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 >

第3部分

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第3部分

小说: 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说王士桢永远都登不上朝堂之高,你管它说的都是些啥呢,只要达到了国家目的,就都是管用的话。
——韩国使者拿嘴唇牙齿来打比方,谁知道宣太后水准更高,全身都上阵了,区区唇齿部分岂能敌得过全身乎哉?再说宣太后的道理浅显易懂,只要是正常人就不敢说自己听不明白。于是韩使不得不败下阵来。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宣太后口没遮拦,但是她有资格乱说,别说当时的韩国使臣,即使是如今的我们,也只能诺诺连声。
六、范雎先生出场,宣太后悄然引退
当然,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专权时间久了,宣太后的弟弟们就开始尾大不掉,把“国家”看成是“家国”了。
尤其是穰侯魏冉。
这位魏冉先生,其实倒真是一员英雄好汉,攻城掠地一向身先士卒。屡屡带兵作战,立下赫赫战功。
但是掌权带兵的时间久了,魏冉变得目空一切。不但在朝堂之上打击异己,还把国家当成他的钱库。比如说,他把秦国征战得来的土地:陶邑、刚邑、寿邑都划到了自己的封地之中。这其间陶邑乃是当时最富庶的地方,而刚寿二地则是魏冉作为心目中保障陶邑安全的缓冲区,而无辜被攻下的。——足见一个人的私欲要小老百姓付出多大的代价。
魏冉等“四贵”在秦国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了三十多年后,一个名叫范雎的人,从魏国狼狈投奔秦国而来。
这位范雎先生在来秦国之前,晦气星照命,由于出使齐国时,得罪了正牌使者须贾,被一状告到魏相魏齐那里。结果被痛打一顿,结果打昏死过去,被当死尸丢进茅房,然后又被一个小吏一泡尿浇醒。
亏得这一泡尿浇下,范雎恢复了神志,就哀求这小吏救自己的命。
小吏大概觉得尿到别人头上过意不去,就向魏齐说:“死人在茅厕里碍手碍脚,不如把那具死尸从茅厕拖出,丢到野外去吧。”
魏齐就吩咐这小吏照办。
范雎这才逃出生天。这时他已被打得腿折肋断牙齿脱,好不容易才爬回家。挨了这一场狠抽,他从此装死,以张禄的名义生活下来。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晦气的范某人,却是将要终结秦国穰侯魏冉锦绣生涯的人物。
老天的安排就是这样莫测,往往会把大人物的人生交待在不起眼的角色身上。
公元前271年,该范雎发市大吉的机会到了:这年秦昭王派王稽出使魏国,来到了魏都。
范雎的挚友郑安平,当初曾经救助范雎,深知范雎留在魏国的危险性之大。此时郑安平听说秦使来到,认为这是范雎的好机会,便应聘做馆驿的仆役,找机会接近王稽。
郑安平果然得到了机会,向王稽推荐“贤士张禄”。
趁着夜色,郑安平将范雎悄悄带进馆驿,王稽面见之下,顿时对范雎的才识胆气十分佩服,于是订下计策,悄悄地将范郑二人都带回了秦国。
从此后,范雎不但逃出生天,而且从此踏上青云路。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人没有帮手是不行的,诚哉斯言!)
