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另类解读大明帝国沦亡:奈何江山唱晚 >

第23部分

另类解读大明帝国沦亡:奈何江山唱晚-第23部分

小说: 另类解读大明帝国沦亡:奈何江山唱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70节:奈何江山唱晚(70)

(三)世间再无袁崇焕
明崇祯二年(金天聪三年),在经历了宁锦一战的失利和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后,后金的将士们渐渐回复了草原雄鹰的勇气。与此同时,皇太极的权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虽然此时还不能像他的老子努尔哈赤那样一言九鼎,但说话也比以前算数了不少。
此时,摆在女真人面前的形势依然很严峻,面对幅员辽阔的大明帝国,皇太极深知,一旦这个沉睡的狮子醒来,那么第一个要吞噬的就是自己的女真王国,如何解决明帝国带来的直接威胁,成了他面临的最大难题。在帝国高层的军事会议中,有的贝勒提出了先攻打蒙古的策略,然而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讲,攻打蒙古除了消灭对手有生力量之外并不能取得太多的战利品,而攻打明帝国则完全不同,虽然风险很大,但是却获利丰厚,这对于资源匮乏的后金帝国来说尤为重要。
经过与诸位贝勒的仔细商议之后,后金天聪汗皇太极最终决定还是冒险进攻大明帝国,但“山海关、锦州防守甚坚,徒劳我师,攻之何益!”为了有效地减小伤亡,并最终获得战役的成功,皇太极决定“亲统大军伐明”,并调集蒙古各部会师。按照“惟当深入内地,攻其无备城邑”的方针绕过坚固的宁锦防线,从明国防守松懈的喜峰口突袭入关。
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的部队从沈阳挥师出发,在喜峰口轻而易举突破了明军的防守,接着大军一分为三,分别从大安口、龙井关、洪山口攻入明边。
十月三十日,后金三路部队会师于遵化城下,十一月初三日攻克遵化,随即急速向北京推进。一路之上金军攻势凌厉、势如破竹,下蓟州,越三河,破顺义,占通州,十一月二十日进逼明帝国首都北京。
后金军突然进攻北京,霎时间便引发了朝野上下的大混乱,北京城内风声鹤唳,崇祯皇帝朱由检第一次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急忙飞诏各地部队进京勤王,离北京较近的精锐部队宣大军即时响应,辽东部队也开始启程回京。这期间为了统一指挥权,朱由检又下令各路援兵均听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调度。
此时身居辽东的袁崇焕得知皇太极取道喜峰口进攻北京的消息之后,心知大事不妙,立刻马不停蹄赶到京师,部署防御。袁崇焕到了北京之后,第一件事自然是向皇帝汇报,在这次召见中,朱由检对袁崇焕依然是大加慰劳、赐御馔和貂裘,同时要他奏明对付后金大军的方略。
按照袁崇焕的想法,后金军队此次进攻虽然准备充分,但由于是长途奔袭、深入明朝腹地,所以必然不能持久,皇太极和几位领兵的贝勒都是深谙兵法的帅才,自然希望能与明军速战速决,一鼓作气拿下北京。反观此时的明军,虽然各路精兵正在迅速回防,但暂时还不能集结大批部队、形成优势兵力,因此防守是最好的选择,一来可以凭借坚固的城池拖垮皇太极的部队,二来也有充分的时间等待援军的到来。
对于袁崇焕力主凭城坚守的战略,朱由检心里是不大高兴的。而有关这个问题也有很多种说法,比较普遍的是说袁崇焕以士兵疲劳为理由,要求入城休息,但崇祯心中颇有疑忌,不许他部队入城,袁崇焕要求屯兵外城,崇祯也不准,一定要他们在城外野战。假如这种说法属实的话,那么也就是说,从那时起崇祯就已经不信任袁崇焕了。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在袁崇焕回京勤王之初,朱由检就把指挥大权交给了他,由此可见在袁崇焕回京勤王的开始阶段,朱由检还是非常信任他的,之所以不让他凭城坚守绝对不是怀疑什么,而很可能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面子问题。因为北京毕竟是帝国的首都,是皇帝的老巢,长期守城作战确实有失大国威仪,因此在朱由检看来,既然英勇无比的袁崇焕已经回来了,就应该在京城之外,一鼓作气将皇太极击败,而他的这种想法也不是不考虑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关键还是因为此时在这位年轻的皇帝心中,袁崇焕和他所掌握的辽东部队是战无不胜的,而这种想法的形成其实说回来,还是平台召见时,袁崇焕吹牛惹下的祸。“既然你说五年就能平辽,为什么不能在京城之外打一场胜仗呢?”对于年轻的朱由检来说,刚当皇帝两年就遇到这么一件灰头土脸的事,心中早就郁闷透了,而此刻自己最为倚重的袁崇焕回来了,说什么也得打一场胜仗找找面子。

第71节:奈何江山唱晚(71)

