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扩大党内民主的问题。”
”
他强调:“党内民主是实现党的战略方
针、完成改革任务的主要保证。
戈尔巴乔夫对党内民主化的含义进行了实质性的充实。他认
为,党内民主必然提出监督的问题,要求加强自下而上的对党、苏
维埃和经济机构的工作的监督。这不仅是指对业已组成的机关的
监督,而且还指对这些机关组建过程的监督
“,进一步民主化这一
工作也应当触及党的中央领导机构的组建”和基层党组织经选举
产生的机构的组建
。戈尔巴乔夫称“,政治局认为:经选举产生
的机构的组建工作进一步民主化,是加强党的活力、吸收新生力
量、使党组织积极工作、保证不重犯过去的错误的一个重要条
件”。在这里,已经可以明显看出,他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作为整
个传统党建模式基础的干部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
提出党的各级机构组建过程民主化的问题,实质上是把干部
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看做传统党建模式的基础,用干部选举制取
代这一基础。这就赋予了这一步骤以重大的意义。在具体操作
《关于改革与党的干部政策》,莫斯科新闻社出版社
页。
《关于改革与党的干部政策》,莫斯科新闻社出版社
年中文版第
年中文版第
页。
③《关于改革与党的干部政策》,莫斯科新闻社出版社
页。
④《关于改革与党的干部政策》,莫斯科新闻社出版社
年中文版第
年中文版第
页。
⑤《关于改革与党的干部政策》,莫斯科新闻社出版社
页。
《关于改革与党的干部政策》,莫斯科新闻社出版社
年中文版第
页。
年中文版第
第 229 页
上,这一步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落实基层党组织的选举
制。在选举党支部、党委会书记时,要广开言路,让全体党员都毫
无例外地发表意见,提高书记对选出他们的党员应承担的责任感。
第二,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地方党组织书记,同时在党内仍应
遵守下级党委会执行上级决定的规定。第三,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的组建也应进一步民主化。除此之外,党内民主化也涉及了其他
方面:给党的地方和基层组织以更多的自主权;扩大党员的民主权
利,保证党员有最大可能参与制定、执行党的决策,参与建立党的
机构;利用公开性为基本手段,加强对党的机关的监督;等等。可
以认为,这篇讲话吹响了对党本身进行改革的的号角。
最初几年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改革热情。人们关注改
革,积极参与改革。例如,在
年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之前
两个月,公布了《苏共中央关于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的提纲》,
征求意见,这引起了全国范围的热烈讨论。仅《真理报》就收到
万封读者来信。在代表会议期间,克里姆林宫的一个大门
附
近排起大队,不是在抢购物品,而是争相在体制改革的建议上签
名。在“群众向会议提出建议处”,屋里屋外挤满了提建议的人。
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外国记者形容莫斯科人几乎在为得到当天的
《真理报》而“进行战斗”,因为谁也不想漏掉有关会议坦率辩论和
口头交锋的报道。一个女工程师这样谈论自己的感受:“在过去
的
年里,我们好像变成了果戈理和奥威尔的‘死魂灵’、‘兽园’
里的什么。现在出现一个活人。每个人都能清醒过来吗?我就像
一个猛然能步行
米的伤残人,我发现了自己的希望,但我仍不
能相信它。
”
[德]克里斯丁
施米特
霍尔:《戈尔巴乔夫通往权力之路》,沈阳出版
社
年版,第
页。
第 230 页
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
以戈尔巴乔夫在一月全会所作的《关于改革与党的干部政
策》的报告为标志,对苏联党和国家政治体制的探索开始升温。
党的作用问题、党的组织运作问题、党政关系问题等,都越来越成
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
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会议上,苏共试图回答和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相应
的改革方案。由于这些问题在整个国家的改革中所占的地位,这
次会议作为苏共把改革重点从经济体制全面转向政治体制的标志
是当之无愧的。
在这次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明确提出,改革我们的政治体制是
关键问题。他陈述了作出这种论断的理由
“:在某一个时期,由于
十月革命胜利而形成的政治体制发生了严重的变形。结果不仅使
斯大林及其亲信的独裁,而且使大批镇压和目无法纪的行动的出
现成为可能。
“”现在我们遇到的许多困难,其根源也可以追溯到
这种体制。
”在他看来,经济改革虽然需要,但如果现在不进行政
治体制改革,那么所有这一切都会付诸东流。所以
“,政治体制改
革是改革不可逆转的极其重要的保证”
年
。
