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纪连海说甄嬛 >

第5部分

纪连海说甄嬛-第5部分

小说: 纪连海说甄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蟾徘樾危岢隽撕芏嘈死椎拇胧6约阂泊纷龀霰砺剩苁战诶瘛?滴趸实鄱运谒拇ǖ淖魑浅T奚停⒓囊院裢:罄矗旮⒁裁挥泄几嚎滴趸实鄣暮裢诨靼茏几炼渴琢觳咄⒗继谷肭治鞑氐恼秸校U锨寰暮笄诠└俅蜗允境隽俗吭降牟鸥伞

康熙五十七年(1718),康熙皇帝授年羹尧为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统领军政和民事。康熙六十年(1721),年羹尧进京入觐,康熙皇帝御赐弓矢,并升年羹尧为川陕总督,成为西陲的重臣要员。康熙六十年(1721)九月,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在正面进攻的同时,年羹尧又利用当地部落土司之间的矛盾,辅之以“以番攻番”之策,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康熙六十一年(1722)冬康熙皇帝病死之后,抚远大将军、十四阿哥胤禎被召回京,年羹尧受命与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的延信共同执掌军务。虽然我们说十四阿哥是抚远大将军,在前线;但是他的粮草供应可都是川陕总督由年羹尧负责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尽管你着急上京城,但是我年羹尧不供应你人的粮食马的草料。我让你寸步难行。这样就有利于雍正皇帝在京城顺利继位。

雍正皇帝即位之后,年羹尧开始受到倚重,和隆科多并称雍正的左膀右臂。康熙六十一年(1722)冬,西北地区发生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雍正皇帝命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驻西宁坐镇指挥平叛。贼吧Zei8。COM电子书下载雍正元年(1723)初,年羹尧下令诸将“分道深入,捣其巢穴”。各路兵马遂顶风冒雪、昼夜兼进,迅猛地横扫敌军残部。在这突如其来的猛攻面前,叛军魂飞胆丧,毫无抵抗之力,立时土崩瓦解。罗卜藏丹津仅率二百余人仓惶出逃,清军追击至乌兰伯克地方,擒获罗卜藏丹津之母和另一叛军头目吹拉克诺木齐,尽获其人畜部众。罗卜藏丹津本人因为化装成妇人而得逃脱,投奔策妄阿拉布坦。这次战役历时短短15天(从二月八日至二十二日),大军纵横千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敌营,犁庭扫穴,大获全胜。年羹尧“年大将军”的威名也从此震慑西陲,享誉朝野。半个月时间,那真的叫速战速决。这才是年大将军的派头。

平定青海战事的成功,实在令雍正皇帝喜出望外,遂予以年羹尧破格恩赏:晋升为一等公。此外,再赏给一等子爵,由其子年斌承袭;其父年遐龄则被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此时的年羹尧威镇西北,又可参与云南政务,成为雍正皇帝在外省的主要心腹大臣。雍正元年(1723)夏,雍正发出上谕:“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这样,年羹尧遂总揽西部一切事务,实际上成为雍正皇帝在西陲前线的亲信代理人,权势地位实际上在抚远大将军延信和其他总督之上。雍正还告诫云、贵、川的地方官员要秉命于年羹尧。

年羹尧不仅在涉及西部的问题上大权独揽,而且还一直奉命直接参与朝政:他有权向雍正皇帝打小报告,把诸如内外官员的优劣、有关国家吏治民生的利弊兴革等事,随时上奏。他还经常参与朝中大事的磋商定夺。雍正二年(1724)冬,年羹尧入京觐见之前,雍正皇帝因其要来,就命各省地方大员赴京集会,四川巡抚蔡珽以没有可以会商的事务提出不同看法,雍正皇帝又就此向年羹尧征询意见。以年羹尧的行止来定其他地方督抚的行动,可见雍正皇帝把年羹尧的地位置于其他督抚之上,以使其政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有关重要官员的任免和人事安排上,雍正皇帝则更是频频与年羹尧交换意见,并给予他很大的权力。

雍正皇帝跟年羹尧的私交也非常好,并且给予特殊的荣宠。雍正认为有年羹尧这样的封疆大吏是自己的幸运,如果有十来个像他这样的人的话,国家就不愁治理不好了。平定青海的叛乱后,雍正皇帝极为兴奋,把年视为自己的“恩人”,他也知道这样说有失至尊的体统,但还是情不自禁地说了。为了把年羹尧的评价传之久远,雍正皇帝还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否则便不是他的子孙臣民了:

