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纪连海说甄嬛 >

第6部分

纪连海说甄嬛-第6部分

小说: 纪连海说甄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格言》写道:“训曰: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可见当时种痘术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很快引起外国注意,俞正燮《癸巳存稿》载:“康熙时(1688),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这是最早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种人痘的国家。种痘法后经俄国又传至土耳其和北欧。公元1717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蒙塔古夫人在君士坦丁堡学得种痘法,三年后又为自己6岁的女儿在英国种了人痘。随后欧洲各国和印度也试行接种人痘。十八世纪初,突尼斯也推行此法。公元1744年杭州人李仁山去日本九州长崎,把种痘法传授给折隆元,乾隆十七年(1752)《医宗金鉴》传到日本,种痘法在日本就广为流传了。其后此法又传到朝鲜。十八世纪中叶,我国所发明的人痘接种术已传遍欧亚各国。公元1796年,英国人贞纳(E。Jenner)受我国人痘接种法的启示,试种牛痘成功,这才逐渐取代了人痘接种法。

我国发明人痘接种,这是对人工特异性免疫法一项重大贡献。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写载:“我听说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由此可见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术(特异性人工免疫法)在当时世界影响之大。

自1977年以后,世界上没有发生过天花。

多铎、董鄂妃、福临、载淳,以上四位都是因天花而亡的人,而唯一得过天花却活了下来的历史名人就只有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

话说到这里,您知道,那个时候的天花,有多么可怕了吧?至于其他种类的传染病,当时还没有那么可怕。

第十三章 官员的品级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二十五、二十六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甄嬛的父亲最终由大理寺少卿被贬为都察院御史,位降几级。

这里,就有个问题:从大理寺少卿到都察院御史,到底是降了几级呢?

大理之意:古谓掌刑曰土,又曰理。大理寺少卿,官职名。大理寺,官署名,设少卿二人,文职,正四品。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大理寺为大理院。置正卿、少卿为主官,下有刑科、民科推丞各一人,推事二十五人,余有典簿厅都典簿、典簿、主簿及录事。附设总检察厅,有厅丞一人,检察官六人,以及主簿、录事、看守所所长等。仿西方司法独立,规定其职权为解释法律,监督各级审判,并为最高级的审判机关,与旧大理寺仅有审核权者不同。司法行政,则另设法部。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亦以司法部为最高司法行政机关,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大理院设院长一人,民事与刑事各若士庭,每庭设庭长一人,推事若干人。大理院审判不服高等裁判厅第二审判而上诉的案件及依法属于大理院特别权限的案件。总检察厅与大理院相配设置,独立行使取权。国民党政府改大理院为最高法院。检察部门亦附设于内,不独设。

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见《史记?滑稽列传》:“执法在傍,御史在后”。大夫置御史,见《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侍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邑宰置御史,见《战国策?韩策三》:“安邑之御史死章。”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汉朝御史统归御史台领导,按职掌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东汉末改刺史为州牧之前,汉朝的刺史也是监察官,也是御史的一种。三国时,曹魏于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掌记录朝廷动静,纠弹百官朝仪。西晋,御史名目很多,开后代专门职务御史的先河,有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等。隋唐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与殿中、治书两侍御史并立。

都察院,明清时期官署名,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明清两代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

清初仿明制,于崇德元年(1636)五月设立都察院。皇太极下谕:“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有骄肆侵上,贪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即所奏涉虚,亦不坐罪;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顺治初年又规定:“凡朝廷政事得失,民生利弊,以时条上,百官有奸贪污绩,亦得据实纠弹。”可见,清代的都察院其职能与历朝的御史衙门差不多。都察院初设承政1人,左右参政各2人。顺治元年(1644)改承政为左都御史,参政为左副都御史。三年规定左副都御史满、汉各2人。五年则定左都御史满、汉各1人。右都御史,为总督兼衔。右副都御史为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兼衔,都不设专员。左都御史是都察院的主管官员,《清史稿?职官志》说:“左都御史掌察核官常,参维纲纪。”清代都察院为从一品衙门,一般御史26人。

