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谁都不能相信 >

第32部分

谁都不能相信-第32部分

小说: 谁都不能相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厂也是胆大,竟把上回换下的旧滤芯拿了出来。老孔在一种复杂的心情下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孔”字。    
    老孔认为,一般说来,在汽修厂修车都要过夜,这给了汽修厂,尤其是其中的黑厂从容的下手机会,如果不及时发现,还真的会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他拿出一摞收集来的资料给我看,大呼“触目惊心”。    
    案例一张女士开着富康车出门时不小心撞坏了左前车灯,她考虑到找保险公司理赔比较麻烦,于是找了一家许诺可办妥全部保险理赔手续的汽修厂修理汽车。几天后的晚上,张女士开着新修的车上路,她发现左右两个前车灯光线有问题,忽明忽暗,严重影响行车,张女士不得不开着车又去了一趟汽修厂,检查之后发现车灯检测没过关,于是又修了一次,但还是不过关。    
    专家指出,张女士的车灯忽明忽暗有两个原因,一是装的灯泡不过关,用的灯泡不是正厂件,而是价格便宜的副厂件,或者型号不对。二是维修技术不过关,汽修厂师傅在修理过程中,将其他的零配件修坏了,于是,晚上一开车上路,车灯就忽明忽暗。专家建议张女士到定点维修该类车的3S、4S店去彻底检查一次。尽管贵一些,但质量相对有保证。    
    案例二一辆崭新原装阳光车发动机盖被小石头砸了个小坑,车主将车开到某汽修厂修理。第二天去取车,在回家的路上,车主越开越不对劲:原来一夜之间后挡风玻璃变亮堂了,后挡风玻璃上贴的防晒膜“不翼而飞”。车主立即将车开回汽修厂,质问修车师傅。原来,修车师傅将原装的后挡风玻璃换了一个副厂产品,两者价格相差1000多元。    
    专家提醒车主,提防一些不法汽修厂“偷梁换柱”,将车上一些好的配件拆下换上假冒配件,从修理厂提车时要特别留意车上比较昂贵的配件,看看有没有被动过的痕迹。    
    案例三一位帕萨特的白领车主有一次将右侧的转向灯撞碎了,为了省时间,他就近找了一家汽修厂换了一个,花了很少的钱。过了两天他去洗车,绕着自己的车走了一圈看擦得干净不,这才发现两边的灯有色差,黄得不一样,气的他嗷嗷地。    
    一辆汽车有上万个零配件组成,汽车厂家不可能每样都自己生产,因此,有大量的配套厂家为其供货。零配件生产厂家不同,质量也就不同,价格往往相差数倍,而汽修厂为了多赚钱,常常在零配件上以次充好。    
    专家介绍,汽修厂为了赚取差价,常用价格便宜的副件蒙骗消费者。由于汽车销售厂家对零配件的垄断地位,一些零配件常常只在特约维修店才有供应,或者是首先供应特约维修店,于是,一些得不到正厂件的汽修厂就采用来源不明的副厂件代替,而消费者不懂行,常常上当受骗。    
    案例四一辆宝来抛在半道上了,车主是位老师。4S店的人用电脑检测仪煞有介事地测了,说是点火模块坏了,不能修,只能换。没办法,600多块就进了别人的腰包。老师是个心疼钱的人,过了几天在菜市场碰到过去的一个同学,正巧是汽车系的老师,便问了他一句。这不问还好,一问倒让他寝食难安。这位同学说了,有可能是点火模块坏了,也有可能只是继电器坏了。如果是继电器坏了,花几十块钱换一个就行了。他还说,他也同人合伙开了一家汽修厂,车坏了可以到他那儿修,保证不会黑。天哪!    
    现在,这位老师每天念叨不是他被不被黑了,而是后悔他为什么不长个心眼把换下的点火模块拿回来,现在没有了证据,告都无法告,他可是个小有名气的兼职律师啊。    
    专家介绍,一些不法汽修厂最常见欺诈伎俩是利用车主对汽车原理无知,故意将毛病说得很严重,把价钱抬得很高。因此,最好找一些大店和特约维修厂修理。如果不得已在一些小店修理,事前一定要请有经验的朋友,或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定大致的修理范围。    
    老孔说,这四个案例的确具备普遍性,有些属于职业道德问题,有些干脆就是盗窃,是犯罪。但是,这些现象在汽修这行里却又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监管力度小,纠纷频出,消费者基本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车主们要想摆脱困境,比较好的办法,自然是投靠实力卓群、信誉卓著的大厂大店,正如专家所说,尤其是比较高级的车。但现在的问题是,许多4S店也不够诚信,一些擦边球打的车主们心惊肉跳,尤其是目前汽车销售处于下滑周期之中,经销商普遍打起了维修保养的主意,为了生存,有些脸面就抛在了一边。    
    进入秋冬以来,许多经销商推出了秋冬车辆免费检测的服务,不少车主兴冲冲地开着爱车到4S店做检测。但这项树立口碑的温情服务,在有些经销商处却成了赚钱的幌子。在4S店做完免费检测后,车主便被告知需要更换零配件。有位车主称,他年初买的车,看了报道后去4S店做免费检测,检测后经销商称电瓶需要更换,零配件加相应的工时费总费用达到500多元。车主认为,车开了不到两万公里(8个月左右),电瓶充电后完全可以继续使用,没有采纳经销商的建议。在接下去使用的4个多月中,车子根本没有问题,车主怀疑经销商故意更换零配件赚钱。事实上,一个好电瓶可以使用一年半。    
    业内人士称,零配件销售和维修费用比卖车利润高很多,不能排除经销商为了赚钱热衷于更换零配件,而且有的经销商业务素质不高,不能正确判断故障原因,所以就草率换件了事,这都给车主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维修工是从事汽修服务的主体,然而他们较低的文化素质一直是制约汽修行业发展的绊脚石。据有关部门统计,70%至80%的维修工都只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一般都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技术经验尚不充足,服务意识也比较差。他们也会给车主造成不明不白的损失。    
    像免费检测这样的做法和周末在小区门口摆摊免费测血压血脂血糖等等的江湖招数无异。不过,对付起来也好办,测完了撒腿就走呗,这年头脸皮厚一点不坏。    
    不过老孔说,真正要做到不被人宰割,还得自己做主。这是他多年来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自己动手到汽配城买零部件,现场找人拆换,一些不用多少设备的活,比如换三滤,换轮胎电瓶等等,都可以这样做,而且立等可取,省时省钱省心。为什么汽配城火爆,盖因为此。不要把车看得那么神秘兮兮,没什么了不起,在美国,不就跟自行车一样吗,自己都能动手修。


