女儿,当满蒙开始通好联姻之后,她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六月来到赫图阿拉,嫁给了努尔哈赤的八子皇太极。当时的皇太极刚二十出头,但是早已妻妾成群。除了元妃钮祜禄氏,还有继妃乌拉那拉氏。而其中早在哲哲成婚之前五年,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就已经出生了。
由于嫁给努尔哈赤的两位蒙古妃子都没有所出,嫁给皇太极的哲哲就承担着为爱新觉罗氏生儿子、维系科尔沁草原在后金宫廷中未来地位的重要责任。她盼子之心极其殷切,可是送子娘娘却一直不曾光顾她,别说儿子,就连女儿都没能生出一个。虽然努尔哈赤对蒙古亲戚们厚待隆遇,但科尔沁草原的王公们仍对后金没有出一位带蒙古血统的王子,表现得既失望又担忧。
成婚十二年后,对自己的生育能力已经没有了信心的哲哲决定从草原上再接一位博尔济吉特氏到后金,替自己完成这个生儿子的任务。征得家族的同意之后,她选中了自己的侄女、弟弟宰桑的女儿布木布泰。
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明天启五年)二月,十三岁的布木布泰在哥哥吴克善的护送下,来到了沈阳城。
对于这位身份高贵又身负重任而来的蒙古格格,后金给予了极高的接待。皇太极亲自出城相迎,与送亲队伍在沈阳北岗相遇并举行最高级的礼仪,大摆宴席之后再一起返回城中。与此同时,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亲自率领着自己的诸妃和诸贝勒摆下仪仗,出城十里迎候。当然,并不是布木布泰这个小姑娘能够享有这样的待遇,这一切其实是给予科尔沁草原的。
布木布泰的到来,似乎给哲哲带来了好运气,十余年不育的她居然当年就怀了身孕。布木布泰也非常得宠,此后姑侄俩频频地为皇太极诞育孩子。然而有件事令人挠头,她们生的都是不能领兵也没有王位继承权的女儿:哲哲先后于1625年诞皇次女、1628年诞皇三女、1634年诞皇八女;布木布泰则从17岁开始生育,先后于1629年诞皇四女、1632年诞皇五女、1633年诞皇七女。
就在姑侄俩猛生女儿的同时,皇太极已于公元1626年登上了后金大汗的宝座,尽快为他生一个儿子,就更成了科尔沁的当务之急。
三、丈夫的心上人是姐姐
终于,在皇太极称汗八年、已经将称帝计划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再也忍耐不住的蒙古科尔沁又将一位格格送进了沈阳城。她就是布木布泰的亲姐姐海兰珠。
海兰珠生于1609年,于天聪八年(公元1634)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已将二十六岁,她比妹妹布木布泰更美更温驯,为什么当初却是布木布泰先嫁皇太极呢?是不是当时她已经订婚或已经出嫁了?史料中没有十分明确的记载。
海兰珠虽然已非青春少女,但她入宫后却赢得了皇太极的格外喜爱。成婚的第二年,当后宫定制的时候,她尚未生下一男半女,就已经高居后宫次席,如果哲哲不是她的姑妈和媒人的话,只怕皇后之位也得让她来坐。崇德二年(公元1637)的七月,二十八岁的宸妃一举得男,为皇太极生下了第八子。更锦上添花的事情紧跟而来:崇德三年(公元1638)正月三十日刚入夜,二十五岁的庄妃也在连诞三女之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即皇九子福临。半年的工夫,就有两个带着满蒙共同血统的皇子降生在刚建立的清国,让科尔沁草原和皇太极都欣喜若狂。
在这两个儿子中,皇太极偏向的当然是皇八子,这孩子不但是他最心爱的女人海兰珠生,就连排行都与他这个父亲一样。更重要的一点:皇八子是皇太极称帝后诞生的第一个儿子,他是真正的皇帝长子。为了他的诞生,皇太极还颁布了大清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道大赦令,这与明王朝嫡后生太子的待遇一样。可见,皇太极对这个儿子寄予的厚望。这当然使做母亲的宸妃以及她身后的科尔沁草原心花怒放。
然而这孩子的命运太不济,还没有活到第一个周岁,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就在新年之初遽然夭折了。
