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谁都不能相信 >

第12部分

谁都不能相信-第12部分

小说: 谁都不能相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布解雇了。    
    原来这家公司就是这样招一批新人,赚一笔钱,炒一批人,再招一批人,再赚一笔。     
    专家提醒:这种案例不新鲜,可说是比比皆是,尤其是推销、传销等业态内,表现得十分典型。求职者对于没有底薪的工作一定要多加小心,在这样的公司工作,白干的可能性十分大。    
    二,收取各种费用    
    一先生经职介所介绍,应聘一家保健品公司。在与公司签订合同时,公司提出为了提高工作业绩,将对所有新进人员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培训,邀请某某大学知名教授讲课,但培训费教材费由个人承担。他犹豫不决,人事部的人说:“培训后,你终生受益,这笔钱出得值。”听这么一说,他觉得有理,便交了钱。结果讲课的并非什么知名教授,而且培训结束时,公司通知他由于培训不合格,他被辞退了。    
    用人单位变相收取各种费用,如报名费、面试费、培训费等等,其实是一些企业变相敛财的手段。    
    专家提醒:公司对员工进行培训,是其进行人力资源建设的必要步骤,是企业投资的“份内事”。用人单位以收取培训费、押金、保证金、担保金作为录用条件的,其行为违反了《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求职者可及时向劳动部门反映情况,请求查处,并要求退还所交费用。    
    招聘面试是一种双向选择的机会,无论是求职者还是招聘单位,并没有为对方提供任何具体的服务,所以根本不应涉及费用,如有单位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风险金、报名费等,很可能想骗取求职者口袋里的钱,此时,一定要拒绝交纳。    
    三,试用期间压榨     
    有一家饭店,一次便招聘了80名服务员、洗碗工以及收银员。招聘时规定,薄薪试用3个月,期满加薪。然而不到3个月,大部分都被解雇了。随后故伎重演再招一批以补其缺。总之是雇了就辞,雇辞之间很难超过3个月,试用变成了对廉价劳动力的压榨。    
    一些行业如酒店、中介公司等为了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人员工资、福利、保险),利用试用期的低工资,正式录用后的高工资来引诱求职者,在试用期快结束的时候,以无端的理由解雇试用职工。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利用试用期来盘剥廉价劳动力的做法,近来有增多的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解雇的所谓理由大多来自单方面苛刻条件,比如规定节假日不得休息、不得请假等等,至于劳动保险、医疗保险更无从谈起。     
    专家提醒:《劳动法》颁布后,劳动部又有多个文件对试用期做了进一步的规定,如1996年《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中规定:“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中。”没有劳动合同的试用期就根本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试用期。    
    求职者在应聘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全面的了解这个企业的特点,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技术比较低的企业,在进入这样的企业前,最好能和该企业员工进行沟通,多方面地打听。    
    签定用工合同,明确了解企业用人制度和岗位制度,特别是相关的劳动法规。    
    在工作的时候与其他员工多交流,建立很好的员工基础,以便在被无故解雇的时候,找到有力的人证支持。    
    据理力争并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第一部分狼张口(2)

