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间,仍然有一个重新磨合的过程。
实践表明,党作为掌权者,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翁和公民,
一开始就存在某种程度的不适应。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不和谐,
往往是由既有理论和实践的强烈反差引起的。这种矛盾和不和
谐,主要反映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反映在对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认识上。
工人阶级在国家中应当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布尔什维克党掌
权,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列宁更多地把这种主人翁地位理
解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但相当一部分人(这里面有理论家、
革命者,也有大量的普通工人),往往把它与个人经济地位的变
化、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条件的改善、个人升迁的机遇等联
系起来。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理想与实际的矛盾。不过,在这
里面,贫穷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中举了
这样一个例子:十月革命初期,当布尔什维克需要利用专家而不得
不给予他们特殊待遇时,工人都十分反感。他们总以为,随着革命
的胜利,他们的物质生活应有所改善
“。党教导我们,一旦我们着
手建设共产主义,消费品将在全体劳动者之间平均分配。然而现
在这些资产阶级专家却突出地享受照顾和高工资,而工人所拿的
工资却比革命前的旧时代还要少些。”这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至于产生这种概念的原因,可以说是两方面的:一是工人思想觉悟
相对较低,二是说明了党组织在革命前的宣传鼓动工作出现的偏
差。工人心态的不平衡有时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一些
《列宁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
《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55 页
企业中,发生了工人打死工程师的事件。
第二,矛盾和不和谐反映在对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认识上。
这一点和上一个问题有关。虽然做社会主人的理念是工人参
与革命的根本动力,但对于究竟什么是主人,许多人缺乏完整的概
念,不少工人实际上怀有偏狭的理解。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
讲的一件事情,可以说明工人对“主人”及“公有制”等相关概念认
识上的模糊程度。她写道:“农民对有利于自己的能拿到手的一
切都‘拿了’。一部分工人,特别是与乡村有联系的那一部分工人
也受到了感染。有许多人工人、女工、士兵跑到教育人民委员
部来找我。他们告诉我说,以前在工人出厂时普遍实施的抄身制
废除了。工人自豪地说:‘怎么,难道我们是小偷么,竟来抄我们
的身?!我们现在是工厂的主人了!’不过对‘主人’这个词他们往
往用小私有者的眼光理解得十分简单。记得有一次(那是后来的
事了),一个女工向我们提出申诉,说它因为给自己剪了一块衣料
而被解雇了。‘难道这不行吗?我们是主人嘛。’家里要用工具,
厂里的锉刀呀,凿子呀,有什么不好拿的呢。对待劳动的态度起初
也特别。一个女工来到我们这里说,她们今天不上班。我问她:
‘为什么呢?’她回答说:‘大家都有一大堆家务事要做。现在我们
是主人了,工作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我们就决定:今天不上
班!这种事情虽然看上去不大,反映的却不是小问题。它表
明,在把工人由名义上的主人变成真正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主人
方面,布尔什维克党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如果共产党不能逐步
克服这些狭隘的思想,相反却利用这些狭隘的思想来维护自己的
执政地位,那么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
第三,矛盾和不和谐反映在社会分配问题上。
即使是工人阶级政党内部,一旦掌权,也存在社会分配的问
《回忆列宁》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56 页
题,这是不能回避的。比较务实的列宁,很快放弃了过去一直主张
的低工资、同待遇制度,开始实行对负责干部给予特殊食品配额的
制度。据说这是由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因饥饿晕倒在人民委员会
会议上引起的。为了防止出现类似的情况,列宁指示建立“疗养
食堂”。从此开始,这种特殊配额制一直保留到
年。在经济
发展落后、社会还比较贫穷的条件下,这样做显然有理由,因为共
