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 >

第88部分

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第88部分

小说: 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穿绢绮,并仿效唐王朝建立了严格的等级服饰制度。直到近代,西藏的高级官吏仍然戴着源自唐代进士的金翅白纱帽。至于文成公主带进来的天文算术、纺织农牧、医药星相、历法建筑,也都逐步改变了藏区的生活状况。
公元前一世纪时,藏人已经懂得砌造宫殿,文成公主入藏之前,拉萨的红山上已经开始兴建宫室。但由药王洞中的造像以及松赞干布的本尊佛堂来看,最终的完工和扩建,应该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后,并且得到了唐朝工匠的大力参与。因此才在民间留下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建布达拉宫的传说。
然而改变宗教信仰,比起改变生活习惯,更具有挑战性。
早在公元纪年之初的藏王布德贡杰时期,藏区雪域就开始出现了“苯教”的传播。苯教的教主辛饶据说本是大食人(伊朗),到六世纪时,苯教在藏区占绝对的上风。松赞干布则希望在吐蕃推行佛教,这也是他请两位公主分别带入释迦等身像和佛家经典的原因。
传说,文成公主所带的那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赤金像是乘着木车来到高原的,当车行至拉萨北边时,轮子陷入地面再也难以拉动。文成公主便决定就地兴建佛寺供奉金像。松赞干布立即答应了她的要求。墀尊公主知道后也要求为自己带来的释迦八岁等身像修建寺庙,谁知屡建屡塌,只得向文成公主认输求助,这才建成大昭寺。
不过据《大昭寺志》的记载,墀尊公主并不是在文成公主入藏后才发愿为金像造寺的,早在文成来到之前的公元639年,墀尊已经开始选址造寺,只是占卜所选的地方是拉萨的沼泽地,虽然奠了基,但这座寺不是建了倒塌就是怎样也建不起来。——后面的故事脉络就与上一种的说法基本一致了。——文成公主进藏后,墀尊承认能力不够,派婢女带着一升金砂去请求帮忙。于是文成公主经过“博唐”数理推算之后,发现整个西藏的地形宛如女魔仰卧之状,极不利于王朝统治,而墀尊所选的那片沼泽“卧塘湖”,恰恰是魔女的“心血”,旁边有红山与夹波日山则为“心骨”,必须施法镇压才能建寺。
墀尊公主无奈,便将文公主推算的结果禀告于松赞干布,然后在机雪娘颇邦喀岩山之上,熔铁水灌凝砖土,修建九层碉楼,四面拴以铁链,使其牢固。然后修法禳灾。
经过种种波折,墀尊公主终于在文成公主的指导下堵住了泉眼,建成了大昭寺。
在佛传佛教中还有这样的说法:文成公主在察看风水的时候,还发现若要在藏地昌大佛教显密二宗、维护藏王的统治,仅建大小昭寺是不够的。于是她又派人四处查勘地形,兴建了昌珠庙、藏昌庙、噶泽庙、章巴江庙为四镇边之庙;步曲庙、昆庭庙、格吉庙、扎顿孜庙、隆塘卓玛庙、洁曲庙、喜饶卓玛庙、仓巴隆伦庙为镇支之庙,另外又分别建立了佛塔、石狮、大自在神像、大鹏金翅鸟、白海螺等,以更改风脉。此后,这些寺院都如数地兴建了,而佛教也开始在雪域高原上扎根。此后经过历次灭法与复兴,藏传佛教已经蔚为壮观。
记载说,最早的大昭寺有八座殿,小昭寺是三层金顶的唐式寺庙,里面供奉着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十二岁等身像;而墀尊公主带来的释迦八岁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随着光阴的流逝,经过几度兴建的小昭式藏式风格浓郁,已难觅当年的模样。
《教法史》还说,在墀尊公主建大昭寺失败后,大小昭寺都是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的,两寺同日开工、同日建成、同日开光。
若干年后,金城公主沿着文成公主走过的路来到了藏地。遵照金城公主的旨意,藏地将大小昭寺内的两尊释迦像进行了对换。
现在,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而小昭寺内供奉的则是墀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
由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墀尊公主在传播佛教方面的成就,在藏传佛教的经典中,他们被称为菩萨转世。松赞干布为护教三大法王之一,文成公主为救助度母、墀尊公主为怒纹度母。(“度母”:菩萨)
“救助度母”的称呼,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藏族寻常百姓对文成公主和她所带来的文化的感恩之情。在雪域高原上,文成公主的地位是崇高的,假如有谁被比拟为文成公主,那是最高的赞美。
