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艳后 >

第73部分

大宋艳后-第73部分

小说: 大宋艳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是冤家路窄啊!”她暗忖道,“想是此子命该死于我手。不然,平白无故,他缘何自现于镜头?……”
她这样暗忖着观察着,直至将翠绿湖上的那只画舫,目送到湖中央的湖心阁靠岸……

4会庆殿皇太后罢宴 御厨房伍庖厨害主

三月三日长宁节。
长宁节乃仁宗皇帝为母后的诞辰特设的节日。每至这天,不仅宋皇赵祯率文武百官为皇太后上寿于会庆殿,就连北邻的大辽,南邻的暹罗、安南等国,亦均遣使前来为皇太后祝寿。皇太后作为回答,长宁节这天的中午,照例要赐宴文武百官以及外国使节。
今年的三月三,是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大寿之年的长宁节,要比往年办得更排场些。这是皇帝的心愿,亦是满朝文武的乞求。然而,长宁节未至,皇帝和皇太后分别接到了秘阁校理范仲淹的奏折。范仲淹在上呈皇上的奏疏中说:“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而行家人之礼可也。每长宁节与百官同列面北向皇太后跪拜上寿,亏君体,损主威,不可法后世……”
范仲淹的呈皇帝疏是由晏殊当面转交仁宗皇帝的。赵祯览后大为不悦。他三下五除二,哗哗啦啦将奏疏揉成一团烂纸,往废纸篓里一掷:“这个范秘阁,是不是管得太多太宽了?”
范仲淹上呈皇太后的那份折子,亦是由晏殊代呈的。他疏中说:“宫中一桌宴,百姓三年粮。当前官场腐败之一种,乃巨大的公膳开销。我天朝的公膳,可分五类:一曰朝廷赐宴。长宁节皇太后赐百官及使节宴,即此一例也;二曰堂膳,即吏员之无偿中膳;三曰官吏迎来送往之宴聚;四曰常例之宴饮;五曰吏员之膳食津贴。此五种膳宴之费用,年耗白银当以百万计。故微臣乞请皇太后,罢赐宴以盈库虚,兼正吏员之风……”
皇太后还没览完奏疏,已于眉宇间皱出一个疙瘩。长宁节在即,皇帝及后宫上下都在积极为她的诞辰做着准备;邻国的使节亦将不日抵京,范仲淹在这个时候却呈上了这么一个折子,这不是诚心让她难堪么?但她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折子,然后面对折子思虑良久,方将奏疏递给侍在左右的任中正道:“汝速将此折送皇帝一览!”
三月三日这天,自黎明始,整个皇宫便都笼罩于欢乐庆典的氛围中去了。斗大的金色“寿”字,贴满门框的寿联,一排排高高挂起的椭圆形寿灯,还有那幅风靡天下的《仙女献寿图》,几乎将皇宫内所有的楼阁殿宇,甚至御花园的任何一个不起眼的路旁亭榭,都装点得喜气洋洋,分外娇娆。至于作为寿堂之用的会庆殿,更是张灯结彩,花团锦簇,金“寿”迎门,一派喜庆气氛。一百人的乐班,排列于殿堂之右;一百人的歌班,列队于殿堂之左。殿堂周匝,禁军侍立,内侍环绕,森严之中,透出隆重的喜庆。来去匆匆的礼官,无不在诚惶诚恐的缄默中等候着祝寿时刻的到来。
忽然,《隆安之乐》大作。在轰鸣的乐声中,服通天冠绛纱袍的仁宗皇帝赵祯秉圭而出,他在礼仪官的导引下,身后跟随着长长的两队文武大员,踏着《隆安之乐》的旋律,健步进殿,跪于皇太后的膝前,朗声道:“嗣皇帝儿臣赵祯,拜见皇太后陛下,祝母后与天同寿,与日月同辉!”
刘太后忙近前搀扶道:“皇帝恩孝至诚,贯于天地,垂范万方。母后不胜感慨。请皇儿与百官都平身说话吧!”
