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 >

第42部分

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第42部分

小说: 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电视剧这么演:甄洛与曹丕没有感情,她爱的是曹植,可是被曹丕强娶……还有人如是感叹:假如邺城城破之时,首先进入袁府的是曹植,那就才子佳人幸福美满了……这实在搞笑:作为卞夫人的第三个儿子,曹植比大哥曹丕小五岁,比甄洛小十岁。邺城城破之时,曹植只有12岁,还是个不懂男女之情的小毛孩子。慢说他会不会喜欢上22岁的大姐姐甄洛,就算是他恋母情结喜欢上了,曹操也不会甘心把甄洛让给这个毛娃子。假如不是遇上了情窦初开的曹丕,甄洛只有一条路:成为比父亲还年长的曹操姬妾群中的一份子——当曹操死后,她假如生下了儿女,就守寡一生,假如没有生下儿女,就被遣嫁部属……)从这个角度来看,遇上曹丕,是甄洛当时最好的命运选择。
曹丕和甄洛婚后,颇过了一段郎情妾意的恩爱日子。没几年工夫,甄洛就为小丈夫生下了长女和长子——也就是后来的东乡公主与魏明帝曹睿。
从历史记载来看,甄洛全副心思,都花在了丈夫曹丕的身上,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固宠、并且成为皇后。她没有精力去搞什么婚外情,而作为母亲,她更不可能傻到拿两个孩子的性命前途去交换一个早已妻妾满堂的小叔子。——如果居然有此事,那她也就不是甄洛了。
甄洛聪明而且工于心计,她对自己畸形的身世——曹氏死敌家的再嫁之妇——非常心里有数,因此在丈夫的面前,她采用了一种先抑后扬的争宠方法:任何时候都表现得与诸姬谦让友爱,甚至还常常劝曹丕不要对自己太好,要多与姬妾们亲近,也好多生些儿女。如此一比较,初期与甄洛争宠的另一名姬妾任氏,在曹丕的眼里便显得心胸狭窄、牢骚满腹,而惹厌之至。不久便被曹丕轰回了娘家。在任氏被废之前,甄洛曾向曹丕声泪俱下的求情:“任夫人是名门闺秀,品貌比我要出色得多。而众人都知道我最受您的宠爱,所以他们一定会说,任夫人与您的离异绝裂,一定是因为我从中陷害挑拨。平添我的罪过,所以请求您不要废弃任夫人。”——这番话且记在这里,可以与日后郭女王对养子曹睿的一番话对照。
八、甄洛对卞太后的孝道
随着年纪的增长,又一鼓作气生了两个孩子,原本就比曹丕年长五岁之多的甄洛年华流逝,容貌渐渐不能与曹丕其它年轻漂亮的姬妾相比了。于是,她将更多的心思花在了争取婆母卞夫人的欢心上面,希望在自己色衰之后还能有婆母做后盾。
建安十六年(甄洛三十岁,曹丕二十五岁),曹操带着卞夫人出征,让曹丕与甄洛夫妇留守邺城。出征途中卞夫人染病,留在孟津治疗。消息传来,甄洛心神不定,坚持要往孟津去为婆母侍疾。曹丕不允许她犯险上路,她就急得日夜啼哭。过了几天,曹丕让侍丛去向甄洛报信,说卞夫人的病已经痊愈了。可是甄洛坚持不肯相信,说:“卞夫人在家的时候,每次生病都反复很长时间,如今在途中患病,各方条件都不如家里,怎么反而好得这么快?这一定是在哄我开心而已。”曹丕没了办法,只得又派人去往孟津,带回了一封卞夫人的亲笔信:当然写的是关于卞夫人已经身轻体健的内容。看了这封信之后,甄洛这才放下心来。
第二年正月,卞夫人随班师的曹操大军返回邺城,甄洛前往迎接。当卞夫人所乘的轿子刚刚出现在远处,甄洛便已经欢喜得流泪不已了。卞夫人看见儿媳如此模样,不禁也感动得流下眼泪,拉着甄洛的手说:“你怕我上次生病也会象从前那样反复难愈吗?唉,我只不过是偶感不适,小病而已,十几天就好清了。你瞧瞧我的气色,好得很呢。”
