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

第22部分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第22部分

小说: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建设实践。
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斗争中捍卫了列宁阐明的一些基本原
则。但是,他没有看到列宁的比较完整的、把夺取政权作为首要目
标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和他的比较不完整的执政党建设思想
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就在捍卫它的同时也把它教条化了。列宁
建党理论中关于集中的思想被从当时的具体条件下剥离了出来。
我们知道,列宁是把极端集中制(他也称为战斗命令制)严格规范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国内战争条件下的。而斯大林时期这一概念则
大大泛化,极端集中制被看做共产党执政的固有特点。到了


年代,甚至有人明确地把极端集中制说成是党达到最终目标
的组织手段:“实现根本改造社会的任务要求在共产党的整个组
织机构上实行最严格的集中制。只有集中的组织才能有计划地领
导工人阶级为消灭资本主义和争取共产主义胜利的革命斗争。
”①
后来斯大林对党内持不同意见者进行压制乃至肉体消灭,实行个
人专断,导致个人迷信盛行,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重大损失,
都同这种过度集权的党的建设模式有关。
斯大林把列宁时期不适宜发展党内民主的特殊情况当做无产
阶级政党的固有本性继承下来,就使缺乏民主成了一种常态。例
如,斯大林把禁止党内派别的规定扩展到对付党内不同意见。列
宁曾就党内民主和集中作过一个明确的界定
“:行动一致,讨论和
批评自由。”他对派别下了严格的定义。按照这一定义,在当时
《苏联共产党党的建设论文集》,学习杂志社
页。
《列宁全集》第
年版,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
页。

第 149 页
各派别宣布解散之后,列宁便没有再对任何一个仍然持不同观点
和意见的人采取措施。斯大林则不然。一开始,斯大林在划分派
别问题上是比较谨慎的。例如,当布哈林等人的观点受到批判时,
斯大林反对把他们看做是派别:“右倾分子有没有派别组织呢?
我认为没有。能不能说他们不服从我们党的决议呢?我认为我们
还没有根据拿这一点来责备他们。能不能断言右倾分子一定会组
织自己的派别呢?我对这一点是怀疑的。。”
但到后来,情况就
完全不同了。他强调集中就是观点和意见的一致,纲领观点、策略
观点和组织观点的一致是党赖以建立的基础。只有这些观点的一
致才能把党员结成一个集中的党。反过来,观点和意见的不一致
必然与派别有关。这样,不同意见和观点在党内就失去了立锥之
地,党内以清洗和镇压为手段对付党内不同意见的极端行为愈演
愈烈。不是派别的布哈林等人也很快成了派别:“布哈林说三人
团不是派别集团。同志们,这是不对的。布哈林集团含有派别活
动的一切因素。这里既有政纲,又有派别性的小圈子,既有辞职政
策,又有反对中央的有组织的斗争。还需要什么呢?

又如,列宁关于中央委员会可以开除自己委员的特殊条文也
被拿出来变成了“常规武器
”,尽管列宁一再强调“尽量不用它
”。


月党的第十三次代表会议上,斯大林公布了党的十大
中关于中央委员会可以开除中央委员的条文,并且把这条措施作
为惩治党内不同意见的基本手段。年
月,联共(布)中央首
次动用这一条款,把候补中央委员拉舍维奇开除出中央委员会。
此后,这一条款就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起来。事实上,托洛茨基、
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等人都是首先被
中央委员会剥夺中央委员资格的。
①《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版,第
页。

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版,第
页。

第 150 页
斯大林还把文章做到了党内民主这个词的含义上。他把党内
民主与党的统一和纪律混淆起来,对党内民主作了如下解释
“:党
内民主是什么呢?党内民主就是提高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并加强党
的统一,加强党内自觉的无产阶级纪律。”这实际上是用党的统
一和纪律取代了党内民主。
缺乏民主不是完全不谈民主。斯大林时期苏共对党内民主的
论述并不比列宁时期少。