儿子的死,令皇太极非常伤心,这时他还盼望着宸妃能再为自己生下一个儿子,谁知道宸妃脆弱的神经却不能与丈夫久经战阵的坚韧相比,她受不了这样极端大喜大悲的刺激,很快就思儿成疾,身体日复一日地垮了下去。这样的忧伤似乎也损害了她的生育机能,虽然她几近专宠,但此后几年间再也没有生育。崇德四年,皇太极为了安抚海兰珠,又将她晋封为“贤妃”,但是一个空泛的名号怎么抵得了亲生的孩子,看着后宫中的女人陆续生育儿女,想起自己的孩子,她的身体毫无起色。
崇德六年(公元1641)九月,海兰珠终于熬到了人生的尽头。这个消息没有谁敢耽搁,迅速被报到了正在锦州与明朝守军作战的皇太极那里。九月十二日,皇太极立即丢下军务踏上了返回沈阳的路途。五天后,昼夜兼程的他终于赶到了沈阳城,却在入城之际得到了海兰珠已经先一日病逝的消息。皇太极深受打击,整个人都垮了,这个杀气腾腾、下达屠城令眼都不眨的男人当着所有后妃、贝勒、大臣的面号啕大哭,无论怎样都难以劝止。在海兰珠死后的第五天,九月二十三日中午,皇太极甚至哭得昏了过去,太医们七手八脚地救醒之后仍然神智不清,口齿含糊,直到酉时(17…19)才完全恢复。这个意外事件把宫里宫外都吓得乱成一团,皇太极面对前来劝谏的文武官员也不禁有些自责,说:“天生联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联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特示谴也。”
随后,终于有些缓过劲来的皇太极下令,为海兰珠举行隆重的国丧之礼,丧期内举国停止宴饮娱乐。十月二十七日,海兰珠被追封为“敏惠恭和元妃”,并于崇德八年二月正式下葬。
虽然皇太极嘴里说自己不该为一个女人如此神魂颠倒,但是海兰珠去世一两年之久,他却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始终郁郁寡欢。于是王公大臣便请他外出打猎散心。谁知路程安排不够仔细,竟然途经海兰珠的墓园,于是这场散心适得其反,以皇太极的又一场号啕大哭终了。皇帝又重新深陷在极度悲哀之中。
四、丈夫的死,儿子的机会
皇太极虽然正当盛年,但是他过度肥胖,再好的千里马载着他也只能日行百里。如今影视剧中常让一表人材身形标准的帅哥饰演皇太极,其实是大大的不符合史实。若是按“还原历史”的标准选皇太极的特型演员,只怕目前知名的演员中,只有郑则士身材合乎要求。
这样一个大胖子,又耽于女色,因此皇极极素有“风眩”(高血压)之疾,时常“圣躬违和”也就不足为奇了。政务繁忙的劳碌,又加上海兰珠之死的刺激,皇太极的身体更是每况愈下。
那场不合时宜的围猎之后不久的一天:崇德八年(公元1643)八月九日,处理了整整一天内外政务的皇太极返回皇后哲哲的寝宫,在南炕上坐下少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坐下,五十二岁的皇太极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大约是夜晚九点到十一点之间的亥时,清帝国的第一位皇帝猝然离世。他是怎么死的,说法不一,但是很明显皇后哲哲绝对不会想要他的命,因此他很有可能是在肥胖过度所致的基础疾病上又加了心力交瘁的夹攻,从而引发的猝死。
皇太极的死引发了清王朝的又一次帝位之争。
在皇太极即后金汗位之后不久,他就着手改变父亲努尔哈赤“推举继承者”,以及“八贝勒联合执政”的制度,将几大贝勒中敢跟自己意见相左的人给予严厉打击,逼得他们不得不向这位大汗宣誓效忠,从而将他们的权力逐步收归皇帝个人所有。因此,若按皇太极所定的制度,继承人必须是他的子嗣。然而这个制度毕竟还从未实施过,皇帝也没有留下任何指令,因此仍然存在变数。
当时,最有可能竞争皇位的人,就是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
当他们刚开始争位的时候,他们自己恐怕也没有想到,最终会出现一个怎样的结果。
镶黄旗与正黄旗此时已是皇太极的直系,正蓝旗在旗主莽古尔泰卷入谋逆举家被削去宗籍后,更成了豪格亲领。因此正蓝旗出身的贵族们都愿意让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即位,两黄旗大臣也表示同意。然而镶白正白两白旗的旗主阿济格与多铎却坚定地支持自己的亲兄弟多尔衮,多尔衮本人更是战绩辉煌,无人能比。多尔衮本人也颇有此意,皇太极去世的第五天,他就跑到三官庙去询问谁继帝位之事。没想到却得到这样的答复:“先帝有子,必立其一,余不知也!”