第三部分女人的面皮男人的车

    女人的面皮重要,所以化妆品护肤品藏着暴利;同样,男人爱车,要像女人呵护面容一样地“整治”车,所以,行里有个顺口溜,买车不如卖车,卖车不如修车,修车不如改车。买车不如卖车,说的是买车自己要花钱,卖车的,尤其是卖二手车的,永远有免费的车开;卖车不如修车,上面已经说明;修车不如改车,说的是车的装饰美容以及车的改装,利润巨大,是车主们断胳膊断腿的地方。    
    装个CD音响要近5000元,反正和车沾上边的,哪怕一块玻璃也要上千元。加装中控锁、防盗锁、太阳膜需要付出3000多元的装修费。这些都是汽车装饰业的基本项目。由于大多数新买车的车主都热情高涨,不吝惜钱,这样的离谱报价也能成交。    
    汽车装修行业利润究竟有多高?汽车装修的利润主要在原料差价及工人工时费上,一般利润率在40%以上。以普通玻璃贴膜为例,一卷膜15米长、价格6600元,一般2米做一辆车,成本核算下来每套950元左右,而报价则高达2000元。再有,一套真皮座椅卖到近4000元,但成本只有1000多元;布座套更便宜,成本还不到100元,但加工后就能卖到500-700元。汽车销售商已经得出结论,卖一辆汽车赚的钱不一定有装饰一辆车赚的钱多,所以,售后服务成为今后的重中之重。    
    汽车的美容改装利润是最大的,有些车主想对车灯、保险杠、轮胎进行改装,花费需在2万元以上。利润比较大的还有加装音响这一块。由于新车所带音响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听觉要求,因而改装音响是个热门,音响的规格越高,利润空间越大。    
    如果有人掉进了汽车美容陷阱,那灾难就可怕。王女士是被强拉来做“美容”的,美容没做完,修理工硬要说她的车需要大修,并指出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毛病,刚拿到驾照不久的王女士将信将疑,最终还是被老板天花乱坠的服务热情和大幅度的价格折扣搞得云里雾里,拜托老板给好好修修。取车时拿来的维修委托单着实让她大吃一惊,连油漆,钣金,机工,电工全部算起来竟要两万多元人民币。她感到天旋地转。    
    我听过一位朋友说起过他刚买车后的心情,凌晨4点钟睡不着觉了,拿了一本书,钻进车里,打开了车内的阅读灯,心潮起伏地看书。那会,如果有可能,他都想把车停在自家的客厅里,细细把玩。看车比当年看女朋友都勤,一会儿下一趟楼,背着手围着车转上一圈,再用手抚摩一下光洁的漆面。看不够呵,他说。最后他得了汽车美容强迫症,哪怕漆面上有头发丝细的划痕,都恨不能开到修理厂去重喷。    
    像这样的人要去做汽车装饰或者汽车美容,那不等于把钱包的拉链拉开让陌生人随用随取。爱之愈深,伤之愈重,呜呼哀哉。    
    老孔说,这样的病可以不治自愈。如果要想痊愈得快,有三个途径:一,多多地修车和装修,直到精疲力竭;二,多多地挣钱,直到挣不动为止,这样就知道心疼钱了;三,请教他。