十一月二十日,守城不成的袁崇焕只好在北京城外摆开阵势,命满桂率兵五千守德胜门,而自己则在广渠门一代与皇太极展开血战。这一战从上午一直打到傍晚,始终不分胜负,袁崇焕本人带头冲锋陷阵,也是下了拼命的决心。将近天黑的时候,后金部队终于不支败退,而且一退就是十余里。袁崇焕则率领部队一直追杀到运河边上。在这场战役中,一向以劲旅自居的后金阿巴泰、阿济格、思格尔三部都被击溃,但袁崇焕本人也中箭受伤。
由于此战的失利,皇太极只好把部队驻扎在北京的外围,企图引诱明军出来决战。袁崇焕回京勤王时,因为军情紧急,所以只带了马军五千作为先头部队,其后又到了骑兵四千人,广渠门这场大战,袁崇焕部以九千人的骑兵抵挡十余万后金大军,胜得实在是侥幸至极,甚至于理不合,因此到后来袁崇焕下狱之后,还有人对这场战斗耿耿于怀,认为是袁和皇太极商量好的,端的是白痴到了家。
事实上,袁崇焕初战的胜利,主要是胜在军队的气势以及拼死的决心上,另外后金军本身对袁崇焕的部队也颇为忌惮,这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不过不论怎样,这场胜利来得都是幸运至极,但这个战局所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最多也就是拖延一点时间。袁崇焕自己也明白,这一场胜仗虽然打得很爽,但是实际上却很不划算,一来让自己的部队伤了元气,二来也给了京城里的皇帝盲目进攻的信心,特别是第二个结果是袁崇焕最不愿意看到的。
得知军队在城外打了胜仗之后,朱由检感到非常欣慰,愈发觉得所谓后金铁骑也不过如此,于是继续催促袁崇焕与皇太极在城外展开集团决战。对于皇帝的急功近利的想法,袁崇焕自然是左右为难,打吧,自己就那么点人马,真要是摆好了架势,一天就会被人吃掉。不打吧,可开始时的第一仗自己又确实打赢了,所以老这样也说不过去。没办法,袁崇焕只好推说,估计自己的关宁步兵十二月初三、初四可到,一等大军到达,就可和清兵决战,打一场大大的胜仗。袁崇焕的这种说法和他之前的五年平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就是基本都是空话,皇太极又不是傻子,不可能等袁崇焕把部队集合好了之后,再来决战。后金这次攻打北京,主要的目的还是掠夺,而并非一举摧毁大明政权。因此他不可能给袁崇焕组织优势兵力对决的机会。而由于多年以来都在辽东与皇太极斗智斗勇,袁崇焕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的想法就是“坚壁清野”,派大军在城外坚守不战,派小股部队去截断和骚扰后金军的补给线,再派兵去占领长城各处要隘,尽量把皇太极装在一个大口袋里,慢慢折磨,等着他们自己崩溃。在这种思路之下,袁崇焕先是派尤世威部去守昌平的帝国陵寝,接着又派侯世禄部去守三河,以作为蓟州的后应,目的是牵制清军,乘机可截断皇太极的归路。
然而可惜的是,北京城里的皇帝、官员和老百姓却并不领袁崇焕的情,对于如何排兵布阵他们脑子也都是糨糊。在他们眼里,赶紧把后金军赶走,让他们恢复歌舞升平的生活才是第一位的,而至于城外的将士是死是活,他们并不关心。在这种情况下,有关袁崇焕消极抵抗的各种传言纷至沓来,传来传去,就连一向对袁崇焕信任有加的皇帝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爱将是不是安了什么别的心肠。
十一月二十七日,后金部队退到南海子,沿途烧杀抢掠,企图激怒袁崇焕出来决战。但是袁崇焕就是纹丝不动,于是京城之中又开始有人说,这些建州鞑子本来就是袁崇焕请来的,目的是使皇帝不得不接受他一向所主张的议和策略。并且还有些老百姓在城头向城下的袁部骑兵抛掷石头,骂他们是汉奸兵,说袁崇焕是卖国贼。而这些传言自然又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虽然朱由检本人对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相信,但是袁崇焕这种纯粹防守的策略也让他大为恼怒,心中已经对袁起了杀心。
皇太极见袁崇焕死活就是不出来决战,又听闻北京城内流言四起,于是便设下了反间计。命令部下将被俘的太监杨春关在一间帐篷里,接着让两个将领在外边假装聊天,说袁崇焕和自己有秘密约定,要给后金国做内应,然后又找了个机会放跑杨春。杨春回到北京后,立即把听到的一切密告崇祯皇帝。朱由检本来就因为袁崇焕的防守策略,恨不得杀了他,如今一听杨春的汇报,当时恼羞成怒,立刻传袁崇焕进城,紧接着不由分说就把他抓了起来。

第72节:奈何江山唱晚(72)

