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日大决战 -孙庭信1019 >

第13部分

中日大决战 -孙庭信1019-第13部分

小说: 中日大决战 -孙庭信101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作战的 基本单位;取消西安、广西、重庆等行营,另设天水、桂林两个 行营。以程潜、白崇禧分任行营主任。在最高统帅部之下,由程、 白二将军分别负责指挥南北两大战场。
会上,蒋介石重新划分了全国战区,调整了兵力部署: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
兵力:第2、第3集团军,共12个步兵师,一个步兵旅,一 个骑兵师,一个骑兵旅和其他特种部队。
负责防守河南及安徽一部。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
兵力:第4、第5、第6、第7、第14、第18六个集团军。共 32个步兵师,14个步兵旅;五个骑兵师,三个骑兵旅和其他特种 部队。
负责防守山西及陕西一部。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
兵力:第10、第23、第25、第32四个集团军和新编第4军。 并32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以及其他特种部队。
负责在苏南、皖南和浙闽两省开展游击战。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
兵力:第9、第12、第16三个集团军。共18个步兵师,2个 独立步兵旅和其他特种部队。
防地:广东、广西。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兵力:第2、第22、第29、第33四个集团军,豫鄂皖边区游 击总队。共26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一个骑兵旅和其他特种部 队。
防地:皖西、鄂北、豫南。
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
兵力:第7、第17两个集团军。共6个步兵师,9个步兵旅; 4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和其他特种部队。
防地:甘宁青及绥远地区。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薛岳代理)。
兵力:第1、第20、第19、第27、第30、第31六个集团军, 湘鄂赣边区游击总队。共52个步兵师,和特种部队、游击部队。
防地:湖南、鄂南、赣省一部。
第十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
兵力:第34集团军等,共9个步兵师,一个步兵旅;一个骑 兵师,一个骑兵旅和其他特种部队、保安部队。
防地:陕西。
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
兵力:7个步兵师和特种保安部队,游击部队。
防地:苏北、山东游击区。
冀察战区总司令:鹿钟麟。
兵力:5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和游击部队。
防地:冀察方面。
全国兵力总计:  250个步兵师,  29个独立步兵旅;13个骑兵 师,10个独立骑兵旅;其他特种部队和游击部队若干。
仅步兵师来看,经过一年多的抗战,不但没被日军消灭,反 比1938年1月的210个步兵师,多出40个师。中国军队在对日 作战中,得到提高和加强。
蒋介石命令:长江方面各战区部队,从1939年初开始,分期 分批整顿轮训,补充兵员装备,到1939年底,应全部整训结束, 准备反攻。
3 1938年11月上旬。
当蒋介石在南岳召开军事会议的同一时间,在东京,天皇正 召开大本营军事会议。中心议题是分析中国在武汉、广州失守以 后的形势,制定日军对中国作战的方针策略。
天皇对形势的判断如下:帝国于1938年秋季,以获取结束战局的时机为目的,实施攻占广州及武汉的积极作战,并取得了显赫战果。但判断蒋政权依然迷梦未醒,残存于西边数省,力图恢复其战力,建设新的补给路线,且在法属印度支那寻求补给港口,继续坚持抗战以挽回颓势。
然而,在已丧失中原逃往内地,以及失去主要水陆交通线、丰富资源和大半人口的情况下,我方如采取适当的施策,即使不能加深其内部崩溃,但至少也可使之沦为地方政权。因此,从战略角度可以认为帝国已经粉碎了抗日的中国政权,今后已进入实施政略进攻、取得美满结果的阶段。因此,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中央政权创造良好条件,支援其成长,是我军为达到战争目的的重要作业。