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这简直就是以对年羹尧的态度来判断人们的正确与否。

至此,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宠信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年羹尧所受的恩遇之隆,也是古来人臣罕能相匹的。雍正二年(1724)冬,年羹尧入京觐见,获赐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及金币等非常之物。年羹尧本人及其父年遐龄和一子年斌均已封爵;加一等男世职,由年羹尧次子年富承袭。

看到了吧,年羹尧大将军之所以能够这么牛,那是因为人家真有本事,能够定国安邦,是雍正皇帝不可多得的朝廷重臣。

第十一章 宫中害人术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二十一、二十二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皇后听说陵容身体不适,假意探访,却发现陵容藏于枕下的秘密——一个身上扎满银针的小人(华妃的人偶替身)!

这里,就有个问题:宫中伤害他人的方法到底有多少种呢?

据我们了解,宫中伤害他人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巫蛊”。

“巫蛊”,本来是以民间礼俗迷信做为观念基础而施行的加害于人的一种巫术形式。“蛊”的本义,大约是以毒虫让人食用,使人陷于病害。《说文?虫部》写道:“蛊,腹中虫也。《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也。”

所谓巫蛊,就是人们用桐木削制成仇人的形象,在上面刻上冤家的姓名,有的插刺铁针,然后再放到地下或者放在房子里,日夜诅咒。据他们说,这样诅咒下去,就可以让对方遭殃,自己得福。有学者称此为“偶像伤害术”。

史书中讲,这种巫蛊术,在汉代也传进了皇宫,并且十分盛行。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岂不知,这是个悲剧。更重要的,这个悲剧里面,就有我们要讲到的巫蛊。

话说汉武帝娶陈阿娇为妻后,因为陈阿娇久婚不育,导致汉武帝转而宠幸卫子夫。

心里很不平衡的阿娇,在无奈、无知、怨恨、焦虑的情况下,找了一个女巫,这个女巫叫楚服,他们一起昼夜诅咒卫子夫等这些受汉武帝宠幸的人。但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情很快就暴露出去。汉武帝就重用了他手下的酷吏张汤去审查这个案子,张汤审查这个案子牵扯到三百多个人,最后这个女巫楚服被杀,陈阿娇被废长门宫。

多年以后,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和卫子夫皇后与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而且还立祠命巫人在里面作法,咒诅宫廷。汉武帝大怒,最后公孙贺父子死狱中,满门抄斩。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相继被牵连入内,被杀。汉武帝诏遣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奉策收皇后玺绶,卫子夫选择了自杀。汉武帝认为,任安是老官吏,见出现战乱之事,想坐观成败,看谁取胜就归附谁,对朝廷怀有二心,因此将任安与田仁一同腰斩,汉武帝因马通擒获如侯,封其为重合侯;长安男子景建跟随马通,擒获石德,封其为德侯;商丘成奋力战斗,擒获张光,封其为秺侯。太子的众门客,因曾经出入宫门,所以一律处死;凡是跟随太子发兵谋反的,一律按谋反罪灭族;各级官吏和兵卒凡非出于本心,而被太子胁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中,说赵姨娘买通马道婆“暗里算计”凤姐和宝玉,就使用了这种巫术。马道婆抓了银子,收了欠契,“又向裤腰里掏了半晌,掏出十个纸铰的青面白发的鬼来,并两个纸人,递与赵姨娘,又悄悄地教他道:‘把他两个的年庚八字写在这两个纸人身上,一并五个鬼都掖在他们各人的床上就完了。我只在家里做法,自有效验。’”马道婆做法果然有效验,“只见宝玉大叫一声:‘我要死!’将身一纵,离地跳有三四尺高,口内乱嚷乱叫,说起胡话来了”。随后,“宝玉益发拿刀弄杖,寻死觅活的,闹得天翻地覆”,“登时园内乱麻一般。正没个主见,只见凤姐手持一把明晃晃钢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后来,“他叔嫂二人愈发糊涂,不省人事,睡在床上,浑身火炭一般,口内无般不说。”

