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巴顿将军 >

第14部分

巴顿将军-第14部分

小说: 巴顿将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 月至11 月,军事演习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重新开始,参加的部队约达40 万人。在演习中,斯科特统率着第一、二装甲师,但他显得优柔寡断,缺乏控制力。而巴顿则再一次成为受人注目的英雄,他的部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击中了“蓝军”的要害部位,俘虏了“蓝军”司令德拉姆中将。第二装甲师的快速进攻和勇敢精神受到热烈赞扬,巴顿的指挥和协调能力也受到军方的充分肯定。
就在这一时期,国际局势不断恶化。
1941 年6 月22 日(星期日)凌晨4 时,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
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德国和它的附庸国匈、罗、意、芬等国出动190个师,其中包括19 个坦克师,3700 辆坦克。4900 多架飞机,4700 多门火炮,193 艘舰艇,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克里米亚半岛的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苏联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用“闪击战”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希特勒狂妄地叫嚣:“只要我们在门上踢一脚,整个破房子就会倒塌。”1941 年12 月7 日(星期日)早晨,日本不宣而战,派出庞大的恃遣舰队袭击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最大海军基地珍珠港,日本共出动航空母舰6艘,战列舰2 艘,巡洋舰3 艘,驱逐舰3 艘,潜水艇3 艘,另有27 艘潜水艇作先遣队,舰载飞机423 架。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之下,美军共损失大型舰只19 艘,飞机311 架,伤亡和夫踪共4000 余人。在珍珠港的熊熊大火还未完全熄灭之际,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发表了战争咨文,他说:“1941 年12用7 日——必须永远记注这个耻辱的日子!”美国终于成为参战国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
就在此时,巴顿的地位又一次发生了变化:马歇尔将军把斯科特调到中东担任观察员,任命巴顿力第一装甲军军长。这既是对巴顿辛勤工作的奖赏,也是准备让他在未来的战争中担负重任。
临危受命,更激发了巴顿大干一番的雄心壮志,他恨不得马上就率部奔赴海外作战。但仅仅时隔两个月,他又接到命令,调他到一个偏僻的地区去创建沙漠训练基地。对此他感到十分困感:“难道是因为我的年龄大了而不让我上战场吗?”
其实,马歇尔将军的这一安排是有长远打算的。此时,北非的战事日益吃紧,“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德意军团在利比亚取得了军事胜利,正在向埃及的英军进逼。他们企图控制苏伊士运河,然后以中东作为桥头堡,向欧亚大陆出击,对盟军实施迂回进攻。如果美军要支援英军,遏制隆美尔在中东的行动,就必须为进行沙漠战做好艰苦而细致的准备工作。马歇尔认为,巴顿是承担这一使命的最好人选。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
1942 年3 月,巴顿飞往一个叫里弗宾德的地方。这里位于加利福尼亚、内华达和亚利桑那三州的交界处,是一个由沙地、石块构成的荒漠地带,人迹罕至,只有土狼、老鼠和响尾蛇时而出没,地形和气候都与北非十分相似,但这里的条件十分简陋,没有电灯、暖器和热水,甚至连干净的被单也找不到,每人每天的生活用水只有一壶,因此许多军官认为,这里不适宜大部队进行正规训练。但巴顿却认为,这是一个理想的训练营地,于是命令部队安营扎寨,并立即以惊人的速度开始训练中心的创建工作。他说:“我相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久,这个中心就正式启用了。
沙漠战训练开始了。在巴顿的安排和指挥下,训练工作十分艰苦紧张。巴顿命令部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完成10 分钟内1 英里跑,两小时急行军。然后便是一连串令人筋疲力尽的战术操练和实弹演习,甚至夜里也常有军事行动。而巴顿也从不得闲,他总是亲临现场把握每一个环节,对官兵进行鼓动、讲授、责骂和赞扬,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要进行艰苦的训练。为了检查军事行动的详细情况,他踏遍了营地的每一个角落,乘坐过古普、坦克、半履带战车、小飞机,甚至轿子,到处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对此,有人责备他对部下过于残酷了,他回答道:“平时的艰苦训练是战时胜利的保证,这才是对士兵的最大仁慈。”他大声吼叫道:“我是一个很坏的家伙。我要让他们尝试一分钟的地狱生活,然后我又为他们痛哭!”