第三部分太阳膜的秘密

    也不知何时开始国人突然小心起自己的隐私来,最典型的便是不管好车赖车,不管公车私车,统统用太阳膜糊上,看上去像日本的暴走卒;谁也说不出究竟有何益处,是夏天凉快?可也没谁因此就不用空调了。还是安全?坐在车里,车里的人搞点小动作,车外的人看不清楚,相反外面的人的一举一动都历历在目,可以放肆地偷窥。可能都有吧。总之,国人欢喜太阳膜。地胶、真皮、太阳膜,老三样。    
    太阳膜,也即汽车隔热膜现在已成为私家车必备的配置之一,同时也是最混乱的配置之一。面对现在五花八门的品牌和型号、真真假假的性能和数据,新车车主们一头雾水。    
    经济学认为,有些或许人的一生只使用一次的产品的品牌认知程度是非常低的,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大品牌多元化的覆盖。很可惜,我们迄今为止尚没有迎来“大众牌”或者“长城牌”太阳膜,所以只能盲人瞎马黑夜临渊了。    
    原本数百元的国产货或贴牌产品,只要注册一个洋气十足的外国名,附加一个子无虚有的科技概念,标榜一下“美国”、“日本”的虚假产地,就马上变得“高档”起来,这是太阳膜行业里早已公开的秘密。    
    所谓“贴牌”产品就是指商标是在大陆或国外注册,而生产厂家则是国内或者一些国外诸如东南亚一代小厂生产的产品。来自两个地方的商标和产品,在国内组合后就变成一个“国外原厂进口”品牌,堂而皇之招摇过市。而“冒牌”则更是无厂家、商标、产地的三无产品,有些厂家连贴牌都懒的做。    
    业内人士指出,在贴膜之前,顾客应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查询商家提供的注册商标、产地、生产厂家及原厂网址等资料是否真实、有效和合法,若这些基本的商品资料都不清晰、明确,则有可能为“贴牌”或“三无”产品。另外,凡正规品牌都会提供有原厂提供的质量保证书,车主应该主动索取。    
    在做隔热测试的时候,不良商家通常会想尽办法欺骗消费者,若不如此,自己的三无产品怎可实现看起来那么高的性能参数,又怎么可以卖一个好价钱呢?在隔热膜的测试过程中,千万不要轻信商家准备的样板,因为里面有太多的漏洞和陷阱,其中包括:    
    虚报数据法透光率、隔热率和隔紫外线率,这是选购隔热膜时必会提及的几项数据。非正规品牌会任意提高指标参数。所以,对于隔热参数,只能信一半。在没有公正的测试仪测试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的感觉。为提高分辨率,可以将不同品牌的样板放在一起感觉,一分高下。    
    偷梁换柱法当场测试的隔热膜是一个好的样板(不过不是他们的产品),让顾客感觉良好,但贴在顾客车上的却是另外的次的产品。等顾客以后感觉有问题时,扯皮便不可避免。专家提醒,顾客应尽可能监督贴膜全过程,并索要小块样板以备验货,贴完膜后,一定要求商家用与测试样板时一样的灯具照射,再测试验证一遍。    
    瞒天过海法商家说的500W的灯泡可能只有200W,所以照起来不感到热,顾客以为隔热好;有些玻璃上面可能贴了双层膜,自然比单层膜的效果要好;有些玻璃本身就具有一些隔热功能,所以隔热效果不一定是膜起的作用。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隔热膜经历了几年发展,技术日趋成熟,到目前为止,隔热技术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吸收热量型”薄膜,属早期的技术,这类产品的隔热原理是,将大部分热能吸附在膜层上,一段时间后,膜层上的热容量达到极限,这时,热能便会渗透玻璃进入车内。因此,这类产品也许在刚开始测试时,会有不错的隔热表现,但时间一长,就能发现隔热性能在下降了。另一类是反射热量膜技术,这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成熟的隔热技术,其原理是将绝大部分热能反射出去,达到隔热目的,膜层和玻璃本身不会吸附大量热能,所以隔热效果可以长时间保持。两类产品不但原理不同、生产成本不同,隔热性能更是相差巨大。许多商家硬把吸热类产品说成是隔热性能如何如何好,全然一派胡言。    
    如何鉴别这两种膜呢?首先站在灯光的同侧;用手感觉灯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