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收到信的加西亚 >

第7部分

收到信的加西亚-第7部分

小说: 收到信的加西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荣第一次感受到了技术领先带来的甜头。


但是不久,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汽车快干补腻”是膏状物,性状变化小,在企业内部试验时,没有出现问题,但在代理商那里存放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保质期远比预计的短。一时间,全国20多个省市的经销商纷纷要求退货退款。郭德荣至今忘不了当时的困境:“当时支撑企业的只有这个产品,它出了问题,简直等于企业拦腰挨了一刀。那一段时间,我经常睡不着觉。”


退货就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可是,企业信誉毁了,就再也站不起来了。郭德荣决定接受退货。他组织60多名销售员,挨家挨户上门拜访用户和销售商,恳请谅解的同时承诺退换货。整整90多天,郭德荣和销售员们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正是夏天,烈日炎炎,加上巨大经济损失带来的心理压力,真是苦不堪言,头上的汗珠就像是从心里掉出来的。”当时,企业的总资产不过500万元,退货的损失就达到800万元。


郭德荣说自己当时真想倒下,但员工们还在看着自己,只能振作精神,稳定军心。他四处找专家,组织科研人员攻关,终于在短时间内解决了问题。而郭德荣的退货处理也成功转化为一次公司的危机公关,取信了经销商,企业信誉大大提高,改进后的产品销售猛增,一举超过了5 000万元。


退货事件的教训,让郭德荣更多地认识了市场和自己。他要求自己,除了技术超前,产品还要多样化,才能不“在一棵树上吊死”。2000年,公司投入800万元上马环保万能胶、系列汽车漆生产线;2001年,又引进新的涂料生产线,开发纳米乳胶漆、重防腐漆、道路画线漆等高科技产品,渐渐塑造出公司的高科技形象。
海外上市,目标5亿元


如今,公司产品已经形成8大系列100多个品种,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民营企业家,终于带领自己的企业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郭德荣没有停步,面对着规模的扩大带来的资金压力,郭德荣开始寻觅新的资金来源。
“起初我只听说海外上市可以为企业发展融资,可是真不懂这个。我连国内股票都没买过,别说让公司去海外上市了”,他回忆说。


民营企业上市的天然不足就是企业管理机制与国际无法接轨,郭德荣从头学起。请辅导公司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梳理,将企业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度分离、资产评估、企业财会制度调整等等,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2003年3月,公司通过“借壳上市”,在加拿大创业板成功“登陆”。


尽管海外上市存在很多的风险,但是郭德荣自信他有能力面对。“到2003年3月底,这次海外融资的首批资金,折合人民币5 000万元的现金就能全部到账。由于加拿大股市融资规则与国内有所不同,根据公司的经营业绩,我们还可以不断进行新的融资活动,这一点我对企业很有信心”,昔日对股市一知半解的郭德荣,已经开始熟练地运用股市为自己的企业服务了。


回忆起当初起步的艰难,郭德荣感慨:“如果说挣钱,我凭着当年做贸易的经验和路子,一年不费什么力也能挣个一二百万元,但是心里不踏实。只有做实业才能带动一批人,也给地方财政做了贡献,心里舒坦。”这位20世纪50年代出生,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对生他养他的土地的这份感情非常真实。


从5 000元起家到上市公司老板,文化程度不高的郭德荣越来越信奉科技的力量:“我喜欢钻研新的东西,喜欢和有知识的人打交道。”话很简单,郭德荣的企业管理却十分周密。他一直努力尝试在企业内部施行科学的管理机制,力图避免家族化管理的局限性。公司管理层中没有一个是郭的直系亲属,两个儿子都是公务员。


据说,郭德荣的老伴做的包子非常好吃,不过,郭德荣说自己现在回家享这种口福的机会更少了。打通了市场融资渠道,他的发展计划更多也更现实了:投入数百万元组建高素质的新型营销队伍,建立专门的销售公司;引进国外汽车零部件生产技术,与当地汽车制造业进行合作配套;开发新的纳米涂料新品种……郭德荣的劲头一点也不减当年。 杨筱
点评
●●●●●●●●●●从“做”中学习


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郭德荣投资5 000元从小作坊做起,14年的时间把生意做到了海外上市,很有点传奇色彩,郭德荣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从做企业的角度考虑他有三点值得借鉴:第一是自主的个性,第二是勇于面对挫折,第三是善于学习。