训练期间,巴顿对装甲部队的作战方式、指挥和后勤系统都做了改进。他破天荒第一次通过无线电从空中对部队进行指挥;进行了坦克集群作战试验;他还证明了一种坦克恢复车(拯救受伤坦克的车辆)的作用。巴顿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训练工作上,但他并没有忘记千里之外战火燃烧的;日大陆。他经常给一些要人写信,告诉他们自己的近况,告诫他们:如果有作战的美差,千万不要忘了他。他坦率地承认,他希望参战而不是担负训练任务。他在给上司麦克奈尔将军的一封信中指出:“我要用鲜血来证明用汗水学到的东西。”
当然,巴顿并没有被遗忘。
1942 年6 月,马歇尔把巴顿召到华盛顿。此时,北非战局恶化,隆美尔攻占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托卜鲁克,井向埃及大举进犯,应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要求,美国同意派遣一支装甲师增援英军,并准备任命巴顿为师长。马歇尔就此事征询了巴顿的意见,巴顿认为,一个师不足以对北非战局产生决定性影响,美国应派遣两个师参战。但就在巴顿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的时候,马歇尔已经做出了决定:暂不派遣军队,迅速向英军提供300 辆坦克和100 门榴弹炮。这样,巴顿的参战计划又化为泡影。
巴顿沮丧地返回训练营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难道是自己建议失当或冒犯了马歇尔,还会不会有参战的机会呢?
正是:钢铁大军将欲发,忽闻马氏改初衷。凌云壮志何时酬,常使英雄费揣摩。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第十一章 “火炬”计划
曾有“火炬”现长空,漫漫黑夜见光明;
巴顿运筹帷幄日,静候北非报捷声。
1942 年7 月,战争形势对反法西斯同盟十分不利。在太平洋战区,日本人发动了大规模攻势,先后占领了菲律宾、香港、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并有继续南侵澳洲之势。在苏德战场,德国法西斯向斯大林格勒南翼地区实施重点进攻,给苏联造成巨大压力,在北非,隆美尔的非洲军团继攻占托卜鲁克后进抵阿拉曼防线,距开罗仅80 英里。在战局吃紧,危机四伏之际,反法西斯同盟国内部围绕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最早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是斯大林。
1941 年6 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集中64%的兵力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企图一举攻占莫斯科,迫使苏联投降,7 月18 日,斯大林急电英国首相丘吉尔。要求英国尽快在北极地带或法国北部沿海开辟第二战场,以解燃眉之急,鉴于战局日益恶化,9 月3 日,斯大林再次呼吁丘吉尔于本年内“在巴尔干或法国某地开辟第二战场”。苏联的请求遭到了拒绝。其原因,除了英国确实没有足够的力量实施登陆作战外,更主要的是丘吉尔对苏联能否抵挡住法西斯军队的强大攻势持怀疑态度。
美国参战之后,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日益突出起来。
1941 年12 月至1942 年1 月,英美首脑原则上通过了英国提出的“体育家”计划(即在1942 年春天进攻北非的计划)。但不久,英国在利比亚遭惨败,“体育家”计划遂之搁浅。后来,艾森豪威尔又主持制定了代号“围歼”的作战方案,决定以英国为基地对西欧直接发动进攻,并把实施登陆的时间确定在1943 年春天。与此同时,为了应付舆论压力井鼓励苏联坚决抵抗,美国还制定了一个“大锤”计划,确定1942 年8 月至9 月间,以6—10 个师的兵力在法国北部实施登陆,发动有限攻势,兵员由英国提供。但这一计划遭到了英国的抵制,相反,他们建议在1942 年秋天进攻北非。最后,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推动和战局的压力下,双方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终于就北非登陆的作战行动达成了协议,规定最迟于1942 年10 月30 日前进行,代号改为“火炬”,艾森豪威尔被任命力“火炬”行动的盟军总司令。距离实施“火炬”计划的日子已经下远了,但此时,“火炬”计划的细节尚不明朗,只是预计有一支美国特遣部队参战、从美国直抵北非,由谁来统率这支部队呢?要知道,这位将军身负着特殊的使命,盟军的成败全在此一举,而且,他将是此次大战中率领美军参战的第一位美国将军。这时,艾森豪威尔和马歇尔都不约而同想起了一个人,很久以来,他们就想让这个人指挥一次关键的战役,此人便是巴顿。
艾森豪威尔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为了这佯的部队(如在埃及沙漠中作战的坦克师)挑选指挥官时,我立即想起了我的一位老朋友——小乔治·巴顿少将,他不仅是坦克专家,还是个出色的部队指挥官。……我坚信他的作战热情,坚信他会成为作战部队的得力领导人。”艾森豪威尔不仅认为巴顿有能力承担这一特殊使命,而且他还相信,巴顿一定会高兴地接受这一任命。因为在此之前,艾森豪威尔曾试探性地问过巴顿,“你愿意放弃手中的部队,率领一个师参加战斗吗?”他一面说着,一面观察巴顿的表情。他知道,巴顿对他的那个军是非常钟爱的,巴顿愣了一下,但马上回答说:“艾克,如果能让我参加战斗,我甘愿当一名少尉。”