直到今天,藏族的传统八大藏戏中,第一出就是《文成公主》,对于藏族百姓来说,她就是菩萨天女的化身。
六、身后事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唐王朝派人出使天竺国,正逢天竺戒日王去世,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为王。唐朝使者王玄策等人被新天竺王抢掠追杀。松赞干布闻讯后派出军队助王玄策反击,一直攻入中天竺,将天竺王阿伏帝阿罗那顺生擒至长安。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倒霉蛋从此再没能回到天竺去做王。
第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高宗李治即位,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并赐缎绢二千端。松赞干布遣使来谢,献珍宝十五种以供奉太宗灵位,并上书高宗说:“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赴国除讨。”——对于这封奏章的用意,有说是鉴于头一年的天竺之乱有感而发,也有说是想试试唐朝内部情形的。
不管怎么说吧,至少在表面上,高宗君臣认可了头一种说法,进封了松赞干布的爵位并赐杂彩三千端、蚕种及各类工匠。随后应其所请为松赞干布刻了石像,列队于太宗昭陵玄阙下。
太宗葬礼后不久,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松赞干布去世,唐高宗派将军鲜于臣济为使者入吐蕃吊祭。
遗憾的是,松赞干布的后妃生育情形实在不理想,包括文成公主在内,他的五位妻子中只有德庆头人之女、小妃芒妃墀嘉(又名孟萨赤姜)在公元633年为17岁的松赞干布生下了一个儿子贡松贡赞。(另两位小妃为木雅王之女木雅茹妃嘉姆措、阿里小邦象雄之女象雄妃勒托曼)。
据《红史》记载,松赞干布在31岁的时候,曾经将赞普之位让给时年十三岁的儿子贡松贡赞。可惜的是这位小赞普年寿不永,刚十八岁就死去了,松赞干布也随后离开人世,时年35岁。
关于松赞干布的早逝,至今说法不一。有说是思子病逝的(逝于拉萨北面彭域色莫岗,今林周县彭波农场附近),也有说是出征战死的,还有说是和他的父亲一样被反叛者毒死的。
松赞干布死后,他的孙子芒松芒赞继承赞普之位。
虽然丈夫死了,文成公主也仍然没有离开藏地,据说她经常住在山南的昌珠寺,或说她仍然住在拉萨,还经常去布达拉宫对面的药王山上东望家乡。
《新唐书》说,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文成公主逝于吐蕃,高宗曾派使臣吊祭。
而藏地典籍中的说法丰富许多。
《世系明览》说,文成公主、墀尊公主是和松赞干布同时显现原身升天而去,临去时还给新赞普的祖母孟萨赤姜明示了治国之道。当然这是宗教的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墀尊公主的女仆身患疫病,染给了自己的主人,而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去看望墀尊的时候也不幸传染,于是同时去世。
另一种说法,则与《唐书》记载相符:松赞干布去世30年后,藏地流行恶疾,文成公主患病去世。
文成公主去世后,藏人将她的遗体送往雅砻琼结(今山南地区琼结县境)。这里是藏族先民发源之地,也是历代吐蕃赞普的最后归宿,即著名的墓王墓区。
藏王墓在琼结县城东南的穆日山,虽然吐蕃王朝崩溃时曾经发生过挖掘历代赞普陵墓的事件,但松赞干布的陵墓没有遭到破坏。后人所知道的,是文成公主应该仍然和她的丈夫松赞干布葬在一起。
七、再一次联姻
松赞干布死后,继位的是他的孙子芒松芒赞。这位小赞普是贡松贡赞和吐谷浑妃芒姆杰所生的孩子。芒松芒赞成年后,迎娶了没庐氏墀玛伦为王后。
公元676年,没庐氏为芒松芒赞生下了继承人都松芒波杰。算起来在名份上,芒松芒赞是文成公主的孙辈,而刚出生的小王子则是曾孙辈。
不幸的是藏王家族直到此时,早逝的基因仍然非常顽固,都松芒波杰刚刚出世,他的父亲就在当年冬天去世了,享年比爷爷松赞干布还要短。
芒松芒赞去世三年后,都松芒波杰正式即位为赞普,也就是在同一年,文成公主去世,享年约五十五岁。
都松芒波杰即位时还是个幼儿,因此朝政都由其母没庐氏墀玛伦代理,一切事宜又都掌握在禄东赞家族手里。这个局面直到十八年后才被一场政变更改过来,都松芒波杰在权力斗争中取胜,巩固了王权。
但是饶有政绩的都松芒波杰也没能逃过家族早逝的阴影。武周久视元年(公元700)开始,这位青年赞普开始了一场浩大的征南诏之战并亲自参与。首先出兵唐王朝的松州、洮州等地,随即于公元703越境攻占南诏。
然而这场胜利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第二年(公元704)的冬天,二十八岁的吐蕃赞普都松芒波杰逝于南诏。
