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演讲论辩技巧 >

第42部分

演讲论辩技巧-第42部分

小说: 演讲论辩技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办事员小王在某件事上处理得不够妥善,受到科长的责难:“你总是这


样马马虎虎!”甚至是:“你总是这样不负责任!”把偶尔的失误放大为“总
是”,很可能使得对方失去干劲,无法振作起来。类似的语气还表现在“又”
上。李晓的小说《关于行规的闲话》中有这样一例:

她走近我,两眼睁得育乒乓球大,兰花指头象小手枪似地顶上我脑门。
“喂,你们厂长到底来不来,大概你又是在骗我吧。”
“大杨说厂长一定来。我怎么骗你啦,而且还是‘又’,这让邻居们听

去了,会把我想成什么人?”
误区之五:嘲讽——“你不是蛮能干的吗?”
陈某主动帮助吴某修理自行车,忙了半天没修好,正在着急,吴某却在

一旁冷言笑道:“你不是蛮能干的吗?”听了此话,陈某心理很不是滋味,
“你不是蛮能干的吗”这个反问句所包含的意思是:“你既然主动帮助别人
修车,你就应该有把握修好,但结果却不能修好,你纯粹是充能。”这就难
怪陈某心里老大的不高兴了。

恰切的语气使您的言语得体,彬彬有礼,语气的误区却阻碍人际感情的
交流与融洽,这是我们不可不注意的。

(杨锡彭)


语音引起的交际障碍

不知道读者诸君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在你与人交往中,由于使用了同意
无关或完全相反的词,使你的交往对象产生误解或故意误解,使你的交际行
为归于失败。我有过这方面的经验,也耳闻目睹了一些这样的事例。

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在长春火车站前乘坐53 路有轨电车去办事,与
我并肩上车的是一位农村老汉,他上车后就急急忙忙挤到乘务员跟前问:“这
趟车可是去百货大楼吗?”乘务员回答:“这趟车去红旗街,去百货大楼须
乘坐6 路公共汽车。”老汉接着问:“6 路可有乌龟吗?”一位穿着时髦的
小伙子故意曲解老汉的话说:“6 路只有乘客、乘务员和司机,没有乌龟。”
车厢内一阵哄堂大笑。老汉急忙辩解说:“我说的‘乌龟’不是王八,是‘乌
龟’电车,我这么大的岁数,怎么能那么缺德去骂人呢?”

其实老汉的说法,车上的人是都能够理解得了的。在长春火车站前,除
6 路公共汽车外,尚有62 路无轨电车路过百货大楼。老汉所说的“乌龟”的
发音相近,老汉把“无轨”说成了“乌龟”,才让那个时髦青年钻了空子,
来取笑老汉。

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以同音词造成交际障碍取巧的。比如:流传很广的
白菜萝卜问题就是一例。有位先生为了惩治一些自以为聪明,不努力学习的
学生,就给这些学生出了一道数学题:一斤白菜二分钱,一斤萝卜多少钱?
学生们怎么也想不出来一斤萝卜多少钱,后来先生告诉学生,一斤萝卜一百
钱。在这里,先生利用货币总称“钱”和计量单位“钱”同音造成交际障碍
为难学生,让学生受到教益。

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以同音词造成交际障碍施行报复的。在一个偏远的小
村,只有一个理发师,有一次,一个和这个理发师闹过不愉快的人去他那里
理发。他说:“咱们要有言在先,你说好了哪些地方剃,哪些地方不剃,我
再给你理,否则理完了你挑三拣四,我可受不了。”那个去理发的人说:“很
简单,有毛就剃,眉毛不剃。”于是理发师就把他的头发、胡子、眉毛都剃
了个溜溜光。那个会理发的人指责理发师:“你为什么把我的眉毛都剃下去
了?”理发师说:“我是遵照你的指示剃的,你说过有毛就剃,‘没(眉)’
毛不剃,所以我把你有毛的地方都剃了。”在这里理发师利用“眉毛”和“没
毛”同音,制造交际障碍,对来理发的人施行了报复。

在社会生活中,还有因同音出现的交际障碍,弄得东奔西跑,笑话百出
的。比如:以前,有一家人,老父和儿子在外地做生意。他们忙不过来,就
雇了一个帮手。一天,老父写了封信寄给留在家里的老伴和儿媳妇。婆媳俩
都不识字,赶紧请一位邻居念信。那人看了看信,就说:“生意倒还不错,
只不过死了一个人。”婆媳俩一听,不知是死了老头子还是死了小伙子,就
痛哭起来。同村另一个人正准备去外地,听到哭声,就问一个小孩,“他家
里人为什么哭?”那小孩信口答到:“他家死了一个人。”这人也没细打听,
就离开了村子。他赶了几天路,碰巧遇上了做生意的爷俩,连忙说:“你们
还不快回家!你家死了一个人。”爷俩放下生意,连夜往家赶。再说家里,
老母怕儿媳妇哭坏了身子,就劝她回娘家去了。爷俩往回走了几天,路过亲
家村头时,儿子让老父先回家,自己到岳父家看看。他一进岳父家,见到媳
妇的眼睛都哭红了。儿子心里一阵难过,就“妈呀!妈呀!”地大哭起来。
媳妇见到丈夫就“爹呀!爹呀!”地大哭起来。老头赶回家,看见老伴睡在