7 月30 日,巴顿被急召到华盛顿,马歇尔非常简要地向他介绍了有关“火炬”行动的情况,因为该项行动目前还只是一个粗糙的计划,谁也不能提供更详细的东西。马歇尔还命令巴顿对这个计划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策划。8 月3 日,巴顿在华盛顿宪法路军需大楼的第三层建立起了自己的办公室,开始制订“火炬”战役的行动方案。
巴顿的办公机构是一个非常精干的班子,只有几名年轻的军官和秘书,其中包括他的参谋长盖伊上校和作战处长肯特·兰伯特上校。办公室刚刚设立,巴顿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当天晚上,他就拟定了一份计划。该计划提议在卡萨布兰卡登陆。8 月8 日,巴顿风尘仆仆地飞往伦敦,向艾森豪威尔汇报工作,商讨“火炬”计划的具体细节。巴顿此行还有一个不愿告人的目的——确立他本人在这次军事行动中的作用。
此时,艾森豪威尔正在伦敦与英国方面协商有关“火炬”行动的事宜。他真心希望由巴顿来承担这一使命,但考虑到军衔方面的差距又有些犹豫了。8 月9 日晚上,艾森豪威尔正在吃晚餐,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艾克,”他听到一个十分熟悉的声音,“真该死,我刚来到这个倒霉的城市,现在正呆在旅馆,不知如何是好。”
“乔治!”艾森豪威尔一下子就听出这是巴顿在打电话,他兴奋地叫道,“老兄,马上到我这儿来,咱们好好干一杯!”
不一会儿,巴顿匆匆赶到了,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谈起了“火炬”计划问题。他们讨论了战役实施中可能遇到的许多具体问题,如:登陆部队的作战素质、登陆地点的地形特征、登陆时的气候以及法国军队的动向等等。这些日子,艾森豪威尔已经被远征行动中的许多高难度问题和头绪纷繁的细节搞得头昏脑胀了。距登陆作战的日子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但许多事情还茫无头绪,绝大多数军官缺乏两栖作战的经验,甚至还有不少人对该计划抱怀疑态度,大唱低调。看来只有巴顿是个乐观主义者和实于家,他充满自信和豪情,提出的意见完全是建设性的。巴顿的到来,犹如给艾森豪威尔送来一股春风,驱散了几天来的烦恼和厌倦,使他如释重负,兴奋不已。他永远忘不了那次聚会结束时巴顿对他说的那句话:“我或许在许多细节上是愚蠢的,但我能够在一个星期之内使任何部队充满活力!”
晚餐后不久,巴顿便告辞了。这次会面虽然十分热烈,但巴顿仍感到心中无底。艾森豪威尔对自己的计划是赞同还是反对?他究竟对这次战役抱什么态度,巴顿心中存在青困惑,也充满了希望。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们都认为这个方案(指“火炬”计划——作者〕不妥,多半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但是,我们必须奉命执行,不成功则成仁。如果出现最坏的情况,那就根本不可能付诸实施,但如果运气好些,就可以付出高昂的代价去进行,那或许是一件易事。”
但是几天以后,艾森豪威尔任命了克拉克将军作为他的副手,担任副总司令,负责“火炬”计划的审定工作,这使得巴顿感到十分意外,他原认为,不论从能力。资历还是私人关系来说,自己都是最适当的入选。他十分忌妒克拉克与艾森豪威尔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
马克·韦恩·克拉克,生于1896 年,是比巴顿晚八年的西点毕业生,在巴顿眼中只不过是个小字辈,但如今己同巴顿一样晋升为少将了。“黄口小儿,岂能当此大任?”巴顿心中忿忿不平,他不仅对克拉克的能力表示怀疑,也对艾森豪威尔的择将之道颇为失望。
但为了取得参战的机会,巴顿尽力保持克制,与艾森豪威尔和克拉克一起筹划被许多人认为希望渺茫的“火炬”计划。巴顿具有天赋的攻击精神,以从事战争为乐,喜欢冒险,并充满必胜的激情。但他也不得不承认,除非交好运,否则该项行动很难成功。但是,英美首脑已经就“火炬”计划达成了协议,他们已无法做别的选择了。巴顿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为了该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他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
巴顿此行一共在伦敦呆了10 天,他的主要活动有两个内容:一是参与审查和完善“火炬”计划;二是争取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这一计划。特别是后者,耗费了他大量时间和精力。正如传记作家拉迪斯拉斯·法拉戈所指出的:“要是没有巴顿的富有感染力的热情和乐观主义,没有他在访问期间提出的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尤其要是没有他对这件事情的赤胆忠心,那么,‘火炬’作战计划(大家一致认为它的成功机会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