产党人并不应当是禁欲主义者。但是,问题不在于此。既然实践
和理论相比已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就必须从理论上对实践重
新作出解释。但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这种解释没有出现。
由于理论和实践的反差,工人的不满开始显露出来。早在
年年初,布尔什维克党内就出现了一个自称“工人小组”的团
体,其观点典型地反映了这种反差必然带来的思想迷惘。这个团
体认为
“:最大的危险在于:很大一部分担负领导工作的首长们的
生活方式,已迅速开始改变了。倘若任何一个托拉斯(譬如说糖
托拉斯)管理机构的成员们每月拿到二百个金卢布的钱,此外还
享用一套又漂亮又便宜的住宅和一辆免费使用的小汽车,而一个
工人除了得到由国家配给的有限的口粮外,每月平均只拿到四至
五个卢布,倘若这种状况存在一个时期,新的阶级分化是不可避免
的。
”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都被作为旁观者的意大利共产党领袖
葛兰西看得清清楚楚。他满怀善意向俄共领导人发出忠告:“同
志们,在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下述情况,即统治阶级整体的生活水
平,比被统治被奴役阶级中某些成分的生活低这样多。这一闻所
未闻的矛盾是历史留给无产阶级的一种厄运;无产阶级专政的主
要危险就存在于这一矛盾之中,在资本主义还没有获得巨大发展
①[德]沃尔夫冈
莱昂哈德:《是一次新革命的前夕吗?》,商务印书馆
年
页。
版,第
第 57 页
以及它还没有能够把生产力统一起来的国家中,尤其如此。集团
精神和工人贵族阶层。。正是从这一矛盾中产生出来的。但是,
无产阶级如不以其集团利益的任务消除这一矛盾,就不会成为统
治阶级;如果它不为普遍利益牺牲其集团利益,就不能保持它的统
治和专政。显而易见,在这方面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是容易的,经
常矛盾的消极方面并不困难:‘你,一个营养不良、衣衫褴褛的工
人是主人,还是这位身着毛皮大衣、拥有地球上一切财富的新经济
政策男子是主人?’。。在这方面,蛊惑宣传是轻而易举的。如果
用集团精神的概念来提出问题,而不是用列宁主义的概念,也就是
说,从关于历史上处于一定地位的无产阶级实行统治的学说出发
来提出问题,那么,避免这种蛊惑宣传就困难了。
”葛兰西的话读
起来有些令人费解,但他的意思还是非常清楚的:如果共产党不能
使工人阶级从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看问题,那么,工人的整
体生活水平不高,普通工人和掌权者之间存在差异,其他阶级或群
体从共产党的政策中得利,都会造成工人阶级对共产党的疏远,削
弱党执政的基础。
第四,矛盾和不和谐还反映在工会地位和作用的争论中。
在
年
月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托洛茨基挑起的工会问
题争论中,托洛茨基主张工会“军事化
”,提出将工会和生产机关、
经济机关“融合”起来,实际上是想把工会变成国家管理工业的一
个机关。这当然是非常错误的。但在争论中,也出现了由“工人
反对派”代表的来自另一方面的声音。“工人反对派”主张国家
“工会化
”,提出把国民经济的管理交给工会,由工会选举出中央
机关来管理整个经济。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工人反对派”的
这种主张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工人和工会的想法。列宁在革命胜利
之初也曾有过把工会变成工人管理国家的手段的设想。但对工人
阶级状况和社会主义本身的认识,使他很快放弃了这个观点。
“工人反对派”则继续坚持这种观点。这是产生分歧的根源。这
第 58 页
表明布尔什维克党需要解决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如何能够顺利
实现由工人直接管理国家的观念向由政党来代表工人管理国家的
观念的转变,同时又能保持二者的一致性?工会问题争论历时
个月结束了,但分歧的根源始终存在。后来因为在工会实行越来
越普遍的任命制而产生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布尔什维克党与工
会之间矛盾的继续。
需要指出的是,一系列矛盾的出现,分别可以在布尔什维克党
和工人群众那里找到原因。显然,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布尔什维克
党还没有完全摆脱某些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观念。正是这些观
念,使得布尔什维克党革命前的理论和立于这个理论之上的宣传
和鼓动,带有不少理想主义的色彩,而没有估计到社会主义建设的
复杂性。党取得政权后,过去的理论依然保留了,现实却出现了距
离,两者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反差。这样,在工人的革命热情
浪潮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失望情绪的蔓延和工人对党的热情的
下降。理论与现实的距离越大,失望就越大,不满就越强烈。从规
律上说,过左的、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看得过于简单化的