在“谢母后!”“谢皇太后!”的声浪中,皇帝率百官再拜起身。这时,礼仪使不待百官站稳脚跟,便朗声宣呼:“两廊奏乐,当今天子向皇太后敬献寿词!”
于是,婉转舒缓欢愉的乐声又起,仁宗皇帝在流水般的乐声伴奏下,朗声诵道:
巍巍太后,哺乳握发,千秋之功,冠于中华;
峨峨太后,呕心沥血,千秋大业,至荣至烈;
伟伟太后,垂帘听政,辅佐垂髫,海堰河清;
千古太后,日月之光,福如东海,寿比水长……
诵罢,仁宗皇帝再跪叩首,起伏者三。亲王公爵、群臣百官见皇帝如此,谁敢不跪?便纷纷再跪于皇太后的面前,鸡啄米似的叩着响头。
刘太后见皇帝如此诚孝,百官如此恭顺,深深为之感动。她先泪水盈眶,继而滚滚淌下。她激动不已地从高背椅里站起来,频频还礼道:“谢谢皇帝!谢谢诸位王爷宗亲!谢谢满朝文武臣子!亦谢谢天下黎庶!”
刘太后道完谢,按照往年的规矩,接下来就该任中正宣诏唱赞道:“皇太后赐宴。文武百僚、待制、三司副使以上赐宴于勤政门北两廊;诸军将领就席于勤政门南两廊;宰臣、枢密使以下至龙图阁直学士,赐宴于中书;留后、观察使、刺史,赐宴于客省厅;节度使、都指挥使,赐宴于幕次;乐班、歌班、禁军士卒,赐宴于崇政门。”可是,今日的任中正,却没有这样唱赞,而群臣听到的,亦是皇太后的口谕。只听皇太后娓娓说道:“官银用膳,源于两汉,流及隋、唐,至我大宋天朝,此不良之风尤烈。然而,此风延至今日,却有人大声疾呼:此风当休矣!这位敢于对朝廷大声疾呼者,不是别人,而是新到任不久的秘阁校理范仲淹!”话说至此,她举目向群臣中瞭望:“范仲淹来了么?”
排在群臣最后一排的范仲淹闻太后呼唤,慌忙出班跪地:“微臣范仲淹,谨聆皇太后吩咐!”
斯时,只听“刷”的一声,群臣同时勾首,几百双眼睛一齐投向了范仲淹。不少人心想:这个小小的秘阁校理,真是吃饱了撑的,活得不耐烦了!然而,就在范仲淹几乎为不友好目光所淹没之时,就听皇太后又说道:“范卿仲淹!汝上的那份折子,吾从头到尾,通览了三四遍,开始很反感,但渐渐,渐渐,为汝的一片至诚感动了。汝说得太好了:‘罢赐宴以盈库虚,兼正吏员之风’。今日就从本太后开始,长宁节罢赐百官宴,将节俭下来的银两,充盈国库之虚!”
说到这里,她注目仁宗皇帝问道:“皇帝以为此议如何?”
仁宗皇帝亦看过范仲淹的奏疏。初认为范仲淹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继而又为范仲淹忧心——忧心皇太后震怒,治范仲淹大罪。但他持此疏奏去见母后时,却见母后不仅全无怪罪之意,反而对范仲淹赞许有加。同时向他陈明了长宁节罢赐百官宴的想法。故此,他今闻太后问,便毅然朗声回道:“母后所言极是。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斜。今后杜绝官银用膳,应首先从皇宫开始!”
皇太后又将目光转向文武百僚问:“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文武百官避开皇太后的目光,面面相觑,无人言语。
见此,皇太后乃笑道:“无言便是默允。那就这样定了:长宁节罢百官宴;但邻国来使之宴,仍沿旧例!”
