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信的加西亚-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仅成为亚洲第一大即时通讯公司,还仅次于微软、“ICQ”美国即时通讯软件公司居世界第三。“小企鹅QQ”的“父亲”马化腾,也凭着这个小小的即时通讯软件在4年间销售过亿元,撰写了深圳版的硅谷传奇。
不堪负担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QQ”差点被卖掉
在成立腾讯公司以前,马化腾只是深圳一家电讯公司的程序员,做寻呼软件开发,一直做到开发部主管的位置。除了工作,这个不爱说话的年轻人最大的爱好就是上网他曾说过:“只有在网上我才会兴奋。”1996年的深圳,真正了解互联网的人还不多,他是最早的一批网虫之一。
许多软件技术人员往往对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写软件甚至成了互相攀比的一种方式。而他却希望自己写出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应用,能卖出钱来。1998年11月,马化腾和同学张志东注册了腾讯,他们最初的想法就是将寻呼与网络联系起来,开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
在新兴互联网市场中淘金,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当时,这家十几个人的小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QQ”只是公司的副产品。整个公司经常为了一个项目倾巢而出,还要时刻避免露出马脚。为了给客户留下很有实力的印象,那时马化腾的名片上从来不印“总经理”的字样,而只带“工程师”的头衔——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有上百家,马化腾当时的期望,只是公司能生存下来。
跟其他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和技术是腾讯最大的问题。先是缺资金,资金有了软件又跟不上。1999年2月,腾讯开发出第一个“中国风味”的“ICQ”,即腾讯“QQ”,受到用户欢迎,注册人数疯长,很短时间内就增加到几万人。人数增加就要不断扩充服务器,而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对公司都不堪重负。“我们只能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最开始只是一台普通PC机,放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然后把程序偷偷放到别人的服务器里面运行。”
“那时候觉得养不起就卖掉吧”,马化腾提起当时情形很庆幸地笑了:“但是在卖“QQ”时我们碰到了麻烦。我跟许多ICP(内容提供商)谈,他们都要求独家买断。”这让本想靠“QQ”软件多卖几家公司赚钱的马化腾非常犹豫。最悬的是当时与深圳电信数据局的谈判,对方准备出60万元,马化腾坚持要卖100万元,始终谈不拢,只好告吹。
软件卖不掉,但用户增长却很快,运营“Q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俨然一个无底洞。马化腾只好四处去筹钱。他找到银行,银行说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可以办抵押贷款的;与国内投资商谈,对方关心的大多是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和其他固定资产。1999年下半年,从美国到中国,互联网开始“发烧”,受昔日老网友丁磊海外融资的启发,马化腾拿着改了6个版本拥有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国际数据集团)和盈科数码。他们给了“QQ”220万美元,分别占公司20%的股份。“QQ”发展到2 000万用户时,这笔钱还没用完。
有了这笔资金,公司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当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时至今日,马化腾回忆当时情景,还喜不自禁。
规避跨行业风险
2000年6月,腾讯开始赢利,并且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保持了业绩的稳定增长,现在年收入已经过亿元。马化腾说,目前腾迅平均每月大概有5 000~6 000人左右的账号注册,来自各种渠道的收费用户约1 000万左右,马化腾对继续保持公司的活跃成长显得信心十足。
在互联网这片江湖上,马化腾的“封喉之剑”就是“小企鹅QQ”。他是一个专注的人,几乎所有业内伙伴提到这位才32岁的老板,都会用“专注”这个词。在“三五月”热点便会轮流转的网络界,腾迅5年都在做而且只做完善和规范“QQ”服务的工作,是国内惟一专注从事网络即时通讯的公司。