理论和主张,造成的就是这样一种客观效果。
另一部分原因,则来自当时工人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俄国是
一个封建专制色彩浓厚的落后资本主义国家,这也不可避免地会
在工人阶级身上体现出来,例如农民意识,急于求成的心态等。阶
级斗争的激烈进行,社会转型采取激进革命的形式,都对这些局限
性起了放大的作用。这种情况下,过左的、往往情绪化的东西往往
比理智的思想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列宁在政权稳定后的转变之
所以会遇到如此强大的阻力,其原因盖在于此。如:签订布列斯特
条约被看做是卖国;实行一长制被看做是依靠小资产阶级来对付
工人;使用技术专家被看做是对工人阶级缺乏信心,向资产阶级妥
协;甚至在军队中起用有觉悟的旧军官也被看做与党的性质不符;
等等。这是有可能改变历史发展方向的潜流。
第 59 页
这种历史局限性和潜流,在列宁时期并没有被清除,只是没有
占上风而已。它为后来斯大林模式的产生准备了温床。
党和农民
如果说,布尔什维克党与工人的矛盾主要来自原有理论和当
前实践的反差,那么,它与农民的关系则要复杂得多。
喀琅施塔得事件实质上体现出巩固了执政地位的布尔什维克
党和农民之间的最初矛盾。当然,出于政治的原因,布尔什维克党
没有承认这一点。俄共十大通过的决议把喀琅施塔得事件定性为
反革命叛乱。这在当时的情况下也许是不得已的,但它也带来了
一个布尔什维克党所不能回避的问题:执政的共产党究竟应当怎
样对待农民?
在很长的时间里,列宁思想中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就是在本
质上把农民看成与工人阶级相对的非社会主义的力量。这和他把
商品、货币看成是资本主义的固有因素是一致的。在他看来,农民
是资产阶级的可靠后盾。“资产阶级的反抗,由于资产阶级被推
翻(哪怕是在一个国家内)而凶猛十倍;资产阶级的强大不仅在于
国际资本的力量,在于它的各种国际联系牢固有力,而且还在于习
惯的力量,小生产的力量。这是因为世界上可惜还有很多很多小
生产,而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
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年
月列宁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
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指出
“: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
一个非常广阔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
主义得以保留和重新复活起来,同共产主义进行着极其残酷的斗
《列宁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页。
年
版,第
第 60 页
争。
”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在党的建设方面,列宁对农民采取了
极其审慎的政策。
个支
部
年以前,布尔什维克在农村只有
,
个支部,名党员(这时俄共已
有
万党员)年也只发展到
名党员;年有
个支部
,
名党员。
当然,列宁也并非把农民等同于资产阶级。他更多地认为农
民是既容易跟资产阶级跑、也有可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阶级。争
取这个阶级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布尔什维克党夺权之初,
列宁就签署了土地法令,宣布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
赎金;地主的田庄以及一切皇族、寺院和教会的土地,连同所有牲
畜、农具、农用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
民代表苏维埃支配,直到召开立宪会议为止。有人说,苏维埃政府
的土地法令是抄袭社会革命党的。
宁却回答
“:谁拟订的不都
是一样吗?我们既是民主政府,就不能漠视下层群众的决定,即使
我
并不同意。
”这体现了列宁身上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精神。
争取农民的工作并不因为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巩固而失去意
义。相反,农民的向背,仍然是执政党地位是否稳固的标志。所以
列宁指出:“或者是我们能在无产阶级政权支持下发展小农的生
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把小农组织起来;或者是资本家控制小
农,斗争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此。”在列宁看来,对农民阶级
(特别是作为一个同盟阶级),应当采用争取、共存的方法,而不是
采用消灭的方法。这样,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就不可能仅仅靠使
用暴力,而是应当承认农民的利益,实现工人、农民等各种不同利
益集团之间的长期和谐和协调。列宁最初无疑是主张用消灭(不
是肉体消灭,而是摧毁这个阶级存在的基础意义上的消灭)手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