对华战争的本质属于持久战,对沦为地方政权的蒋政权,与其一味以武力深入穷追,莫如保持必要的战力,向建设新中国迈进。……
天皇和大本营对形势的估计确实大乐观了些、在他们看来,蒋 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已经降格为地方小政权。同时,他们尚有力量 一直进攻下去,只是觉得一味深入穷追没意思,才停下来不追不 打,而专心建设“新中国”。
实际上,当时日本陆军在国内的兵力,仅有一个近卫师团,完 全唱着空诚计。而在中国已经配置了24个师团,完全丧失了继续 进攻的能力。日本某些战略家也不得不承认:对华作战未能歼灭 中国军队之主力即已达到攻击的极限。
根据天皇和大本营对形势的判断,日本陆军省于11月18日 起草了攻占武汉以后,中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其核心之点为:第一、日军从战略进攻阶段转变为长期持久战阶段;第二、日军应采取局部作战,以确保占领区。今后的主要任 务是“自主指导新中国建设。”
日本方面用主要精力在占领区扶持新的中央政权,其目的正 如蒋介石所估计的那样,是为了达到以华制华,以战养战。
日军要重新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必然要物色一个合 适的人选。他们看中了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大亲日 派汪精卫。
在日本方面看来,汪精卫自清末以来一直追随孙中山革命,很 有些德高望重的份量,现在又在执政的国民党中身居要职,对中 国中上层人士有号召力。只要他一出马收拾中国这残局,中国上 下必然热烈拥护。待一个以汪精卫为首的“新中国”一建立,就 把蒋介石的抗日政府孤立起来,日本征服中国的大业,也就圆满 完成。
一贯反对以武力与日本相对抗的汪精卫,在武汉、广州失陷 之后,其反对抗战的意图更加露骨。他认为中国再打下去,用不 了多久必然全部变成日军的占领地一不如在尚未彻底失败之前,与 日媾和,尚能保持一些力量,争取一些“自立”的条件。待讲和 了。日军撤走了,中国在亲日的幌子下奋发图强,再行建设,再 争取完全的独立自主,再与外强争个高低。但是,在国人积极主 张抗战到底,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抗战鼓劲加油的一片喝彩声中, 汪精卫自感无法说服蒋介石,更没有力量左右执政的国民党的抗 战路线。因此,决心孤注一掷,挺身而出“收拾残局”;走“保种 保民”,这一条“和平救国”的道路。
1938年10月下旬。
汪精卫暗中派亲信高宗武、梅思平去上海与日本特务影佐祯 昭、今井武夫等人密商罢战媾和之事。10月20日,双方达成一致 意见,即汪精卫由重庆出走,然后,汪、日双方相互发表和谈声 明。
11月30日。
天皇批准了“调整日华新关系方针”。基本内容为“新中国” 承认“满洲国”;华北、蒙古为日华军事合作特区;长江中下游地 域和华南沿海为日华经济合作特区;规定“新中国”之政权形式 为分治合作。在附属条款中,还有“中国应赔偿事变爆发以来日 本国民在中国所蒙受之权利、利益的损失。”
12月18日。
汪精卫和夫人陈壁君,以及陈公博、周佛海、林柏生、陶希 圣、曾仲鸣等人,趁蒋介石到陕西武功召开军事会议之机,从重 庆乘飞机,经成都到达昆明,在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帮助下,包租 一架飞机逃往越南河内。
12月21日,陕西武功。
蒋介石正在主持军事会议,向西北将领们传达南岳军事会议 精神,突然接到行政院副院长张群从重庆打来的电报,说汪已去 河内,与日方商谈和平。
蒋介石见电十分吃惊,因汪精卫此举,弄得不好会使国民政 府分化瓦解,使抗日阵线精神崩溃。急电云南省主席龙云,询问 详情。并让龙云转交他给汪精卫的电报,劝汪回国,勿搞和谈之 事。蒋介石又急电正在河内进行国事活动的外交部长王宠惠面会 汪,力促汪醒悟回国,不要被敌人的“和平”所利用。
汪精卫拒绝回国,决意寻求“和平救国”之路。
蒋介石害怕因汪出走与日和谈之事,引起人心浮动,也害怕 家丑外扬,命令有关方面,严密封锁消息。
12月22日,东京。
日本方面得知汪精卫已顺利出走河内,顿时大喜过望。内阁 首相近卫文(上麻下吕)发表声明,尊汪精卫为中国的有卓见之士,把汉奸 势力称作复兴气势。近卫声明说: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声明,始终一贯地以武力扫荡抗日之国民政府,同时与中国同感忧虑并与有卓见之士合作,为建设东亚新秩序而迈进。
现在感到中国各地复兴气势蓬勃而起,建设趋势日盛一日,当此之时,政府向国内外阐明与新生中国调整关系之总方针,以期彻底了解帝国之真意。
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睦邻友好,共同防共及经济合作。