范雎到秦国之后,苦等了两年,终于等到合适的时候,制造机会使秦昭王单独召见了自己——确实有两道板斧。
在得到了秦昭王的信任之后,范雎抛出了他的第二招,向昭王上了一道奏章,建议他改“近交远攻”为“远交近攻”,即:改睦邻友好为与远邦交好,而首先攻克邻国,既巩固实力,又逐步推近,最后达到攻克远邦、甚至一统天下的目的。——范雎的军事远见固然是高,但是教乖了秦国来灭自己的国家,未免太不成话。
秦昭王对这项战略十分推崇,立即拜范雎为客卿,并且将这一战略视做秦国的国策。
果然“远交近攻”其效如神,秦国国势越发强盛。秦昭王此时已视范雎为神人,进一步在内政上也事事询问他的意见。
范雎便再一次提出“强干弱枝”的观点,要求秦国削弱诸侯列贵的权势,巩固中央集权。并向秦昭王进言道:“臣居山东时,闻齐只有孟尝君,不闻有齐王;闻秦有太后穰侯,而不闻有秦王。……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今穰侯内仗太后之势,外窃大王之重,用兵则诸侯震恐,解甲则列国感恩,广置耳目,布王左右,恐千岁万岁后,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
秦昭王一听,顿时如醍醐灌顶,醒悟过来。于是,他总算争气起来,免去了穰侯魏冉的相位,将他厚加赏赐,送回了封邑,将相位转而授予了范雎。而另外一舅二弟的“三贵”也一样办理。
与此同时,以年老孝养为由,让母亲宣太后归居宫中,不再过问政事。
虽然出于政治因素才退休,但是宣太后这时也确实老了。假定她三十岁成为太后,这时也已掌权四十一年,至少也七十出头了。而且经常患病,所以回到宫宇中颐养天年,也是不错的选择。
七、人生的最后一个小插曲——“为我葬,必以魏子殉。”
回到后宫的宣太后,虽然不再过问朝政,但是仍然过着随心所欲的日子。
她在朝堂掌政的时候,曾有过许多的情夫,而最后一位,也是最出名的一位,名叫魏丑夫——这个名字听着有点怪。因为既能当上太后的“甜心”,肯定是帅哥一名,怎么会是“丑夫”?想来这个名字是当年爹妈看儿子长得太漂亮了,为了好养活而起的贱名,大意是反其道而行之,跟“阿猫”“阿狗”差不多吧。
现在太后归入后宫,魏丑夫当然也随侍在侧。
秦昭王四十二年,七十多岁的宣太后病倒了。
老太太躺在病床上,自知时日无多,想着心爱的小情郎,觉得意犹未尽,很有点不甘心的意思。
想来想去,于是宣太后传下懿旨——“为我葬,必以魏子殉。”——将来安葬我的时候,一定要让魏公子殉葬。
魏丑夫眼见得宣太后出了这么个主意,不禁栗栗股战,万万想不到居然会有这等事,忧愁得坐卧不宁。
大臣庸芮听说此事,便向魏丑夫拍胸保证能让他逃过一劫。
于是庸芮便去求见太后,一番“您老一定健康长寿”的例牌慰问之后,切入正题:“听说您要让魏公子为您殉葬?如果人死后无知,那么您岂不是白白牺牲了心上人的性命?假如人死后有知,那么先王(秦惠文王)这几十年来,在地底下怒火已经积得够多的了,太后您去了阴世,补过还来不及,哪还有机会跟魏丑夫寻欢作乐?万一让先大王看见了这个小白脸,岂不是更要惹出大麻烦来?先大王可更是要大打出手啦!”
宣太后一想,确实有道理啊,不禁把考虑小白脸的心思,转而放在自己身后安全考虑方面。于是应道:“善!你说得很有道理,就照你说的办。”
于是,这才打消了把小情郎带去黄泉的主意。
秦昭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终于去和死鬼老公碰头了,至于秦惠文王和她厮见之后,是不是对四十几年的绿帽子清算了帐目,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就算他有这个心,恐怕也干不过这个四十二年来见多识广的芈八子啦。
宣太后下葬在芷阳郦山。据说,秦昭王孝心可嘉,为母亲造了大批真人大小的泥俑,搞了一个大型车马队伍,为母亲陪葬——是不是考虑到死鬼爹可能要跟老娘算帐,特意给宣太后带去的帮手?