言毕,她即刻起驾去了长庆殿,在那里她召见了前来祝贺长宁节的各国使节,并于长庆殿后的贵宾楼设宴招待各国来宾……
召见各国的来宾之后,刘太后回到了宝慈殿。一进殿门,就见迎面的桌案上,十分醒目陈摆着杨紫嫣送来的大花篮。大花篮里的邢窑白细瓷盘儿里,齐整地摆放着六颗美轮美奂的鲜桃,硕大的桃子红白相洇,玲珑剔透,仿佛用手指尖儿一点,就会鲜汁流滴似的。在大殿左右的侧壁上,不知何时又新挂上了当代名画家的两幅水彩画,一幅是《八仙女献寿图》,一幅是《寿星图》。两幅画左右相对,相互辉映,它们同杨太妃的花篮一起,为刘太后的六十华诞增光添彩,亦为宝慈殿带来了浓烈的祝寿氛围。
宝慈殿是皇太后在后宫览奏、问政、召见朝臣的便殿,因它的东庑乃皇太后的寝宫,亦可以说它是皇太后的寝殿。除五日一上朝之外,宝慈殿便成了皇太后长居之所。因此,自打她回到宝慈殿那刻起,这里亦就成了皇太后接受内宫皇眷拜贺的场所。她是事先发话不收寿礼的。但是,清官不打送礼者。她怎能将纷至沓来的贺客逐出门去?故而,当殿内只剩下杨太妃的时候,御膳房的长寿面才姗姗来迟地送上来。
拎膳盆儿送寿面者,是保圣宫宫女尤凤仙的弟弟——一个瘦瘦身材叫尤七儿的小厨子。尤七儿一进殿门就是一副身心交瘁的样儿——他将膳盆儿递至尝食太监常生手里,竟至疲倦得哆嗦着手指,靠着门柱儿,呼呼地喘吁起来。
常生打开膳盆儿,将一碗雪白细丝儿的长寿面端在手间搅匀了,用筷子挑出一挑儿吃到肚里,怔眼儿愣神儿地体味一霎儿,这才放心地将长寿面放在了皇太后面前。
刘太后接过筷子,笑望着坐在膳案侧手的杨太妃:“今儿个,姐可要先食了啊?”
“当然。”杨紫嫣亦报之一笑,“今日姐姐是寿星,当然应该先食。”
刘太后端起釉花细瓷儿碗,先用筷子搅了搅,然后用筷子挑起一缕面条儿,正欲往嘴里放,就听有人惊呼:“吃不得!皇太后吃不得!”
这近乎声嘶力竭的喊叫,骇煞了整个殿堂。不论站着的宫女,还是坐着的杨太妃、刘太后,都禁不住脑袋一嗡,身子亦猛然抖瑟了一下。由于这呼叫太突然,众人亦一时难断这喊声出自谁人之口,但待人们循声望去,见惊呼者竟是送膳的小厨子尤七儿时,便更是疑窦丛生了。皇太后不愧是久经风浪之人。此刻,她依然平静地问尤七儿:“此乃御膳房特为吾做的长寿面,汝为何大呼吃不得?”
这时人们才注意到,尤七儿瘦弱的身子筛糠似的瑟抖不止,那双难脱孩子气的眼睛里正透出惊惧不安的光芒。“那里面有……有毒!”尤七儿由于过分心悸,说话亦支吾结巴起来。
一语既出,满堂皆惊!不论宫女、太监,还是皇太妃杨紫嫣,无不愕讶得目瞪口呆。他们于恐惧中,将目光投向刘太后,仿佛要从刘娥的表情上判断事情的真伪。
显然,刘太后亦在极力镇静着自己。她见众人均将目光移向她,便权作不觉地将眼睛转向了品食太监常生。只见这时的常生已经闭着眼睛软瘫了下来,便问:“汝觉得怎样?是不是很痛苦?”常生捂肚子体味了一会儿,不论腹内还是四肢,浑身上下并没有不舒服的地方。便抖抖肩,挺挺胸,似乎要用自己的行动,戳穿尤七儿的谎言似的说:“奴才觉得……好像并没有中毒!”
刘太后又转问尤七儿:“汝慢慢说,到底怎么回事?”
