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演讲论辩技巧 >

第36部分

演讲论辩技巧-第36部分

小说: 演讲论辩技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社交场合使用时就往往说不好。”

陈醇认为,练口才,要有“自讼”精神,即“自己告自己的状”。自己
抓讲话中的错处,找朋友纠正,查字典纠正。有些吃不准的字音,要多查字
典。他最近在苏州人民广播电台讲长篇小说《少年天子》,就查了100 多个
字音。

“练口才,还要训练耳朵,学会听。有些上海人讲普通话,不能区分‘王’
和‘黄’、‘吴’和‘胡’、‘郑’和‘陈’等等,把‘蕴’念成‘温’,
把‘猎’念成‘ìà’。语音是这样,交谈的其他技巧也是这样。能发现别人的
问题,自己的口才也会提高。”

采访,不时被电话铃打断。陈醇目前担任了“全国故事大王”顾问、上
海市青年演讲学会顾问、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等多项社会工作,很忙。
我不能过多占用他的时间,就告辞了。走在车水马龙的南京路上,耳畔还响
着陈醇的谆谆良言,肚子有货,善用脑子,不断练习!真是言简意赅。有了
这几条,何愁没有交际的好口才!”

(钟楠)


从雷锋的机灵和幽默说起

雷锋都“出国”了,不知雷锋之事迹者恐怕比较罕见,然而,不知雷锋
之幽默者却是大有人在。其实,在雷锋朴实无华的言谈中,是不乏机灵和幽
默之光的。不信,有实例为证:

有一次,雷锋外出办事,恰遇一位大嫂把车票和钱包给弄丢了。他便主
动掏出自己的钱帮助大嫂买票,临别时,大嫂感激地问他:“同志,你叫什
么名字?住哪个单位?”雷锋稍思,便笑了笑说:“大嫂,我叫解放军,就
住在中国。”听了这话,大嫂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是好,周围的群众都不禁会
心地笑了。

雷锋在这里成功地使用了“避而巧答”之法。即用貌似“正确”,其实
非常宽泛抽象、模糊不清的,或者是众所周知、不言而喻的话来巧妙回答对
方的问话,从而收到某种特定的修辞效果,形式上“说了等于没说”。雷锋
的避而巧答,可以说既体现了他做好事从不留名的一贯美德,也充分表现了
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机灵和幽默的天性,给人以亲切诙谐的感受。十分有趣的
是,这种“雷锋式的幽默”,在六、七十年代的少先队员中甚为流行。每当
这些少先队员做了好事,人们问起他们的“名字”和“是谁家的孩子”时,
他们几乎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我叫红领巾,是党的好孩子。”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避而巧答之法,主要适用于人物之间的对话,尤其
是当你不愿回答、或者不便回答、甚至难于回答某人的提问,却又必须作出
回答时,运用此法,更具卓效。它不仅可以使你摆脱窘态,而且往往可给对
方以幽默诙谐的印象。

常用的“避而巧答”有三种情况:

一、“扩大范围”的避而巧答。

六十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出席在印度总统府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一
位妇女新闻社的记者向他提问:“总理阁下,你作为一个六十二岁的人看来
气色异常好,你如何注意自己的健康?是否经常运动?或者有特别的饮
食?”

应该说,这位记者的提问很具体,尤其是“是否有特别饮食”更为棘手,
面对难题,周总理反应机警,从容不迫,他避开对方在“运动”或“饮食”
具体细节上的提问,而代之以更为宽泛抽象的内容作答,他说:

“谢谢你。我是一个东方人,我是按东方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的。”

由于周总理使用了这种“扩大范围”的避而巧答,使语言含蓄模糊,因
而答话也变得既非常礼貌得体,又不失风趣幽默。诸如此类情况,在一些外
交场合尤为多见。有人甚至曾把某些“扩大范围”的避而巧答戏称为“伟大
的废话”。其实,善于说“废话”,有时也确是外交人员在某种情境下所必
需具备的一种本领。

二、“转移目标”的避而巧答。

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军兵临城下,苏联最高统帅部召开紧
急会议,一位政治局委员提请斯大林同志随机关、工厂撤离莫斯科,以保证
斯大林的安全,这时,斯大林回答说:“这个问题我要和斯大林同志本人商
量一下。”说着便转身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明明自己就是斯大林,却还要说“要和斯大林同志本人商量”,很显然,
斯大林不愿撤离莫斯科,他是有意回避这个问题,故而在此使用了“转移目


标”的避而巧答法。

在“转移目标”的避而巧答中,这“目标”不能随意乱“转移”,而应
该和所提问题之间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使回答体现出一个“巧”字来。
如小幽默:

学生:请问一只老鼠的寿命有多长?