把重点从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十分明显
的大转折。当时苏联科学院远东问题研究所所长米
基塔连科对
这次代表会议的转折作了如下解释:前几年的实践说明,靠小修小
补不行,需要根本的改革,因为积累的问题太多。苏共二十七大以
来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准备,这次会议后走向实践,因此可以称为革
命性的转折
。
《苏联东欧问题译丛》
年第
期,第页。
②转自《人民日报》
日。
年
月
第 231 页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对改革重点的转移提出忠告。例如经济
学家阿巴尔金就曾在会上发言提出这个问题。但戈尔巴乔夫立即
对他进行批评,认为他的发言有强烈的经济决定论的味道,对我们
决定进行改革的上层建筑根本不够重视。
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由政治体制改革的
重要性进而说到党,对党本身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党本
身、党的活动内容和党与劳动者的联系发生了某种变形,使党一开
始就固有的和列宁及其战友通过多年努力逐渐培养起来的许多民
主的布尔什维克传统丧失了”。“作为苏共的建设和活动的基础
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一定阶段在很大程度上被官僚主义的中央
集权制所取代。
“”随着行政命令体制的确立,党内的同志关系气
氛就逐渐让位于以命令与执行、党员分为首长和下属、违反党员平
等原则为基础的关系。
”
所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推进党本身的改革。为
此,这次会议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在这个方面,会议在改革思路上
有两个明显的突破:一是党政分开,二是选举制度的改革。关于第
一个问题,苏共认为,分开不是简单的分权,而是党把不属于它的
那些权力和职能统统归还给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据此苏共在这
次会议上重提“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的口号。关于第二个问题,苏
共进一步对传统的干部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发起攻击。会议特别
强调要放弃过去候选人由书记提名的老办法,强调“各级选举要
民主:保证候选人经过广泛讨论,保证实行竞争,其结果是保证真
正忠于事业、有才华、受尊敬、享有崇高威望、有能力执行改革政策
的人当选”。这是继在党内放弃任命制以后在国家政治生活中
放弃任命制的进一步尝试,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党建模式和
《苏联东欧问题译丛》
年第
页。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的报告》。
期,第
第 232 页
党的领导方式的根基。
把党的权力归还给苏维埃后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苏维埃由于
过去行使权力不够,因而在能力方面显得比较薄弱。为解决这一
问题,戈尔巴乔夫建议由党组织领导人兼任苏维埃领导人。“在
当前条件下,提出了提高经选举产生的机关和代表的作用的任务,
有些同志因此认为,考虑到新的任务,用党的威信来加强作为人民
代表机关的苏维埃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方面最现实的途
径是,一般推荐同级党委会的第一书记担任苏维埃的主席。由他
们来领导苏维埃及其主席团,将能最积极地促进人民代表机关的
各方面活动的改进。
“”如果党委第一书记当选为苏维埃主席,那
么这将提高苏维埃的威信,加强对执行委员会及其主席的活动的
监督,在管理活动的重心转移到苏维埃的条件下,将能更明确地划
分党和苏维埃机关的职能。
”当然,他强调
“,这一切必须在严格遵
守法律的基础上进行”。他认为,推荐党组织的领导人担任苏维
埃主席,就把他们置于劳动者的更加有效的监督之下,因为苏维埃
主席将在苏维埃会议上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这意味
着,共产党员交给党组织领导人的委托书,每一次都要受到苏维埃
系统各级人民代表的检查和认可”
。
根据改变党的职能的要求,苏共变更了自己的组织机构。第
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开完不久,苏共中央召开七月全会。会议作
出《关于党的机构改革基本方针的决议》,决定改组苏共中央机关
和地方机关。关于苏共中央机关,决议规定不再按生产部门原则
建立苏共中央机关,而是在苏共中央设立研究内外政策基本问题
的委员会。据此,苏共中央撤销了与政府机关重叠的
个经济职
能部,将原有的
个部精简为
个部,同时增设了党的建设和干
《戈尔巴乔夫一叶利钦政治对抗
天》,新华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233 页
部政策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社会经济政策问题、农业政策问题、国