甄洛这次“孝感恪天”的表现,为她挣了不少分数——卞夫人见人就夸:“我那个大儿媳妇,可真是孝顺的好孩子啊。”
四年后,曹操再次率大军东征,卞夫人、曹丕、以及甄洛的一双儿女曹睿、东乡公主都随行。不凑巧的是,甄洛恰恰在此时染病,只得留在邺城治疗。
足足又过了一年之久,建安二十二年九月,出征的人才返回了邺城。
一见面,卞夫人便对甄洛容光焕发的丰满模样非常诧异,问她:“你与两个心爱的儿女分别了这么久,能不牵肠挂肚的吗?怎么我倒觉得你比一年前更滋润精神了?”甄洛笑着解释道:“睿儿他们随在奶奶的身边,我还担心什么?您老人家自然比我更能照顾得孩子们妥当。”
家庭之中,婆媳之间最容易反目的敏感问题之一,就是养育孙辈的意见不得统一。甄洛这话一说出来,卞夫人那个舒坦,自然就不用说了。
九、曹丕的又一位贤内助:郭女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延康元年(二〇〇年),34岁的曹丕取汉献帝而代之,是为魏文帝。成为曹魏帝国的帝王之后,曹丕尊封自己的母亲卞夫人为皇太后,居永寿宫。
后宫不可无主,甄洛既是曹丕原配妻子,又是曹丕长子长女的生母,更大得婆母卞皇太后的欢心,按照常理,接下来就应该册封甄洛为皇后了。
然而甄洛高估了卞夫人所能(所愿)给予的助力,更高估了自己在小丈夫心目中的地位。
此时的曹丕,已经移情于贵嫔郭氏了。
郭贵嫔名叫郭女王,与甄洛相似的是:在夫妻关系上,她也身兼妻子与长姐双职,她生于中平元年三月乙卯日(184年),比甄洛小两岁,比丈夫曹丕大三岁。
郭女王的父亲郭永在东汉末年官至南郡太守,她在三男二女的兄弟姐妹群中居中。据说她从小就有与众不同的言谈举止,因此很为父亲看重,说她有“女中王”的气度,因此便在闺名之外,为她取字为“女王”。
郭女王的少女岁月比甄洛要不幸得多,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在黄巾起义中,她的父母和兄弟们都不幸死去,她自己则由官宦人家的小姐沦落为铜鞮侯家的婢女。再后来,她作为礼品,又被主人送给了曹丕。
虽然只是个婢女出身的姬妾,郭女王的聪明智慧却很快使她引起了曹丕的注目,并且崭露头角。
甄洛的聪明,更多的表现在家庭内部,而郭女王却比甄洛更高招,她拥有参与政治斗争的智谋。在曹丕与诸兄弟争夺魏王世子的过程中,郭女王屡出奇谋,为丈夫出谋划策,因此,曹丕能够最后胜出并且最终称帝,郭女王应记首功。
那么,不用多说了,曹丕移情别恋也就在所难免。
而对年纪已将四旬的甄洛来说,更糟的还不仅仅是同样已不年青的郭女王。自打曹丕称帝,他身边的美女便层出不穷。希望巩固权位的将相大臣们都上赶着把自己家的美女尖儿们往魏宫里塞。很快,在这群年少的美女中,又有李贵人、阴贵人成为曹丕的新宠。
甄洛现在所面对的,是她嫁给曹丕以来,从未有过的冷清凄凉局面。自从在夺嫡斗争中郭女王表现得比她更有智慧以来,她在曹丕的心目中的地位便已经江河日下。所以在即位为魏王之后,曹丕干脆更将甄洛丢在邺城,只带着能够给自己出谋划策的郭女王出征、并一直把郭女王带到了洛阳,和郭女王一起同心协力地策划汉献帝禅位事宜。
十、甄洛没有想到,一首凄怨的情诗,竟成了自己催命符
不久,曹丕果然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帝,不用说,郭女王在他心目中更是旺夫之极。因此,在随后的册立皇后问题上,曹丕迟迟没有做出决定。他事实上已经偏向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郭女王,更何况“见面三分情”——两年以来,曹丕与甄洛连面都不曾见,身边又满是莺莺燕燕,他对甄洛的旧情还能剩得了多少?