    四,岗位模糊不清    
    有的用人单位在刊登招聘广告时,具体职位及岗位职责描述含混不清,用人标准不明确,没有严格的界限。还有的则直接把其它公司的招聘内容照搬过来,换成自己公司的名称,应聘者在录取后才发现实际工作内容与招聘岗位并不一致。    
    专家提醒:求职者应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遇到这种情况,应想想这个岗位是否适合自己,自己为什么而要获取这份工作,是为生存、还是职业发展的需要。应向企业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求公司的支持;如果确是公司刻意隐瞒欺骗,那就通过交涉来解决,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但是,如果这个岗位长期得不到清晰的界定,而求职者谋求的是自身职业生涯有计划的发展,便应乘早脱身,因为没有明确界定的岗位是没有前途的。    
    五,薪酬没有保障    
    企业在新员工录用后,对于待遇,不给予明确的答复,含糊不清,在签定用工合同的时候,也不说明具体待遇。    
    专家提醒:求职者在企业录用前,就必须要和企业明确自己的工作岗位及具体待遇,如试用期工资、相关补贴、正式录用后的待遇、保险与福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公积金等)等等,在合同中注明。    
    一旦发现企业不履行其工资、保险与福利合同,应向劳动执法部门举报,及时解决,以免更大的损失。    
    六,遭遇恶意中介    
    某高校6名学生想利用暑期在京打工,却被一个名为上海万国国际女子俱乐部的中介机构骗走了320元钱。     
    他们在报纸广告的指引下,几经辗转来到位于王府井大街天元利生大厦8楼的上海万国国际女子俱乐部。一位自称是负责人的男士对他们说,要享受推荐工作的待遇必须是俱乐部会员,会员按享受待遇的时间长短交费,其中最低价格为88元。他们身上没有带够钱,在与负责人商量后每个人先交20元,剩下的第二天下午来交身份证和学生证复印件时再补上。     
    第二天下午,他们补交了钱,这个负责人叫他们去广安门南站去找一个姓赵的人,他会安排他们的工作。晚上7时许,他们在广安门找到了那位赵先生,赵说要找工作每人还要交100元保险费,并说交了保险费后他们就可以到西直门一家酒吧找个姓肖的去上班。     
    此时,他们意识到被骗了,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去找王府井那家公司时,已人去楼空。     
    专家提醒:在校大学生暑期打工、找工作要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人才市场等正规机构,或者参加大型招聘会,不能盲目相信广告和中介公司。     
    七,问题中介多多    
    人才中介的问题一是表现为无证无照。人才中介公司必须具有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人事部门颁发的人才中介许可证,才能从事人才中介活动。例如上海经过批准的合法人才中介机构有250多家。    
    二是超越经营范围。目前,上海的人才中介机构分两类,经营范围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中介不具备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的资格,入场前,求职者应该看清其许可证上的经营范围。    
    三是制造虚假繁荣。有的招聘会纯粹为赚钱而设,主办方先组织百余家招聘单位,再找一个场地一圈,就坐收报名费和门票。为增加客流量,主办方常常虚张声势,不少招聘广告常常夸大其辞,提供的岗位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者像样的职位有,一打听,它已经招满了。    
    四是外国中介越位。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从事人才中介活动,必须与中国的人才中介机构合作合资经营,否则不能开展人才中介及相关业务。    
    五是流动招聘。在许多招聘会场外,求职者能收到很多小广告,而且待遇往往超过场内,试想一下,连摊位都租不起的企业会是什么样的。    
    专家提醒:虽说在大多数情形中,求职者损失的是小钱,但如果频频损失,会对心理打击巨大,以致对职场及人生规划产生失望。故,不轻信不盲从,是免受挫折的良方。    
    八,网上求职被骗    
    “一直以为在网上找工作,用人单位来电话了解情况很正常,没想到却因此被骗。”大连某高校大四学生小张被骗了8万元。这位品学俱优、家境一般的青年不但对即将面对的社会充满恐惧,甚至一度萌生退学念头。     
    小张是大连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四学生,来自辽宁朝阳,父亲月工资750元,母亲下岗在家。     
    学校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召开就业指导会,老师建议大家在网上投求职简历,以增加就业机会。当天晚上,小张就到学校附近的网吧,把求职简历挂到大连一家人才招聘网上,上面除了个人情况、求职意向外,还有他的手机号和家庭联系方式。     
    第二天就有反馈,一个南方口音自称广告公司负责人的男子打来电话,说在网上看见他的求职简历,想了解一下情况。那个人问了小张是否党员、父母情况、有无工作经验等,然后要求小张留下家里的电话,以便通过父母进一步了解他的情况。最后,那个人表示会尽快把公司简介通过邮件发过来。“因为附近正好有飞机经过,当时没听清对方说的公司名称,又没好意思问。”小张说。 随后,小张给家里打了个电话,把情况说了。


第一部分狼张口(3)