比如现在街头随处可见的“QQ”族产品开发,马化腾坦言:“最初腾讯也想自己做,但是经过反复考虑,还是决定从主体业务中分离出去,以授权形式外包出去。这样虽然要损失掉一部分利润,但是可以让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QQ”系统的完善上。而且,我们对玩具行业不熟悉,这种方式可以使我们规避掉跨行业的风险。”
2001年底,腾讯授权广州东利行公司生产、经营“QQ”族产品,东利行QGEN专卖店在全国已经开设了近300家。虽然直接利润有些损失,但QGEN为腾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益——遍布各大中城市的QGEN为腾讯省下了大量的广告费用。
马说还有许多娱乐公司、出版社找上门来谈合作,计划都很宏大,也很吸引人,但他觉得超越了腾讯的能力范围,都拒绝掉了。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现在已经成为腾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仗剑独行通讯市场数年后的今日,马化腾觉得自己遇到了最强的竞争对手——微软的MSN。2001年10月,微软耗资5亿美元研发,3亿美元市场推广费,在美国和加拿大同步上市“MSN8”。对这个超级杀手,有人预言,MSN携领先的技术与服务、强大的功能、雄厚的资金、创新性的商务模式和本土化战略进入中国之时,就是“QQ”悲剧性命运的开始。
丁飞洋
点评:
●●●●●●●●有感于马化腾的“三问”
有人把“QQ”的胜利归结于“说不清楚的原因”。其实不然。据说,马化腾在经营中总是小心翼翼地追问自己三个问题。
“三问”准确地揭示了马化腾的经营哲学理念。
一问:“这个新的领域你是不是擅长?”竞争对手多半对商务、对利润、对资本感兴趣,却不一定能把握客户的真正需求。而马化腾凭着对网络市场一种朦胧却又相当有预见性的理解,用近乎偏执的兴趣和近乎狂热的工作热情搭起腾讯的架子,牢固坚持以技术为核心的公司理念,极端专注于技术开发和提升质量,固然能高出对手一筹。
二问:“如果你不做,用户会损失什么吗?”做软件工程师的经历使马化腾明白,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其实我只是个很爱网络生活的人,知道网迷最需要什么,所以为自己和他们开发最有用的东西,如此而已。”出奇的平静,出奇的淡然。和传统行业比如张瑞敏的海尔家电不同的是,马化腾开发的产品最大受益者首先是自己,自己使用的方便。如果自己不做,用竞争对手的产品,自己和用户都有诸多不便,大家会损失乐趣、时间、金钱等等。用户所损失的,恰是马化腾苦苦追求的,自然会受到用户的拥戴。这种为客户所急、所想的认识和不断追问,是马化腾成功的秘密之一。
三问:“如果做了,在这个新的项目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在腾讯从寻呼解决方案转向即时通信产品为主的经营模式的时候,这一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99下半年,腾讯在网络寻呼系统市场上越做越大,淘到大桶“金银”,然而也面临着重大选择:一方面寻呼行业在走下坡路;另一方面,腾讯的“QQ”用户数达到了100万,而且还在迅猛增长。早先,“QQ”只是作为公司的一个副产品存在,马化腾们对“QQ”所蕴含的巨大市场价值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且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资金上,他对自己究竟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并没有把握。当时所采取的策略是“三管齐下”:一方面继续巩固传统网络寻呼系统带来的大量利润;一方面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改进“QQ”功能和开发新版本上;一方面寻找风险投资的支持。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是正确的。
(世纪联融企业咨询公司副总经理 刘立喜)
顾王明:博士后圆梦人生两极
一次偶然的想法,改变了顾王明32岁以后的人生——从掌握高科技的博士后到与科技毫不沾边的送货员,这种改变令常人无法想象。
其实,那时他的想法也很稚气,他经常看到有些汉口商人开着宝马车出入学校附近的高级饭店,当知道那些能赚钱的老板们,大多只有中小学文化后,这让读了23年书、头顶博士后光环的顾王明内心颇有些不平。
1996年底,他辞掉公职,放弃出国的念头,没有像众多博士、博士后一样,融入高科技行业的“金领”阶层,而是成为一名常人眼中的“底层人”——商场送货员。2年后,他进入汉正街,成为那条街上近万个小老板中的一员。又过2年,像他的学界生涯一样,在商界,他以华中地区“工艺品大亨”的称号,圆了自己的另一个梦。
人生从鱼雷和潜艇的“碰撞”开始