床上,脸上还有泪痕,就“儿媳呀!儿媳呀”地哭起来。老太婆见只有老头
子一个人回来,就“儿呀!儿呀!”地哭起来。老头子吃惊地问:“这是怎
么回事?”老太婆说:“你们来信不是说死了一个人吗?”老头子气得大骂:
“是谁念的信?这样诅咒我们!”他把念信人找来当众对质。念信人让他们
拿出信来,指着信给众人看,只见上面写着:“。。生意兴隆,人手不足,
故了一人。。”信中把“雇”字写成了“故”字,念信人当然没错。老头子
看了信也无话可说。只因为“故”、“雇”同音,错用了,出现了交际障碍,
闹得笑话百出。

汉语同音词汇特多,言语又是交际的重要手段,因此要特别注意在言语
交际中可能因同音词汇造成的交际障碍。注意因同音词汇造成的交际障碍,
并不仅仅要避免这种障碍的发生,同时也应存在着充分利用这种交际障碍为
交际目的服务。是利用还是避免要视时间、地点、场台和交际对象而定。利
用同音词造成交际障碍为交际目的服务,是一种智慧的临场发挥,需要广博
的知识和敏锐的头脑。避免因同音词造成交际障碍,就要在言语交际中尽力
避开可能因与某些同汇同音而又词意相差甚远的词汇;或者宁可把话说得长
一些。比如,开头提到的“无轨”和“乌龟”同音问题,要是说成“无轨电
车”,那么交际障碍就可以避免了。

(陈重阳)


注意谈话中亮起的“红灯”

交叉路口,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煞是热闹。忽然,信号灯柱上红光闪

亮,这无声的命令,使所有车辆戛然而止,行人悄然伫足。
这时如果谁不顾警示,硬闯红灯,岂不招惹大祸?
人们对交通规则大部深谙熟记,但对谈话中的规矩未必知晓遵循。其实,

谈话也如在一定的轨道上车行人往,有章有法,倘若细心留意,也不时可见
“红灯”现象。在“红灯”面前,假如木然无觉,无所顾及,继续喋喋不休,
强聒不止,很可能会出现交际障碍,平添烦恼,倍受冷落。

那么“红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灯光”语义如何解说?

1。对方对你所谈的话反感,不满意,这时的“红灯”意味着:就此打住,
再走撞车。
2。对方对谈话的内容失去兴趣,不想再谈,“红灯”告诉你:此路不通,
另辟蹊径。
3。谈话逼近或已经进入个人私生活领域,对方有意回避,“红灯”警告
你:隐私重地,不宜涉足。
4。谈话时间过长,或情感强烈,言词过激,出现倦怠感,“红灯”提醒
你:无法前行,媳火修整。
5。对方心中另有牵挂,不能全神贯注,继续交谈,“红灯”指示你:车
应转弯,分道扬镰。
6。缺乏深入交谈的基础,意见相左,或无法满足对方心理需求,“红灯”
表示出:并非同路,各寻方便。
诸如此类,当然还有许多。
在与人谈话过程中,应及时、机敏地发现“红灯”,理解“灯语”,及

时调整话题,改弦更张;或默然收口,中辍交流,否则,很可能会出现交际

“危机”。这里介绍一些“红灯”的表现形式,供大家参考。
直陈式“红灯”直接用明确语言表示中止谈话:
“就谈到这里吧。”
“不说了,下次再谈。”
“我们的谈话应该结束了。”
回避式“红灯”对话题避而不答,或语言回避:
“那跟我有什么相干?”
“这个问题,我没有什么兴趣。”
委婉式“红灯”用与谈话看似无关,实则有关的话语暗示:
“你好象有点儿累了。”
“快下班了。”
“这几天,我不太舒服。”
托词式“红灯”用委婉的话,或其他借口表示:
“对不起,我太忙了。”
“哎呀,差点忘了,我还另有一个约会。”
沉默式“红灯”似听非听,有问无答,或垂目低首,机械点头。
体态式“红灯”打哈欠,看表,注意力不集中,四顾张望等等。
转移式“红灯”以在另外条件下谈话更适合等作为理由。
“今天时间太短了,问题不一定谈清楚,改天再说吧。”