    不久,小张的手机响了,一个自称移动公司工作人员的男子称,前一天下午接到投诉,有两个人在同时使用他的手机号码,需要排查,请他关机三个小时。 “因为当时显示对方的电话是手机号,不是移动公司常用的号码,因此也有点怀疑,但因为那段时间手机信号确实不太好,话费又有点高,加上要上课,就把手机关了。”小张说。     
    之后,小张的父亲在家里接到一男子打来的电话。此人自称是大连市人民医院的,早晨小张出了车祸,被学校送到医院,腿部粉碎性骨折,脑部要进行开颅手术,需要8万元手术费,孩子危在旦夕,希望家属马上把钱汇来,否则不能手术。那个人提供了一个农行的账号,户主名是小张,让小张的父亲把钱汇去,然后尽快赶到大连。     
    放下电话,父母吓得不行了。他们立即四处张罗借钱,恰好有个亲戚手头有10万元钱准备买房子,父亲借来后马上汇了出去,之后,还打电话给那个男的问钱收没收到。然后小张的父母和亲戚租了辆车往大连赶,路上几个人觉得事情有点蹊跷。再给那个人打电话,手机关机了,于是给学校打电话。小张下课后,辅导员找到他,这时大家才知道被骗了。     
    小张和父亲分别在大连和朝阳报警,经过调查,对方用的手机号是重庆的,小张父亲汇的8万元钱也于当天在重庆被分四次取走。     
    报警后,为尽快抓到骗子,小张三次以大连市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名义在这家网站挂上求职简历,联系方式留的是同学的手机号和家乡父亲一位警察朋友家的电话。     
    “之后,三个同学都接到类似的电话。”小张说,“对方以招聘单位的名义打电话了解应聘者个人情况后,再以移动公司排查或公安机关正在抓捕罪犯的手机上有同学的手机号为由,要求关机几个小时。” 同学的手机没关,对方还多次打电话催促。关机后,家乡父亲的朋友会立即接到大连这边孩子出车祸要求汇钱的电话。小张说,由此可见,对方是个有组织的诈骗团伙,而且一直在作案。报案后,朝阳警方曾到重庆调查,但没有结果。     
    专家提醒:个人资料要注意保密,尤其是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电话号码、银行账号、信用卡账号等等重要资料不可外泄,如果发生,应与亲朋好友密切联络,提醒他们注意防范。    
    九,招聘广告憧憧    
    憧憧,往来不定、摇曳不定也。有些招聘广告就是憧憧的。    
    在广告上避而不谈企业历史、现在和未来,用词模糊,或过于简洁,通常是小公司。至于只留下e…mail信箱、手机号码之类的招聘单位,还是少接触为好,说不定哪天就会“人去楼空”。    
    一些公司为了提高入职要求,或吸引较高学历的应聘者,将职务头衔修饰得美轮美奂,有别于一般惯用的职称。    
    一些单位成年累月刊登广告,仿佛永远请不到合适的员工,请注意这可能是某些公司为测试市场动态、人力资源流动情况的一种招数。    
    同一企业在短时间内连续刊登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但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刊登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待遇不好,很难招到人或招到人后留不住人,应三思而行。    
    以往某职位一般需求大专学历,可这个广告中却明确一般学历及经验即可,其实,除非申请人拥有丰富经验或表现特别突出,否则难以录取。    
    某些机构会在报章大量刊登广告,给人不断发展的错觉,目的是掩饰裁员危机。    
    高收入承诺最常出现在以佣金为主要收入的行业,而最后能否实现需视入职者的工作表现及能力,求职者可先衡量在没有佣金的情况下,固定底薪是否达到可接受水平,勿让广告字眼误导。    
    某些公司附加“急聘”、“大量求聘”等字眼,目的是借助广告大量吸纳新血,在录用后的短期内再淘汰不合适的员工,本来“人拣你,你拣人”实属无可厚非,但是打工仔切勿胡乱申请,以免上了“使用廉价劳动力”的当。    
    某企业被指控刊登有性别歧视的招聘广告,经法庭裁定,由于文句中无任何标点符号,使人得出两种不同的理解,从而成功脱罪。由此可见,雇主可以利用一长句而避开有关法律的限制,求职者宜细细推敲此类广告的含意,以免浪费精力和时间。    
    目前许多广告打出的工资高得惊人,如年薪十万、百万,这些单位大多对学历、经验、能力、社会关系要求较高,不适合下岗职工,而且许多广告是为了制造轰动效应,起促销作用,大可不必理它。


第一部分老孔的总结

    人群分成生存者和职业者。对于生存者来说,工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持存在;对于职业者来说,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生存,还有超越生存的其他目标。    
    由于中国的工作分配制度的淡化和人才的频繁流动,职业、职场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概念渐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