有这一批打手跟着,想来秦惠文王面对宣太后,最多也只能有干吹胡子白瞪眼的招了。
 
谁又比谁更幸运——高祖刘邦妻吕雉、妾戚懿、妾薄姬
 
古代中国是一夫一妻多姬妾的制度,嫡妻与姬妾不论从身份还是待遇,都是天壤之别。丈夫也许在爱情上会对姬妾偏袒,但是那只能保障他的生前,他死后的财产和地位却只能交由嫡妻的儿子继承。这个严酷的现实无论是从私情还是从利益,都逼着妻妾之间势成水火。在这样的妻妾之争尤其以皇帝的后宫为最,因为一但成功就是登峰造极,而一但失败则将跌落十八层地狱。而这一幕场景,尤其以汉高祖刘邦的后宫最为典型。
在刘邦的妻妾中,发奋图强终于位极人世者莫过于吕雉,落入地狱遭遇惨酷者莫过于戚懿。但是也有任凭命运播弄,却在懵懵懂懂之中登峰造极的薄姬。真可谓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一、天上掉下个吕妹妹——没想到白吃白喝赊了一万钱的帐,还白得了一个上好的老婆
汉高祖刘邦是沛县丰邑人,出身普通农家,可是他却生来既不好读书,也不愿意务农,只喜欢交朋结友。刘邦性情豪爽,我行我素,既好酒也好色,还经常为饮乐而赊帐,经常惹得父亲刘太公责骂。由于朋友多人缘好,刘邦后来当上了秦朝的一名亭长。秦制十亭为一乡,亭长只不过是个基层地方干部而已。做了亭长的刘邦仍然是终日作乐,夸夸其谈,帐也越赊越多,虽然没有娶妻,在外头的风流帐可从来没有少过。想想看,有这样的名声在外,又有哪家的父母愿意把女儿白白嫁给他?因此他直到三十岁出头还是光棍一个。
谁知道就真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而且还正正地砸在了刘邦的头上。
原来单父(山东单县)地方有位吕公,家境阔绰,却在外结下了仇家,于是举家避难迁居来到了沛县。吕公与沛县县令是知交好友,沛县官吏富民听说这个消息,都纷纷前往拜会,希望能得到他的好感从而与县令拉上关系。
刘邦自然也不想放过这样的好机会,可是前往赴宴拜会的人太多,主持宴会的县吏萧何便决定,凡是贺仪不到千钱的宾客都只能坐在堂下。
刘邦听说这个消息不禁有些为难,他穷得一屁股债,哪里还有千钱送人?而没有大礼相送,吕公又怎么知道他是谁?想来想去,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写了一张“贺仪一万钱”的拜贴送了进去。
果然贴子一进去,众人大惊,萧何素来知道刘邦为人,劝吕公不能轻信,吕公仍然亲自出迎,并且对这名亭长仔细打量。刘邦面不改色地登堂入室高坐上位,旁若无人地谈笑风生,将满座官位财产比他强的宾客都比了下去。
在整场酒宴过程中,吕公一直都对刘邦细心观察,越看越器重。当酒宴散后,他执意挽留刘邦,并对他说:“我一向对相法很有心得,也相过不少人,可是还从来没有看到过比你的面相更贵重的人物。我有一个女儿,品貌都还不错,我想让她嫁与你为妻。”刘邦自然喜出望外,没想到白吃白喝赊了一万钱的帐,还白得了一个上好的老婆,更与县令搭上了关系,他立即连声答应。
消息立即被吕夫人得知,老太太勃然大怒,觉得荒唐之极,对吕公怒道:“你成天说女儿日后定能嫁给贵人,就连沛县县令来求亲你都没有看上。我还以为你要物色一个怎样的女婿,怎么搞了半天,看中这么一个夸夸其谈的浪荡穷鬼?”可是吕公已经认定刘邦必定大贵,根本不买吕夫人的帐,执意要将女儿嫁给刘邦。吕夫人拗不过,只得依允。