顾王明,1964年生于江苏南通。1982年高中毕业,在填写高考志愿时,他选择了军校。当年9月,他兴高采烈地来到武汉,就读于海军某学院,成为一名军人,那年他18岁,专业是鱼雷。
爱则迷,进入军校后,他很快身强力壮,谈兵论战,其乐融融。大二暑期,他们班来到西沙群岛体验生活,才知道了真正的鱼雷,第一次坐进潜艇入海的情形至今烙在他的脑海。海军指战员告诉他们,鱼雷被世界军事界称为“水中导弹”,是对付潜艇的主要火力。潜艇这种庞大、神秘之物,会怕鱼雷?他提出一个问题:“能不能避开鱼雷或者至少被鱼雷击中后,不会被炸毁?” 一阵沉默。
从南海回来,别人带回一些珊瑚,他带回的是一个问题。这便促使他在大三上学期就准备考研,因为只有考研,他才有从鱼雷专业“跳到”潜艇专业的机会。1986年,他顺利考取了本校船舶结构力学硕士研究生,主攻方向为“潜艇抗爆炸强度”。
两年很快过去。就在他快拿到硕士学位的前夕,他突然反问自己:自己的论文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核潜艇如何才不会被炸沉?他能回答一二,但还无法论证。
人的一生,难道连这样一个问题都解决不了?他心里想,可能博士生会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他找到导师,导师极力赞成他继续深造。
硕士毕业前夕的那年寒假,他无意中逃避了一位女同学的拜访,虽然那位女同学让他有些心仪,但激情的考博复习让恋情的考试得了零分。
读书人就做不了大生意
1990年,顾王明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继续“潜艇的抗爆炸强度”研究。尔后随教授到上海交大做博士后研究。
从上海交大做完博士后,顾王明回武汉母校任教一年,因为想出国继续深造,便开始申请转业。
这年年底,福建女孩真的从福州辞职来到武汉,他们幸福地结合了。一次,他陪新婚的妻子在汉口逛街,看到不断有富人开着高级轿车、一身名牌出入宾馆饭店,旁人告诉他,这些大款虽然大多只是中小学毕业,但做生意是一把好手。这让他心里有些不平,难道我们只会做学问,做不了生意?
那年春节顾王明回到老家江苏,父母和姐姐一家告诉他,家中那个曾让他不屑一顾的小型工艺品加工厂,近两年销售很好。他还发现没有念多少书的姐姐家已是富丽堂皇,开起了小车。这时又有几位从国外回来探亲的同学告诉他,许多在国外深造的博士其实就是“打洋工”,辛苦得很。
既然国外的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国内又有大把商机,何必舍近求远?他把想在国内发展的想法告诉了几个博士学友,学友们都大力举荐他到上海去发展,因为上海的跨国公司多,许多全球知名公司都需要像他这样的高科技人才。
人们经常把博士、博士后与高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顾王明的想法却不同凡响,他认为做生意关键是要先人一步,而不在于从事什么,卖自家的工艺品不是水到渠成吗?于是他向家里借了20万元的存货,春节一过便回汉创业。
潜心商海重塑人生
从母校转业后,顾王明第一次以江苏老家工厂业务员的身份来到中南商业大楼,他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业务部经理,拿出工艺品让商场代销,要求是按月结算。双方谈妥后,他向中南商业大楼发了近10万元的货物。
一个月后,当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再见业务主任时,业务主任批评他说,没见像你这样做生意的,连寻呼机都不配一个,按月结算你就一个月只来一趟啊,货物快卖光了,销售额达到17万元。按照约定他可赚5万元。
第一次赚到5万元钱,他激动得无话可说,但脑子转得很快,当天下午就展开与亚贸、武商、汉商、中百等大型商场商谈代理事宜,3个月后,他的销售额很快超过100万元。他也成了名符其实的发货员、对账员和搬运员。1997年上半年,工艺品业务急剧扩大,代销已不适应市场发展,他便在各大商场设立专柜,同时进军宜昌、荆门等地。
1998年底,他在汉正街考察市场发现,这里的工艺品批发业务量惊人,同种工艺品,在汉正街卖价虽然比商场要少赚30%左右,但汉正街一个门店的一天销量相当于一家商场一个月的销量。12月份,他便在汉正街租了一间30平方米的门面,从事批发业务。
几个月后,批发的品种多了,他又在附近租了间300平方米的门面,并成立星光家饰艺品。这一年,他的业务相当成功,由卖自家产品发展到卖全国各地的知名工艺品,商品分10大类500余种。到1999年,业务扩大后,330平方米的店面已不能适应发展,顾王明为空间而忧。
这时,汉正街有名的兆丰工艺品市场搬走了,腾出了500余平方米的空间。时隔不久,与兆丰工艺品市场对面的长虹市场二楼的太阳艺社也关门歇业,一下子又腾出1 000余平方米的空间。顾王明看准了这块“宝地”,便带着自己设计好的方案找到有关负责人求租这两块场地。
那位负责人知道他的星光家饰艺品,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说:“你可能是第100个来求租的老板了,可能前9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