教授,哦,这要取决于猫了。

在此,教授避开了学生的提问,把目标转移到“猫”上去了,而“猫”
与“老鼠”之间是有一种微妙的关系的。

三、“众所皆知”的避而巧答。

王蒙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名外国记者问他:“请问五十年代的五蒙
与八十年代的王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这个问题时间跨度大,三言两语一时很难概述清楚。王蒙答道:“五十
年代我叫王蒙,八十年代我还叫王蒙,这是相同处;不相同的是,五十年代
的王蒙二十来岁,而八十年代的王蒙五十多岁。”

王蒙的作答显然是在用“众所周知”的话语来回避记者的潜在用意,从
结构上和信息量角度来看都全属冗余,但它却颇能体现作家的机智和幽默,
引起人们欢悦的情绪,无怪乎在场记者对王蒙的妙语备加称赞。

由此可见,避而巧答,的确不失为摆脱窘态,制造谐趣的一种妙法。

(予锋)


赵丽蓉说话句句有口彩

语言是有色彩的。话说得精妙有趣,俗称有“口彩”;外国人称“脱口
秀”(talk show)。著名影视演员赵丽蓉说话就有这个特点,脱口而出的
话,一句一个彩。

第一,俗中有雅

这位因成功地在电影《红楼梦》中扮演刘姥姥而被人们亲昵地尊称为“姥
姥”的赵丽蓉,去年下半年一天清早被人从梦中叫醒。人家告诉她一个好消
息:她主演的《过年》在第四届东京电影节上,与美、日合拍的影片《牯岭
街少年杀人事件》并列“评委特别奖”;她本人在闭幕式上荣获本届电影节
国际大赛最佳女主角奖。这位演了半个多世纪的戏却从未得过什么奖的老演
员,一夜之间成“影后”了!听到这个喜讯她半信半疑,晃悠悠如在梦中一
般,直到被簇拥到北影厂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为《过年》剧组举行的
新闻发布会上,才恢复了“姥姥”昔日的风采。她“发布”道:

“。。我是唱戏曲的,退休赶上改革开放,才‘触电’拍电影电视,没
想到还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老了,老了,到外国得了这么大个奖——范进
八十中举,我才六十一,比他年轻多啦!”

这是“姥姥”式的即席演讲。舒展流畅,直率无忌,毫不掩饰自己内心
的激动与欣喜,并且不惜来个横比中外、纵比古今,将此事来个“拔高”;
尤其是乘兴顺手拈了个时髦流行语:“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说得流光溢
彩,得意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而最令她开心的似乎是她竟把八十岁的老范进
“比”了下去,这是必须在新闻发布会上慎重“发布”一下的。“不协调即
幽默”,而这是最具“姥姥”特色的幽默。妙哉!此为赵丽蓉说话的第一个
特点:爽朗诙谐。

第二,附会新奇

人们见赵丽蓉美滋滋地捧着奖,拥上来向她表示祝贺:“姥姥,得了大
奖,美吧?”赵丽蓉笑眯了眼:“美!比美国人还美!”大家都笑开了。

利用词语的多义性造成转义,是人们常用的幽默语言技巧。不过,象“姥
姥”这样,将获奖“美”与美国人的“美”从词义的旁逸中作如此前后错位
的附会,实在是既大胆而又新奇得令人忍俊不禁。是不是有几分自豪感?因
为从“姥姥”的角度理解,既是美国一定很“美”,比美国人还“美”当然
是一大快事,也许不是,因为从字面理解很可能有悖于“姥姥”的初衷,也
许就是顺手拈来只为强调一下那个“美”字罢了,别无它意。记得中央电视
台《综艺大观》节目有一次请了赵丽蓉,倪萍对她说:“姥姥,今天请你担
任嘉宾主持人。”她眨着眼睛大惑不解地点着头:“啊,我主,我主!”将
主持人变成“主”,也是附会新意的妙语。这些从原义生发出幽默语言意趣
的新奇附会,也许只有“姥姥”说出来才有味儿,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第三,雅趣幽默

那天,慈眉善目的赵丽蓉穿上一件粉红色衬衣,满面春风地去领奖了。
北影厂厂长成志谷宣读嘉奖令,发奖品奖金。摸着大红封,拿着奖品,她眼
睛又眨巴起来了。憋了半天,冒出了一句话:“这是真的!”那认真的表情,
那肯定的语气,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这是举重若轻的童趣式的幽默。在这庄严时刻,她却用天真单纯的孩子
的视角和方式,强调她赵丽蓉获奖的“真实性”,实在是不落俗套、别具特


色的“答辞”。这绝非一时之兴说出的浅陋之语;深究起来,它是切入真谛
的精警之言。

她自幼随哥哥、姐姐学戏,五岁登台,风风雨雨,走南闯北,为提高技
艺历尽艰辛;当年那么景仰梅兰芳大博士在国外得大奖的荣耀,自己好不容
易在《红楼梦》电影中把个刘姥姥演得人人夸奖,都说她赵丽蓉定会抱个“金
鸡”捧个“百花”什么的,可不知为啥部没沾上边儿。这回一眨眼“冲出亚洲,
走向世界”啦,都得看清楚——“这是真的!”