自主的个性是做企业必不可少的,自己创立一家企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没有自主的个性,就很难在关键的时刻做出决策,每天面对大量的问题需要做出回答时,就必须依靠自主的个性,自己认为该怎么做就去做,而不是犹豫等待,让机会白白流失。


任何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问题,勇于面对挫折也是做企业必备的性格。郭德荣因在“不该搞经济的年代”去搞经济导致自己蹲了5年大狱,许多人受此挫折后也许就再也不粘经济的边了,而他出来后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办民营企业,而是自己创业。这就是个性。善于学习几乎是所有做企业的必备因素,无论是向书本学,还是向他人学,还是向实践学,为什么呢?因为,企业经营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长,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所依赖的资源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很少有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就已经具备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或多方面的专长。不过成功的创业家却大都具备比别人更优异的学习能力。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都擅长从“做”中学习。


企业取得海外上市不是目的,而是促进企业规范发展和跃上新台阶的好机会。对郭德荣来说,意识到在运用资本市场(股市)为自己的企业服务的同时,给投资人以满意的回报是必要的。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更何况涉足的是国际资本市场。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舞台上,希望郭德荣能持续健康成长。
(北京腾驹达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顾问 景素奇)

一个下岗工人的千万富翁之路
    下岗工人、打工仔、千万富翁,这些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8年间在侯晓军的身上神奇变换,这位年届40遭遇下岗的普通中国工人,也在8年间创造了一段颇有传奇色彩的财富佳话。
1999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西安,侯晓军作为西安下岗工人创业代表参加了欢迎活动。随行的美国记者问他:“你下岗创业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当时他的回答很是体面:“是服从国家经济调整的需要。”
“不过,没有下岗,我就不知道离开了工厂我自己还能养活自己,更不知道我还有做生意的潜能”,对当年的被迫下岗,如今的侯晓军却心存感激。
下岗谋生,“第一桶金”推销生意赚了1000元
“中国人讲40不惑,而我40岁的时候,却碰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最痛苦困惑的事情——下岗”,侯晓军说道。
1994年6月,古城西安已经热浪滚滚,而侯晓军的心却像掉进了冰窟窿。


1975年参加工作,在邮电部第十研究所电讯元件厂工作了近20年的他,终于在这个夏天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对于已经习惯在工厂干活、从工厂拿钱的侯晓军来说,离开工厂怎么生活,20年来他从未想过。在家闭门不出、闷头大睡了半个月后,他终于痛苦地意识到:要自己出去谋生了。
干什么呢?正好侯晓军的一位朋友有一批积压的落地电扇,每推销一台可以赚10元。家庭和工厂两点一线生活了20年的侯晓军对推销一无所知,只好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冒着炎炎烈日,侯晓军一家商场一家商场地问,流汗不怕,让他受不了的是不断遭遇的拒绝和白眼。转机出现在解放路的一家商店里,一个小伙子很热情地说:“等一下,老板马上就来。”受够冷眼的侯晓军非常激动,更让他感动的是老板爽快地要了100台风扇。这个上午,侯晓军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赚了1 000元,比他在工厂当车间主任时工资多一倍还多。


但这样的机会毕竟太少了。随后的一年里,侯晓军推销过各种商品,但终于没能养活自己和家人。等到身上仅剩600多元钱的时候,侯晓军想,我必须去寻找新的机会了。1995年10月,他踏上了南下深圳的火车。深圳淘金,追公交车追到15%工厂股份


回忆初到深圳时的情形,侯晓军只有苦笑:“对于只有一张高中文凭、年过40的我,深圳的机会并不比西安多多少。”举目无亲,侯晓军整整60多天没有找到一份工作,兜儿里家里人凑起的1 000元钱已经所剩无几了。


尽管没挣到钱,可他从没有放弃的念头,总想着会有机会的。终于有一天,一张招聘电子玩具厂厂长的广告吸引了他的视线,和对方一联系,才知道厂子还没有建起来。侯晓军毫不犹豫地找上门去毛遂自荐,对老板谈了自己车间主任的经历,并对企业的管理和建设提了不少建议。大概是他的勇气和十几年当装配工的经历起了作用,这位老板当场决定聘用他负责生产流水线的设计和工程安装。
工资多少都没讲,侯晓军就干了起来。水土不服,身上起了疙瘩、腿上长了疮,但侯晓军没日没夜地泡在车间里。半个多月后,满手水泡的他竟然一个人完成了简易玩具流水线的设计和安装。