“等老王来了再一块谈,怎么样?”
收束式“红灯”用收拢、结束式话语表示:
“我看主要就这些了。”
“还有别的事吗?”
“好好好,我都已经明白了。”
这里只是粗略地列举出一些“红灯”现象,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形式要更


复杂、多样,在与人谈话过程中掌握一点识别、应对的本领,按规则办事,
会使交际行为更有效、更顺利、更成功。
你不妨试试看。

(南仁)


话不投机半句不多

俗语云:话不投机半句多。然而,在社交场合中,往往会“话不投机半
句不多”。

我有这样两位学生,在班里的一次会上争吵的面红耳赤。以后两人一直
“舌战”不休。几年后,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有的默默无言,有的泪流满
面。就一般情况而言,我那两位学生相互之间是不存在依恋之情的。然而他
们的依恋之情却超过了班上的一些“小情侣”“铁兄弟”们,竟相抱嚎陶大
哭不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社交中的
“话不投机”能引起别人的注意,是一种真诚的表露,从而会使人们倍加珍
惜这种难得的感情。

社交中的“话不投机”能引起别人对你的注意。你在大街上行走,如果
人群中出现一个衣服与众不同的人,那你对他会格外注意,同样,在社交场
合中,那些赞同你观点的人也许你记不清楚,而那些持与你相反观点的人,
你却记得特别清晰。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位文静、秀气的女孩特别引人注
目,大家纷纷称赞这位女孩漂亮。而我的那位朋友却说了句“我看不见得”,
气得女孩柳眉倒挂,面红耳赤。从此以后,我的那位朋友却引起了她的特别
注意,她俩的交往也频繁起来,以至那位女孩成了朋友之妻。她曾对我说:
“没有那次聚会,也许我是不会成为他的妻子的。”

“话不投机”还是一种真诚的表露。如果一位朋友穿着一身极不合体、
极为别扭的衣服,而你的一句赞语会使朋友高兴。然而,当你的朋友以后知
道穿着这身衣服确实极为别扭,极不合身时。他会怎么想呢?如果你实事求
是地把你的看法说出,虽然会扫了朋友一时的兴致,也许还会使气氛变得冷
却,但是,当朋友冷静下来时,朋友会懂得你的心意的。因为毫不避讳地表
述对事情的真实评价,这是一种真诚的表露,它最受人欢迎,最富有魅力。

当然,在社交场合中,“话不投机”也应有个限度,还要因人而异。对
有的人——恐怕多数——要持“半句多”的态度,这时的你是明智的,是懂
礼貌的;而对精干思考、思维周密的人,你可以用不“投机”的话“刺激”
他,只要你真诚,就会获取真挚的友谊。这是因为,你那不“投机”的话语
揭示了问题的更深一层地带,而这点对方却能领悟、理解,于是,你们产生
了共鸣,进而结成友谊。重要的是“真诚”,否则,辞不达意,言不由衷,
故意用“话不投机”去搞恶作剧,那么,自己最终会成为孤家寡人,没有人
敢亲近你,倒霉的是自己。此外,还有个语气、方式、方法问题。如果你不
注意这些,对待不同观点的人,高声斥骂:对你不喜欢的人,极力贬低,那
样的话,人们是不愿与你交谈的,他们会认为你粗鲁、缺乏教养。即使有人
与你建立友谊,这种友谊也是不会珍惜的。

(陈春赋)


从脸上抹去不成功的语言

人们通常用语言来交谈,但语言并不是谈话的全部。真正能够打动对方
的是表情和神态。

以人类的感官而言,眼睛对刺激的反应最为强烈。据调查,各种感官对
刺激的印象程度,视觉占百分之八十七,听觉占百分之七,嗅觉占百分之三
点五,触觉占百分之一点五,味觉仅占百分之一。

有的人拼命说话,但别人却不爱听。或者提倡一个新观念,而不能被人
接受。这类情形非常多,大半是因为谈话者的态度有欠缺。

下列几点不良态度,最好能够避免。

1。傲慢的态度——这会伤害听者的自尊心。
2。 慌乱的态度——使听者无法信任。
3。卑屈的态度——使别人低估你的能力。
4。冷淡的态度——使人感到不亲切。
5。随便的态度——给人一种消极的感觉。
有时在谈话中不知不觉会产生以上所举的某种态度,应随时注意。
(李柳松摘编)


“言此意彼”与“欲谦反骄”现象

任何言语总是能表现人的某种特定的心理情绪,所以古人说:“言为心
声。”反过来,人们正是在一定的情绪心理的支配下进行言语活动的,即人
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这点连小孩也
不例外。比如天气变得寒冷起来了,年轻的母亲给儿子穿上一身黑色的冬装。
儿子很不乐意地说:“不,妈妈,我还要穿那套草绿色的衣服。”妈妈问为
什么,他说:“解放军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