总的来说,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之后,唐蕃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彼此间的冲突,多数也是到都松芒波杰时期而起,而且多数都是一些小的边境冲突,因周围属国而起居多。而在武周时期,由于内政的原因中原的军事力量被削弱,彼此之间的胜负次数参差不齐。
武周长安二年(公元702)九月,在取道唐境而与武周军队打了几场仗之后,吐蕃再次请和,次年四月,又遣使前来求婚,武则天答应了下来。
这一次求婚,究竟是为谁求的?由于当时的赞普都松芒波杰虽然早已有妻有儿,但他年方二十七岁,因此颇令人思忖。
然而历史告诉后人的事是:都松芒波杰很快就逝于南诏。无论当初前去求婚时的计划究竟如何,这桩婚事的最后缔结也不可能落在他身上了。
八、金城公主出嫁
吐蕃为都松芒波杰去世所派出的告哀使来到唐王朝的时候,已经是神龙元年(公元705),在位的已不是武周王朝的武则天,而是复辟的唐王朝中宗皇帝李显,他为都松芒波杰举哀并废朝一日——理所当然的,吐蕃的赞普也已经换了新人,他就是嘉祖茹,都松芒波杰与王妃琛氏赞姆多的儿子。据各种史籍的记载对照之后,嘉祖茹应该生于公元698年,他是在诸多兄弟之间的王位之争中,凭借祖母没庐氏墀玛伦的支持即位的,即位时已经七岁。
神龙三年三月,吐蕃摄政没庐氏再派大臣悉薰热前往长安,“献马千匹,金二千两”,再次为赞普求婚。四月,吐蕃王后的人选最后确定为雍王李守礼的女儿,她同时被册为金城公主。
雍王李守礼,是李治与武则天次子章怀太子李贤之后。但是金城被选中联姻时,她的父亲李守礼还只是个光禄卿,尚未封王。
算起来,章怀太子李贤是金城公主的祖父,他在三十四岁时被武则天迫令自杀,后来陪葬乾陵。直到中宗驾崩、睿宗李旦即位,李贤才获得追谥为皇太子。武周时期,李贤的三个儿子光顺、守礼、守义和叔父李旦的儿子们一起,都被祖母幽闭在宫中,直到李旦重为相王之后才被放出宫。中宗死后,李守礼于唐隆元年(公元710)被封为邠王。睿宗朝以后,李守礼官运亨通,在两个兄弟死后继承了父亲李贤当初“雍王”的封号,官儿也从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幽州刺史、单于大都护、司空一路干了上去。只是此君少年时吃了太多政治上的苦头,对做官掌权没有太强烈的欲望,一心只想游猎享乐,果然倒也在这上头干出了一番成就:光是儿子就生了六十多个。玄宗时期他的奢侈更上层楼,以至于不知勤俭为何物的诸王都忍不住要劝他省着点用。李守礼却理直气壮地反驳道:“我怕什么?我是天子之兄,不怕花光了钱之后死了没人埋。”于是他的享乐人生一直如此继续到七十岁寿终正寝为止。
在以百千数计的儿孙群中,除了亲生女儿金城公主嫁做吐蕃王后之外,李守礼还有一个孙女嫁为回纥王妃,封毘伽公主。
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八月,随着吐蕃小赞普的逐渐长成,吐蕃再次遣使勃禄星入唐,带来了吐蕃国书及没庐氏的礼品。这一次的礼品带有明显的亲家意味,遍及皇帝、皇后、相王李旦及太平公主等人。这预示着联姻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同年十一月,吐蕃再次派大臣尚赞吐使唐,专程前来迎婚。
于是,景龙四年(公元710)正月,刚刚过完元宵节,中宗便选定了左骁卫大将军、河源军使杨矩为金城公主的送婚使。正月二十八日,在家乡度过了最后一个新年的金城公主沿着文成公主的足迹,踏上了漫长的入藏之路。
金城公主入藏这年,赤德祖赞(即嘉祖茹)已经十三岁,金城公主的年龄虽没有确切记载,推想也应该是与赤德祖赞相仿的。
对于此次联姻,唐中宗非常重视,他亲自为年幼的侄孙女送行,一直送至始平县(今陕西兴平)才停下车辇,目送金城的车队远去。将始平县改为“金城县”,分手之地为“凤池乡”“怆别里”,并免金城县百姓徭赋一年。
——然而中宗在此时犯了一个绝大的错误。不知出于何种因素考虑或者是他确实对金城公主依依不舍,一个月后竟主动提出将唐王朝的河源九曲之地赠予吐蕃,追加为金城公主的陪嫁。这个不知轻重的决定成为后来唐蕃之间频频争战的重要导火索。假若说从前唐蕃之战只是为其它邦国而起的摩擦的话,此后却成了双方直接的对阵。
九、唐蕃之战与甥舅会盟碑
唐玄宗开元二年,吐蕃大伦坌达延取得了一场大胜,唐王朝不得不做退让,正式将河源九曲割给吐蕃。此后直到天宝十三年,才由哥舒翰收复。
河源九曲虽然收复,此事却成了唐蕃之间的一个心结,以至于安禄山之乱发生之后,吐蕃又趁乱频频起兵,吐蕃将领论悉诺(汉名马重英)更于广德元年(公元763)攻入长安。这位论悉诺倒也有些意思,居然找来了金城公主的弟弟广武王李承宏,将其立为大唐皇帝。只可惜李承宏的皇帝只干了15天,吐蕃撤退后他就倒了霉,被怒火中烧的唐代宗流放去了华州。
然而常言道,盛极必衰,在大唐王朝远离开元盛世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