“有……有人下毒,是我亲眼所见!”尤七儿唯唯诺诺道。
“下毒者是谁?”皇太后不转眸子地凝视着尤七儿。
“下毒者是……是……”尤七儿想到昨夜的一幕幕,又犹豫起来。
从表情里,刘娥看出尤七儿还有后顾之忧,便将殿内的太监宫女全支了出去,顿时,偌大的殿堂之内,除了皇太妃,就剩下了她和尤七儿。刘太后这才又说道:“汝不用怕!有本太后为汝做主,谁敢把汝怎样?说吧,下毒者到底是谁?”
“是御膳房庖厨伍大成!”尤七儿终于说出这个名字。
“伍大成!”皇太后心颤了一下。此人是御膳房最好的面食庖厨。亦是她钦点此人为其做长寿面的庖厨。难道此人……于是,她又满怀狐疑地问尤七儿:“汝看清楚了?”
“奴才看……看清楚了!”尤七儿的口吻十分肯定。
“伍大成是本太后信得过的面食庖厨,汝道他在寿面里下毒,有何根据?”
“是奴才亲眼所见!”尤七儿的口气,斩钉截铁一般,“昨日傍午,奴才在酒肆里偷听了伍大成同一个官人的谈话,便料定他们欲加害的目标,可能就是我们尤家的大恩人刘太后,就多了一个心眼儿,夜里就一直盯着他……”
“汝盯着谁?”刘娥故作没听明白地问。
“当然是伍大成!……”
“汝方才说,在一家酒肆偷听了伍大成同一位官人的谈话——吾欲知汝是怎样听的?那官人是何方人氏?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尤七儿怔神儿想了想:“昨儿白天,奴才跟伍大成一起轮休,就想到舅舅家的酒肆帮忙。临傍午时分,就见一个王府虞候模样的官人,身后跟着布衣打扮的伍大成,鬼鬼祟祟地迈进了酒肆。当时奴才正在灶房里洗菜,隔门缝儿看到了伍大成,甚感奇怪,心想:伍大成作为堂堂御厨,什么酒未喝过?什么佳肴未尝过?好容易轮到了一天休歇,不留在双亲床前尽孝,偏跑到酒肆干什么?正是伍大成这种有悖常理常情的行动,引起奴才的关注。一听那虞候模样的官人进门就先讨要方便说话的单间,就越发觉得他们此来不是为了喝酒吃饭,而是要寻一僻静之所,悄悄儿地要密谋什么事儿。于是,舅舅前脚给他们送上酒菜,奴才后脚就潜入他们的隔壁,窃听起了他们的动静。但他们说话的声音极小,即便奴才将耳朵贴在墙缝儿上,亦只能断断续续、零零星星地听些片言只语。而且,光听那虞候模样的官人嘀嘀咕咕地说个不休,半天亦很难听到一句伍大成的插话。从说话内容和口气分析,那官人似在出大价钱收买伍大成,伍大成似以为风险太大,不肯答应。所以,尽管对方一再提升价码,伍大成还是瞻前顾后,忧心忡忡,不敢说一句痛快话。忽然,就听那虞候有些不悦地提高了声音:‘有句俗话: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汝这样畏首畏尾,怕这怕那,又想吃又怕烫,不像一个能干大事业的男人!人常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转眼百年即过。大丈夫若没有点狠劲,没有点冒险精神,平平庸庸,碌碌终生,那还有什么意思?况且,明日就是三月三日长宁节,这件事对汝而言,简直易如反掌,并无风险可言。事成之后,不仅保汝妻妾成群,荣华富贵一生,亦保汝的几个儿子,个个都有一份美差。这样的好事便宜事,汝到哪儿去找啊!还有一句至理名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汝若放弃了这次机会,我敢保证不会再有第二次。到那时,汝再吃后悔药,怕是亦来不及了!’”说到这里,尤七儿停了停,又接着道,“那虞候模样的官人说到这里,好长时间没再言语。大概是在察言观色等伍大成的回答吧?然而,奴才等了半天,亦没有听见伍大成的回应。倒是听到一声门响一阵脚步声,伍大成冷不丁到茅房去了。等他从茅房回来,胆子似乎大了起来。就听他好似有些生气地说道:‘要人干这等将脑袋别在裤带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