终于,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两方在沈阳故宫大殿上就继位人问题展开了舌战。多尔衮是个聪明人,看见情势不宜于自己,想到可能会引发的王朝内斗,便有些犹豫。多尔衮的弟弟多铎见状大怒,叫道:“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多尔衮立即反对,多铎随后便又扔出挡箭牌,说是应立长君,代善才够资格。豪格大为不满,冲动之下口不择言,说那就是自己德薄福浅,所以不能当此重任喽!随即怒气冲冲地离席出殿。
猜想豪格的本意,应该是想刺激一下两黄旗的诸王公,并迫使其它摇摆不定的旗主如代善等人表态。然而他没有想到,一切就在多尔衮的随机应变中急转直下。
眼看着豪格离去,两黄旗大臣们确实急了眼,立刻摆出要与两白旗决一死战、维护先帝之子的架势。假若真动起手来,两白旗未见得能胜,更恐怕要毁掉整个清王朝的前途。在这个节骨眼上,多尔衮灵机一动,不但将战端止住,更将一切向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引导。提出:“既然大家一定要立先帝之子,豪格又已经表示了谦让之意,那么,就让先帝的九子福临继位为帝。而我则愿与济尔哈朗共为辅政之职。”这个表态顿时使两黄旗大喜。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假如不是年纪太小的话,真正符合两黄旗意愿的人选,正是福临。事实上,在提出豪格继位的同时,两黄旗就同时提出,要豪格以福临为太子了。
最有趣的,就是索尼、图赖、鳌拜等两黄旗大臣在为继承人问题上不惜与多尔衮以死相较的时候,并不曾明明白白地始终坚持“必立豪格”,而是异口同声地说着一个含糊的词:必立“先帝之子”。
豪格虽为皇太极的长子,但是其母身份低微,他的母亲连五宫大福晋的名额都挤不进去。终皇太极一生,豪格虽然战功显赫颇受重用,甚至可以和三位叔王共同议政,却始终没有得到父亲对其继承权的片言只字允诺。
福临的母亲庄妃,是皇太极所有生子之妃中身份最高的,不但本人为五大福晋之一,姑妈更是皇后,姐姐又是影响极大的宸妃,宸妃所生之子一出世,就得到了皇嗣般大赦天下、外藩王公们纷纷贺喜的待遇,那么现下立宸妃妹妹的儿子当然理所应当。何况在她们母子的身后还有整个科尔沁草原的支持。完全符合满蒙共同的利益。假若多尔衮真要拼个鱼死网破的话,立福临还能为两黄旗争取蒙古铁骑为外援,立豪格的话蒙古铁骑绝对没兴趣凑这个热闹。
——在这里要讲一下位份高于庄妃的另两宫博尔济吉特氏。她们是麟趾宫贵妃娜木钟和衍庆宫淑妃巴特玛。她们虽然和庄妃姑侄同姓,却出于不同的蒙古部族,而且她们高于庄妃的宫号也只不过是表面文章,因为她们都是皇太极的战俘、蒙古从前的共主察哈尔林丹汗的家人。林丹汗从来不曾象科尔沁等蒙古部族那样与女真交好,而是一直为敌。
天聪九年,在末代林丹汗兵败病死于青海之后,他的儿子额哲被多尔衮与豪格所败,不得不归属后金,并将当年元顺帝带往漠北的“传国玉玺”奉送给皇太极。这枚“传国玉玺”的来到,使得皇太极认定自己将有成为天下之主的资格。为笼络察哈尔蒙古,也为宣示自己得国之利,遂将林丹汗的福晋纳入自己的后宫,并给予相当的地位。入宫之时,两个女人都各带着一个自己与前夫所生的蒙古族女儿。后来娜木钟为皇太极生下了最幼子博果尔和一个女儿,巴特玛则未能为皇太极生下儿女。娜木钟的蒙古女儿嫁给了噶尔吗德参,巴特玛的蒙古女儿则做了多尔衮的妻子。
总之,这两宫蒙古妃子为皇太极所生的儿子年龄小于福临,她们自己的出身和经历更不高明,根本比不了处子下嫁、家世高贵的科尔沁公主布木布泰,若让她们所生的皇子继位,是很难被两黄旗所接受的。
在多尔衮看来,福临也是非常不错的人选。自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