《清史稿?职官志》说:“十五道掌印监察御史,初制,满洲、汉军三品,顺治十六年改七品。康熙六年升四品,九年复为七品。雍正七年,改由编、检、郎员授者正五品。由主事、中、行、评、博授者正六品。乾隆十七年并定从五品。”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从文职正四品的大理寺少卿二人降至御史,到底降了几级,还得看是哪位皇帝在位:若是康熙六年,那就属于平级调动;若是顺治十六年或是康熙九年,那就是连降三级;若是雍正七年以后,就是只降一级而已。

本来无朝无代的架空小说《后宫甄嬛传》被嫁接到了雍正年间,但并没有说明上述这段故事到底发生在雍正七年之前还是之后,故而我们暂且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甄嬛的父亲从大理寺少卿到都察院御史,到底是降了几级。

第十四章 血滴子的秘密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二十七、二十八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皇雍正皇帝提到江慎、江诚两位太医收受宫女太监贿赂,毫无医德可言,甄嬛借机举荐温实初,并告知皇帝治疗时疫的方子乃二江窃取而来,皇帝起了杀意,派手下血滴子暗中除掉二江。

这里,就有个问题:血滴子到底是什么呢:机构、暗器、人?

血滴子是中国传说中始于清朝雍正时期的一种兵器。传说雍正皇帝组织了一支以血滴子为武器的特务暗杀队,队员也因而被人称为血滴子。虽尚未能证明其真实性,但却散见于各类稗官野史与民间传奇中,近世也作为电影与戏剧的题材而登上萤光幕,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的神秘武器。

血滴子的确切形貌众说纷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一种笠形或钟形的罩子,顶端系有索链,罩子的开口外缘环布著一圈鲨鳍形钢刀,使用时一手抓住索链,一手将血滴子抛向敌人,血滴子会像飞盘一样不断旋转,配合环状钢刀便犹如会飞的圆锯一般,而血滴子的操作者则利用索链控制方向与收回。在有些影视作品中,血滴子飞行时会配以如扯铃一般的嗡嗡声。除此之外,当血滴子罩住敌人的头部时,操作者还可借着索链控制开口内缘的环状钢刀向内收合,立刻便能取下敌人首级。

也有传说是雍正皇帝时的一种毒药。

在清代十三朝中,雍正皇帝是一位施行恐怖、苛严政治的强权统治者,关于他的流言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世人眼里,这位皇帝夺位前老谋深算,即位后冷酷无情。他屡兴大狱,文网森严,广布耳目,令人谈虎色变……凡此种种都为他的统治蒙上了一层诡秘的色彩。“血滴子”最早究竟出自何处,不可确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类似的艺术构思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借古讽今的作用。

雍正能登上宝座,除了本人工于心计和有一套政治手腕外,还得力于他有一个训练有素的情报组织。这个组织便是“粘杆处”。

顾名思义,“粘杆处”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蜓、钓鱼的服务组织。雍正还是皇子时,位于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府邸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叶中有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胤禛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康熙四十八年,胤禛从“多罗贝勒”被晋升为“和硕雍亲王”,其时康熙众多皇子间的角逐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

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也为了酬谢党羽,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粘杆处”机关。“粘杆处”的头子名“粘杆侍卫”,是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的。他们大多是雍正藩邸旧人,官居高位,权势很大。粘杆处的一般成员名“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由小特务充任。他们都是内务府包衣人,属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随雍正左右,炙手可热。

可见“粘杆处”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务机关,实则是一个特务组织。小说中所谓的“血滴子”大约指的就是粘杆处的这些人。不难推想,雍正是把政敌比做鱼、蝉、蜻蜓一样的小动物来撒网捕捉、加以控制的。