袁崇焕被捕之后,麾下将领祖大寿立刻带兵返回辽东,兵部见势不妙只好又让已在狱中的袁崇焕写信劝祖大寿回心转意。
抓住袁崇焕,城外的守军顿时群龙无首,朱由检于是下旨分设文武两经略,文经略是兵部尚书梁廷栋,武经略是满桂。
得知袁崇焕被抓的消息之后,后金部队立刻卷土重来,十二月初一攻克良乡,紧接着迫近永定门。负责永定门防线的武经略满桂原本打算采取袁崇焕的防守策略,但是皇帝朱由检不断催促他出兵决战,无奈之下,满桂只得与总兵孙祖寿、麻登云、黑云龙等人率骑兵、步兵四万列阵迎敌。这一战从黎明开始打响,皇太极令部队冒穿明兵服装,拿着明军旗帜,一时之间,明军不分友敌,登时大乱,满桂、孙祖寿全部战死,黑云龙、麻登云被擒。
十二月初二,打败了满桂的部队之后,皇太极决定一鼓作气拿下北京。就在这时,接到袁崇焕书信的祖大寿、何可纲还兵救援。此时经过一天的战斗,后金军已经是人困马乏,而宣府、大同的勤王部队也都逐渐向北京靠拢,皇太极感觉自己的作战意图已经基本达到,于是下令取道冷口返回辽东。
袁崇焕蒙冤下狱之后,朝野群臣立刻分成两派,以内阁首辅钱龙锡、大学士成基命、吏部尚书王来光为代表的挺袁派接连上疏,希望能救出袁崇焕。袁的部属、总兵祖大寿上书,愿削职为民,为皇帝死战尽力,以官阶赠荫请赎袁崇焕之“罪”,另一个部属何之壁则率同全家四十余口,到宫外下跪,愿意全家入狱,代替袁崇焕。然而此时主意已决的朱由检一概不准。
与挺袁派直接对立的是以内阁大学士温体仁和兵部尚书梁廷栋代表的杀袁派。这两人本来就属于阉党的余孽,其中温体仁还算是毛文龙的老乡,而梁廷栋在辽东任职期间一直就和袁崇焕不对头,因此这二人和其他阉党余孽诸如御史高捷、袁弘勋、史范土等人,纷纷上疏主张杀袁崇焕。而更令人气愤的是,他们之所以主张杀袁,根本的原因也不是给什么毛文龙报仇,而是要把和袁崇焕关系不错的首辅钱龙锡连带着送上断头台。
崇祯二年年底,朱由检下令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为罪名将袁崇焕和钱龙锡问罪处死。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处以磔刑,在北京凌迟处死!“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
袁崇焕之死对辽东边防影响深远,杀了他也就彻底地寒了边关将士的心。而归根结底,之所以杀死袁崇焕,朱由检也并非是上了皇太极的当这么简单。
从袁崇焕所定之罪我们就可以看出,皇太极的反间计起到的是一个促进作用,并不是此案的主体,但也正是这许许多多的事情累积在一起才让朱由检彻底放弃了这个自己曾经无比信任的辽东主帅。杀袁崇焕,没有具体、主要的原因,而是议和、杀毛文龙、军饷太多、北京一战的防守策略,这所有事情累积在一起的结果。如果我们非要总结出确切原因的话,那么只能说原因有两个,一是作为皇帝的朱由检,年轻、褊狭、猜忌、刻薄;其次就是作为悲剧主角的袁崇焕虽然带兵是好手,但却有着致命的官场幼稚病。
(四)清风起,定辽东
北京之战给明政府带来的是沉重的打击,但是给皇太极和他的后金国带来的却是无比的喜悦,一来拔除了袁崇焕这个眼中钉,又先后击杀了山海关总兵满桂、副将孙祖寿等人,擒获黑云龙等骁将。后金军纵掠畿内,连下迁安、滦州、永平、遵化、固安、香河等州县,“每战必胜,每攻必克”,继而留兵驻守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这一次的战果可谓巨大,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彻底解除了明帝国对后金的军事压力,从此开始了金国掌握主动权、明朝步步败退的新阶段。
基本稳定了边疆局势之后,皇太极开始着手内部改革,由于连年征战,后金内部过于注重军事发展,文官的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帝国的吏制极不健全。为了改变这种政治结构上的不均衡,皇太极开始大量选拔人才,量才录用,充实国家机构。他指出:“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戡祸乱,以文教佐太平。”下令“于生员中考取其文艺明通者,优奖之”。诸贝勒府以下,及满、汉、蒙古家,所有生员俱令考试,并谕各家不得阻拦。崇祯二年九月,后金考试儒生录取二百人。崇祯七年三月,又考录汉人生员,一等十六人,二等三十一人,三等一百八十一人。在皇太极的治国方略中,“以人才为本”是其核心部分,他命令满、汉、蒙古各官荐举有深知灼见之人,而且不论出身、民族,尽量做到量才录用。从天命汗努尔哈赤的“戮儒”到天聪汗皇太极重用儒生,后金帝国的人才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太极大力选拔人才的结果就是治下各族才俊大量被发掘出来,加入到了建设后金的队伍之中,这其中汉族仕人数量相当可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后金政权的组成成分,进一步缓解了民族矛盾。诸如鲍承先、宁完我、高士俊、高鸿中、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