老板很快提升他为管理生产的副厂长,月薪1 500元。那是他有生以来的最高工资。这1 500元我终身难忘,因为来得太不容易了。由于股东的原因,这个玩具工厂不久就关闭了。不过,这段经历给了侯晓军从无到有开办企业的完整经验。不久,他又在一家只有几十人的彩印厂找到了工作。


名为“经营部”经理,其实就是到处拉印刷业务的活儿,装备只有一辆破烂自行车。有了从前的推销经验,侯晓军这次老道了许多,他敏锐地发现,对没什么技术力量的小彩印厂,大批量的矿泉水瓶包装印刷是主要的业务机会。


于是,在深圳繁华的大街上,人们常常看到一个中年男人骑着辆叮当作响的破自行车,狂追着驶过身边的一辆辆公交汽车,还不时停下来记着什么。那是侯晓军在忙着抄公交车上瓶装水厂家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在其他同事疲于寻找一次只能印一两盒的名片、包装纸、包装盒的时候,侯晓军却拉到了大批瓶装水商标印刷业务。这一回,侯晓军独辟蹊径的生意灵感获得了可观回报:彩印厂老板决定,将厂里15%的股份划给侯晓军个人,参与年底分红。


这段苦乐经历磨炼了侯晓军的经营意识。他发现,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广东,随着汽车进入家庭,与之配套的汽车服务业正逐渐成为朝阳产业,他自己就眼看着一些小小的汽车装饰店很快扩展了门面,增加了员工。这些眼皮底下的成功案例刺激了侯晓军,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回西安,自己创业。
1997年春节,侯晓军怀揣着在深圳打工挣来的5万元创业资本,回到了西安。
创业古城,汽车装饰公司“傍”着大经销商开


侯晓军发现,尽管汽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但那时的西安汽车经销商只卖车,不做新车装饰装修等配套服务,车主只能开着车满西安城跑,寻找汽车装饰店。而当时全城也只有几家汽车装饰装修店,规模和服务都不够需求。


于是,他一连许多天守在汽车销售公司门口,观察每天销量。汽车销售公司的人熟了,都说从没见过这么能吃苦的人。估算了每天大致的汽车销量,他开始四处找店面。1997年5月,侯晓军的“猴王汽车装饰公司”第一家店开张了。


小店员工加上他自己只有6个人,门脸又不比其他店醒目多少,如何揽到生意呢?侯晓军心里自有主张:买车的人一般都到大的销售公司,图的就是一个信誉,要做汽车装饰,肯定会更相信这些销售点的。另外,要能让买主把买车和装饰装修就近一次完成,不跑第二次,肯定也会赢得不少生意。


于是,侯晓军试着找到陕西当时主要的汽车经销商长征机电公司,要求在他们的销售大院里租一块地方设立分店,公司售出新车后,自己的装饰公司就能及时为车主提供装饰装修业务。而机电公司觉得侯晓军的装饰服务有利于为自己吸引客户,双方一拍即合。
侯晓军这一着把对了市场的脉,开店第一个月,收入就达到4 000元。


随后,侯晓军继续通过或租房或交管理费的形式,先后进入陕西5大汽车经销点。稳定的客源帮助侯晓军在资本较少的创业初期,通过数量优势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种“服务跟进销售”的经营方式,使侯晓军在后来竞争日渐激烈的西安汽车装饰业中脱颖而出。


为了扩大业务,1999年夏,侯晓军开始涉足旧车装修业。在当时一些汽车装饰店“来一个宰一个”,用伪劣产品冒充高档次产品的时候,侯晓军坚持保证质量,同时在服务上下功夫。他率先在西安同行中引入CIM(Custom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管理,将所有顾客资料集中管理,与客户建立长期经常的联系。这使他的公司逐渐飙升到陕西汽车装饰装修行业领头羊的地位。如今,侯晓军已经开到了6家分店,有员工160多人,总资产超过千万元。
向产业上下游延伸,“猴王”的筋斗越翻越远


在汽车装饰装修市场上站稳了脚,侯晓军的心思开始游走得更远。一个企业必须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才能让事业延续下去。在经营中他发现,由于陕西冬天特别寒冷、干燥,遇到碰撞,汽车玻璃很容易发生爆裂,车主受损失不说,还可能伤及司机人身安全。于是,他请有关部门设计制定了适应当地气候的技术参数,由美国一家公司以“世纪猴王”的品牌贴牌加工专用汽车防爆膜,应用到公司的装饰业务中,并在市场上推广,效果相当不错。


“猴王”的筋斗越翻越远。侯晓军表示,200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