在曹丕即位为帝之后,退位的汉献帝刘协将自己的两个女儿也送进了曹丕的后宫。这两位刘贵人按照辈份,应该算是曹丕的外甥女,更何况是逊帝之女,曹丕即使不宠爱,情面上也决计不会过于冷淡。再加上李贵人、阴贵人……远在邺城连丈夫的面都见不着的甄洛,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绝境。
据说,甄洛貌美,更善于修饰。在她所居住的宫室里,有一条口含赤珠的绿色灵蛇。甄洛每天都留意观察这条蛇,从它盘曲卷绕的姿态中学习新奇的发式。因此她的发型每天都有不同,被称之为“灵蛇髻”。
然而,再新奇美妙的发型和姿态,也得有人愿意欣赏才能体现出价值。而如今,那个最应该来欣赏的人,却已经绝情不顾了。
甄洛熟读史书,自然明白历代后宫争宠是怎样的情形。她独居邺城,遥想洛阳城内,曹丕身旁众多的美女娇娥们对自己这个嫡妻百般抵毁,不禁愁肠百结。
作为一个后宫女人,甄洛确实曾经对争宠的诸姬表现得宽宏大量。但是,那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她是在身为嫡妻,且“宠愈隆”的情形下,才如此“弥自挹损”的。而如今这个前提已经没有了,她不可能不对负心的丈夫心生怨恨。
在这样的情形下,甄洛写下了一首抒发哀伤、怨恨曹丕薄悻的诗作《塘上行》:“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烁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独致乐,延年寿千秋。”
然而,甄洛万万没有想到,这首凄恻哀怨的情诗,不但没有使丈夫感念旧情,反而适得其反。曹丕读诗后恼羞成怒,在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六月(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由洛阳派使者前往甄洛独居的邺城旧宫,逼她服下了毒酒。
冤死之时,甄洛四十岁,负心汉曹丕三十五岁。
在这起杀妻事件中,曹丕的翻脸程度,让我们对皇帝的爱情再一次大失所望(纵观两汉后宫,后妃即使失德或有怨言,也不过就是废居冷宫。再看曹操对待丁夫人的态度,如今一首失意诗居然能引起杀机,向自己少年初恋的女人下手,曹丕实在不如乃父多矣)
更让我们奇怪的,是卞太后的表现。甄洛自嫁入曹家,在这位婆母的身上,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孝顺之意甚至超过了曹家的儿女,卞太后也不止一次赞扬甄洛的贤惠孝顺,更对甄洛为自己的生的孙儿孙女爱如掌上明珠。可是在曹丕即皇帝位的两年时间里,卞太后既没有为甄洛出头,要求儿子立她为皇后,更没有在她面对死神的时候救她的性命。这位婆婆,真是让人费解。
十一、不能不说:甄洛之死的另一种传闻——《洛神赋》
据说,在曹丕兄弟争夺魏王世子位的斗争中,卞夫人是倾向于自己的三儿子曹植的。而甄洛与婆母一样,也支持小叔子即位——因为她已经爱上小叔子曹植啦。所以,甄洛之死,与她的婚外情爆光大有干系。曹植因为在权力与爱情方面都与大哥作对,后来还被逼着来了个“七步成诗”,万幸逃出生天之后,他为自己心爱的嫂嫂写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赋》,纪念逝去的爱情。
在这里,容我先对这种文人之说先晕倒一下。
假如甄洛与曹植有情,她还写什么《塘上行》?盖对于感情走私的女人来说,老公变心乃是大好事一件,臭男人离得越远越好,简直是给自己一片自由天地啊!
其次,《洛神赋》原名《感甄赋》。而此“甄”不同彼“甄”——在作《感甄赋》的前一年,即黄初二年,曹植被曹丕封为甄城侯,第二年又晋封为甄城王(今山东濮县)。所谓感甄者,所感的不是甄洛之甄,而是怀才不遇的甄城王之甄。
而洛神,则是洛水之神,名宓妃,是传说中伏羲氏之女。曹植在《洛神赋序》里写道:“黄初三年,作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后来,甄洛的儿子曹睿即位为魏明帝,他对叔叔的文章倒是很喜欢,不过觉得题目起得不好,便将《感甄赋》改为《洛神赋》。
无论是曹植,还是曹睿,他们都没有想到,他们先后为该赋起的两个名字,恰好嵌进了甄洛的闺名。于是文人附会,臆想百出,那个在洛水之畔赠送枕头的女子,便由宓妃变成了甄洛。
至于曹丕想杀曹植,因此将甄洛的枕头给曹植看,并逼他七步成诗,也是改头换面的“典故”。
此事正史不载,而最早的版本见于《世说》,后来收录进了《太平广记》。原文是这样的: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士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赋成,步犹未竟。重作三十言自愍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直译如下:魏文帝曹丕曾经和弟弟陈思王曹植一同出去游玩,看见两头牛在墙里斗架。一头牛斗不过对方,掉到井里摔死了。曹丕命令曹植,以死牛为题材作一首诗。但不许说“牛”字,也不许说“井”字,不许说“斗”,也不许说“死”。马走一百步,必须作完一首四十个字的诗,如果一百步作不完,就杀头。曹植一边骑马往前跑,一边提笔写道:“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诗作完了,还不到一百步。于是他又作了一首自己怜悯自己的三十个字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原来不是枕头,而是牛头;不是步行七步,而是跑马百步。写的也不是三十个字,而是四十个字再加三十个字。
话再说回来,后世文人们硬要把甄洛和曹植扯到一起去,真不知道他们是同情曹植甄洛,还是恰恰相反?——有媳之叔和有夫之嫂私通,什么年代都不是好名声,假若真有这等风流事,岂不是变成曹丕杀妻有理?!
真不知道这些人都是怎么想的!
由甄洛《塘上行》一诗来看,“众口烁黄金”……谗害她的是整群后宫妃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