12月24日,重庆。
蒋介石鉴于日本方面已公开向汪精卫伸出和谈橄榄枝,汪精 卫潜去河内的消息又不胚而走,世界舆论哗然,而且各执己见,众 说纷纭。特别是德国广播的消息说汪某是代表国民政府和军事委 员会,前去与日本谈判和平问题的。蒋介石不得不在一定场合,在 某些方面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以澄清事实真象。
是日,蒋介石召见美、英大使,正式通知两国政府,汪精卫 无权与任何人谈判和平之事,请美、英相信,中国政府绝不会向 日本投降。
12月26日,蒋介石借国民党纪念周会之机,向党、政、军高 级人员发表演讲。在长达八千字的长文中,对近卫声明进行强烈 谴责和批驳,指出近卫声明是妄图灭亡中国的毒计,是扰乱中国 内部的阴谋,中国各界不要受其迷惑,而应抗战到底。
在这里,蒋介石已微妙地透露汪精卫叛逃之事。但他仍未公 开谴责汪,使其不致激化与汪的矛盾而公开主和。他把汪精卫划 为“内部”一方,而给其留有后退的余地。
为了“和平”处理汪精卫事件的危机,蒋介石又叫驻英大使 郭泰祺“迅向汪先生恳劝”,阻止其与日本进一步靠扰。  12月27 日,郭大使打电报给汪精卫,力劝其“勿公开主和,表示与中央 异致,免于敌人以可乘之机,并早日来欧,暂事休养。”
12月31日上午。香港。
《南华日报》发表汪精卫对日通和的《艳电》。该电以汪精卫 及其团体的名义,向国民党中央党部、总裁蒋介石及中央执监委 员会建议,中国与日本罢战言和,与日本携手防共。
12月31日下午。重庆。
蒋介石主持召开国民堂中央执监委员会临时紧急会议,讨论 对汪精卫的处理问题。会议一直开到深夜,于翌日作出决议:鉴 于汪精卫值抗战紧急之际,擅离职守,匿迹异地,散发违背国策 之主张。处处为敌人要求,曲意文饰,颠倒是非,为敌张目。违 反纪律,危害国家。决定:将汪精卫永远开除出党,并撤除一切 职务。
汪精工被开除了党籍,撤了职,仍然还是公民。蒋介石又派 谷正鼎前往河内,带去给汪精卫、陈壁君、曾仲鸣三人的出国护 照和旅费,力劝这三位“公民”赴欧。但汪精卫不买蒋介石的帐, 破口大骂蒋介石,声称不上他的当。
1939年3月初。
蒋介石命令军统局长戴笠立即派人暗杀汪精卫。
3月20日午夜,河内高朗街。
陈恭澍等七名军统高手,纵身跳进汪精卫等人住所小院,制 住看楼门卫,冲上二楼,用斧头劈开汪精卫房间门板,见床下有 人趴着,黑糊糊的,也分辨不出是谁,料定是汪精卫夫妇,便举 枪扫射。
军统特务们以为大功告成,哪知打死的却是曾仲鸣夫妇。原 来,汪精卫命不该绝,恰好在那天夜里,他把自己的房间让给了 刚从香港赶来的曾仲鸣夫妇。
暗杀事件后,汪精卫等人在河内呆不下去了。日本方面也深 恐失去这一重要人物。派影佐、犬养等人把汪秘密接出来;从海 防港乘船去上海。
汪精卫潜出重庆后,为什么不直接去日本或日军占领区,而 要去法国的殖民地越南河内坐等惩罚?原来,他打算以国民政府 要员身份,住到第三国土地上,策动云南的龙云和西南实力派将 领跟着他揭杆而起,在云南或两广建立“新中国”,然后代表中国 与日本谋和。但是,他在那里担惊受怕,历经险情,等了几个月, 西南地区毫无揭杆而起的迹象,这才打消了原来的念头。
汪精卫乘坐着影佐提供的日本‘北光丸’号船,离开越南,航 行在无边无际的南海上。现在,他不得不采用另一种办法,走另 一条路去建设“新中国”了。他深知这一条路是国人所不耻的办 法:到日军占领区的上海、南京去,在日本侵略军的刺刀保护下, 建立他的“新中国”。
4
攻占武汉以后,冈村宁茨的第11军面临着严重的局面。
如果把冈村宁茨的第11军30多万人马驻扎的武汉这个点比 作一个人的脑袋,那么,合肥至芜湖以下就如同这个人的身子,而 从芜湖至武汉这漫长的水路,就正好是这个人的脖子了,一个被 拉扯得特长特长的“脖子”。
这就是日军占领武汉以后的兵力态势。
在冈村大军的“脖子”上卡着一把“钢刀”。这就是第九战区 陈诚、薛岳的50多个师的大军。他们配置在江南鄱阳湖西面,以 九宫山、幕阜山为依托,一直在积极整训,准备反攻,随时可能 挥刀斩断冈村大军的“脖子”(长江水路交通线),使武汉日军陷 入重围死地。
武汉西、北方,更有李宗仁第五战区的30多个师,在靠近日 军第一线的随县一带地区构筑阵地,窥视近在眼前的武汉城,这 支大军恰如一把高举着的铁锤,随时可能砸向冈村宁茨大军的 “脑袋”。
冈村宁茨将军很快就感到被这一“刀”一“锤”压迫得喘不 过气来,伸不出腿去。遂竭力向中央统帅部请求补充兵员弹药,增 加战力,发动大的进攻,向外扩伸,驱除这一“刀”一“锤”的 威胁,以确保武汉占领区的安全。
1939年2月中旬,东京。
日军大本营陆军部闲院宫参谋总长和陆相杉山元等人认为, 冈村宁茨中将的意见不无道理,因为在未取得自给自足,以战养 战之前,长江水路交通就是武汉几十万日军的生命线,必须确保。 而在“刀”和“锤”的威胁中,以“刀”的威胁为最。于是,决 定发动南昌会战。
天皇批准了此次进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