月,苏共发布《关于自我批评》
的公告,其中讲到党内民主:只有彻底实行了党内民主制度和工会
的民主制度,才能建立经常性的群众监督,才能消除官僚主义、互
相包庇、官场奉承、愚昧无知、忘却群众利益、庸俗的自鸣得意等现
象。在党内,必须保证党内批评的自由,保证实行党的机关的完全
选举制。党和工会的各级领导机关应当真正由选举产生,任何一
级的书记、常委会、委员会等都完全能够撤换。但是,对党内民主
的抽象肯定,往往在实践中被具体否定,根本落实不到机制上,这
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譬如,斯大林不反对党内讨论。但是他又
认为,党不能沉溺于争论,上层所发生的每一个小争执都会在国内
引起对我们不利的影响。既然哪怕是微小的争执都必然“不利”,
那么最好就连党内讨论也不要有。斯大林就是这样理解问题的。

月联共(布)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对党内辩论明确加以限
制,规定只有在以下三个条件下辩论才有必要:第一,若干省、共和
国一级的地方党组织提出要求;第二,中央委员会内部在党的政策
的各项最重要问题上没有十分稳定的多数;第三,虽然有稳定的多
数,但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符合这种限制的辩论太少了,事实
上在整个斯大林时期也从来没有过。类似这种情况是很多的。叠
加起来,就架空了党内民主,使它变成了毫无实质内容的空洞言
辞。
《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版,第
页。

第 151 页
党内民主既然已经完全成为形式,那么,随意践踏一下这种民
主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样的事情,斯大林做了。米高扬
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年,党的十七大选举
中央委员会。当斯大林看到选举结果是基洛夫只得了
张反对
票、而他的反对票达
张时,竟毫无愧色地要求把他的反对票也
降低到
张。
民主流于形式的另一个例子是中央委员会的扩大。列宁原来
设想扩大中央委员会是用来防止党内分裂的。但后来这逐渐被看
做党内民主的一种表现。所以,后来中央委员会的人数逐年增加:
年十三大有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
年十七大已

名,到
名。但形式上的扩大恰恰掩盖了越来越集中的趋势。一方
面,由于中央委员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召集全会也就越来越困难,
次数越来越少。从
年到
次全会。
中央委员会的工作,组织方面完全依靠书记处,书记处则依靠组织
局;政治方面,依靠政治局。到后来,政治局又被斯大林分成若干
个专门问题委员会(通常称为小组)。这样,实际上许多重大问题
连政治局都不讨论,而只是由个别委员来决定。例如外交问题就
是由政治局外交事务委员会的“六人小组”来讨论决定的。或许
是托洛茨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当年列宁主张扩大中央委员会的
时候,他是表示反对的。在他看来“,中央委员会必须保持它严格
的形式和能迅速作出决定的能力。由于这个原因,没有再扩大的
必要”
年,年只召开过

另一方面,由于变相任命制已经侵入到中央委员的选举,任命
制和变相任命制取代了选举制,中央委员的人选实际上越来越由
组织局和书记处(年十九大撤消组织局,其职能归并书记处)
[美]罗伯特
文森特
丹尼尔斯:《革命的良心苏联党内反对派》,北京
出版社
页。
年版,第

第 152 页
确定,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书记处的关系被完全颠倒了:本来政
治局、书记处应当向中央委员会负责,实际上却是中央委员会向政
治局、书记处负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委员会完全失去了决策的
能力,逐渐变成了批准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决策、为这些决策叫好的
机构。
无论如何,党内民主并没有随着中央委员会的扩大而增强,这
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对党内缺乏民主的现象及其后果,最初并非没有人提出批评。
早在
人声明
”中,就
提出了批评意见:“在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一切基本上就已形成而
在代表大会以后完全形成和固定下来的那个制度,比起军事共产
主义最严酷时期的制度来,距离工人民主制要远得多。
“”党内建
立的制度是完全不能忍受的,它扼杀党的独立自主精神,以特选的
官僚组成的机关来代替党。。这种情况的造成,是因为第十次代
表大会后客观上形成的党内派别专政制度已过时了。”托洛茨基
把党的机关的日益官僚化,看做党内不同意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
因。他强调
“:不错,如果我们的党分裂成为派别集团,它就不能
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是,只有发展、加强和巩固工人民主制
这一方针,党才能胜利地清除派别活动的危险。派别活动产生的
极重要根源之一正好是机关的官僚主义。它压制批评,使不满情
绪越来越大。它总是喜欢给每一个提出批评或警告的个人或集体
戴上一顶派别的帽子。机械的集中制必然与派别活动相伴而生,
而派别活动则是对党内民主的恶意讽刺和可怕的政治威胁。
”②
但是,由于这种批评和党内的权力斗争搅在一起,托洛茨基的
这类警告,往好的方面说,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往坏的方面说,