际政策问题、法律政策问题
月中旬以后各地
方机关也进行改革,仿效苏共中央的模式,但规模上略小:加盟共
和国、自治共和国、边疆区、州设
个常设委员会。
个常设委员会,州委下属的市
(区)机关,仅设组织部、意识形态部和总务部。上述改组后,到
年
,加盟共
月,中央一级机关减少一半,工作人员减少
委级机关减少
,市(区)委机关减
和国中央机关减少
。调整后的机关不再直接决策社会事务,而集中处理党
务。
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是一次引人注目的会议,往往被
看做苏共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但是,怎样评价这次代表会议,学者
们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者习惯于把后来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苏共第十九
次代表会议确立的一些重要思想上,例如对传统模式的否定、党政
分开、削减党的机构等。这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这次代表会议
提出的观点中,有不少内容还是正确的。例如:代表会议确认,苏
共是苏联社会的“政治先锋队”,其主要职能是“保证对国家发展
的极其重要问题的理论研究,研制改革的思想,并通过此,通过在
群众中的组织工作,鼓舞和激励他们,为我们整个多民族社会的向
前发展指出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党实行干部政策,通过改造后
的政治体制的民主机制合理配置干部”;党“通过在国家机关和社
会生活各个领域工作的共产党员贯彻执行苏共自己的政治方
针
”;党的机关“不能作出含有对国家机关、经济机关和社会组织
直接指示的决定”
“;所有党组织都应严格地在苏联宪法和苏联法
律范围内活动”;等等。如果不考虑党别因素,不难发现,这些提
法和我们党现在推进改革的许多观点有相似之处。
但是,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又确实是苏共由盛而衰的转折
点。这个转折从何而来?我认为,问题主要不在于其间提出的个
少
第 234 页
别观点,而在于改革的思路和步骤。这次会议的根本失误有两条。
首先,这次会议错误地转移了改革的重点,把政治体制改革放
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这使改革背后埋下了衰退的危机,使改革失去
了成功的基础。简单地断定政治体制改革应当超前还是应当滞后
都是不对的。正确的看法应当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要配套进行。所谓配套,就是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
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有时是决定性的反作用)的原理,根据经
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适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这个改革以不影响
经济的发展为前提。
其次,这次会议的失误是,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仓促地全面
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自身的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彻
底改变了过去
年一直奉行的传统党建模式,同时也带来了许多
问题。从理论上看“,根本革新”所依据的理论并不成熟,不但与
传统的理论和观念相矛盾,而且自身也存在不少矛盾,显示出新旧
体制在更替过程中的猛烈撞击。例如坚持党的领导作用与党政完
全分离的矛盾,党内民主化与派别产生的现实性的矛盾,对党的历
史的否定与今天需要党站在改革前列的矛盾等,都未在理论上得
到解决。从实践来看,苏共的改革措施从根本上动摇了党发挥作
用的传统方式方法,同时又未能使广大党员和党组织掌握新的活
动方式,这就在党内引起了很大的混乱。
正是这些因素,促进了后一阶段苏共朝衰落的方向发展。
有步骤的改革
尼克松从资产阶级政治家的立场,描绘了戈尔巴乔夫,同时也
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将会遇到的困境
“:为了取得进步,他必须
允许人们有更多的自由。但是允许更多的自由却威胁着他的权
力。过度集中是苏联经济的主要问题。但是,下放经济决策权则
第 235 页
有引起要求政治权力下放的风险。而政治权力下放将意味着共产
主义制度的解体。
”如果不把这种议论当做是诅咒,而是从有益
的方面去理解的话,那么的确可以说,政治方面的改革是难度最
大、失败可能性也最大,同时又早晚要进行的改革。对于这样一个
改革,除了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而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正确
的步骤。
在这个问题上,苏共和戈尔巴乔夫的立场最初是正确的。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