这位糊里糊涂嫁给刘邦的吕小姐,就是未来的高祖皇后吕雉。
吕雉虽然出身富家小姐,却也颇有吃苦耐劳的品德。刘邦婚后仍然不改浪荡本色,家中全靠吕雉一人支撑,不但忙里忙外,还养育儿女,被苦日子磨灭成了一个农妇。
有一次吕雉带着孩子在田里劳作,遇到一位过路的老人前来讨水喝。吕雉将瓦罐中的水倒给老人,谁知老人接过水,看清吕雉的相貌后便大吃一惊,说:“夫人,你可是天下至贵之人啊!”随后他又仔细打量吕雉的一双儿女,看见儿子刘盈后便说:“夫人之所以大贵,正是因为这个儿子。”再看女儿亦如此。
老人喝完水上路之后,刘邦才回到田间。吕雉将刚才的一幕向刘邦说了,刘邦立即追赶上老人,请他也为自己看看相。老人看后答道:“你的妻子儿女之所以大贵,正是因为你的命数贵不可言的缘故。”
刘邦大喜过望,从此越发心存大志。
谁料没过多久,刘邦就因仗义纵放刑徒而畏罪潜逃,吕雉母子祸从天降,期盼中的富贵还没见个影儿,就先成了老公的替罪羊关进了牢里。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元年,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沛县县吏萧何、曹参劝县令也造反,并告诉他说逃亡在外的刘邦已经聚集起了一支人马,县令便派吕雉的妹夫樊哙前去召回刘邦。谁知县令临时反悔,刘邦便使计杀了县令,自己领着沛县子弟揭竿而起,兴兵反秦。这年刘邦四十八岁,而吕雉已经三十四岁了。
公元前206年,刘邦决定冒险与项羽决裂,却没想到在睢水大败。在乱军之中,吕雉和一双儿女被冲散,与公公刘太公一起成了项羽的俘虏。
公元前203年秋,项羽与刘邦处于对峙状况之中。项羽下令将刘太公在两军阵前拉出来,以烹杀他来要胁刘邦出战。谁料到刘邦却答道:“你我曾经情同兄弟,我的爹就是你的爹,如果你想把自己的爹煮来吃的话,别忘了分我一杯羹!”
老刘头听了儿子这番话,肯定是当场晕厥。别说老刘了,就是项羽听完都傻了眼。他没有料到刘邦为争天下连老父亲都不顾了,无奈之下接受了项伯的建议,与刘邦停战议和。
楚汉两家划界之后,项羽将刘太公和吕雉送还给了汉军。到此时,吕雉已经在楚军中被关押了二十九个月了。
吕雉被关在牢里两年,备受煎熬,既担忧儿女又担忧丈夫,还时时都在唯恐被项羽杀掉的恐惧之中。她以为刘邦能来救自己,但是那席“分一杯羹”的话彻底打碎了她的幻想——爹都不要了,自己这个妻子在刘邦眼里又能算得了什么!不过,当她返回汉营,看见一双儿女俱在的时候,心里十分安慰,又找回了一点夫妻情份。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很快就听说了一双儿女的遭遇:当时他们和母亲失散,侥幸遇到父亲的车驾。然而不久车辆被楚军追上,夏侯婴虽然拼命推车,可是追兵仍然越来越近。刘邦眼看车上人多速度慢,干脆就把一双儿女推下了车。刘盈姐弟连声哭叫,夏侯婴看见之后立即将他们又抱回车上。刘邦再推,夏侯婴就再抱上来。连续数次之后,刘邦大怒,斥喝道:“你竟敢违抗我的意愿吗?现在追兵渐近,怎么能为了这两个孩子耽误时间!”说着,又把两个孩子丢了下去。夏侯婴大吼一声,跳下车将两个孩子挟在腋下再次救起,赶着车马钻进附近的密林中,终于救下了他们的性命。
儿女的遭遇使吕雉潸然泪下,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