邓启耀《中国巫蛊考察》曾经写到这种巫术形式在近世民俗中的表现:“用纸人、草人、木偶、泥俑、铜像乃至玉人作被施术者的替身,刻写其姓名或生辰八字,或取得被施术者身上的一点毛发、指甲乃至衣物,做法诅咒后或埋入土中,或以针钉相刺,据说,被施术者就会产生同样的反应:刺偶像的哪个部位,真人的哪个部位就会受到感应性伤害。为了折磨仇家,施术者往往在偶像上遍钉铁钉并厌以魔鬼偶像,最后才以巨钉钉心,弄死对方。”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巫蛊”曾经是妇女相互仇视时发泄私愤的通常方式之一。

当然,大清王朝时期,宫内发生“巫蛊”事件,也是有的,只不过,不是在雍正皇帝在位时期,而是在雍正皇帝的父亲康熙皇帝在位时期而已:那一次,皇三子胤祉在皇长子胤眩奈菽冢⑾至朔咸迂返i的偶像。其结果,是废长子胤眩还亓私眨返i被重新确立为皇太子。

至于其他害人的方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我们单以皇帝为例:皇帝吃饭用什么餐具,是经常有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用银筷子,有时候用象牙筷子等。皇帝用餐之前一般是太监先试吃——当然,妃子是没有这个待遇的。妃子、特别是重要的妃子,只是单有饭房而已,并没有每顿饭都由太监先试吃的规矩。

第十二章 宫中流行什么病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二十三、二十四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初春之际,宫中时疫发作,宫女太监不断染病,人人自危。……温实初为助甄嬛巩固地位,苦寻治疗时疫的良方。

这里,就有个问题:造成那个时代“人人自危”的“宫中时疫”到底是什么病呢?

天花(Smallpox),又名痘疮,是世界上传染性最强的疾病之一,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烈性传染病,也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

天花病毒繁殖快,能在空气中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假设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有3000人感染天花病毒,12天内病毒就会扩散到美国各地,殃及数以百万人。

天花临床表现主要为严重毒血症状(寒战、高热、乏力、头痛、四肢及腰背部酸痛,体温急剧升高时可出现惊厥、昏迷),皮肤成批依次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痘疤。天花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对未免疫人群感染后15~20天内致死率高达30%。

保存下来的埃及木乃伊身上就有类似天花的痘痕。欧洲天花流行甚为猖獗,在日耳曼军队入侵法国时,兵士感染天花,统率者竟下令采取杀死一切患者的残忍手段。以防止其传染,结果天花照样流行,无济于事。若干世纪以来,天花的广泛流行使人们惊恐战栗,谈“虎”色变。英国史学家纪考莱把天花称为“死神的忠实帮凶”。他写道:“鼠疫或者其他疫病的死亡率固然很高,但是它的发生却是有限的。在人们的记忆中,它们在我们这里只不过发生了一两次。然而天花却接连不断地出现在我们中间,长期的恐怖使无病的人们苦恼不堪,即使有某些病人幸免于死,但在他们的脸上却永远留下了丑陋的痘痕。病愈的人们不仅是落得满脸痘痕,还有很多人甚至失去听觉,双目失明,或者染上了结核病。”

早在晋代时,著名药学家道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已有记载,他说:“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剧者多死”。同时他对“天花”的起源进行了追溯。指出:此病起自东汉光武帝年间。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天花”病的记载。书中还说:“永徽四年,此疮从西流东,遍及海中”。这是世界最早关于“天花”流行的记载。

我国不仅早就注意天花的治疗,而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据清代医学家朱纯嘏在《痘疹定论》中记载,宋真宗(998~1022)或仁宗(1023~1063)时期,四川峨眉山有一医者能种痘,被人誉为神医,后来被聘到开封府,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种痘获得成功。后来王素活了六十七岁,这个传说或有讹误,但也不能排除宋代有产生人痘接种萌芽的可能性,到了明代,随着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加深和治疗痘疹经验的丰富,便正式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清代医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说得很明确:“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乾隆时期,医家张琰在《种痘新书》中也说:“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又说:“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这些记载说明,自十六世纪以来,我国已逐步推广人痘接种术,而且世代相传,师承相授。

清初医家张璐在《医通》中综述了痘浆、旱苗、痘衣等多种预防接种方法。其具体方法是:用棉花醮取痘疮浆液塞入接种儿童鼻孔中,或将痘痂研细,用银管吹入儿鼻内;或将患痘儿的内衣脱下,着于健康儿身上,使之感染。总之,通过如上方法使之产生抗体来预防天花。

由上可知,我国至迟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已发明人痘接种术,到十七世纪已普遍推广。1682年,康熙曾下令各地种痘。据康熙的《庭训格言》写道:“训曰: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