谁说“姥姥”说话只是浅言陋语?有骨子哩!

第四,俗语生辉

赵丽蓉爱用富有朴实乡土气息的俗语说话,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平而
不淡,清而不浅,格调宽和,自如而轻松。

导演黄健中六请赵丽蓉“出山”,她说:“我是怕演不好,糟踏了胶片,
听说那玩意儿贵着呢!”朴朴实实,句句都是大实话。

后来,答应下来。进了摄影棚,她吵着要排戏。黄导演说:“不排戏。”
赵丽蓉听了自语道,“嘿!不排戏,就拿镜头招呼人?我得下功夫了,同导
演对心思,消化导演的话,做不到举一反三,也得举一反二!”。。

这里,有简朴的惯用语,有活用的成语,有套用的方言土语,也有民间
色彩的诙谐。乍听无甚特别,细嚼却颇有余味。古人云:“言为心声”,一
句话都看出一个人的性情和品格。赵丽蓉的谈吐,闪烁着“妙语回春”的智
慧,流露出质朴、善良的情怀,她有招笑的本领,她善于用轻松、含蓄、奇
巧的幽默构筑一个丰富而广阔的感情世界。

我们生活得很累,多么喜欢多听听“姥姥”式的口彩啊!

(应天常)


解晓东何以赢得观欢

著名皖籍青年歌星解晓东不仅以他那优美、热情、奔放的歌喉,刚健潇
洒的舞姿红遍了大江南北,而且凭借着出众的口才。赢得了众多的观众,从
而平添了其几分迷人的风采和魅力。

如果说解晓东那日臻完美的演唱技艺成就了他事业的腾飞,那么充满睿
智、机敏的语言则架起了一座与观众沟通感情的桥梁。沉稳但不失乐观,持
重但不失幽默,激越但不失条理,一个年轻、成熟、充满了活力的歌坛“白
马”,不知倾倒了几多歌迷,一度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对象和记者们竟相包
抄的焦点人物。

1992 年新春伊始,安徽体育馆,馆外寒风凛凛,馆内解晓东领衔的音乐
晚会,气氛热烈火爆,观众情绪高涨,掌声迭起,一曲歌罢,解晓东走向舞
台前场,向观众致意:“祝安徽的父老乡亲们新年好!”一句温暖、亲切的
问候,似春风若甘露化作股股暖流,融入了观众的心田,缩短了心与心的距
离,平衡了彼此的心理位置,感化了观众的情感。

接着,解晓东又动情地说:“1987 年,我刚去北京那阵子,北京人见了
我就问:‘安徽是不是很穷?’我说:‘人穷志不穷!’”“哗——哗”雷
呜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四壁回响。

解晓东向乡亲们深深鞠了一躬,又说:“北京人还问:‘安徽是不是出
了许多保姆?’我说:‘咱们安徽人很勤劳,很能吃苦!’”掌声再次响起,
掌声里洋溢着自豪和骄傲,也洋溢着力量。

解晓东一转话题说:“可如今不同了!特别是经过了去年那场洪灾考验
后,北京人看到我总是远远地竖起了大拇指:“安徽人真棒!你们面对洪水,
奋力拼搏,保住了津浦铁路,保住了华东电网。。”掌声再次以排山倒海之
势席卷了全场,观众忘情地鼓着掌,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

解晓东演唱中插入的一段小小演说成功了,观众的掌声是最公正的裁
判,也是最满意的打分,他赢得了观众的心。那么解晓东何以有如此的魅力
吸引、感染观众并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呢?我们从他那感人的肺腑之言中不难
看出他成功的奥秘之所在——

一、情感上,欲扬先抑、含蓄、浓烈、一波三折,把对故乡真挚的爱,
炙热的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收放自如,由北京人的疑惑不屑发难,到交口
称赞,迥然不同的两度变化,使观众的情感由抑到扬,以致高涨、升华。

二、围绕中心话题,选择典型事例,步步升级,层层深化,环环紧扣。
围绕赞安徽人,颂安徽精神这个中心意旨,解晓东从时间跨度上选择了北京
人发问和称赞前后两则事例,安徽人的优秀精神品质从由他本人阐述,到由
北京人主动说出,深化了主题。若安徽人的“人穷志不穷,勤劳吃苦”,还
不算很突出、典型的话,那么1991 之夏安徽人在特大洪水面前所表现出来的
奋力拼搏,力挽狂澜。与天抗争的大无畏精神,则语若惊雷,字字千钩,震
颤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三、语言艺术上,精炼生动、朴实自然。“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解
晓东把安徽人的精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