月,在托洛茨基给中央的信和

《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版,第
页。
《真理报》


日。

第 153 页
则无异于火上浇油。
作为传统党建模式根基的任命制
尽管在列宁时期就形成了任命制,但把这个制度发展得登峰
造极的,还是斯大林。
早在俄共(布)十二大上,斯大林就明确强调
“:在提出正确的
政治路线以后,还必须挑选工作人员,把善于执行指示、能够理解
指示、能够把这些指示当做自己的东西并且善于贯彻这些指示的
人安置在各种工作岗位上。”他在报告中指出,登记分配局具有
重大的意义。它的工作不应局限于登记和分配县委员会、省委员
会和区域委员会的同志,而应“毫无例外地包括一切管理部门和
党赖以掌握我们的经济机关并实现自己的领导的全体工业指挥人

”。也就是说,不仅要对党的委员会实行任命,而且要用任命
制来实现对国家和经济等部门管理机关的领导。由于列宁是赞同
当时实行任命制的,因此,任命制迅速发展起来。从
年年底
开始,书记处所属的登记和调配处取得了对政府部门的官员进行
任命的权力。所有任命从最高到最低都列入某一专门组织或有时
是几个组织的职权范围。
列宁去世后,委任制被逐步固定下来,形成了分工细密的委任
机制。根据斯大林在

月十三大上的统计,年登记
的负责工作人员约



月就已经有
万人。
年制定的条例规定,最高级党组织有权任命的人数为
多人。
其中
是要害部门的官员,其分配权限分别属于政治局、组织局
或书记处;另外
完全属于中央委员会的某一书记,他有权提请
《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版,第
页。
《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版,第

页。

第 154 页
官员“由选举产生”,但这应由中央委
员会设立的专门委员会决定。
斯大林对于苏共任命制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他彻底放弃了
列宁关于从任命制转向选举制的重要思想,把干部任命制变成了
党的领导的基本体现。在联共(布)十七大上,斯大林指出
“:在正
确的路线提出以后,在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决定以后,事情的成功就
取决于组织工作。
“”中央在这里所遵循的是列宁的英明思想:组
织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挑选人才和检查执行情况。”打开列宁的著
作,把斯大林的说法和列宁的有关论述作一对比,不难看出二者之
间的重大不同:列宁当时着眼的是党刚刚取得政权、党内缺少懂管
理的人的现实,所以他强调“当前

“、最近
”工作的关键是挑选人
才。斯大林则完全不再使用时间限制词。
斯大林把任命制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
“党的干部是党的指挥人员,而由于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所以他
们也就是国家领导机关的指挥人员。”到
中央委员会决定;还有
年,斯大林进一步
提出把挑选、提拔、配备和考查干部的工作集中起来,归口由党中
央干部局以及每一个共和国、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的干部部统一
负责。党章规定的选举制度,实际上无法真正实现。

年代,任命制进而发展成家长制的决策形式。斯大林在
十九大之后亲自召开了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建议成立
人的主席团。他从口袋里取出一些文件,向会议宣读了名单
新的主席团人选。建议与提名没有讨论就通过了。至于这个名单
是谁提供的,直到最后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作为组织分配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年在一系列重要部门
《斯大林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版,第

页。
②《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③《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
年版,第页。

第 155 页
设立了政治部,这也是任命制的一个体现。政治部的地位不仅在
党章中得到确立,而且其实际上对应由选举产生的党委员会(尽
管已经徒具形式)的取代也得到党章的确认:中央委员会有权设
立政治部、派遣组织员,“并且在政治部完成自己的突击任务以
后,把它们改变为按生产和地区的原则建立普遍的党机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