“粘杆处”虽属内务府系统,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雍正三年,胤禛降旨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但奇怪的是改制后的行宫并未改覆黄色琉璃瓦,殿顶仍覆绿色琉璃瓦,有人认为:雍和宫虽为皇帝行宫,曾经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当时的雍和宫其实是一个森严的特务衙署,为了不致秘密外泄,才改府为宫。还有一种传说:在雍和宫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了,很可能雍正的儿子乾隆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遗迹,改雍和宫为喇嘛庙时,已加以彻底翻修,将之平毁无痕。

“粘杆处”在紫禁城内还设一个分部,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是他们值班观望的岗亭。山下门洞前摆着四条黑漆大板凳,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杆侍卫”和四名“粘杆拜唐”坐在上面。雍正交办的任务,由值班人员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总部发布命令派人办理。雍正去世后,乾隆皇帝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乾隆死后,“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弛。

真正在江湖上出现过的血滴子,是类似拳指套的东西,开刃,用于拳术格斗,也被女子带在身上防身,因其两片合起来的时候组成一个血滴状物品,故被称为血滴子。

第十五章 皇帝怕过谁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二十九、三十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皇帝顾及朝政与年羹尧的势力,不能依甄嬛所愿杀掉华妃,甄嬛心灰意冷。年羹尧得知妹妹华妃失宠后上书谏言,向雍正皇帝直言冷落妹妹会使年氏一族寒心。令其地位不稳。皇帝处于两难境地。

这里,就有个问题:清朝的雍正皇帝怕过年羹尧么?

在历史上,雍正皇帝开始讨厌年羹尧,主要就是前面我们介绍过的雍正二年(1724)冬年羹尧第二次进京陛见为导火线的:

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跪道迎送;到京时,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皇帝面前,态度竟也十分骄横,“无人臣礼”;年羹尧进京不久,雍正皇帝奖赏军功,京中传言这是接受了年羹尧的请求;又说整治阿灵阿(皇八子胤禩集团的成员)等人,也是听了年的话。这些话大大刺伤了雍正皇帝的自尊心。

年羹尧结束陛见回任后,接到了雍正皇帝的谕旨,上面有一段论述功臣保全名节的话:“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在这个朱谕中,雍正改变了过去嘉奖称赞的语调,警告年羹尧要慎重自持,此后年羹尧的处境便急转直下。

雍正皇帝是如何对付年羹尧的呢?

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惩处是分步逐渐进行的。

第一步是在雍正二年十一月年羹尧陛见离京前后,此时雍正皇帝已作出决定,要打击年羹尧。年羹尧离京后接到的那份朱谕就是对他的暗示。

第二步是给有关官员打招呼。一是雍正皇帝的亲信,要求他们要与年羹尧划清界限,揭发年的劣迹,以争取保全自身;一是年羹尧不喜欢的人,使他们知道皇帝要整治年羹尧了,让他们站稳立场;一是与年羹尧关系一般的人,让他们提高警惕,疏远和摆脱年羹尧,不要站错了队。这就为公开处治年羹尧做好了准备。

第三步把矛头直接指向年羹尧,将其调离西安老巢。

到了雍正三年正月,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不满开始公开化。年羹尧【“文”】指使陕西巡【“人”】抚胡期恒参【“书”】奏陕西驿道【“屋”】金南瑛一事,雍正皇帝说这是年任用私人、乱结朋党的做法,不予准奏。

在处置年羹尧的问题上,最为卖力气的官员是谁呢?蔡珽,奉天正白旗人,1697年的进士(比年羹尧早三年)。蔡珽与年羹尧结怨在康熙皇帝在位时期,主要有两次:

蔡珽与年羹尧的第一次结怨: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的《雍正朝起居注册》记载,蔡珽与年羹尧的第一冲突发生在康熙末期。当时储位之争日趋激烈,雍正也参与其中,并且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